avatar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ChineseMed - 中医
f*e
1
头面部穴位
1、 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次数:24-50次。
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
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 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
推直眉梢,称推坎宫。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
次数:24-50次
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
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
、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
3、 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
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
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次数:24-50次
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
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
4、 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
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
次数:3-5次。
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
,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
5、 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
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
作用:镇静,醒神,通窍。
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
次数:50-100次
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
小儿18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
6、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
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
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
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
次数:24-50次
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
、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
躯干部穴位
1、 乳旁
位置:乳头旁2分。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
作用:理气,化痰、止咳。
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
次数:100-300次。
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
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 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 塞而致
的肺不胀有效。
2、 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
位置:腹部。
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称摩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
次数: 500-1000次。
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
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3、 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
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
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
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
次数:100-300次。
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
4、 脐
位置:肚脐正中。
操作: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揉为
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捏挤肚脐。
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
次数: 揉脐100-500次;捏挤肚脐数次。
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
调或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5、 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位置:小腹部。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逆时针为补,顺时针
为泻;以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称推丹田;以拇指指腹或掌按丹田部,呼气时轻压
慢按,吸气时略随腹壁而起,称按丹田。
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
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
次数: 揉、推各为100-300次;摩3-5分钟;按1-3分钟。
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
6、 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
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肚筋弹之,称拿肚角。
作用:止腹痛,除腹胀。
主治:腹痛,腹胀,泻痢。
次数: 1-3次(不可多拿)。
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
7、 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
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
次数: 200-800次
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1000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
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
8、 七节骨
位置: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4腰椎,称推上七节骨;用食、中指
指腹,自第4腰椎直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
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
次数:50-500次。
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
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
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
9、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
作用: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
次数:100-300次。
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
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
10、脊——小儿保健。
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3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
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
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逆经退脊)
清热退烧。
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
惊风。
次数:捏3-5遍,推100-300次。
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
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
上肢部穴位
1、 脾经
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
操作: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
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清
脾经与清补脾经统称推脾经。
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清补脾经)消食滞,化
痰涎。
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
次数: 100-500次。
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常与推三关
、捏脊、运八卦、推大肠等法合用。(清脾经)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
下痢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推箕门、推小肠等法合用。(清补脾经)饮食停
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
分腹阴阳等法合用。
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20-30分钟,至
微汗出,效果较好。
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
方可用清法。
2、 肝经
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
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
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
次数:100-500次。
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
抽搐,五心烦热等症。
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
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
3、 心经
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
心经和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
次数:100-500次。
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
4、 肺经
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
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
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
次数:100-500次。
临床:
5、 肾经
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
统称推肾经。
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
次数:100-500次。
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
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
6、 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
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补大肠、清大肠与清补大肠统称推大肠。
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
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
次数:100-500次。
临床:
7、 小肠
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
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
肠统称推小肠。
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
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
次数:100-500次。
临床:
8、 十王
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
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王。
作用:清热,醒神,开窍。
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
次数:3-5次。
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
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
9、 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
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
,称推四横纹。
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
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
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
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
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
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
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
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
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
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
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之,称按揉掌小横纹。
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
次数:100-500次。
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
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
12、肾顶
位置:小指末端处。
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
次数:100-500次。
临床:
13、肾纹
位置:小指掌面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肾纹。
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
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
次数:100-500次。
临床:
14、天门入虎口
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由指尖推至虎口称推天门入虎口。
作用:顺气,止痢。
主治:泻痢,腹痛。
次数:100-300次。
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合用。
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
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
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
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
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
次数:100-300次。
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
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
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以食指或中指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
2指间关节突起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
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
次数:掐揉5-30次;捣30-50次;揉100-300次。
临床:
17、八卦
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
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操作: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单在云至离时要轻轻而过;自兑
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再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每四卦一运,如自
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
次数:100-500次。
临床:
18、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或称揉板门。以
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
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
次数:100-500次。
临床:
19、胃经
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
操作: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反之为补。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
胃经,统称推胃经。
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
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
次数:100-500次。
临床:
20、运土入水
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
操作:以拇指桡侧,自拇指尖经掌根推运至小指尖端,称运土入水。
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
次数:100-500次。
临床:
21、运水入土
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
操作:自小指尖经掌根、拇指桡侧推运至指尖,称运水入土。
作用:健脾胃,止泻痢。
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
次数:100-500次。
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
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
22、阴阳
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用两手拇指指腹从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以两手拇指指腹从阴池
、阳池向小天心合推,称合阴阳。
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
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 盛。
次数:100-300次。
临床:
23、总筋
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
作用:清热,通调气机。
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
次数:揉100-300次,拿3-5次。
临床:
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2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
患儿静卧即可)
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1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
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
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
次数:掐端正3-5次,揉端正50-100次。
临床:
25、老龙——用于急救。
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
作用:醒神开窍。
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
而无声音者,难治。
26、五指节
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1指间关节处。
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继而揉之,称掐揉五指节;用拇指端揉之,称揉五指
节。
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
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
次数:掐揉3-5次;揉50-100次。
临床:
27、二扇门——发汗效穴。
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
称掐二扇门。
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
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
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
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
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
穴。
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
位置:手背中央,第3、4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
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
次数:揉100-500次;掐揉3-5次。
临床:
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
位置:外劳宫穴旁,第2、3掌骨歧缝间。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威灵。
作用:开窍,醒神,镇惊。
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
30、精宁
位置:外劳宫旁,第4、5掌骨歧缝间。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精宁。
作用:行气,破结,散结。
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
次数:掐3-5次;揉100-500次。
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
加强治疗效果。
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
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
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
次数:100-500次。
临床:
32、外八卦
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
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卦操作。。
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
主治:胸闷,富掌,便秘。
次数:100-300次。
临床:
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
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
次数:100-300次。
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
34、膊阳池
位置: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
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
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
35、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
三关,亦称推上三关。
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
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
次数:100-500次。
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
。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
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
36、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用
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穴推至肘横纹,称大椎天河水;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
、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水
上天河。
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
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
次数:100-500次。
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
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惊风
、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
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
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
,通关节。
37、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
腑,亦称退下六腑,或推六腑。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
次数:100-500次。
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
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
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
下肢部穴位
1、 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
作用:利尿。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
次数:100-500次。
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多与按
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
2、 百虫
位置:膝上内侧,血海穴上2寸。
操作:用拇、中二指先按后拿之,称按拿百虫。
作用:通经络,止抽搐。
主治:惊风,抽搐,昏迷,下肢瘫痪。
次数:3-5次。
临床:与按揉足三里、拿委中、揉膝眼等法合用,治疗下肢瘫痪、痹痛等;止抽搐
,手法宜重。
3、 前承山
位置:胫骨旁,与承山穴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端与余四指拿之,继而揉之,称拿揉前承山。
作用:镇惊止抽。
主治:惊风,抽搐,角弓反张。
次数:拿3-5次;揉30-50次。
临床:止抽搐。治角弓反张、下肢抽搐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溪等法合用。若
惊风偏于急速者,宜先拿威灵、精宁二穴,然后再拿本穴。
4、 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前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自足根向趾部推,称推涌泉;用拇指面揉之,称揉涌泉。
作用: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泻。
主治:发热,五心烦热,呕吐,泄泻。
次数:推24-100次;揉50-100次。
临床:配退六腑、清天河水等能退实热;配分阴阳、揉二马、退肾经能退虚热。揉涌泉
亦能止吐泻。
avatar
q*i
2
解释很详尽,多谢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头面部穴位
: 1、 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
: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 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
: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
: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 次数:24-50次。
: 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
: 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 2、 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