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互联网产业再临巨大泡沫风险
TechCrunch:美互联网产业再临巨大泡沫风险
2011年04月25日17:05腾讯科技中涛我要评论(0)
字号:T|T
腾讯科技讯(中涛)北京时间4月25日消息,美国知名科技博客网站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周日撰文称,随着美国各科技创业公司估值的飚升,使美国科技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再次面临着巨大泡沫风
险,并认为美国科技产业正“位于可怕的气球泡泡(Blubble)内部”,该气球泡泡正发出大量哀叹。
以下为该文摘要:
如果你是一位早期阶段(early stage)风险投资家或天使投资人,或许现在就是你宣布美国科技产业正面临泡沫风险的最
佳时间,如声称科技创业公司的估值已经失控,科技产业将于不久后全面“崩盘”。风险投资家及天使投资人所从事的职
业,其实就是“低买高卖”的行当,如果购入价格更低,自然最能符合他们的心愿。
如果当前市场上出现任何有关科技产业泡沫的蛛丝马迹,媒体就会立即予以全面追踪报道。媒体现在之所以这样做,是
因为在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经济破裂时,媒体从业人员当时正忙于购入互联网公司股票,而没有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
作,没有及时报道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即将崩盘的事实。时至今日,媒体从业人员不想再被人戴上“不务正业”的帽
子,而会时时关注美国科技业是否存在泡沫的情况。
事实上,美国科技产业存在泡沫的证据已经显现。目前投资者对数家私有科技创业公司的估值过高。多年以来,科技创
业公司在进行首轮融资时,投资者对其估值一般不会超过400万美元,而现在相应平均估值已在600万美元到800万美元
之间。首轮融资估值的提高,对于种子基金而言无疑将非常不利。
不少人士认为,美国科技业的现状同1999年到2000年所发生的情况毫无相似之处。如果2000年时你并不是科技产业从
业人士,你现在对于当前Facebook在二级市场估值达700亿美元感到担心,我们对此表示理解。事实上,对于
Facebook估值在Second Market等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飚升的现象,我本人也感到非常忧虑。
我个人认为,美国科技产业当前面临风险并不是简单的泡沫,而更像是充满了空气的“气球泡泡”(Blubble)。是的,我说
的就是“气球泡泡”,因为该气球泡泡正发出大量哀叫声。
2000年美国科技产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科技创业公司如何向投资者阐述自身商业模式,也不是投资者向新创意
投入数十亿美元后血本无归,而是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何对科技公司加以正确估值。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产业正
处于发展兴盛期,人人都希望赶上互联网这趟班车。人们纷纷前往硅谷,担任诸如“商务开发经理”之类的职务,而任何
人都能担任商务开发主管,因为此类职务只是空衔,就好比你从事销售,却没有任何配额,而仅仅是负责“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商务开发、市场营销和销售的职位大幅增长。只要你有过销售经验,或者愿意尝试新的工作,就会有资
金充足的互联网公司来招聘你,薪酬至少为10万美元,而且还给向你提供大量股票期权,并愿意给你提供货款,使你有
能力立即购买这些股票期权,目的是让你获得长期资本收益。
那时我刚刚29岁,离开了自己原先工作的律师事务所,然后加盟一家创业公司并出任商务开发副总裁。在后来的数月
中,我还曾担任该公司销售主管。其实我当时根本没有任何销售经验。尽管如此,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美国
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告诉我,我在这家公司的股票期权价值4000万美元。
但我的故事却有着悲惨的结局(后面我会具体讲到)。总而言之,到2001年时,我实际上已经处于破产状态,我随后去了
伦敦,并学会了每天借酒浇愁。
让我们再回到美国科技产业泡沫和气球泡泡上来。
美国科技产业2000年所面临的问题是,当时所有人将营收放在首位,用户量和页面浏览量并不是最关心的问题。既然互
联网创业公司盈利还是奢谈,那么营收就成为华尔街分析师最看重的指标,进而以互联网创业公司营收的倍数来加以估
值。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师并不在意被估值公司每年亏损额会有多高。以WebVan公司为例,该公司“烧”掉了10亿美元
的资金,且在根本没有盈利情况下仍成功上市。在投资者套现后,该公司宣布破产。虽然每起交易都是亏损,但没有人
理会这种情况。原因就是你的股价与营收额挂钩。如果你的资金已经花光,只需再准备一下演示材料,就能再次进行数
亿美元的融资。
在我担任律师时,曾经常以客户代表身份出席科技创业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在此类会议中,我经常看到一些知名风险投
资家在会议上表示,科技创业公司应尽快将所获风险资金花光,然后再进行新一轮融资。这些风险投资家表示,要尽可
能招聘一切有用人才,并制定出提高公司营收额的策略,即使是投入10美元而获得1美元营收,也要放手去这样做。
正是上述理念,导致科技创业公司可能会投放1000万美元的广告资金,然后获得50万美元的营收。风险资金会源源不
断而来,科技创业公司高管则表示,我们将在今后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以我曾经效力的RealNames创业公司为例,我
出任公司销售主管时,被要求在短期内使公司季度销售收入由零增至100万美元。我们通过努力工作加上造假账而实现
了该目标。随后就是摩根士丹利负责RealNames的上市事宜。
在RealNames上市计划的首次内部会议上,摩根士丹利告诉我们,公司有望以10亿美元的估值在纳斯达克上市,且
RealNames股票正式上市后,其市值很有可能在短期内涨至90亿美元,与Ask Jeeves公司当时的市值相当。我当时持
有RealNames约0.5%股权,以此为标准,则我个人的净资产为4000万美元。
然而RealNames的IPO之梦并未实现。原因是2001年3月,纳斯达克市场崩盘。至此那些所谓的创新性交易价值全部灰
飞烟灭。
举例来说,A公司会从B公司那里购买广告或其他产品,比如交易额为500万美元,交易期限为24个月;而B公司又向A
公司购买一批产品,比如交易额为400万美元,交易期限为18个月。由于两家公司并不是对等交易,而是签定独立的交
易条款,因此实际上造成了两家公司销售收入都增长的假象。而已经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特别热衷于此类交易,原因通过
这种方式,就能使自己的销售帐面营收额保持增长。请注意,我并没有提及利润这一词汇。
对于上述“非对等交易”策略,一些互联网公司高管觉得,这种做法最终会露出“马脚”(事实上一些高管后来被认定涉嫌犯
罪),故而制定了更为隐蔽的“三角交易”,即把两家公司的非对等交易变化为至少三家(或以上)的交易,以达到隐瞒两家
公司之间“互惠交易”的目的。
结论
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经济特点:至少融资1亿美元,花掉,招聘大量员工尤其是销售人员,想方设法提高营收额,将公
司上市,抛售股票,抽身而退。
2011年美国科技产业气球泡泡特点:拉拢天使投资人,让他们对公司估值达到600万美元而非400万美元,尽可能招聘
大量技术开发人员;若非迫不得已,不要招聘非技术员工或其他人员,你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就是销售团队;尽可能降
低运营开支。如果你碰巧创建了诸如Facebook、Groupon或Zynga这样的创业公司,你可以通过后期融资方式来分利
用高收益率,进而使公司估值连续攀高。如果你创建了Twitter这样的公司,尽管当前没有任何实质性营收,则可利用公
司全球品牌影响力来实现同样目的。
与2000年所不同的是,目前已经没有人要求创业公司赶快融资,然后再尽快花掉手上的资金。或许美国基于地理位置的
图像共享服务网站Color是个例外,Color高管层及投资者心中究竟是何想法,我本人真是茫然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