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砲事件》聊到八十年代的翻译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anslation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Translation
标 题: 【征文】从《黑砲事件》聊到八十年代的翻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2 14:02:09 2013, 美东)
复活节看了俩老片儿,赶鸭子上架写个征文儿。
《黑砲事件》是1986年西安电影厂根据张贤亮小说改拍的,小说写得小,写得巧,
如冰山才露尖尖角。片名和开头都像军事片:八十年代中国人民的阶级斗争之弦绷得真
紧(看看最近的康事件倒也不松),拍电报说个“丢失黑砲”就会被发报员暗暗报警。
现在文字泛滥,没人那么警惕了吧?现在还有电报么……那时饭店里放的音乐是《
Careless Whisper》;客人吵架砸了俩瓶子,经理跑来说你们违反了治安条例,罚款两
毛。剧场里的歌舞表演是《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站在观众席后排暖场助兴的小
年轻被公安人员带走。据说这在威猛乐队85年北京工体演唱时的确发生过。
老演员刘子枫把一个内向、专注、畏缩、不得志的清华毕业的机械工程师演得逼真犹如
身边的亲人。赵书信去见出售采矿设备的联邦德国公司技术专家前,厂领导为他借了套
笔挺的西服,亲切地拍他肩说赵工,这是外事任务,你是代表国家和外国人打交道——
多么耳熟的名词和句式啊。两位领导也各做了一套新西装和中山装,开两辆疑似红旗的
方正气派的小轿车去机场接外宾——岔个题:八十年代公派出国的人好像有八块钱服装
费、用来定做正装?当时对外宾真是隆重客气,外宾对中国人也诚恳相交,如影片中一
样。我接触过许多国际旅行社的老导游翻译,说起七八十年代来两眼放光。当时国旅是
唯一的对外旅行社,导游接触的常是首相部长、公司总裁等要人,有民间大使之美誉,
充满职业自豪与自尊感。八十年代后期旅游业不再国营垄断,旅行社一夜遍地开花;导
游的形象也随之坍塌。老生们言及此,莫不神采尽失。
电影故事发生于1983年,江苏国旅(片中未明言)的年轻导游翻译被借调到矿厂,顶替
有特务之嫌的赵工做技术翻译。小青年职业态度认真,因不熟技术而屡次拒绝干下去,
硬被厂领导留下来。西德专家问他月薪几何,他犹豫片刻后低言相当于30美金——真让
人掉泪。导游工资不算低,但合盘托给外国人的回答带着无言的屈辱。西德专家要给他
60美金请他别再翻译,把赵工找回来。他摔门而出,甩下强烈的自尊。其实技术翻译虽
然难,但像他这样在工地现场口译,并持续数月,应该会很快熟悉语境;不懂可以当场
问。电影把一般翻译与技术翻译的差距夸大了,设计的翻译错误十分可笑:正在安装机
器的西德专家要kugel,年轻翻译便让工人们去拿子弹;费尽周折交到老外手里后老外
大怒,说他要的是同名异义的滚珠轴承。安装采矿机械怎么可能需要子弹?翻译即使不
懂,只要查一下他随身带着的技术词典或问问老外即可;绝不可能自作主张理直气壮肯
定确定以及一定地认定是子弹,还因此大吵不可开交。张贤亮同志,我向您起誓:咱们
的翻译,素质没那么低;无论技术非技术,无论昨日、今日或明日。
影片结尾,机器因翻译出错而报废了,几百万的国家外汇券泡汤了。憋屈的赵工把失而
复得的黑砲棋子奋力掷下山,并对书记说“以后我再也不下棋了”,直有剜心之痛。不
过他转身又踉跄跑下山,找到躺在铁轨边上的棋子,重归知识分子本色。书记怎么都不
理解:为什么花一块多钱发电报找一枚棋子?买一副象棋才几毛钱。同事说赵工就是个
怪人呗。这很怪吗?我也会啊……都是读书读怪的吗……
除了翻译的硬伤,影片相当漂亮,老电影有味道。画面也很有现代意识,黑白运用多:
年轻翻译或黑衣、或白衣,站在办公室的白墙前;反复出现的党委会议室也一片白墙白
桌白椅,唯有厂长背后的墙上悬挂一巨大黑色时钟,反差强烈,荒诞味重。结尾俩小孩
在夕阳草地上用砖头垒多米诺,砖倒发出一连串的叮咚声;接着是巨大的落日与各种平
行交错电线的一系列镜头,视觉效果强烈。大概用来寄寓城市与未来吧。西安导演黄建
新后来不知为何拍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正剧来,有点可惜。
最后再科普一下片名:象棋里黑的是砲、红的是炮。网上写这个电影的全写错了,忒不
敬业。
发信人: wh (wh), 信区: Translation
标 题: 【征文】从《黑砲事件》聊到八十年代的翻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2 14:02:09 2013, 美东)
复活节看了俩老片儿,赶鸭子上架写个征文儿。
《黑砲事件》是1986年西安电影厂根据张贤亮小说改拍的,小说写得小,写得巧,
如冰山才露尖尖角。片名和开头都像军事片:八十年代中国人民的阶级斗争之弦绷得真
紧(看看最近的康事件倒也不松),拍电报说个“丢失黑砲”就会被发报员暗暗报警。
现在文字泛滥,没人那么警惕了吧?现在还有电报么……那时饭店里放的音乐是《
Careless Whisper》;客人吵架砸了俩瓶子,经理跑来说你们违反了治安条例,罚款两
毛。剧场里的歌舞表演是《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站在观众席后排暖场助兴的小
年轻被公安人员带走。据说这在威猛乐队85年北京工体演唱时的确发生过。
老演员刘子枫把一个内向、专注、畏缩、不得志的清华毕业的机械工程师演得逼真犹如
身边的亲人。赵书信去见出售采矿设备的联邦德国公司技术专家前,厂领导为他借了套
笔挺的西服,亲切地拍他肩说赵工,这是外事任务,你是代表国家和外国人打交道——
多么耳熟的名词和句式啊。两位领导也各做了一套新西装和中山装,开两辆疑似红旗的
方正气派的小轿车去机场接外宾——岔个题:八十年代公派出国的人好像有八块钱服装
费、用来定做正装?当时对外宾真是隆重客气,外宾对中国人也诚恳相交,如影片中一
样。我接触过许多国际旅行社的老导游翻译,说起七八十年代来两眼放光。当时国旅是
唯一的对外旅行社,导游接触的常是首相部长、公司总裁等要人,有民间大使之美誉,
充满职业自豪与自尊感。八十年代后期旅游业不再国营垄断,旅行社一夜遍地开花;导
游的形象也随之坍塌。老生们言及此,莫不神采尽失。
电影故事发生于1983年,江苏国旅(片中未明言)的年轻导游翻译被借调到矿厂,顶替
有特务之嫌的赵工做技术翻译。小青年职业态度认真,因不熟技术而屡次拒绝干下去,
硬被厂领导留下来。西德专家问他月薪几何,他犹豫片刻后低言相当于30美金——真让
人掉泪。导游工资不算低,但合盘托给外国人的回答带着无言的屈辱。西德专家要给他
60美金请他别再翻译,把赵工找回来。他摔门而出,甩下强烈的自尊。其实技术翻译虽
然难,但像他这样在工地现场口译,并持续数月,应该会很快熟悉语境;不懂可以当场
问。电影把一般翻译与技术翻译的差距夸大了,设计的翻译错误十分可笑:正在安装机
器的西德专家要kugel,年轻翻译便让工人们去拿子弹;费尽周折交到老外手里后老外
大怒,说他要的是同名异义的滚珠轴承。安装采矿机械怎么可能需要子弹?翻译即使不
懂,只要查一下他随身带着的技术词典或问问老外即可;绝不可能自作主张理直气壮肯
定确定以及一定地认定是子弹,还因此大吵不可开交。张贤亮同志,我向您起誓:咱们
的翻译,素质没那么低;无论技术非技术,无论昨日、今日或明日。
影片结尾,机器因翻译出错而报废了,几百万的国家外汇券泡汤了。憋屈的赵工把失而
复得的黑砲棋子奋力掷下山,并对书记说“以后我再也不下棋了”,直有剜心之痛。不
过他转身又踉跄跑下山,找到躺在铁轨边上的棋子,重归知识分子本色。书记怎么都不
理解:为什么花一块多钱发电报找一枚棋子?买一副象棋才几毛钱。同事说赵工就是个
怪人呗。这很怪吗?我也会啊……都是读书读怪的吗……
除了翻译的硬伤,影片相当漂亮,老电影有味道。画面也很有现代意识,黑白运用多:
年轻翻译或黑衣、或白衣,站在办公室的白墙前;反复出现的党委会议室也一片白墙白
桌白椅,唯有厂长背后的墙上悬挂一巨大黑色时钟,反差强烈,荒诞味重。结尾俩小孩
在夕阳草地上用砖头垒多米诺,砖倒发出一连串的叮咚声;接着是巨大的落日与各种平
行交错电线的一系列镜头,视觉效果强烈。大概用来寄寓城市与未来吧。西安导演黄建
新后来不知为何拍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正剧来,有点可惜。
最后再科普一下片名:象棋里黑的是砲、红的是炮。网上写这个电影的全写错了,忒不
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