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1 楼
杰出的艺术,是长出来的,而不是打扮出来的。这生长的动力,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表
达欲望。一流的艺术家,会用他积累的技艺帮助这欲望更顺畅地流泻出来。二流的艺术
家,会用他的技艺来装饰这欲望。三流的艺术家,只有装饰,没有表达欲望。
观摩一件艺术品就是与艺术家一次谈心。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并没什么内
心想法要告诉你,他想要证明他如何有魅力,如何会说话,你还会愿意跟这样的人谈心
么?
所以判断一件艺术品,首先要判断的,就是支撑它的表达欲望有多强烈。
表达欲望不强烈,作品就缺少灵魂,这样的作品更接近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
表达欲望不强烈,艺术家便会去掩饰。结果是,最后的成品看起来非常精致,非常有欺
骗性。
杰出的作品,往往有着出奇的坦诚,往往都在偏离美的定义,也正因此逼近了美。
而虚假的作品,表现的更多是姿态,往往都在刻意靠拢美的定义,反而因之背离了美。
缺少经验的观者,容易被虚假的作品迷惑。正如缺少经验的观众,容易被主持人煽动。
实际越是无情的主持人,越喜欢煽情。在人类世界里,充满了欺骗和误导。求真是最难
的事,而努力获得通往求真之路的判断力,则是最迫切需要的。
假的艺术家,喜欢研究大众。
真的艺术家,喜欢研究自己。
假的艺术家,他研究你,他知道你的喜好,他迎合你的喜好。他会调动一切手段来想法
设法触动你,让你哭,让你笑。而他自己不为所动。
真的艺术家先把自己感动了。至于是否感动了别人,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类。
假的艺术品,像满大街流行的四川重口味菜,不停刺激你的味蕾,不停讨好你的味蕾。
这种行为算什么行为?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贱”。这样的作品没自己的品格,这样
的作品目的性强,这样的作品是下等的。但你一不小心就会喜欢上这样的作品,甚至越
来越喜欢。因为这样的作品就是奔着你来的。你若没有防备,必不能抵挡。
从这个角度来判断,就知道金庸的作品其实跟文学无关。
而公认为伟大的莎士比亚,其伟大程度也要打个折扣。
艺术的原则很简单,从心里来,往心里去。
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做的就是交出你自己,而不是证明你自己。
作为一个读者,你所希望的应是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心灵,而不是通过阅读来满足自
己的欲望。
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艰难的,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如果你喜欢愉悦,如果你畏惧艰
难,那你所能看到的,只能是挂在客厅里为你量身定制的虚假风景。
无论技艺多高超的艺术家,最想掩饰也最难掩饰的,就是他表达欲望的不足。
因为表达欲望的强度,来自于艺术家生命力的强度。
陈凯歌,除了动人心魄的《霸王别姬》,就再没什么过硬的作品了。那是因为他艺术生
命早早枯萎了。他后面的作品再没有表达的欲望,更多的却是证明自己的欲望。越是如
此,他的电影便越是无力,越是装腔作势。
王家卫,是位生命力孱弱的导演,没什么原始的感染力。生命力越孱弱的艺术家,越喜
欢表现情调。他试图追求诗意,但看起来更像是在“营造”诗意。可惜,“营造”出的
东西只可能是商品。
诗意是路边的野花,是自己长出来的。诗意是山泉水,是自己涌出来的。一切杰出的艺
术品,都发自自然,都带着一股惯性和动能,都扑面而来。
表达的欲望越强烈,作品便越朴素。这就像你越是急切要对朋友倾诉,你便会花越少的
心思去修饰言辞。
但如果你跟领导聊天,就一定会字斟句酌小心翼翼。这时候你说出来的话已包含了太多
东西,已经不真实了。
杰出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带着一些缺点,显出一些粗糙。不是创作者不想打磨,而是无瑕
掩饰,无力掩饰。仅仅是表达本身就耗去了太多精力,因为这表达欲望过于强烈,过于
顽固,有了它自己的脾性,无法随心所欲地驾驭。
如果你只喜欢完美作品,那意味着,你很可能被艺术拒之门外了,你喜欢的很可能只是
赝品。
艺术家都是完美主义者,但正是艺术家无法掩饰的缺点,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生命力。
往往人越老,生命力越衰竭,表达欲望越弱。对一位老艺术家来讲,最重要的事就是保
护他自己的创作欲望。
功成名就的老人,顶着大师和大艺术家的头衔,多了束缚和顾虑,少了热力和激情,其
作品不可避免就装模作样了。但讽刺的是,越是这样,世人越是将他抬得高。因为那世
人并不关心艺术本身,只是热切于有这样一尊偶像的存在。对老艺术家来说,这样喧嚣
的名利实际上缩短了他的艺术生命,剥夺了艺术创作本身给他带来的快乐。
伍迪•艾伦《午夜巴黎》,是一部典型的功成名就的老人所创作的电影。画面精
美,格调轻松,不时来些小机智,显示一下老人的豁达和诙谐,通透和亲切。在我看来
,这其实是部死气沉沉的电影。情怀还在,心死了。
伟大如毕加索、齐白石,他们晚年的作品在我看来,大部分也没多大意思。技艺都在,
激情没了。有时候我甚至从中看到一种可怜。
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人都会老。艺术其实是青壮年的事。在你尚未老的时候,一定要
抓紧时间。
抓紧时间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抓紧时间成为别人眼中的什么人物。
不要尝试变得精美,也不要尝试变得风趣。那会让你讨人喜欢,但那是无聊的事。
没有表达欲望的艺术家,如果不极力表现精致,就一定会极力表现风趣。
幽默风趣是用来化解矛盾的,本质上是一种掩饰。一个诚心要和你交心的人,不会表现
地风趣幽默机智敏锐。那这样表现的,十之八九是在耍,是在秀,是要显他自己,是要
让你佩服、尊敬他。
钱钟书的《围城》看着机智、幽默、锐利,凭这一点,我判定这是本二流的书。书里是
有一些表达的欲望,但不多,更多的是不动声色的逞强。有股聪明劲儿,但没有多少真
性情在里面。
不需要装得幽默机智,也不需要装得儒雅温和。做你自己就是最好。
胡适儒雅温和,亲切真诚,这样的人怎会不讨人喜欢,怎会不让人敬佩?但从创作的角
度来讲,这样的人只能是师者,不可能是文学家。因为这样的温和亲切,让他失去了真
实的自我与世界碰撞的机会,自然也就无表达欲望可言。
而鲁迅是真正的文学家。
艺术家一定是固执的,自我的,唯如此,其表达才有存在的意义。真正的艺术家不回避
,以真我面对世界,千难万险,勇往直前。最后玉石俱焚。
真正的天分,是对艺术的执著,是勇气。
聪明人知道如何避开矛盾,不会让自己身心受苦,同时也就避开了艺术。艺术到不一定
必得受苦,但必得不回避。聪明人,善于闪躲腾挪,心藏得深,一下笔,就隔了千里万
里。
笨拙如梵高,他的画却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那是因为画后面有着强大的表达欲望在支
撑。人笨拙就不善于化解,以至于最后积累出巨大的势能。
真正的艺术,骨子里都是悲剧。
周星驰《大话西游》,商业化嬉皮化到骨子里,欢乐是刻意的欢乐,悲哀是刻意的悲哀
。我喜欢,因为它让我放松,但我不认为这是好作品。他的《喜剧之王》是好电影,因
为那里面有他自己真正的悲哀。
当世更容易流行的,是喜剧、闹剧。
而不朽的唯有悲剧。
(注:我准备写一些文论的文章,理一理自己鉴赏和创作的感受。免得老是跟人作无聊
的扯皮,既浪费时间又激化矛盾。这是文论的第一篇。)
达欲望。一流的艺术家,会用他积累的技艺帮助这欲望更顺畅地流泻出来。二流的艺术
家,会用他的技艺来装饰这欲望。三流的艺术家,只有装饰,没有表达欲望。
观摩一件艺术品就是与艺术家一次谈心。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并没什么内
心想法要告诉你,他想要证明他如何有魅力,如何会说话,你还会愿意跟这样的人谈心
么?
所以判断一件艺术品,首先要判断的,就是支撑它的表达欲望有多强烈。
表达欲望不强烈,作品就缺少灵魂,这样的作品更接近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
表达欲望不强烈,艺术家便会去掩饰。结果是,最后的成品看起来非常精致,非常有欺
骗性。
杰出的作品,往往有着出奇的坦诚,往往都在偏离美的定义,也正因此逼近了美。
而虚假的作品,表现的更多是姿态,往往都在刻意靠拢美的定义,反而因之背离了美。
缺少经验的观者,容易被虚假的作品迷惑。正如缺少经验的观众,容易被主持人煽动。
实际越是无情的主持人,越喜欢煽情。在人类世界里,充满了欺骗和误导。求真是最难
的事,而努力获得通往求真之路的判断力,则是最迫切需要的。
假的艺术家,喜欢研究大众。
真的艺术家,喜欢研究自己。
假的艺术家,他研究你,他知道你的喜好,他迎合你的喜好。他会调动一切手段来想法
设法触动你,让你哭,让你笑。而他自己不为所动。
真的艺术家先把自己感动了。至于是否感动了别人,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类。
假的艺术品,像满大街流行的四川重口味菜,不停刺激你的味蕾,不停讨好你的味蕾。
这种行为算什么行为?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贱”。这样的作品没自己的品格,这样
的作品目的性强,这样的作品是下等的。但你一不小心就会喜欢上这样的作品,甚至越
来越喜欢。因为这样的作品就是奔着你来的。你若没有防备,必不能抵挡。
从这个角度来判断,就知道金庸的作品其实跟文学无关。
而公认为伟大的莎士比亚,其伟大程度也要打个折扣。
艺术的原则很简单,从心里来,往心里去。
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做的就是交出你自己,而不是证明你自己。
作为一个读者,你所希望的应是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心灵,而不是通过阅读来满足自
己的欲望。
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艰难的,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如果你喜欢愉悦,如果你畏惧艰
难,那你所能看到的,只能是挂在客厅里为你量身定制的虚假风景。
无论技艺多高超的艺术家,最想掩饰也最难掩饰的,就是他表达欲望的不足。
因为表达欲望的强度,来自于艺术家生命力的强度。
陈凯歌,除了动人心魄的《霸王别姬》,就再没什么过硬的作品了。那是因为他艺术生
命早早枯萎了。他后面的作品再没有表达的欲望,更多的却是证明自己的欲望。越是如
此,他的电影便越是无力,越是装腔作势。
王家卫,是位生命力孱弱的导演,没什么原始的感染力。生命力越孱弱的艺术家,越喜
欢表现情调。他试图追求诗意,但看起来更像是在“营造”诗意。可惜,“营造”出的
东西只可能是商品。
诗意是路边的野花,是自己长出来的。诗意是山泉水,是自己涌出来的。一切杰出的艺
术品,都发自自然,都带着一股惯性和动能,都扑面而来。
表达的欲望越强烈,作品便越朴素。这就像你越是急切要对朋友倾诉,你便会花越少的
心思去修饰言辞。
但如果你跟领导聊天,就一定会字斟句酌小心翼翼。这时候你说出来的话已包含了太多
东西,已经不真实了。
杰出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带着一些缺点,显出一些粗糙。不是创作者不想打磨,而是无瑕
掩饰,无力掩饰。仅仅是表达本身就耗去了太多精力,因为这表达欲望过于强烈,过于
顽固,有了它自己的脾性,无法随心所欲地驾驭。
如果你只喜欢完美作品,那意味着,你很可能被艺术拒之门外了,你喜欢的很可能只是
赝品。
艺术家都是完美主义者,但正是艺术家无法掩饰的缺点,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生命力。
往往人越老,生命力越衰竭,表达欲望越弱。对一位老艺术家来讲,最重要的事就是保
护他自己的创作欲望。
功成名就的老人,顶着大师和大艺术家的头衔,多了束缚和顾虑,少了热力和激情,其
作品不可避免就装模作样了。但讽刺的是,越是这样,世人越是将他抬得高。因为那世
人并不关心艺术本身,只是热切于有这样一尊偶像的存在。对老艺术家来说,这样喧嚣
的名利实际上缩短了他的艺术生命,剥夺了艺术创作本身给他带来的快乐。
伍迪•艾伦《午夜巴黎》,是一部典型的功成名就的老人所创作的电影。画面精
美,格调轻松,不时来些小机智,显示一下老人的豁达和诙谐,通透和亲切。在我看来
,这其实是部死气沉沉的电影。情怀还在,心死了。
伟大如毕加索、齐白石,他们晚年的作品在我看来,大部分也没多大意思。技艺都在,
激情没了。有时候我甚至从中看到一种可怜。
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人都会老。艺术其实是青壮年的事。在你尚未老的时候,一定要
抓紧时间。
抓紧时间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抓紧时间成为别人眼中的什么人物。
不要尝试变得精美,也不要尝试变得风趣。那会让你讨人喜欢,但那是无聊的事。
没有表达欲望的艺术家,如果不极力表现精致,就一定会极力表现风趣。
幽默风趣是用来化解矛盾的,本质上是一种掩饰。一个诚心要和你交心的人,不会表现
地风趣幽默机智敏锐。那这样表现的,十之八九是在耍,是在秀,是要显他自己,是要
让你佩服、尊敬他。
钱钟书的《围城》看着机智、幽默、锐利,凭这一点,我判定这是本二流的书。书里是
有一些表达的欲望,但不多,更多的是不动声色的逞强。有股聪明劲儿,但没有多少真
性情在里面。
不需要装得幽默机智,也不需要装得儒雅温和。做你自己就是最好。
胡适儒雅温和,亲切真诚,这样的人怎会不讨人喜欢,怎会不让人敬佩?但从创作的角
度来讲,这样的人只能是师者,不可能是文学家。因为这样的温和亲切,让他失去了真
实的自我与世界碰撞的机会,自然也就无表达欲望可言。
而鲁迅是真正的文学家。
艺术家一定是固执的,自我的,唯如此,其表达才有存在的意义。真正的艺术家不回避
,以真我面对世界,千难万险,勇往直前。最后玉石俱焚。
真正的天分,是对艺术的执著,是勇气。
聪明人知道如何避开矛盾,不会让自己身心受苦,同时也就避开了艺术。艺术到不一定
必得受苦,但必得不回避。聪明人,善于闪躲腾挪,心藏得深,一下笔,就隔了千里万
里。
笨拙如梵高,他的画却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那是因为画后面有着强大的表达欲望在支
撑。人笨拙就不善于化解,以至于最后积累出巨大的势能。
真正的艺术,骨子里都是悲剧。
周星驰《大话西游》,商业化嬉皮化到骨子里,欢乐是刻意的欢乐,悲哀是刻意的悲哀
。我喜欢,因为它让我放松,但我不认为这是好作品。他的《喜剧之王》是好电影,因
为那里面有他自己真正的悲哀。
当世更容易流行的,是喜剧、闹剧。
而不朽的唯有悲剧。
(注:我准备写一些文论的文章,理一理自己鉴赏和创作的感受。免得老是跟人作无聊
的扯皮,既浪费时间又激化矛盾。这是文论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