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zz【性别读书会笔记:她们读门罗】
avatar
zz【性别读书会笔记:她们读门罗】#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m
1
【性别读书会第一期笔记】
她们读门罗
整理:@新媒体女性 摄影:@阿山的围脖G 转载请注明来源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本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一百多位获
奖者中第十三位女作家。消息公布后,国内许多媒体纷纷开始挖掘素材做文章,其中多
家媒体不约而同地邀请了男作家和男学者来点评门罗及她的作品。门罗的创作以短篇为
主,题材多是加拿大小镇女性的生命经验,但是媒体却更倾向于邀请男性对她和她的作
品做点评,这是为什么呢?女性眼中的门罗是否会与男性不同?为了听到更多“女性视
角看门罗”的声音,10月20日,新媒体女性和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合作,组织了一期
性别读书会,邀请到艾XM、柯倩婷、冯芃芃等多位女性主义学者,大家一起阅读门罗、
讨论门罗的作品《逃离》。
女性生活中的那根“针”
艾XM:我不认为门罗这个小说是一个传统的小说。很多人说门罗的作品很像契
科夫,但是我没看出来哪里像,契科夫的小说很短,而且契科夫也是个男作家,为什么
说一个女作家像一个男作家呢?去年莫言得奖了,门罗的作品和莫言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莫言的东西是很热闹的,虽然他故事的现实很荒诞很冷峻,但是他在其中调动的小说
手段非常多:非常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非常浓烈的色彩,非常夸张的语调,非常繁复
的词汇,非常多的线索。跟莫言相比,门罗就是他的反面。门罗这样的一位作家,如果
不是这次获奖,她的作品在中国可能卖不出去。而且没办法推荐别人去看,因为她的小
说完全不励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作家,和莫言那样的作家一样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
奖?他们的胃口怎么那么杂,能够看上这些艺术风格、主题取向、文学世界完全不一样
的作家。这个奖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诺贝尔文学奖是比较强调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的。
门罗的作品表面上看是十分冷静,十分反戏剧性,而且十分反浪漫。这么没意思的事情
她怎么把它写出来了?《逃离》的主人公如果换个中国女作家来写,一定要用几十万字
把她写出来。里面就写很普通的生活,要重复故事情节都很难重复。但是她能看出非常
平淡生活中的非常不人道的东西,她有很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不建立在廉
价的同情和廉价的励志上,她是很深刻地写出了女性生活的处境。《逃离》中有一句话
很能概括这个小说给我的感受:“肺里有一根针”。这是写女主角内心无法言述的隐痛
,这要有多么敏捷的观察力,才能体会到女性生活中有这么一根针。
我们看这些小说里的女主角,她们的生活和中国的女性很不一样。如果是一个
中国女作家来写中国女性,会写什么呢?可能有四种情况:第一是一个女性家长,儿女
都外出了,她就在家里不断操持,像老母鸡一样把家里护住,儿女回来团聚,她就感到
满足了。和门罗小说里的女主角做比较,你会发现这个表面上满足的女性家长,从来没
有人写过她们的自我。这样的一种叙述是不是一种假象,是不是我们文化建构出的一种
“母性的满足”:一天到晚为了家里付出,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尘土一个炮灰,不觉得
自己心里“有一根针”。
第二种,可能就是处在各种困顿中的,病也看不起,孩子也上不起学等等。
第三种中国女性形象可能就是写“失足的女性”,在灯红酒绿下作为被人欲望
对象的女性,一方面能够肯定自我,另一方面也觉得失落,总还是想要一个家庭的归宿
之类的。
第四种可能还有女性上学了,独立了,能够自我决定一部分,但是在日常生活
中她可能遭受到非女性化的处境:女博士就变成第三种人了,女上司就变成女强人了,
好像是很脱离社会常轨的那种另类人物。
总而言之,我们对女性的想象好像很难到门罗那一步:不动声色地描述女性处
境。
我对她的作品有非常深的共鸣:我们的文化给女人的出路是多么地少啊。她的
写作触及很多女性生活中的日常经验,没有人用语言把这些呈现出来,让女性可能反省
一下:为什么一生会这样度过呢?为什么是这样无趣、没有成就、很盲目、很漠然的一
生呢?怎么生命会变得这么不绚烂、这么没色彩,究竟为什么人们会走上同一条轨道,
消耗和自我消耗,生活在怨言、不满和盲目中呢?比如在中国,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很向
往中产阶级的生活模式:生活无忧,有一个稳定的家庭、长久的爱情,而在这方面繁衍
出来的罪恶、暴力等问题是非常多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性沦丧的事情,门罗的小说
就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有没有好好观察过什么是人性,有没有观察过人性的状态?她
的小说给我一种很疏离的感觉,呈现一种平淡的女性生活,可能是很多很多女性的生活
,只是她们没有办法把它说出来。
小 鸟:我在看门罗的作品时,很像在主持@我遭遇了性别歧视 这个微博时接
到的一些投稿。很多女孩子会写信来讲述自己的性别故事,她们对发生的经历是有体察
、有很细微的感受的,而正因为这些生命经验的细微,会让她们在讲述时带有一些不好
意思,觉得自己的故事太平淡了,似乎不值得被发布出去,被人看到。而门罗的小说也
是一样,那么平淡没有很大波澜,就像艾老师说的,里面的情节甚至看了都没法复述出
来,但是正是这样的平常的生活下面,就隐藏着一些伤人的东西:对女性的歧视、偏见
等等。如果不是门罗把它们好好地写出来,把底下的纠结和伤痕显露出来,我们很多人
会觉得那不值得去讲述,不值得被看见。从这一点上,我很感谢门罗。
艾XM:我们读书可能都会在书中找认同,认同这个人不认同那个人。其实小说
是反道德的。门罗的小说,它的功力就在反道德上。她并不是说某个人有很多品质。她
的小说很反戏剧性,但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看下去呢?因为她在平淡的描述中是有发现的
。她的发现是什么呢?比如,我们视作非常浪漫的邂逅,可能是个很可笑的事情,可能
就是无意识的冲动,或者只是性而已。比如她写两个人的邂逅,其中男的喝醉了,出去
就被撞飞了。难道她要写的是哪一种选择比较好么?绝对不是。有可能她写的处境都不
好。比如一个女佣和一个诗人的妻子,女佣很苦闷,诗人的妻子就给她帮助送她出走,
但是她走到一半没有能力承受外面的世界,车都没到点又回去了。但是回来是好的么?
其实也不是。门罗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说找怎样的伴侣才是好的,而是
:女人的选择怎么那么少?我最近推荐给研究生一个法国电影《爱》,最后那个老先生
也处理不了妻子的衰老,最后他做出一个让观众很震撼的动作。我们一般看别人写爱情
故事不会处理到这个阶段。它是比较反浪漫的,是写人垂老时候的需求和经验。门罗小
说中的朱丽叶,她给自己丈夫写信,描述父亲和母亲的情况。在小说结尾时,朱丽叶翻
出了自己给丈夫写的这些信,信里面写了很多虚构的东西:把父亲和母亲的情况写得很
欢快。朱丽叶突然就不能面对这个,但是她很快就不去想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些恰恰是
我们应该去细读的地方,就是这些我们内心不能面对的东西,正是去拆解她的小说的地
方。比如一开始她写到一个状态,你正要去做伦理判断说这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作者就
又把它混淆了。你再要去判断,她再次混淆了。
对物质的描写
靖 子:门罗小说里面有大量的物体的一些描写。比如她怎么去挤奶,地毯的
碎屑,怎么去做黄油。莫言《透明的胡萝卜》也有大量的物体描写,但是它们都是与情
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浓烈联系在一起的。而门罗的物体小说就像是一个摄像机对生活的一
个浏览一样,看多了觉得好像有一些意味在其中。这些生活化的物体描写在文学中常见
么?
柯倩婷:当时我写我的博士论文时,和艾老师讨论到王安忆、铁凝,这些女作
家相比男作家有更多的关于物质的描写,可能对于一个沙发、一个床单、一顿美食等有
更多观察。上世纪90年代时是反对宏大叙述,目的就是说“日常也是很重要的”。但《
长恨歌》与门罗相比又是很不同的,《长恨歌》中的日常生活又是浓墨重彩的,而门罗
则代表了一种对生活本真的细节的描写。门罗与加拿大的女作家阿特伍德也不一样。阿
特伍德也会写物质,但是其中有很强烈的隐喻和政治性立场。比如她的《可以吃的女人
》,写一个很大的蛋糕做成女人的形状,通过吃掉这个蛋糕,隐喻女性被婚姻吃掉。另
一个女作家安吉拉卡特,风格很讽刺,她看穿一切并写出来。怎样的写作会让我们怎样
去面对生活?门罗提供一个冷静的视角,阿特伍德则是讽刺的,卡特则是血淋淋撕开残
暴现实,然后狂笑给你看。中国女作家一方面要反对宏大叙事,但是如果不跟时代洪流
挂上钩,又觉得自己的作品会被湮没,所以我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它既回归日常,
又与宏大叙事挂上钩。而门罗则是真正回到日常本身。
冯芃芃:这涉及到加拿大文学在英语国家文学的地位的问题。英语国家文学长
期以来被英美统治的,加拿大文学很边缘,所以它在80年代开始就有一种焦虑,关于如
何确立加拿大文学的身份、位置。所以门罗的这些关于加拿大小镇的非常细节的日常描
写,是呈现一种加拿大身份的表达。另外也跟门罗的身份有关,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一
直是相对比较底层的,她嫁人以后很长时间是做家庭主妇的,她曾说自己之所以写短篇
是因为没有时间去写长篇。在她没成名的时候曾经申请一些写作基金的支持,但是都没
有成功,她自己总结说之所以没申请下来的原因是,她申请经费是用来请人帮忙看孩子
、打扫卫生,而不是像男作家一样去旅行、访学。所以她的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描写也是
她生活经验的积累。
越看越不幸福?
小 安:我觉得她写的这些日常生活对我是有意义的。最后我的感悟都回到了
自己生活当中,我想从书中去获得一些人生的智慧,知道怎样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幸福一点。
艾XM:我觉得看小说会让人越看越不幸福的,看心灵鸡汤会越看越幸福,因为
心灵鸡汤会告诉你,容忍、善良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但是小说是探索人性的混沌、幽暗
之处,然后把这种经验呈现出来,它不是给我们心灵鸡汤、短暂安慰、行为指南。你容
忍,你不知道多少女人多么地容忍,但是最后一样不幸福,它不是容忍的问题。这个社
会为什么女人会觉得一个家庭是最重要的,家庭幸福就是幸福,这种幸福观是有问题的
。我们的感受可能会被当成本能,但其实很多感受是文化给予的。我们的文化为什么会
制造这样的幸福观?为什么不觉得@肖美腻 去@美丽的女权徒步 是幸福的?(柯倩婷:
我觉得那幸福死了O(∩_∩)O)嗯其实很多男的去探险啊去登山啊去干什么啊也觉得幸
福死了。但是女性呢?我采访过一个老人,60年代看了一个新闻采访,说“国外就是好
”,结果就因为这个被判刑了。他晚年靠自己的医生专业挣了很多钱,他就全世界去旅
游很幸福,但是他不带老婆。他的太太在家里,她的幸福是什么呢?就是每天守着80平
米的房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她表面上是很幸福的,她也很欣赏自己经营的幸
福。但是我们看,到底是有专业技能去挣钱、有能力去周游世界更幸福呢,还是一天到
晚守着80平米的房子不停地收拾,收拾完了等人弄乱再收拾更幸福呢?人是来与尘土,
归于尘土的,你一生都在与尘土做斗争,最后不过就是被尘土埋了。一生就过去了,你
感受过什么么,你看过什么么?但是为什么她不会觉得去周游世界就是幸福呢?因为没
有文化说女人周游世界就是幸福的。
我看肖美腻一路画的画很可爱,有点像伊朗的连环画(后来拍成电影)《我在
伊朗长大》,这个连环画是很不传统的,中间有很多文化的碰撞。它说女主角在一个很
保守的、对女性有很多约束的家庭长大,然后她自己受教育、成人、有性经验、有追求
,变成一个少女等等,个性很独立,经过了西风美雨的冲刷,里面有文化冲突。为什么
说看小说不要把它当成指南呢?写小说的人要是像给别人指导,肯定写不好。小说是个
弹性很大的世界,而行为指南是弹性很小的。你说容忍,卡拉也很能忍,但是她真的幸
福么?女人可能很能忍,但是这公平么?我们的文化很容易告诉一个女人,家是你的全
部,你对亲人的责任是你的全部,做好一个贤妻良母是你的全部。那你要怎样做好这些
呢?只能尽心尽力,牺牲自我才能做好。(柯倩婷:牺牲自我也做不好。)牺牲自我也
做不好,但是大家看了起码觉得你是个“不错的女人”。所以文化给女人可以选择的角
色实在好少,好多痛苦又差不多,又没有什么精彩,让人觉得这样的文化有什么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文化、社会规则、角色分配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方灵子:我很同意艾老师说的小说会越看越不幸福。我觉得要反抗和改变这个
对女性的角色分配之类的问题,要逃离这样的生活,需要做很多准备。
门罗,女权主义者or Not?
艾XM:我看到一些对门罗的采访,她说自己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很多作家都
不愿意给自己贴标签,无论你说TA是什么主义者。每个人都很独特,我能理解门罗这样
说的意义。我们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可能是出于一种行动的需要。王安忆也说自己不
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阿特伍德(加拿大女作家)好像也说过这样的话,她们可能是觉得
:当你说我是女权主义者的时候,鬼知道你心里想的女权主义是个什么东西呢?而且女
权主义有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况且小说这种艺术的东西,是很抗拒标签化。
柯倩婷:门罗不愿意接受女性主义标签,但是她笔下是体现出她对女性生命选
择、权益的关注的,比如《逃离》中的西尔维娅帮助卡拉离开家,在这里面可以读到一
种很深的女性的同感、一种不需要解释“姐妹情谊”、共同的作为女性的感悟在里面。
冯芃芃:我觉得门罗叙事角度和方式已经决定了她是一个女权主义作家。这种
打破连贯叙事模式的碎片化叙事结构就是一种女权主义美学。在时间上,朱丽叶的三个
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是只提取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来表达,而没有建构一个宏大的完
整的东西。一个例子是《逃离》的结局,原本是卡拉的逃离,但是到最后是换成了由卡
拉的丈夫来讲述,由她丈夫来界定她回家,原因是什么、过程是什么之类的,卡拉到那
个阶段已经被沉默了、失声了,这个同样让我们看到故事碎片化的一个方式,因为当事
人自己不说话。当事人的失语与现有的结构和体制允许人们用的语言去描述的事情之间
有一个错位的感觉。
再有一个就是叙事角度,就像朱丽叶的三个故事,她没有用派内洛浦的立场去
讲述故事,完全是朱丽叶的角度,其他人的角度我们看不到,这种写作和语言的力量通
过这种表达方式让人感觉很震撼。
还有就女权主义角度来看,我觉得门罗小说的母女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表达
。比如朱丽叶和派内洛浦的关系,从隐喻的层面来看,我觉得朱丽叶这种有知识分子背
景的女性多少有点像第二波的女权主义者,很想让女性获得解放。而派内洛浦或者卡拉
这样的年青一代、相对来说教育和年龄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女性,这种解放与她们是有
很大的距离和反差的。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种关系叙事很像是女权的代际问题的表述
,因为门罗是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过程中开始写作,到后来的后女权年代第三次浪潮,
我们就看到卡拉、派内洛浦等等,就没有去追求女权,而是过上了很传统的异性恋的生
活,好像生活的还不错。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隐喻:两代人
之间的不同的选择,女权和女人,feminism和women,大家要的解放是不是一样的。但
是这个也没有答案。
一个关于门罗作品的理解挺好的:她小说的叙事者,总是一个精心观察日常生
活的年轻女性,她从来不去评判。她的小说像是一种纪录片式的技术方法,会记录下加
拿大小镇的方方面面,有一种貌似真实的表达。
男作家们写女性如何?
方灵子:有没有一位男作家写女性的生命经验让人比较舒服?
柯倩婷:前一段时间读加拿大男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觉得还不错。他对
女性的刻画还是不错的,沉得下心来,没有我们想象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他周游世界
,有了广阔视野后,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接触,解除自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还是可能的。
而如果男性对性别的东西是盲视的,没有经验的,那么写女性时会让人读来觉得疙瘩疙
瘩的感觉,很不顺。
艾XM:像《白鹿原》里面把对女性的拷打作为一种景观,是十分陈腐的。也不一
定非要是女性来写的才能写得好,关键是要有对性别的敏感。
女性无边的世界还有大量的故事没有被讲述,还有大量的经验需要人们去理解。
像门罗这样讲述女性的故事的文学艺术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就是在改变我们文化
的编码。
对门罗及其作品的讨论是无法绕开女权主义话题的,期待今后能够看到更多女
性主义对她的解读和研究。而对于普通的读者们来说,门罗的作品也是一扇走近女性生
命经验的门,阅读她或许能够成为解除文化性别偏见的开始。
~~性别平等倡导平台~~
@新媒体女性
avatar
L*s
2
恩 珍惜生命 远离文艺

【在 w**m 的大作中提到】
: 【性别读书会第一期笔记】
: 她们读门罗
: 整理:@新媒体女性 摄影:@阿山的围脖G 转载请注明来源
: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本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一百多位获
: 奖者中第十三位女作家。消息公布后,国内许多媒体纷纷开始挖掘素材做文章,其中多
: 家媒体不约而同地邀请了男作家和男学者来点评门罗及她的作品。门罗的创作以短篇为
: 主,题材多是加拿大小镇女性的生命经验,但是媒体却更倾向于邀请男性对她和她的作
: 品做点评,这是为什么呢?女性眼中的门罗是否会与男性不同?为了听到更多“女性视
: 角看门罗”的声音,10月20日,新媒体女性和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合作,组织了一期
: 性别读书会,邀请到艾XM、柯倩婷、冯芃芃等多位女性主义学者,大家一起阅读门罗、

avatar
w*m
3
最新一期的非诚勿扰里宁财神和孟非关于文艺女青年都一段精辟解释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恩 珍惜生命 远离文艺
avatar
L*s
4
哈哈 你怎么老看非诚勿扰

【在 w**m 的大作中提到】
: 最新一期的非诚勿扰里宁财神和孟非关于文艺女青年都一段精辟解释
avatar
w*m
5
奉旨陪看各种综艺节目 新一期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也不错 还是韩版好些 韩版里面没有
喝酒的场景 也没有爸爸怎么管孩子的场景
韩版是综艺节目 我们的是育儿节目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 你怎么老看非诚勿扰
avatar
L*s
6
新一期爸爸们都有谁?

【在 w**m 的大作中提到】
: 奉旨陪看各种综艺节目 新一期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也不错 还是韩版好些 韩版里面没有
: 喝酒的场景 也没有爸爸怎么管孩子的场景
: 韩版是综艺节目 我们的是育儿节目

avatar
w*m
7
还那几位,爸爸哪有整天换来换去的道理
又,亚鹏据说要来,还据说要看李嫣的态度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新一期爸爸们都有谁?
avatar
L*s
8
可上次不是已经回家了么

【在 w**m 的大作中提到】
: 还那几位,爸爸哪有整天换来换去的道理
: 又,亚鹏据说要来,还据说要看李嫣的态度

avatar
w*m
9
一回生二回熟 孩子很一旦放开了 收都收不住 这次改大漠野营和骆驼村探险了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可上次不是已经回家了么
avatar
x*n
10
没全看完 回家细看…不过看了那个艾的一部分 挺不以为然的,太小看中国女性作家了
,她不会把网络写手当作家来评吧?不要说王安忆严歌苓,池莉方方甚至流行小说里的
亦舒李碧华 写中国女性都非常精彩…我不明白为什么说啥都能变成吐槽,没必要赞美
别人就必须批判自己吧…

【在 w**m 的大作中提到】
: 一回生二回熟 孩子很一旦放开了 收都收不住 这次改大漠野营和骆驼村探险了
avatar
b*s
11
网络写手这个称呼好奇怪。感觉美国人都没有这个行当,基本上能写的都直接出书了,
成名不成名另算,但是先都把书给出来了,遇见特别好的,就红了,一般不到网上瞎混
……

【在 x***n 的大作中提到】
: 没全看完 回家细看…不过看了那个艾的一部分 挺不以为然的,太小看中国女性作家了
: ,她不会把网络写手当作家来评吧?不要说王安忆严歌苓,池莉方方甚至流行小说里的
: 亦舒李碧华 写中国女性都非常精彩…我不明白为什么说啥都能变成吐槽,没必要赞美
: 别人就必须批判自己吧…

avatar
x*n
12
因为国内出版业很畸形嘛…不过不能说明没有好作家,我觉得这位艾同学有点太武断了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网络写手这个称呼好奇怪。感觉美国人都没有这个行当,基本上能写的都直接出书了,
: 成名不成名另算,但是先都把书给出来了,遇见特别好的,就红了,一般不到网上瞎混
: ……

avatar
l*r
13
褒祥林你好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网络写手这个称呼好奇怪。感觉美国人都没有这个行当,基本上能写的都直接出书了,
: 成名不成名另算,但是先都把书给出来了,遇见特别好的,就红了,一般不到网上瞎混
: ……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