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庆】:读《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b*s
1 楼
读《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
读完这本书也就大半年了,一直都想写点感想,结果是还没有仔细消化一下,就赶着读
下一本小说了,我的to read单子也太长了,总之,读书总比写感想更加有趣,所以就
一直拖下来了,转眼这一年就要过去了,趁着版庆机会,就写个读后感吧。
正巧,前一段时间看见了蚊子的关于同一本书的感想,他的原文连接在这里(蚊子同学
经常的读书笔记都隐藏很深,很不容易查找):
http://www.mitbbs.com/article/LeisureTime/587309_0.html
我最先对于David Mitchell感兴趣,还是在读了他的《云图》以后。在看电影之前,我
匆匆把《云图》过了一遍,对于他的写作风格,他对文字和情节的驾驭,非常欣赏。首
先,这部云图,且不说所谓的后现代的结构手法,就是他对于不同的genre的风格和路
数的掌握,就令人叹为观止,所谓写什么像什么,这是匠艺精深的一种表现。正所谓,
没有匠艺,哪里来大师?很多人往往对于匠艺持否定态度,认为匠人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其实,真正的艺术家,is not above doing quotidian decorative works的,文艺
复兴时期的大师,干普通的装饰,画普通的装饰画肖像画的是家常便饭。JSB在教子女
键盘的时候,就非常强调craftsmanship。David在云图中,在细节上,对于节奏和plot
的把握,在每一个单独的故事中,都是可以算是那个genre的高手的,当然,他的六重
奏式的布局,是他的特色,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普通的genre作品,成了“后现代”,
whatever that means。有人认为那个纯属gimmick,但是很多评论家还是给了很高的评
价的。我当时也写了一篇读后感: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LeisureTime/838753_0.html
在读完了《云图》以后,在读关于David Mitchell的介绍的时候,发现了他的后一本书
,就是这本《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在书店里拿起来翻的时候
,马上就被第一章吸引住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多星期基本上没有干别的,把这
本书看完了。
故事发生在1799年,在日本的Dejima,一个人工岛,专门用来安置荷兰的商人,那个时
候一般叫做factory,中文翻译成洋行,中国也有类似的,在广州黄埔什么地方。这些
factory的建立,基本上是闭关锁国的结果,一方面要跟洋人交易,另一方面,又不希
望让洋人跟本国人接触,带来有颠覆性的新思想,就把洋人隔离起来,让政府专门指定
的人员跟他们打交道。这些人里面,有政府的翻译和商人,还有娼妓。
其实之前,是葡萄牙人最先跟日本接触的,葡萄牙人也最早建立了澳门殖民地,那还是
明朝的时候。但是,葡萄牙人的宗教热情很高,积极在日本传教,后来日本的农民起义
借助了天主教的名义,让幕府将军非常不满,开始灭教。这样,传教的西方国家都被禁
止和日本交易。唯独荷兰,因为开明的宗教政策和新教传统,商业第一,对于日本明确
表示,不进行传教活动,所以荷兰就成了唯一被允许跟日本交易的国家,在Dejima设立
了洋行。
久而久之,某些日本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是在Dejima工作的翻译,医生等人,开始慢慢
接触西方思想,对于日本的落后状态有了认识,逐渐开始了日本的西化过程……
日本当时对于西方的研究,几乎全部都是从荷兰人那里得来的,所以当时日本的西学称
为兰学Ragaku。看见一副关于兰学的画,很有意思:
这就是这本书的历史背景。当时,也正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争夺亚洲殖
民地的时期,当然,在1799年,基本上两边已经较量出结果来了:英国基本上在东南亚
取得了优势,荷兰在慢慢地走下坡路,就算是Jan Pieterszoon Coen也不能挽回这个局
面了,但是当时,在远东,英国还没有完全抢夺到荷兰的势力范围:日本。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年轻的书记员,Jacob de Zoet,抛开在荷兰的恋人,来到远东
,指望花上几年时间,挣到足够的钱,然后衣锦还乡娶得心上人,完全不知道Dejima将
会影响他的一生。作为信任Dejima总管的第一秘书,他不自觉的卷入了一场公司内部的
政治斗争,然后,这个斗争,和日本幕府政府内部,地方领主的权威等等关系,交织到
了一起,最后形成一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局面。
在这个故事里,有异国恋情,友谊,信任和背叛,隐藏很深的邪教,有难以用正常手段
伸张的正义,作者能够牢牢把握住这些复杂的线索和节奏,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在人物
对话上,都表现了极强的控制力:读起来感觉真实,营造出来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空
间和各色人物,人物对白都显得非常有力,很短的篇幅能够营造出最强的气氛和最佳的
效果。后半部关于当时的英国海军的部分,让人不禁想起Patrick O’Brian的海军经典
来。
这本书,一改云图里面的后现代写法,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也好,其
他小说也好,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对于人物对白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Devil is
in the details,一个故事的成功与否,绝大多数取决于细节,对白描写。所谓的故事
提纲,一句俗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剧情,几千年来,肯定都有人写过了,
但是,鲜明而复杂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的人物,都是依靠细节和对白来表现的。细节
过关了,人物就能活,否则就是平板二维照片,脸谱。而细节和对话正好是David
Mitchell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精华。
根据David Mitchell的访谈,他写这本书的时候,跑日本和英国的博物馆做Research花
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说是一个小说里面一个句子的描写,往往是好几个小时的仔细核对
推敲的结果。细节不真实,整个故事的就会坍塌。这个真实,并不是绝对的历史真实,
但是维持一个可信的环境,可信的人物。所以,就算是虚构的世界,例如在《云图》里
面的很多场景,里面的细节和对话都是栩栩如生的。
想起前几天某人在这个版上转的故事,虽然就是是发生在现代,在我们熟悉的和国度,
但是因为没有可信的细节,故事就立不起来,就是一个平面的提纲。David Mitchell的
故事,虽然是也许并没有实际发生过,或者根本就是幻想的未来世界,但是因为细节和
对话等到位了,所以也觉得更加真实……
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恰巧刚刚读了一本《The Scents of Eden: A Narrative
of the Spice Trade》,讲西方国家在东南亚争夺香料贸易的历史,还有很早前读过的
《Batavia's Graveyard: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d Heretic Who Led History's
Bloodiest Mutiny》,都有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的很好的描述,跟这本小说合起
来看,就构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世界。
这本书的官方链接:
http://www.thousandautumns.com/
读完这本书也就大半年了,一直都想写点感想,结果是还没有仔细消化一下,就赶着读
下一本小说了,我的to read单子也太长了,总之,读书总比写感想更加有趣,所以就
一直拖下来了,转眼这一年就要过去了,趁着版庆机会,就写个读后感吧。
正巧,前一段时间看见了蚊子的关于同一本书的感想,他的原文连接在这里(蚊子同学
经常的读书笔记都隐藏很深,很不容易查找):
http://www.mitbbs.com/article/LeisureTime/587309_0.html
我最先对于David Mitchell感兴趣,还是在读了他的《云图》以后。在看电影之前,我
匆匆把《云图》过了一遍,对于他的写作风格,他对文字和情节的驾驭,非常欣赏。首
先,这部云图,且不说所谓的后现代的结构手法,就是他对于不同的genre的风格和路
数的掌握,就令人叹为观止,所谓写什么像什么,这是匠艺精深的一种表现。正所谓,
没有匠艺,哪里来大师?很多人往往对于匠艺持否定态度,认为匠人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其实,真正的艺术家,is not above doing quotidian decorative works的,文艺
复兴时期的大师,干普通的装饰,画普通的装饰画肖像画的是家常便饭。JSB在教子女
键盘的时候,就非常强调craftsmanship。David在云图中,在细节上,对于节奏和plot
的把握,在每一个单独的故事中,都是可以算是那个genre的高手的,当然,他的六重
奏式的布局,是他的特色,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普通的genre作品,成了“后现代”,
whatever that means。有人认为那个纯属gimmick,但是很多评论家还是给了很高的评
价的。我当时也写了一篇读后感: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LeisureTime/838753_0.html
在读完了《云图》以后,在读关于David Mitchell的介绍的时候,发现了他的后一本书
,就是这本《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在书店里拿起来翻的时候
,马上就被第一章吸引住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多星期基本上没有干别的,把这
本书看完了。
故事发生在1799年,在日本的Dejima,一个人工岛,专门用来安置荷兰的商人,那个时
候一般叫做factory,中文翻译成洋行,中国也有类似的,在广州黄埔什么地方。这些
factory的建立,基本上是闭关锁国的结果,一方面要跟洋人交易,另一方面,又不希
望让洋人跟本国人接触,带来有颠覆性的新思想,就把洋人隔离起来,让政府专门指定
的人员跟他们打交道。这些人里面,有政府的翻译和商人,还有娼妓。
其实之前,是葡萄牙人最先跟日本接触的,葡萄牙人也最早建立了澳门殖民地,那还是
明朝的时候。但是,葡萄牙人的宗教热情很高,积极在日本传教,后来日本的农民起义
借助了天主教的名义,让幕府将军非常不满,开始灭教。这样,传教的西方国家都被禁
止和日本交易。唯独荷兰,因为开明的宗教政策和新教传统,商业第一,对于日本明确
表示,不进行传教活动,所以荷兰就成了唯一被允许跟日本交易的国家,在Dejima设立
了洋行。
久而久之,某些日本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是在Dejima工作的翻译,医生等人,开始慢慢
接触西方思想,对于日本的落后状态有了认识,逐渐开始了日本的西化过程……
日本当时对于西方的研究,几乎全部都是从荷兰人那里得来的,所以当时日本的西学称
为兰学Ragaku。看见一副关于兰学的画,很有意思:
这就是这本书的历史背景。当时,也正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争夺亚洲殖
民地的时期,当然,在1799年,基本上两边已经较量出结果来了:英国基本上在东南亚
取得了优势,荷兰在慢慢地走下坡路,就算是Jan Pieterszoon Coen也不能挽回这个局
面了,但是当时,在远东,英国还没有完全抢夺到荷兰的势力范围:日本。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年轻的书记员,Jacob de Zoet,抛开在荷兰的恋人,来到远东
,指望花上几年时间,挣到足够的钱,然后衣锦还乡娶得心上人,完全不知道Dejima将
会影响他的一生。作为信任Dejima总管的第一秘书,他不自觉的卷入了一场公司内部的
政治斗争,然后,这个斗争,和日本幕府政府内部,地方领主的权威等等关系,交织到
了一起,最后形成一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局面。
在这个故事里,有异国恋情,友谊,信任和背叛,隐藏很深的邪教,有难以用正常手段
伸张的正义,作者能够牢牢把握住这些复杂的线索和节奏,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在人物
对话上,都表现了极强的控制力:读起来感觉真实,营造出来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空
间和各色人物,人物对白都显得非常有力,很短的篇幅能够营造出最强的气氛和最佳的
效果。后半部关于当时的英国海军的部分,让人不禁想起Patrick O’Brian的海军经典
来。
这本书,一改云图里面的后现代写法,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也好,其
他小说也好,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对于人物对白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Devil is
in the details,一个故事的成功与否,绝大多数取决于细节,对白描写。所谓的故事
提纲,一句俗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剧情,几千年来,肯定都有人写过了,
但是,鲜明而复杂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的人物,都是依靠细节和对白来表现的。细节
过关了,人物就能活,否则就是平板二维照片,脸谱。而细节和对话正好是David
Mitchell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精华。
根据David Mitchell的访谈,他写这本书的时候,跑日本和英国的博物馆做Research花
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说是一个小说里面一个句子的描写,往往是好几个小时的仔细核对
推敲的结果。细节不真实,整个故事的就会坍塌。这个真实,并不是绝对的历史真实,
但是维持一个可信的环境,可信的人物。所以,就算是虚构的世界,例如在《云图》里
面的很多场景,里面的细节和对话都是栩栩如生的。
想起前几天某人在这个版上转的故事,虽然就是是发生在现代,在我们熟悉的和国度,
但是因为没有可信的细节,故事就立不起来,就是一个平面的提纲。David Mitchell的
故事,虽然是也许并没有实际发生过,或者根本就是幻想的未来世界,但是因为细节和
对话等到位了,所以也觉得更加真实……
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恰巧刚刚读了一本《The Scents of Eden: A Narrative
of the Spice Trade》,讲西方国家在东南亚争夺香料贸易的历史,还有很早前读过的
《Batavia's Graveyard: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d Heretic Who Led History's
Bloodiest Mutiny》,都有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的很好的描述,跟这本小说合起
来看,就构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世界。
这本书的官方链接:
http://www.thousandautum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