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e*e
1
这句名言,连同其疑问句muss es sein,是贝多芬自己标注在其弦乐四重奏作品135的
末乐章手稿上的。音乐史上提到这个名言的很多,可以参看这里:
http://thebeethovenproject.com/must-it-be-must-what-be/
这个动机最初的版本应该是贝多芬未发表的作品196号,一首玩笑性质的四声部卡农,
创作时间大约比作品135早不到半年(在上边的网页内有链接可以听)。这首作品在昆
德拉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这里有一些分析:
http://www.shmoop.com/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es-muss-sei
瞎掰几句这个著名末乐章。疑问句和肯定句的动机从乐谱上看很相似:疑问句其实就是
肯定动机的旋律转位(像赋格主题的inversion)加上减音程和节奏变化。只是由于减四
度和纯四度的和谐程度差别很大(这个音程本身是同大三度一样的四个半音,但由于动
机开始的那个音在这个音程中的位置,在听觉上就很难把它与大三度等同起来),在乐
曲中听上去它们的对比就很明显。在引子中疑问动机的减四度音程,伴随补充动机的
Aeolian调式音阶,很有效地把一个玩笑的动机用来严肃地表达了一个问题——就像罗
曼·罗兰戏谑地写到:“so – your good German, when his servant brings him
the mustard after dinner is over, and when he says – simply enough – ‘Too
late,’ he catches himself and adds philosophically ‘Too late: as ever in
this life!’ ” 与之相对的,作为呈示部第一主题的肯定句动机清晰地出现在F大调
上,第二主题在A大调上——调性明亮温和,节奏几近轻歌剧的舞曲。两个动机内在的
相似性,很快就得到机会来展现:一进入发展部,肯定句的动机就出现了减音程的发展
(发展部就是当前边听得熟悉的那个调子忽然一下变了味道,在古典派作曲家手里,一
般是通过对比强烈的调性转换来实现的。很大程度也为了这个熟悉和对比,呈示部在乐
谱里基本都要重复演奏。这首四重奏的结构可以看这里: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1429936B1B7F1FBB
)。
在发展部中段,作曲家引入了一段对疑问动机(引子)的发展:当中提琴和大提琴在低
音声部仿佛‘再现’引子时,两把小提琴在高音声部用持续震音构成持续未解决和弦,
‘破坏’着这个再现。在这一段对疑问动机发展的末尾,高音声部奏出减音程的肯定动
机,与低音声部的疑问动机对位行进。此时这个动机的微妙之处就清楚地展现出来:减
四度的不和谐使得原本对比清晰的两个动机,现在成为了一对疑问与反诘:必须如此?
难道不是?
这个动机变化的‘疑问’语气如此有效,以至于当乐曲再现部结束,肯定动机再一次以
减音程的变化出现时,即便在调性明确的F大调上,也产生出一种疑问的语意。
Lockwood在谈到这首作品时,提到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大提琴宣叙调及其它晚期作品(
如四重奏作品132中次末乐章过渡到末乐章的段落),称贝多芬对器乐的驾驭达到几乎
如同话语的极致(参见上边链接)。事实上,这种器乐的宣叙调表达方式,在他中期作
品中早已显现出来(如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只是在这些例子中,最突出的仍
然是器乐对人声效果的模仿。而在最后这首四重奏中,音乐动机的相互关联和对比,直
接构成了话语和句法(注意到德语中疑问句也正是肯定句的一个重新排列)的表达效果。
贝多芬用轻快,拨奏出的第二主题,回答了再现部最后出现的疑问。从这点来看,似乎
把这句名言以德国化的沉重象征来解读,像上边对昆德拉小说的分析那个链接中那样,
其实有些误读的感觉。如果真把这首作品当作他的音乐遗嘱,我会想起一本曾经红遍中
国的小说中,另一篇遗嘱的结尾: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不过如果是要翻译这一对动机的话,用方言其实很简单:
"逗那闷?逗那闷!”
avatar
g*e
2
噗哧
看到最后那行笑出来
avatar
g*s
3
赞好专业!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句名言,连同其疑问句muss es sein,是贝多芬自己标注在其弦乐四重奏作品135的
: 末乐章手稿上的。音乐史上提到这个名言的很多,可以参看这里:
: http://thebeethovenproject.com/must-it-be-must-what-be/
: 这个动机最初的版本应该是贝多芬未发表的作品196号,一首玩笑性质的四声部卡农,
: 创作时间大约比作品135早不到半年(在上边的网页内有链接可以听)。这首作品在昆
: 德拉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这里有一些分析:
: http://www.shmoop.com/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es-muss-sei
: 瞎掰几句这个著名末乐章。疑问句和肯定句的动机从乐谱上看很相似:疑问句其实就是
: 肯定动机的旋律转位(像赋格主题的inversion)加上减音程和节奏变化。只是由于减四
: 度和纯四度的和谐程度差别很大(这个音程本身是同大三度一样的四个半音,但由于动

avatar
x*n
4
乐盲排队学习。今天讨论金瓶梅的时候还提到牛虻。。。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句名言,连同其疑问句muss es sein,是贝多芬自己标注在其弦乐四重奏作品135的
: 末乐章手稿上的。音乐史上提到这个名言的很多,可以参看这里:
: http://thebeethovenproject.com/must-it-be-must-what-be/
: 这个动机最初的版本应该是贝多芬未发表的作品196号,一首玩笑性质的四声部卡农,
: 创作时间大约比作品135早不到半年(在上边的网页内有链接可以听)。这首作品在昆
: 德拉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这里有一些分析:
: http://www.shmoop.com/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es-muss-sei
: 瞎掰几句这个著名末乐章。疑问句和肯定句的动机从乐谱上看很相似:疑问句其实就是
: 肯定动机的旋律转位(像赋格主题的inversion)加上减音程和节奏变化。只是由于减四
: 度和纯四度的和谐程度差别很大(这个音程本身是同大三度一样的四个半音,但由于动

avatar
a*5
5
不明觉厉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句名言,连同其疑问句muss es sein,是贝多芬自己标注在其弦乐四重奏作品135的
: 末乐章手稿上的。音乐史上提到这个名言的很多,可以参看这里:
: http://thebeethovenproject.com/must-it-be-must-what-be/
: 这个动机最初的版本应该是贝多芬未发表的作品196号,一首玩笑性质的四声部卡农,
: 创作时间大约比作品135早不到半年(在上边的网页内有链接可以听)。这首作品在昆
: 德拉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这里有一些分析:
: http://www.shmoop.com/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es-muss-sei
: 瞎掰几句这个著名末乐章。疑问句和肯定句的动机从乐谱上看很相似:疑问句其实就是
: 肯定动机的旋律转位(像赋格主题的inversion)加上减音程和节奏变化。只是由于减四
: 度和纯四度的和谐程度差别很大(这个音程本身是同大三度一样的四个半音,但由于动

avatar
wh
6
酷。就是看不懂减四度、纯四度这些音乐术语。减音程就是高音降到低音?summertime
贴的这个链接是完整的四重奏了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f5GqmSAaeI
开头高低音反差很大,感觉很绝望凄厉。后来轻快的主题引进,妥协很多。仿人声对话
就不大会听了,太不熟这些程式了。你觉得昆德拉这篇小说也是自我解嘲自我化解的吗
?我可能理解得不对。哎我把这篇也算作版面活动吧?谢谢!

【在 e***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句名言,连同其疑问句muss es sein,是贝多芬自己标注在其弦乐四重奏作品135的
: 末乐章手稿上的。音乐史上提到这个名言的很多,可以参看这里:
: http://thebeethovenproject.com/must-it-be-must-what-be/
: 这个动机最初的版本应该是贝多芬未发表的作品196号,一首玩笑性质的四声部卡农,
: 创作时间大约比作品135早不到半年(在上边的网页内有链接可以听)。这首作品在昆
: 德拉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这里有一些分析:
: http://www.shmoop.com/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es-muss-sei
: 瞎掰几句这个著名末乐章。疑问句和肯定句的动机从乐谱上看很相似:疑问句其实就是
: 肯定动机的旋律转位(像赋格主题的inversion)加上减音程和节奏变化。只是由于减四
: 度和纯四度的和谐程度差别很大(这个音程本身是同大三度一样的四个半音,但由于动

avatar
g*e
7
123 你的头像换了哦

【在 a****5 的大作中提到】
: 不明觉厉
avatar
a*5
8
新年新气象
今年主攻卖萌路线

【在 g*******e 的大作中提到】
: 123 你的头像换了哦
avatar
L*e
9

你是怎么讨论牛虻的?
水太大了 担心游不到
给个救生圈?

【在 x***n 的大作中提到】
: 乐盲排队学习。今天讨论金瓶梅的时候还提到牛虻。。。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