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
1 楼
男主角: 吳念真 洋洋:男主角兒子 婷婷:男主角女兒
才剛看過楊德昌的一 一, “一 一”可能是最耐人尋味的片名之一。 作為學數學的我,
最開始就覺得為什麼片名不直接說二呢,直到看了電影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 一
可以是連綿不絕的傳承,也可以是不斷重複的一成不變。寫成阿拉伯數字的11,則變成
了孤獨的兩人走在平行線上,不會有交集,但依然需要彼此的陪伴。11也可以是一體的
兩面,每個人都只能看到一面,背面總是看不到。
從一開始的祖孫三代的大合照,到最後婆婆過世,洋洋在靈前說看到剛出生的小弟弟,
洋洋說覺得自己老了, 生命似乎無盡的延續下去。但敏感的楊德昌在電影裡問出如果
生命是一成不變,那這樣的延續的意義到底在那。鏡頭不斷的在父親女兒,父親兒子間
切換,父親以前發生的事,在子女身上又重現了。而父親想要和初戀情人重過一次年輕
的生活,卻發現再一次依然是同樣的結果。連臨床服侍昏迷的婆婆的男主老婆, 受不
了每天對著昏迷的婆婆 不斷的講同樣的事情, 恐懼日子的一成不變, 想到山上廟裡
淨修, 卻發現和尚對她不斷的講重複的東西, 就像她對婆婆一般!
重複的生命令人恐慌,那為什麼不改變呢?男主角的公司只想要藉由日本公司的名氣來
賺錢,卻並不想冒險花錢去創新,楊德昌藉著日本人問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每天起來,
都是新的一天,為什麼我們依然害怕改變? 我感覺這樣的世界對敏感又充滿創意的楊
德昌經常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從恐怖分子到孤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一 一,每個片子到後
來都有人被瘋狂的刺死, 好像也不那麼奇怪了。 (開始精神分析了 呵呵) 但和前兩個
片子不同的是,一 一的最後的場景是洋洋和婆婆的告白,除了是起承轉合的讓觀眾感覺
到生命的延續,也是比較溫馨的。而婆婆臨終前給婷婷折了一隻紙鶴(或是蝴蝶),也讓
人感到希望。很好奇是導演怎樣的心境的轉變, 賦予了這部依然犀利的片子一些溫情
,導演告訴我們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導演也藉著洋洋的告白和男主角之前的對話,向觀眾說明了他為什麼要拍電影。 每個
人都有兩面, 背面的你永遠看不到, 導演要把你平時看不到的東西記錄下來, 讓人
在能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那面, 能在電影裡體會到自己無法經歷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
,一 一的劇照也是洋洋的背面。諷刺的是當小舅又在夸夸而談的下一刻,發現洋洋拍的
他的後腦的照片。或許人永遠無法看清自己,更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你的。
整個電影的楊式風格非常明顯,人與環境的自然交融和互動,像男主初戀在黑暗的旅館
房間內哭泣,遠方的鐵塔給我印象深刻。 男孩和婷婷告白時,所有街口的綠燈剛好都
亮了,而婷婷遲疑的時候,男孩要做更多的承諾時,就轉成黃燈和紅燈.比方說男主角說
到年輕時和如何初戀女友的天雷勾動地火,自然科學課上黑暗視聽室裡觀看影片的洋洋
就正在看雷的形成。而洋洋
最討厭的小女孩(經常打洋洋小報告)推開門進來,洋洋從黑暗中出現光明的第一鏡頭是
小女孩的內褲,從此洋洋的初戀就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了!而莉莉和她男朋友
走在大馬路的兩邊,平行的走著走著,不就是寫了個11嗎?某種意義下,人與人有時候
注定是要孤獨的走著,平行且無交集。但人又需要另一人的關心和溫暖, 即使只是知
道對方活著(比方像失去意識的婆婆),也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希望。
楊德昌的一 一, 一如以往帶給人許多的思考與感受。如同片名一 一的諸多解釋, 每個
人看到的一 一也絕不一樣。 但對於影迷來說,有個解釋可能是共通的,就是對楊德昌
的依依不捨。
才剛看過楊德昌的一 一, “一 一”可能是最耐人尋味的片名之一。 作為學數學的我,
最開始就覺得為什麼片名不直接說二呢,直到看了電影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 一
可以是連綿不絕的傳承,也可以是不斷重複的一成不變。寫成阿拉伯數字的11,則變成
了孤獨的兩人走在平行線上,不會有交集,但依然需要彼此的陪伴。11也可以是一體的
兩面,每個人都只能看到一面,背面總是看不到。
從一開始的祖孫三代的大合照,到最後婆婆過世,洋洋在靈前說看到剛出生的小弟弟,
洋洋說覺得自己老了, 生命似乎無盡的延續下去。但敏感的楊德昌在電影裡問出如果
生命是一成不變,那這樣的延續的意義到底在那。鏡頭不斷的在父親女兒,父親兒子間
切換,父親以前發生的事,在子女身上又重現了。而父親想要和初戀情人重過一次年輕
的生活,卻發現再一次依然是同樣的結果。連臨床服侍昏迷的婆婆的男主老婆, 受不
了每天對著昏迷的婆婆 不斷的講同樣的事情, 恐懼日子的一成不變, 想到山上廟裡
淨修, 卻發現和尚對她不斷的講重複的東西, 就像她對婆婆一般!
重複的生命令人恐慌,那為什麼不改變呢?男主角的公司只想要藉由日本公司的名氣來
賺錢,卻並不想冒險花錢去創新,楊德昌藉著日本人問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每天起來,
都是新的一天,為什麼我們依然害怕改變? 我感覺這樣的世界對敏感又充滿創意的楊
德昌經常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從恐怖分子到孤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一 一,每個片子到後
來都有人被瘋狂的刺死, 好像也不那麼奇怪了。 (開始精神分析了 呵呵) 但和前兩個
片子不同的是,一 一的最後的場景是洋洋和婆婆的告白,除了是起承轉合的讓觀眾感覺
到生命的延續,也是比較溫馨的。而婆婆臨終前給婷婷折了一隻紙鶴(或是蝴蝶),也讓
人感到希望。很好奇是導演怎樣的心境的轉變, 賦予了這部依然犀利的片子一些溫情
,導演告訴我們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導演也藉著洋洋的告白和男主角之前的對話,向觀眾說明了他為什麼要拍電影。 每個
人都有兩面, 背面的你永遠看不到, 導演要把你平時看不到的東西記錄下來, 讓人
在能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那面, 能在電影裡體會到自己無法經歷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
,一 一的劇照也是洋洋的背面。諷刺的是當小舅又在夸夸而談的下一刻,發現洋洋拍的
他的後腦的照片。或許人永遠無法看清自己,更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你的。
整個電影的楊式風格非常明顯,人與環境的自然交融和互動,像男主初戀在黑暗的旅館
房間內哭泣,遠方的鐵塔給我印象深刻。 男孩和婷婷告白時,所有街口的綠燈剛好都
亮了,而婷婷遲疑的時候,男孩要做更多的承諾時,就轉成黃燈和紅燈.比方說男主角說
到年輕時和如何初戀女友的天雷勾動地火,自然科學課上黑暗視聽室裡觀看影片的洋洋
就正在看雷的形成。而洋洋
最討厭的小女孩(經常打洋洋小報告)推開門進來,洋洋從黑暗中出現光明的第一鏡頭是
小女孩的內褲,從此洋洋的初戀就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了!而莉莉和她男朋友
走在大馬路的兩邊,平行的走著走著,不就是寫了個11嗎?某種意義下,人與人有時候
注定是要孤獨的走著,平行且無交集。但人又需要另一人的關心和溫暖, 即使只是知
道對方活著(比方像失去意識的婆婆),也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希望。
楊德昌的一 一, 一如以往帶給人許多的思考與感受。如同片名一 一的諸多解釋, 每個
人看到的一 一也絕不一樣。 但對於影迷來說,有個解釋可能是共通的,就是對楊德昌
的依依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