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文集读后感(一) 文革为体 河殇为魂#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d*a
1 楼
版面发表的纪念刘晓波的文章很多,不幸的是,咱也在版面经历了一种特殊的纪念刘晓
波的方式--删文,为这场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戏更添上了几分光怪陆离的效果。
窃以为,在这场光怪陆离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中,又有几个人是真正了解刘晓波的呢。一
直以为,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那么就是去了解他的著述。笔者也是这么实践的,也
有幸拜读刘晓波的文集。最终只能得出16个字的评价:文革遗毒,河殇媚外,跟风浅薄
,政治造神。
刘的文革风格非常明显,从他1989年发表的《混世魔王毛泽东》就有着明显的大字报风
格,刘随后将批判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在和香港记者的访谈中,他甚至宣称如果
自己不是因为不能说中文,早就和中国切断一切联系。确实,河殇本身就是文革的一种
反运用,把文革大字报,极端的情形反向用在了中国文化上面。实际上刘晓波比河殇更
加激进,他批评河殇居然还认为中华文化还可以和西方文化进行类比,得出中华文化弱
的情形,在他看来,中华文化根本就没办法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著名的外号,刘三百
也是来自于这个时期
这种文革遗毒河殇媚外的情节,随着89年学运失败,刘晓波也做出了反省,认为自己过
于媚外了,但是刘晓波的反省实际上也就到此为止了,实际上他只是承认自己有媚外情
节,但是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甚至中国人这个种族实际上还是烂到家了,这个论调在
随后的二十年中,刘没有任何改变。有兴趣可以读他的《孔子与倡优》(1996),或者
《孔子与丧家狗》(2007),基本上刘晓波反复重复的观点就是:
“孔子没有以平等为理想的民粹主义的道德自律,没有具有形式特征的逻辑头脑。孔子
所说的一切,缺少大智慧而只有小聪明,极端功利、圆滑,既无审美的灵性和哲理的深
邃,也无人格的高贵和心胸的旷达。他先是四处跑官,失败后就当道德教主,他的好为
人师以及“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恰恰是狂妄而浅薄的人格所致。他那种“盛世则入
,乱世则隐”的聪明的处世之道,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机会主义。可悲的是,正是这个
最圆滑最功利最世故最无担当精神和受难情怀的孔子,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圣人和楷
模。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圣人,有什么样的圣人就只能塑造什么样的民族,中
国人的全部奴性皆源于此,这种文化上的遗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种浅薄的河殇自恨观点,文革式的语言,实际上从头到尾始终贯穿刘晓波的各种文章
。
波的方式--删文,为这场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戏更添上了几分光怪陆离的效果。
窃以为,在这场光怪陆离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中,又有几个人是真正了解刘晓波的呢。一
直以为,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那么就是去了解他的著述。笔者也是这么实践的,也
有幸拜读刘晓波的文集。最终只能得出16个字的评价:文革遗毒,河殇媚外,跟风浅薄
,政治造神。
刘的文革风格非常明显,从他1989年发表的《混世魔王毛泽东》就有着明显的大字报风
格,刘随后将批判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在和香港记者的访谈中,他甚至宣称如果
自己不是因为不能说中文,早就和中国切断一切联系。确实,河殇本身就是文革的一种
反运用,把文革大字报,极端的情形反向用在了中国文化上面。实际上刘晓波比河殇更
加激进,他批评河殇居然还认为中华文化还可以和西方文化进行类比,得出中华文化弱
的情形,在他看来,中华文化根本就没办法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著名的外号,刘三百
也是来自于这个时期
这种文革遗毒河殇媚外的情节,随着89年学运失败,刘晓波也做出了反省,认为自己过
于媚外了,但是刘晓波的反省实际上也就到此为止了,实际上他只是承认自己有媚外情
节,但是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甚至中国人这个种族实际上还是烂到家了,这个论调在
随后的二十年中,刘没有任何改变。有兴趣可以读他的《孔子与倡优》(1996),或者
《孔子与丧家狗》(2007),基本上刘晓波反复重复的观点就是:
“孔子没有以平等为理想的民粹主义的道德自律,没有具有形式特征的逻辑头脑。孔子
所说的一切,缺少大智慧而只有小聪明,极端功利、圆滑,既无审美的灵性和哲理的深
邃,也无人格的高贵和心胸的旷达。他先是四处跑官,失败后就当道德教主,他的好为
人师以及“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恰恰是狂妄而浅薄的人格所致。他那种“盛世则入
,乱世则隐”的聪明的处世之道,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机会主义。可悲的是,正是这个
最圆滑最功利最世故最无担当精神和受难情怀的孔子,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圣人和楷
模。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圣人,有什么样的圣人就只能塑造什么样的民族,中
国人的全部奴性皆源于此,这种文化上的遗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种浅薄的河殇自恨观点,文革式的语言,实际上从头到尾始终贯穿刘晓波的各种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