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Little soldier & 《狗十三》#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m*u
1
最近上课讨论的是中国的教育问题,用的书是Lenora chu的little soldier, 美国的畅
销书,我个人看了这本书很反感,但是因为一起教课的另外一个同事想用,就决定把它
当反面教材来用。
书里充满了台湾/美国对大陆教育的黑化,从书名开始就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政治信息,
为什么要把小孩子叫little soldier? 学生们倒是反应很快,说就是brainwashed,
disciplined, obedient.
书中的第一二部分基本是描写中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压抑孩子的成长,虽然作者的大部分
观察都是来自上海的一个叫宋庆龄学校的国家示范点,但是整个叙述的基调就是对美国
教育的理想化和对中国教育的妖魔化,比如说连绘画课的雨滴都得按规矩朝一个方向画
,比如个头比较大的孩子在中国会被孤立,在美国就是被认为有体育天赋,所以下周开
始我就要问学生,看了第一二部分,要是他们是去中国工作的美国家长,会不会把孩子
送中国公立学校?
正好多瑙上出了大家以前讨论过的《狗十三》,就看了,分两次看完,因为影片中所表
现出的青春的压抑对我这样早就告别青春许多年的人来说仍然是不可承受,真的是一部
很不错的青春片,我觉得可以跟《阳光灿烂的日子》媲美,虽然没有姜文的阳刚,但增
添了许多女性的细腻,虽然没有厚重的历史维度,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更加真实。影
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爱常常通过各种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结果
就是两败俱伤。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妖魔化与现实主义表达的区别。 Little soldier里反映出的很多教
育问题并不是作者瞎编乱造的,但是她把中国教育中所有的负面都加在了一起,从强迫
小孩吃鸡蛋到惩罚孩子不准喝水,甚至一朵奖励孩子的小红星都被她赋予了政治色彩,
成了压抑人性的标志。然后又把很多个人化的或者特殊的细节夸大或者扭曲,比如她自
己因为钢琴比赛得了第二没有父母的奖励,就把一个章节命名为no reward for second
place, 比如跟她见面的两个中国的中学生都在星巴克喝咖啡就成了学习压力大所以对
咖啡因上瘾,而且她以为现在的中学生每天还在背毛主席语录。所以她为什么还要费劲
心思的把孩子送到中国学校呢?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吗?
所以学生最后的论文要求有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text/media sources.
avatar
d*m
2
真惨,这样的书,还要当教材用来细读
美帝的教育正真的凸显了incompetency and malfunction
avatar
B*y
3
我没有读过little soldier书本身的内容,但是有一点个人看法,不知道合适与否。
每个人对于教育的期望值,其实离不开本身成长的背景的。这个作者是个华裔,她是否
一直在美国接受教育?当她的孩子遇到和自己成长过程里教育方式不一样时,她的眼光
是带着比较批判性和俯视的角度,抱着否定态度来寻求证据的?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比中美教育也是有类似的做法吧。例如,我们在国内受教
育的,在中小学就已经完全熟练掌握代数计算和运用。当我们的孩子,在美国的学校学
数学时,中国父母是比较有挫折感的,太简单了,而且训练很不够。对比我们自小每天
上百道题口算和大量习题,美国的数学作业,连热身都不够。
这么多年来,我先生因为自己是学数学的,他对于孩子其他学科,其实都是放羊状态,但
是就会死死咬住数学这个学科;从教材,老师,学校和考试评核系统,恨之入骨。他认为
孩子会被毁掉的。在自己督促和辅导孩子的同时,每一次遇到不是按照他的思路,或者训
练习惯的题目,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骂老师,骂习题,骂教纲,都是屎。
孩子呢,对于父母这种焦虑情绪,很莫名其妙。我先生因为数学学科教育,完全否定美国
教育系统。他觉得连数学学不好的人,基本就没希望了。他也许算是和这个作者有了一个
共通点。于自己熟悉的专业,就会非常敏感地看待老师的教学方式。在批评和否定中,
反复以自我标准或认定价值来衡量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系统。
如Little soldier里强调中国学校孩子学习画画的方式过于刻板,有没有过于放大的解
读?
中国人学习国画和毛笔字,都是从临摹开始的。老师对于孩子学习画画艺术类,给与空间
和自由度也许不足,因为他们本身也是从这样的临摹基础上学习来的。当然,我必需
承认在鼓励孩子的艺术创作力方面,美国社会的资源是优先许多。这个美国妈妈
大概没有注意到现在中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艺术培养,很愿意下苦功。只是上升的方式,
和美国不一样,有的家长带功利性一些;也有的确实希望培养孩子艺术修养的。不能一
叶障目。
至于孩子由于身体原因,是否被同学取笑?会的!我小姑的儿子,小时候因为使用激素
治疗,一直超重很多。即使他的妈妈是老师,也免不了被同学欺负的经历。他学习不太好
,老师也不特别喜欢。在美国有族裔问题啊,有学生因为口音,肤色,衣着甚至带的午餐
不一样,同样被同学欺负排斥的。
另外小红花/小红星的奖励制度,如果不是采用竞争方式,而针对每一个孩子来鼓励,
就很好啊。不然,这个真的是一个非常扭曲的奖励制度。我看到有的家庭里,深刻带有
这种奖励小红花的烙印。比如说,姐姐要表现得很孝顺父母,同时一定要强调弟弟妹妹
没有做好。她就是要在心理上拿到这朵小红花!即使在成年了,内心“我好,他/她不
好”竞争意识会一直伴随的。而且大部分国人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突如何表达?怎么来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东方和西方的观念,
还是很大差别。记得以前是文豪吧,在讨论东方的集体意识,举了日本学生集体操表演,
这个其实是很好的题目。
至于政治教育浓厚,毕竟国内的政治课一直上到大学。考试内容完全是背诵标准答案。
国内学校现在不教毛主席语录,但是开始有平语学习。这是国家教育的特色。只是作为
一个中国人,听到说这个,就好像别人批评旧中国里妇女裹小脚问题。不高兴,但是确
实是事实。
最近看了油管上一期马英九和大陆学生的讨论会,其中也当然探讨两岸制度和统一的问
题。
参与国内的大学生,对于国内政治制度是充满自豪和优越感,可是讨论中公民意识和民
主宪制,
大部分表达着否定的态度。他们似乎对于对岸的民生和体制,也缺乏好奇心,一味强调
良好的
优越感。也有人含含糊糊地表达,这些题目是比较踩地雷的,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当时心里觉得有点悲凉的。但是回想美国两党选举时,有的学生因为说支持川普,被
不同政
见老师和同学视作异类。就觉得,其实政治上的雷区,也许中美都是存在的。
little soldier,是指少先队吧。培养荣誉感,自律,集体感并不是坏事,对于青少年
期尤其重要。如果能抛开政治意识的先入为主,也许看到这些闪光点。
一个家长的唠唠叨叨,抱歉,抱歉。
avatar
m*e
4
这位作者在哪里度过的童年?
"个头比较大的孩子在中国会被孤立,在美国就是被认为有体育天赋"
这句并不完全正确。我有个美国同学,从小个子特别大,从小就被欺负。
因为体格高大,同龄孩子不和他玩耍,他只能和大孩子一起玩。
而因为智力发育和体格不匹配,他又被大孩子当智障耍。
这种状况持续到小学高年级,他开始玩橄榄球后,形势转变了。
校队的人总是受欢迎的人。他后来上CMU本科时还拿的橄榄球奖学金,
不过二年级之后觉得太占用学习时间,放弃了橄榄球。
所以家长在这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把他自身特点
变为长处的方向。

【在 m*******u 的大作中提到】
: 最近上课讨论的是中国的教育问题,用的书是Lenora chu的little soldier, 美国的畅
: 销书,我个人看了这本书很反感,但是因为一起教课的另外一个同事想用,就决定把它
: 当反面教材来用。
: 书里充满了台湾/美国对大陆教育的黑化,从书名开始就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政治信息,
: 为什么要把小孩子叫little soldier? 学生们倒是反应很快,说就是brainwashed,
: disciplined, obedient.
: 书中的第一二部分基本是描写中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压抑孩子的成长,虽然作者的大部分
: 观察都是来自上海的一个叫宋庆龄学校的国家示范点,但是整个叙述的基调就是对美国
: 教育的理想化和对中国教育的妖魔化,比如说连绘画课的雨滴都得按规矩朝一个方向画
: ,比如个头比较大的孩子在中国会被孤立,在美国就是被认为有体育天赋,所以下周开

avatar
m*u
5
楼上说的“抱着否定态度来寻求证据”的角度很有意思,我要考虑一下,因为书的第三
部分终于有了一些证据。
作者是ABC,父母从台湾移民到美国的,朱元璋后人。本人是美国教育和华裔教育叠加
的斯坦福毕业生。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加深了对中国教育的偏见以及对中国人的偏见,以偏盖全。
这样的书成为畅销书,就是把个人的偏见通过媒体扩大化了。而她的华裔身份会让读者
认为她的观点可信度较高。

,但
认为

【在 B**********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没有读过little soldier书本身的内容,但是有一点个人看法,不知道合适与否。
: 每个人对于教育的期望值,其实离不开本身成长的背景的。这个作者是个华裔,她是否
: 一直在美国接受教育?当她的孩子遇到和自己成长过程里教育方式不一样时,她的眼光
: 是带着比较批判性和俯视的角度,抱着否定态度来寻求证据的?
: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比中美教育也是有类似的做法吧。例如,我们在国内受教
: 育的,在中小学就已经完全熟练掌握代数计算和运用。当我们的孩子,在美国的学校学
: 数学时,中国父母是比较有挫折感的,太简单了,而且训练很不够。对比我们自小每天
: 上百道题口算和大量习题,美国的数学作业,连热身都不够。
: 这么多年来,我先生因为自己是学数学的,他对于孩子其他学科,其实都是放羊状态,但
: 是就会死死咬住数学这个学科;从教材,老师,学校和考试评核系统,恨之入骨。他认为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