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书法之“有”与“无”及其他zt#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j*n
1 楼
·树玄·
李叔同可说是近代中国艺术的全才,音乐、绘画、戏剧、诗词、篆刻……他
无所不能,且都成绩斐然。
在音乐上,他能作词、作曲,他独自编辑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
志》,其封面的木炭画为《乐圣比独芬(即贝多芬)像》,杂志中又发表了《乐
圣比独芬传》。贝多芬像第一次上了中国杂志封面。
在绘画上,他是“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首倡者”,他油画、中国画、水
彩画、炭画……等等,都有不俗的成绩。他第一个将油画介绍到中国,他最早创
作现代木刻,最早撰写西洋美术史。他首创广告画,首先使用裸体模特儿从事教
学,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他画的《裸女像》。他的油画“为印象派之作风,近看一
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非有大天才真功夫者不能也。”(姜丹书《追忆大
师》)。
在戏剧上,他曾饰演京剧的黄天霸、褚彪、穆玉玑,他又是 “春柳社”剧
团(“春柳社”是文艺团体,但主要从事戏剧活动)的创始人,他曾饰演话剧
《茶花女》中之玛格丽特(茶花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话剧实验。当时日本的
戏剧权威松居松翁盛赞李叔同所扮演的玛格丽特“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
能比拟”(见陈星《弘一大师传》)。他又扮演《黑奴吁天录》中的爱米柳夫人,
他是一位爱国者,他差不多是最早一批剪掉辫子的中国人(1905年),他于
1906年加入孙中山组织创立的同盟会,他高呼“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高呼“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李叔同词
《满江红》)。
不过,本文主要谈其书法艺术。
书法是李叔同一生之所爱,其书法作品为众人所宝。夏丏尊说他“文学演剧
音乐书画靡不精,而书名尤藉焉”,“碑版过眼便能神似”(同上)。1931年,
鲁迅先生为得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曾向内山完造“乞”之,终于“乞得弘一上人
书一纸”,上书“戒定慧”三字。(据《鲁迅日记》)1942年,郭沫若远在重庆,
曾写信给弘一大师,求书法,大师满足了他的要求。郭沫若非常赞成弘一大师主
张的“文事要在乎人”,认为这是“见到之言”。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李叔同书法作品,可分前后两期,以李叔同出家为界。
出家前后,书法面貌迥然不同,如果说,这不是同一人的书法作品,怕也有人相
信。
一日,与友人谈及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友人坦率地承认,看不懂,但是他
感觉到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有内涵,但是那内涵是什么,却说不清。又谈
到,学习书法的人,对于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作品,是不能学的,不是他的书法
作品不够好——那是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而是学不到,下功夫也学不到。可
是,这又为什么?依然说不清。
是的,常用以说明卓越的书法艺术的词语,诸如遒劲、苍老、古朴、瘦硬、
浑厚、茂密、飘逸、严谨、雄强、洒落……等等,用在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上,
一律格格不入。但是,那书法中分明有着某种精神在,而那精神是什么,却不易
说清。
友人告别后,我又细细回味若干年前曾徜徉于博物馆观赏李叔同书法,那出
家后的书法作品,与他出家前的书法作品相对照。确实,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分
明有某种精神在,可是,那精神是什么呢?
问题在心中留存数日,依然不解。
数日后,读《弘一大师传》,读到大师出家的段落,忽然悟到,大师出家前
后的书法作品以“有、无”二字或可概之。
出家前,李叔同的书法作品,不论是篆书、隶书还是魏碑,都有追求,有棱
角,有憧憬,有自觉追求的个性,有某种“火气”,甚至有某种霸气。那便是一
个“有”字;出家后,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霸气全无,追求不见,没有了棱角,
似也无憧憬,无个性,没有了“火气”,没有了自觉的追求,仿佛已“不食人间
烟火”。那便是一个“无”字,用佛学的语言说,那是一个“空”字,即“空
无”。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空”得什么都没有了。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心境的外化,这个道理证之以李叔同出家前后的书法
作品可得说明。内心是什么样子,外化为艺术作品,也就是什么样子。内心的境
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面貌。李叔同出家前后,其心境的不同在其书法作品中表露
无遗。
出家之前,他20多岁的时候,曾出入上海声色场所,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翩翩
佳公子。他是戏剧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而且什么都要做到完
美的极致。东渡日本回国后,他醉心教育,“英才蔚出”,“及门数千”(陈星
《弘一大师传》),如潘天寿等卓越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他的学生。生活的充
实,心灵的充实,外化为演戏、作曲、诗词、绘画、篆刻,也外化为书法艺术的
灵魂,于是那书法中便有个性,有憧憬,有追求,有棱角,有一点点“火气”,
甚至有一点点“霸气”。那书法中的“有”,是其生活的充实,内心的充实之表
现。
1918年李叔同出家以后,便成为弘一大师,且持律甚严,绝守佛门法度。遁
入空门后,他苦心研佛,云游四方,行脚无定,走到哪里,就弘法到哪里,“不
为名闻,不求利养”(性常《亲近弘一大师之回忆》)“不以名相牵”,不以
“利相饵”,不以“声势权位”相依倚,“誓舍身命”,弘扬佛法。他的戏剧活
动停止了,其他艺术活动,包括绘画、书法、篆刻等等也仅限于围绕佛法的传播,
成为弘法的载体。他心如止水,一心只想弘扬佛法,无欲无求。以此,他的书法
作品绝似脱胎换骨,“火气”全无,追求殆尽,心境寂然。这寂然的心境外化于
书法作品中,便是个“无”字、“空”字,使那书法作品的内涵仿佛什么都没有
了。仔细观玩大师的书法作品,飘然出尘,方外境界,只能说,那是真如境界的
外化了。
既然书法是心境的外化,要学写弘一大师的法书,除了必须有多年下功夫习
书的基本功外,还必须有他那种心如止水的寂然心境。两者之中,艺术技巧,只
要下功夫,总能略得一二,而要获得弘一大师那种心境,却非易事。学习弘一大
师的书法所以不易,并不是因为大师的书法是炉火纯青的艺术,而是因为倘无大
师那样的修养,那样的人品,那样寂然的心境,如何能学?内心“空无”,方能
外化为书法的“空无”;尘事拂心,甚至内心浮躁,却要学写弘一大师的法书,
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弘一大师的书法是不易学的,对于某些人来说,竟不能
学,学不到,勉强学也是学不好的。
不过我们要问,弘一大师(李叔同)真个是“心如止水”,真个是心境寂然?
出家以后李叔同的书法作品真的只是一个“无”字,一个“空”字?
其实,弘一大师的书法并非“全无”,并非“真空”,并非真正的全无个性,
我们不是依然可以用一个“无”字,一个“空”字去说明他书法作品的特点吗?
那书法中不是还有一个“无”,还有一个“空”吗?这不依然还是“有”吗?真
正的“无”,真正的“空”,恐怕连那书法也没有了,连那“无”,那“空”也
没有了,即连那“无”,那“空”也“无”了。这样的“无”,李叔同是做不到
的。
就在他成为弘一大师近20年后,1937年,那是国难深重的年代,他为厦门第
一届运动会作词作曲的会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外来敌(指日本侵略者),多么
狓猖!”面对外敌,他要年轻人“饮黄龙,为民族争光”。(见陈星《弘一大师
传》)他表示:“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泉州古称温陵)之水,身
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支狗子!”可见,他依然没有
忘记被外敌欺凌的祖国,他要“勇猛精进,救护国家”(同上)。这哪里是空无
的心境?这岂不还是那位高呼“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李叔同!可见,在
他内心的一隅,依然保留着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弘一大师也并未忘记红尘之事。他认为,教育“关系国家民族,至重且大。”
认为小学教师“人格实至高尚”。1937年,他劝因因生活清苦而欲改行他去的小
学教师“未可轻易转途”,并破例为教师题字。(据陈星《弘一大师传》)
弘一大师的内心是矛盾的。这矛盾一直保持到最后,那绝笔“悲欣交集”四
字,不是说明他内心既“悲”又“欣”且“交集”吗?他内心并非真个“空无”。
却是“云空未必空”,那“空无”世界,只在乌有之乡。
但是,弘一大师毕竟是一代高僧,他的人格、人品令人钦佩,令人敬仰。当
他唱出“饮黄龙,为民族争光”时,我们为之热血沸腾;当他以其寂然的心境创
作了那“空无”的书法作品时,我们感受到如光风霁月般的一片清凉世界。
其实,佛教之所谓“空”,谁人真个能做到?某位高士,人称不食人间烟火,
前面必加个“似”字,即“似”不食人间烟火。如果有那位方外高人,真个去做,
试试看,不食人间之粟,不饮人间之水,不出十日,怕就真个“不食人间烟火”
了,因为他不存在了。
李叔同可说是近代中国艺术的全才,音乐、绘画、戏剧、诗词、篆刻……他
无所不能,且都成绩斐然。
在音乐上,他能作词、作曲,他独自编辑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
志》,其封面的木炭画为《乐圣比独芬(即贝多芬)像》,杂志中又发表了《乐
圣比独芬传》。贝多芬像第一次上了中国杂志封面。
在绘画上,他是“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首倡者”,他油画、中国画、水
彩画、炭画……等等,都有不俗的成绩。他第一个将油画介绍到中国,他最早创
作现代木刻,最早撰写西洋美术史。他首创广告画,首先使用裸体模特儿从事教
学,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他画的《裸女像》。他的油画“为印象派之作风,近看一
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非有大天才真功夫者不能也。”(姜丹书《追忆大
师》)。
在戏剧上,他曾饰演京剧的黄天霸、褚彪、穆玉玑,他又是 “春柳社”剧
团(“春柳社”是文艺团体,但主要从事戏剧活动)的创始人,他曾饰演话剧
《茶花女》中之玛格丽特(茶花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话剧实验。当时日本的
戏剧权威松居松翁盛赞李叔同所扮演的玛格丽特“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
能比拟”(见陈星《弘一大师传》)。他又扮演《黑奴吁天录》中的爱米柳夫人,
他是一位爱国者,他差不多是最早一批剪掉辫子的中国人(1905年),他于
1906年加入孙中山组织创立的同盟会,他高呼“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高呼“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李叔同词
《满江红》)。
不过,本文主要谈其书法艺术。
书法是李叔同一生之所爱,其书法作品为众人所宝。夏丏尊说他“文学演剧
音乐书画靡不精,而书名尤藉焉”,“碑版过眼便能神似”(同上)。1931年,
鲁迅先生为得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曾向内山完造“乞”之,终于“乞得弘一上人
书一纸”,上书“戒定慧”三字。(据《鲁迅日记》)1942年,郭沫若远在重庆,
曾写信给弘一大师,求书法,大师满足了他的要求。郭沫若非常赞成弘一大师主
张的“文事要在乎人”,认为这是“见到之言”。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李叔同书法作品,可分前后两期,以李叔同出家为界。
出家前后,书法面貌迥然不同,如果说,这不是同一人的书法作品,怕也有人相
信。
一日,与友人谈及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友人坦率地承认,看不懂,但是他
感觉到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有内涵,但是那内涵是什么,却说不清。又谈
到,学习书法的人,对于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作品,是不能学的,不是他的书法
作品不够好——那是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而是学不到,下功夫也学不到。可
是,这又为什么?依然说不清。
是的,常用以说明卓越的书法艺术的词语,诸如遒劲、苍老、古朴、瘦硬、
浑厚、茂密、飘逸、严谨、雄强、洒落……等等,用在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上,
一律格格不入。但是,那书法中分明有着某种精神在,而那精神是什么,却不易
说清。
友人告别后,我又细细回味若干年前曾徜徉于博物馆观赏李叔同书法,那出
家后的书法作品,与他出家前的书法作品相对照。确实,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分
明有某种精神在,可是,那精神是什么呢?
问题在心中留存数日,依然不解。
数日后,读《弘一大师传》,读到大师出家的段落,忽然悟到,大师出家前
后的书法作品以“有、无”二字或可概之。
出家前,李叔同的书法作品,不论是篆书、隶书还是魏碑,都有追求,有棱
角,有憧憬,有自觉追求的个性,有某种“火气”,甚至有某种霸气。那便是一
个“有”字;出家后,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霸气全无,追求不见,没有了棱角,
似也无憧憬,无个性,没有了“火气”,没有了自觉的追求,仿佛已“不食人间
烟火”。那便是一个“无”字,用佛学的语言说,那是一个“空”字,即“空
无”。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空”得什么都没有了。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心境的外化,这个道理证之以李叔同出家前后的书法
作品可得说明。内心是什么样子,外化为艺术作品,也就是什么样子。内心的境
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面貌。李叔同出家前后,其心境的不同在其书法作品中表露
无遗。
出家之前,他20多岁的时候,曾出入上海声色场所,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翩翩
佳公子。他是戏剧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而且什么都要做到完
美的极致。东渡日本回国后,他醉心教育,“英才蔚出”,“及门数千”(陈星
《弘一大师传》),如潘天寿等卓越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他的学生。生活的充
实,心灵的充实,外化为演戏、作曲、诗词、绘画、篆刻,也外化为书法艺术的
灵魂,于是那书法中便有个性,有憧憬,有追求,有棱角,有一点点“火气”,
甚至有一点点“霸气”。那书法中的“有”,是其生活的充实,内心的充实之表
现。
1918年李叔同出家以后,便成为弘一大师,且持律甚严,绝守佛门法度。遁
入空门后,他苦心研佛,云游四方,行脚无定,走到哪里,就弘法到哪里,“不
为名闻,不求利养”(性常《亲近弘一大师之回忆》)“不以名相牵”,不以
“利相饵”,不以“声势权位”相依倚,“誓舍身命”,弘扬佛法。他的戏剧活
动停止了,其他艺术活动,包括绘画、书法、篆刻等等也仅限于围绕佛法的传播,
成为弘法的载体。他心如止水,一心只想弘扬佛法,无欲无求。以此,他的书法
作品绝似脱胎换骨,“火气”全无,追求殆尽,心境寂然。这寂然的心境外化于
书法作品中,便是个“无”字、“空”字,使那书法作品的内涵仿佛什么都没有
了。仔细观玩大师的书法作品,飘然出尘,方外境界,只能说,那是真如境界的
外化了。
既然书法是心境的外化,要学写弘一大师的法书,除了必须有多年下功夫习
书的基本功外,还必须有他那种心如止水的寂然心境。两者之中,艺术技巧,只
要下功夫,总能略得一二,而要获得弘一大师那种心境,却非易事。学习弘一大
师的书法所以不易,并不是因为大师的书法是炉火纯青的艺术,而是因为倘无大
师那样的修养,那样的人品,那样寂然的心境,如何能学?内心“空无”,方能
外化为书法的“空无”;尘事拂心,甚至内心浮躁,却要学写弘一大师的法书,
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弘一大师的书法是不易学的,对于某些人来说,竟不能
学,学不到,勉强学也是学不好的。
不过我们要问,弘一大师(李叔同)真个是“心如止水”,真个是心境寂然?
出家以后李叔同的书法作品真的只是一个“无”字,一个“空”字?
其实,弘一大师的书法并非“全无”,并非“真空”,并非真正的全无个性,
我们不是依然可以用一个“无”字,一个“空”字去说明他书法作品的特点吗?
那书法中不是还有一个“无”,还有一个“空”吗?这不依然还是“有”吗?真
正的“无”,真正的“空”,恐怕连那书法也没有了,连那“无”,那“空”也
没有了,即连那“无”,那“空”也“无”了。这样的“无”,李叔同是做不到
的。
就在他成为弘一大师近20年后,1937年,那是国难深重的年代,他为厦门第
一届运动会作词作曲的会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外来敌(指日本侵略者),多么
狓猖!”面对外敌,他要年轻人“饮黄龙,为民族争光”。(见陈星《弘一大师
传》)他表示:“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泉州古称温陵)之水,身
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支狗子!”可见,他依然没有
忘记被外敌欺凌的祖国,他要“勇猛精进,救护国家”(同上)。这哪里是空无
的心境?这岂不还是那位高呼“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李叔同!可见,在
他内心的一隅,依然保留着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弘一大师也并未忘记红尘之事。他认为,教育“关系国家民族,至重且大。”
认为小学教师“人格实至高尚”。1937年,他劝因因生活清苦而欲改行他去的小
学教师“未可轻易转途”,并破例为教师题字。(据陈星《弘一大师传》)
弘一大师的内心是矛盾的。这矛盾一直保持到最后,那绝笔“悲欣交集”四
字,不是说明他内心既“悲”又“欣”且“交集”吗?他内心并非真个“空无”。
却是“云空未必空”,那“空无”世界,只在乌有之乡。
但是,弘一大师毕竟是一代高僧,他的人格、人品令人钦佩,令人敬仰。当
他唱出“饮黄龙,为民族争光”时,我们为之热血沸腾;当他以其寂然的心境创
作了那“空无”的书法作品时,我们感受到如光风霁月般的一片清凉世界。
其实,佛教之所谓“空”,谁人真个能做到?某位高士,人称不食人间烟火,
前面必加个“似”字,即“似”不食人间烟火。如果有那位方外高人,真个去做,
试试看,不食人间之粟,不饮人间之水,不出十日,怕就真个“不食人间烟火”
了,因为他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