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4]记忆中的大年三十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b*k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uralChina 讨论区 】
发信人: FunnyFishing (渔夫), 信区: RuralChina
标 题: [征文4]记忆中的大年三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8 16:31:35 2012, 美东)
记忆中的腊月三十(没有三十的年份就过二十九),就是全家团圆吃年饭过大年,
是最忙的一天。大清早起来,母亲就做好了汤元,噢应该叫元宝!吃完元宝,母亲就忙
着把洗干净的腊肉(包括腊猪肉,排骨,猪蹄,香肠,猪头等)和腊鸡,腊鸭放在一个
大锅里煮。父亲忙着做肉糕。做肉糕是我们老家的过年习俗,取新鲜的猪肉和鱼肉(父
亲一般用大草鱼),放在一起用刀剁碎,加上少许鸡蛋和生粉,调匀后放蒸锅里,架大
火蒸。出锅的时候,抹一层鸡蛋黄在表面。蒸好的肉糕,切成小方块,摆在盘的四方,
中间放一些肉丸子或鱼丸子或土豆,再放蒸锅里蒸,上桌前,炒上“帽子”盖在盘中间
。所谓“帽子”就是用精瘦肉,木耳,豆腐干和芹菜一起旺火炒成。做这道菜颇费工夫
,但谁让它是我们过年的传统大菜呢!
孩子们也有分工。大姐帮父母忙厨,二姐和小妹收拾屋子,我和哥负责贴对联,贴
年画。对联是村上发给复原军人的(因父亲曾参军入伍)。后来哥哥练了毛笔,就自己
编写对联,还经常给乡邻们写。我们用米汤刷在门眉和门框上,再把对联贴上去,我们
把大写的福字倒贴在两扇大门上。父亲把我们几姊妹从学校得的奖状和喜报拿出来,我
们和年画一起贴在堂屋正墙的毛主席像两侧。我们三姊妹同时考上大学的那年,我们用
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彩带,把堂屋装扮得喜气洋洋!
等我们贴好对联和年画,母亲就会招呼我们去拆猪头,这也是我们大年三十的必备
节目。母亲把煮得快散架的猪头放在一个大铁盆里,剔掉猪耳,猪嘴和猪舌(这些都是
留着做下酒菜的)。猪脸肉也剔下来炖萝卜,我记得小时候过完年,这道猪脸肉炖萝卜
可以吃到正月十五。我们把剩下的骨头拆下来,从上面剔肉吃。后来我在北京看到白水
羊头肉热卖,尝过之后就可惜我们的拆猪头肉没有出来打天下。
正午的时候,父母已经把团年饭菜摆满了一大桌子。我们入座之前,父亲要祭祖。
父亲摆好碗,把筷子放在碗上,酒杯里斟满酒。然后父亲在桌下四方点然冥纸,嘴里念
叨着祖上先人们的名字,接他们来过年。
哥哥在屋外放起了震耳的鞭炮,应和着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的团年饭正
式开始了!
吃完团年饭,我们要洗澡,换新衣服,这也是我儿时最高兴的事。穿上早就惦记着
的新衣新鞋,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恨不能到村子里显摆一番。黄昏十分,父亲会带我们
去拜祖坟--我们叫上坟。我们在祖坟前,烧香磕头,燃放鞭炮,乞求祖上保佑我们来年
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临离开时,在坟上点一盏煤油灯,外面用塑料纸围一圈挡风,为
祖辈们上灯。
回来的路上,总会碰上三三两两的乡邻。乡邻之间见面就会说过年的吉利话,如恭
喜您过了一个热闹年,祝您新年吉祥之类。孩子们总是要抢着说,好象越抢得先,就越
吉利。
老家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过年习俗,就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着火
堆(火盆)守岁,正月十五晚上,点燃每间屋子的灯。父亲用他准备的劈材,把火盆烧
的旺旺的,我们坐在火盆边或听父母讲故事,或玩纸牌(我们老家一种类似牌九的纸牌
,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可知礼等)。父母会给我们讲一些诸如穆桂英挂帅,薛
刚反唐,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他们的这些故事都是祖祖辈辈从说书人那儿听传下来的。
守岁临近子夜时分,我们会到屋外放冲天炮--一种最原始的礼花,点燃后冲上天,
带着哨音,在10多米的空中炸响。我们用放冲天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过了子夜,我们
争先恐后的给父母磕头拜年,父母会给每人几块压岁钱。我们还会把早已包好的饺子下
锅,煮了消夜。
发信人: FunnyFishing (渔夫), 信区: RuralChina
标 题: [征文4]记忆中的大年三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8 16:31:35 2012, 美东)
记忆中的腊月三十(没有三十的年份就过二十九),就是全家团圆吃年饭过大年,
是最忙的一天。大清早起来,母亲就做好了汤元,噢应该叫元宝!吃完元宝,母亲就忙
着把洗干净的腊肉(包括腊猪肉,排骨,猪蹄,香肠,猪头等)和腊鸡,腊鸭放在一个
大锅里煮。父亲忙着做肉糕。做肉糕是我们老家的过年习俗,取新鲜的猪肉和鱼肉(父
亲一般用大草鱼),放在一起用刀剁碎,加上少许鸡蛋和生粉,调匀后放蒸锅里,架大
火蒸。出锅的时候,抹一层鸡蛋黄在表面。蒸好的肉糕,切成小方块,摆在盘的四方,
中间放一些肉丸子或鱼丸子或土豆,再放蒸锅里蒸,上桌前,炒上“帽子”盖在盘中间
。所谓“帽子”就是用精瘦肉,木耳,豆腐干和芹菜一起旺火炒成。做这道菜颇费工夫
,但谁让它是我们过年的传统大菜呢!
孩子们也有分工。大姐帮父母忙厨,二姐和小妹收拾屋子,我和哥负责贴对联,贴
年画。对联是村上发给复原军人的(因父亲曾参军入伍)。后来哥哥练了毛笔,就自己
编写对联,还经常给乡邻们写。我们用米汤刷在门眉和门框上,再把对联贴上去,我们
把大写的福字倒贴在两扇大门上。父亲把我们几姊妹从学校得的奖状和喜报拿出来,我
们和年画一起贴在堂屋正墙的毛主席像两侧。我们三姊妹同时考上大学的那年,我们用
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彩带,把堂屋装扮得喜气洋洋!
等我们贴好对联和年画,母亲就会招呼我们去拆猪头,这也是我们大年三十的必备
节目。母亲把煮得快散架的猪头放在一个大铁盆里,剔掉猪耳,猪嘴和猪舌(这些都是
留着做下酒菜的)。猪脸肉也剔下来炖萝卜,我记得小时候过完年,这道猪脸肉炖萝卜
可以吃到正月十五。我们把剩下的骨头拆下来,从上面剔肉吃。后来我在北京看到白水
羊头肉热卖,尝过之后就可惜我们的拆猪头肉没有出来打天下。
正午的时候,父母已经把团年饭菜摆满了一大桌子。我们入座之前,父亲要祭祖。
父亲摆好碗,把筷子放在碗上,酒杯里斟满酒。然后父亲在桌下四方点然冥纸,嘴里念
叨着祖上先人们的名字,接他们来过年。
哥哥在屋外放起了震耳的鞭炮,应和着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的团年饭正
式开始了!
吃完团年饭,我们要洗澡,换新衣服,这也是我儿时最高兴的事。穿上早就惦记着
的新衣新鞋,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恨不能到村子里显摆一番。黄昏十分,父亲会带我们
去拜祖坟--我们叫上坟。我们在祖坟前,烧香磕头,燃放鞭炮,乞求祖上保佑我们来年
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临离开时,在坟上点一盏煤油灯,外面用塑料纸围一圈挡风,为
祖辈们上灯。
回来的路上,总会碰上三三两两的乡邻。乡邻之间见面就会说过年的吉利话,如恭
喜您过了一个热闹年,祝您新年吉祥之类。孩子们总是要抢着说,好象越抢得先,就越
吉利。
老家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过年习俗,就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着火
堆(火盆)守岁,正月十五晚上,点燃每间屋子的灯。父亲用他准备的劈材,把火盆烧
的旺旺的,我们坐在火盆边或听父母讲故事,或玩纸牌(我们老家一种类似牌九的纸牌
,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可知礼等)。父母会给我们讲一些诸如穆桂英挂帅,薛
刚反唐,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他们的这些故事都是祖祖辈辈从说书人那儿听传下来的。
守岁临近子夜时分,我们会到屋外放冲天炮--一种最原始的礼花,点燃后冲上天,
带着哨音,在10多米的空中炸响。我们用放冲天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过了子夜,我们
争先恐后的给父母磕头拜年,父母会给每人几块压岁钱。我们还会把早已包好的饺子下
锅,煮了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