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乐非君子:颜回之乐在哪里#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t*t
1 楼
云淡风轻近午后,傍花随柳过前川,众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千家诗第一首,假如不知道作者是谁,一定会以为是王维,陶渊明的了,然而,却是理
学家程颢之作。理学家往往给人以往往给人以刻板,清苦,不近人情的印象,然而,这
是一个最大的误解。
程子注释论语时就明确说,“不乐非君子”,而他的老师,周敦颐总是让他们寻找“颜
回之乐”乐的哪里?为什么在那么清苦的生活下,颜回仍然能不该其乐?又是乐什么?
朱熹说,程子没有说自己怎么理解颜回之乐的,大概是希望每个人自己去体会,自己体
会出来的乐,才是真乐,是可以持久。
要乐,其实不难,难的是持久,所以,乐字前面是快字,“快乐”,譬如说,很渴了,
有甘甜的水来饮,固然是乐,但完了也就完了,不会持久。真正的乐,应该是那种很悠
长,持久,有意味,颜回之乐,可能不是一般的快乐的乐。那么,是不是像审美带来的
乐?审美,就是超越欲望,任何超越而不是简单地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活动,都会带来一
种持久的悠长的意味。颜回之乐,可能也不那么简单。虽然儒家一直重视礼乐的重要性。
那么,我猜,颜回之乐,大概有一点是“不累心”。王阳明说,读书不累人,是计较读
书之得失的心累人;王也不反对功名,但以不累心为限。晚年和弟子谈到他的“致良知
”之说时,说“有不可言的乐”。至这个地步,我是相信王阳明的学说,有其独到之处
。我看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如果声称是苦的,是为别人牺牲自己的,我一定不信,都不
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的东西,又怎能利人?
所以,我真正喜欢儒家的地方,是利己--这个学说所倡导的所作所为是首先给自己带来
真正的快乐。自己能把自己调理的好(身修),能快乐,所以可以把家调理好,能有一
个和睦和幸福的家(齐家),从而才可以有发挥其才为天下. 其中身修为本,这一点是
要好好体会。很多人大概以为孔子很迂腐,怎么身修,齐家,和治天下怎么能相提并论
?还把身修作为本?看看古今中外的许多例子,身不修,家不齐的人,纵有才,其下场
如何,其对国对自己的子孙后代损坏如何,就会明白一些这句语短但心重的话!
我不敢妄测那些贤者的乐在哪,我自己做过一个实验。我是向来只吃中餐,以前去导师
家聚会都是先在家吃饱了中餐再去,要不然肯定是饿肚子,每次出去开会,第一次事是
向前台打听哪里有中餐。很明显,我的心为“中餐”所累。为了摆脱这种心累,我有一
年没有吃米饭,没有吃任何肉类。当然现在开始吃了。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有中餐可
以,没有也可以,有美味的我可以尽情的享受,没有也没有不舒服。总之,现在不会为
中餐所“心累”。是说可以自己对自己有办法一些。不累心。
但是,另一方面,不累心,很容易变成一个“偷懒”的借口。不以万物以累心,绝不是
说懒散,什么也不上心,一切应付。恰恰相反,是凡事要“尽心”。所以,我总觉得“
诚”字最好,即“不自欺”。不管人家看到看不到,我诚心地做好我的事,我尽心尽力
地做好我的事。
很有意思的是,西方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去图书馆借了罗素(B Russell)写
的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按罗素自己所说的他自己曾几度自杀,后来没有自杀
,找到生活的乐趣了,是因为喜欢上了数学。有意思的不是这本书写的多好,而是,那
么多人借了看。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都有一个习惯,看看有多少人借了,我大约的数了
一下,从1971年到1993 年,大约有50人借了这本书,这部书在图书馆还有很多版本。
这是我看到的借这么严肃的书最多的。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不幸福中,不满意自己的
幸福。我推断的,很幸福的很快乐的人,大概不会借这本书。东西方人,无论怎么样有
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看来,希望找到幸福和难以找到幸福是一样的。林雨堂说“
under the skin, we are the same",是有道理的;周作人说“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也不全是无病呻吟的。
说到这里,我也没有把颜回之乐说清楚,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相信,晚年的梁的话“平
淡”--把自己看平看淡,心平下来,心淡下来,这就像松开了套在脖子上的绳索一样。
我也相信,一切过错和烦恼,是由心生,所以,要从心开始改,不是从外面努力。
君子不见是而不闷,论语劈头就这么一句无头脑的话,一点也不高深莫测,似乎很平常
的,但细细的想来,多少闷都是因为不见别人的赞同而来的?尤其对越有才情的人,这
种因此而来的闷就越多越深越重,一个人,如果能超越这一点,那么就是对自己有办法
,能够快乐许多。那么怎么做到?王阳明说,毁誉在外,岂能趋避之?也是一个“诚”
字。我尽心尽力就好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能控制的。
因此,我想,颜回之乐,大概乐在对自己有办法,不以万物累心,心里面很清明,很坦
荡,自己不和自己打架,很通达,没有障碍。这样,富而不骄,贫而不失其乐。当然,
据说他们是达到天人合一地步,这个就不是我能理解的
这很容易做到吗?说难不难,但是,要不容易也极端不容易,尤其对有才华的人,感情
重的人,我看曾国藩立志自新的日记,这么一个有毅力的人,这般地挣扎。
回到说罗素,他的人生的三个支点--对知识的追求,爱情,对人类痛苦的同情。 很有
意思,西方的哲学里关于快乐,几乎都是向外面求来满足自己的,罗素就是很典型,他
关于爱情的看法,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严谨和准确,更有诗人一般的直觉和浪漫,他说,
爱情带来的那种幸福只有天堂里才有,谁知平凡的人间也会有这种幸福;真正地爱:
love without efforts; 是你只有和那个人在一起时,才把美欣赏到极致(to the
full)。罗素是真的领到了爱情的味,但是,他却三次离婚,他自己也感叹,虽然对人
类的痛苦有着无比的同情,但是,I cannot help because I suffered too.
我不知道,假如罗素可以和孔子相遇,那么,孔子会怎么样指点一下罗素怎么得到真正
的快乐?而罗素可以理解颜回之乐在哪里吗?会赞同吗?还是孔子会被罗素说服,去追
求那一下只有天堂才配拥有的幸福-爱情?儒家从来避而不谈爱情这个话题,也有意思
。西方好像从古希腊以来,哲学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很多
东西方人,文化,哲学,宗教,包括科学,其实大概归根结底,都是寻找一条可以让人
真正快乐起来的路,可是这条路这样黑白分明的不同。一条求我,一条求外。很有意思
。
千家诗第一首,假如不知道作者是谁,一定会以为是王维,陶渊明的了,然而,却是理
学家程颢之作。理学家往往给人以往往给人以刻板,清苦,不近人情的印象,然而,这
是一个最大的误解。
程子注释论语时就明确说,“不乐非君子”,而他的老师,周敦颐总是让他们寻找“颜
回之乐”乐的哪里?为什么在那么清苦的生活下,颜回仍然能不该其乐?又是乐什么?
朱熹说,程子没有说自己怎么理解颜回之乐的,大概是希望每个人自己去体会,自己体
会出来的乐,才是真乐,是可以持久。
要乐,其实不难,难的是持久,所以,乐字前面是快字,“快乐”,譬如说,很渴了,
有甘甜的水来饮,固然是乐,但完了也就完了,不会持久。真正的乐,应该是那种很悠
长,持久,有意味,颜回之乐,可能不是一般的快乐的乐。那么,是不是像审美带来的
乐?审美,就是超越欲望,任何超越而不是简单地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活动,都会带来一
种持久的悠长的意味。颜回之乐,可能也不那么简单。虽然儒家一直重视礼乐的重要性。
那么,我猜,颜回之乐,大概有一点是“不累心”。王阳明说,读书不累人,是计较读
书之得失的心累人;王也不反对功名,但以不累心为限。晚年和弟子谈到他的“致良知
”之说时,说“有不可言的乐”。至这个地步,我是相信王阳明的学说,有其独到之处
。我看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如果声称是苦的,是为别人牺牲自己的,我一定不信,都不
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的东西,又怎能利人?
所以,我真正喜欢儒家的地方,是利己--这个学说所倡导的所作所为是首先给自己带来
真正的快乐。自己能把自己调理的好(身修),能快乐,所以可以把家调理好,能有一
个和睦和幸福的家(齐家),从而才可以有发挥其才为天下. 其中身修为本,这一点是
要好好体会。很多人大概以为孔子很迂腐,怎么身修,齐家,和治天下怎么能相提并论
?还把身修作为本?看看古今中外的许多例子,身不修,家不齐的人,纵有才,其下场
如何,其对国对自己的子孙后代损坏如何,就会明白一些这句语短但心重的话!
我不敢妄测那些贤者的乐在哪,我自己做过一个实验。我是向来只吃中餐,以前去导师
家聚会都是先在家吃饱了中餐再去,要不然肯定是饿肚子,每次出去开会,第一次事是
向前台打听哪里有中餐。很明显,我的心为“中餐”所累。为了摆脱这种心累,我有一
年没有吃米饭,没有吃任何肉类。当然现在开始吃了。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有中餐可
以,没有也可以,有美味的我可以尽情的享受,没有也没有不舒服。总之,现在不会为
中餐所“心累”。是说可以自己对自己有办法一些。不累心。
但是,另一方面,不累心,很容易变成一个“偷懒”的借口。不以万物以累心,绝不是
说懒散,什么也不上心,一切应付。恰恰相反,是凡事要“尽心”。所以,我总觉得“
诚”字最好,即“不自欺”。不管人家看到看不到,我诚心地做好我的事,我尽心尽力
地做好我的事。
很有意思的是,西方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去图书馆借了罗素(B Russell)写
的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按罗素自己所说的他自己曾几度自杀,后来没有自杀
,找到生活的乐趣了,是因为喜欢上了数学。有意思的不是这本书写的多好,而是,那
么多人借了看。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都有一个习惯,看看有多少人借了,我大约的数了
一下,从1971年到1993 年,大约有50人借了这本书,这部书在图书馆还有很多版本。
这是我看到的借这么严肃的书最多的。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不幸福中,不满意自己的
幸福。我推断的,很幸福的很快乐的人,大概不会借这本书。东西方人,无论怎么样有
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看来,希望找到幸福和难以找到幸福是一样的。林雨堂说“
under the skin, we are the same",是有道理的;周作人说“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也不全是无病呻吟的。
说到这里,我也没有把颜回之乐说清楚,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相信,晚年的梁的话“平
淡”--把自己看平看淡,心平下来,心淡下来,这就像松开了套在脖子上的绳索一样。
我也相信,一切过错和烦恼,是由心生,所以,要从心开始改,不是从外面努力。
君子不见是而不闷,论语劈头就这么一句无头脑的话,一点也不高深莫测,似乎很平常
的,但细细的想来,多少闷都是因为不见别人的赞同而来的?尤其对越有才情的人,这
种因此而来的闷就越多越深越重,一个人,如果能超越这一点,那么就是对自己有办法
,能够快乐许多。那么怎么做到?王阳明说,毁誉在外,岂能趋避之?也是一个“诚”
字。我尽心尽力就好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能控制的。
因此,我想,颜回之乐,大概乐在对自己有办法,不以万物累心,心里面很清明,很坦
荡,自己不和自己打架,很通达,没有障碍。这样,富而不骄,贫而不失其乐。当然,
据说他们是达到天人合一地步,这个就不是我能理解的
这很容易做到吗?说难不难,但是,要不容易也极端不容易,尤其对有才华的人,感情
重的人,我看曾国藩立志自新的日记,这么一个有毅力的人,这般地挣扎。
回到说罗素,他的人生的三个支点--对知识的追求,爱情,对人类痛苦的同情。 很有
意思,西方的哲学里关于快乐,几乎都是向外面求来满足自己的,罗素就是很典型,他
关于爱情的看法,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严谨和准确,更有诗人一般的直觉和浪漫,他说,
爱情带来的那种幸福只有天堂里才有,谁知平凡的人间也会有这种幸福;真正地爱:
love without efforts; 是你只有和那个人在一起时,才把美欣赏到极致(to the
full)。罗素是真的领到了爱情的味,但是,他却三次离婚,他自己也感叹,虽然对人
类的痛苦有着无比的同情,但是,I cannot help because I suffered too.
我不知道,假如罗素可以和孔子相遇,那么,孔子会怎么样指点一下罗素怎么得到真正
的快乐?而罗素可以理解颜回之乐在哪里吗?会赞同吗?还是孔子会被罗素说服,去追
求那一下只有天堂才配拥有的幸福-爱情?儒家从来避而不谈爱情这个话题,也有意思
。西方好像从古希腊以来,哲学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很多
东西方人,文化,哲学,宗教,包括科学,其实大概归根结底,都是寻找一条可以让人
真正快乐起来的路,可是这条路这样黑白分明的不同。一条求我,一条求外。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