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乳肥臀》读后#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l*r
1 楼
(贴过的,看到瞎子居然要用旧文骗包子,我决定先下手为强。版主大人,这是修订版
,刚刚才改过的啊!)
这本书从我十多岁起就在我家端坐,本着“非礼勿视”的原则,我始终没有翻开过。长
大后才不断重新听到这个名字,终于昨天看完了。
小说一开头就震住我了。如此大的场面,丰富的、栩栩如生的细节,史诗般的结构,在
我的阅读范围内,中国当代长篇里无出其右者。莫言的语言,单看某一句并没有出奇之
处,但是看上一段之后,便被它的厚实、紧密、博大所折服,简直如渔网般结实、如蛛
网般紧密、又如海涛般汹涌澎拜、铺天盖地……
看到2/3处,我忍不住去豆瓣看了眼评论,没想到评论并不多,得分只有7.8。我当时颇
有些不解——群众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吗?这么好的书,怎么有人觉得有《百年孤独》珠
玉在前,就没有价值了呢?在我看来,所谓魔幻现实只是一种手法,具体的作品是要无
数的血肉去填充的,门派出身这种问题根本无关紧要。
我继续往下看。看到上官金童15年监狱蹲完,小说居然急转直下,越写越糟,乏善可陈
,尤其临近结尾,汪银枝出场的时候,简直不忍卒读。幸亏到了最后时空逆转,又回头
去说母亲被婆婆欺凌的日子,还可勉强一看。然后小说就这么结束了,不知最后的插叙
有何深意。再之后又有几个补写。单看内容尚可,但是在一部作品完结后接出若干翅膀
、尾巴的小说我还第一次看到。似乎是当年审查没通过的部分?虽然我也看不出补写的
地方比正文有更多性描写或不和谐内容。
我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会觉得下半部比上半部差很多。是作者的原因、读者的原因?还是
描写对象(时代)的原因?
很显然,莫言在上半部写了战争的苦难、文革的荒唐残酷后,要在最后写商业社会的浮
华、罪恶和虚假。后面这一部分的手法与余华《兄弟》,张炜《刺猬歌》的对应部分极
为相似:那个“东方鸟类中心”和“独角兽”乳罩如同《兄弟》中的美处女大赛一样荒
唐、喧嚣;而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在商业化社会中的异化(兽化)又与
《刺猬歌》如出一辙。恰好后两本书的现代文明部分也是我不喜欢的章节,所以更需要
讨论一下该如何描写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
上官金童从监狱回来才80年代,但作者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描写工业文明和商业社会的罪
恶了。所有夸张的,至少是过分用力的描写只会给我一个感觉:原来这本小说不是基于
历史呀?那么前半部分,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从土改到文革的种种磨难,也是基于同样
的夸张和渲染吗?前半部的人物有血有肉,性格各异,到了后半部就彻底脸谱化了,鲁
胜利、鹦鹉韩和他媳妇代表利益追逐者,上官金童代表被压迫的底层,可怜到差点被街
上的流浪狗吃掉……就像《兄弟》里林红去开妓院,确实是小说举起大锤子对金钱社会
做出的强烈批判,但是人物性格呢?过度追求象征意义的小说很苍白!作为一个成名作
家,你不必担心评论家无法对你的象征符号做出种种解释,更该考虑下许多普通读者会
问一个最基本也是最致命的问题——这可能吗?
上官金童嗜乳如命,他这一致命甚至变态的习性如何养成前面有了非常有说服力和翔实
的铺垫(虽然是超出普通生活经验外的,但是我可以接受),到了后面部分,只看他一
次次因此落魄无力自拔,却没有太多辅助描写,到了汪银枝出现我已经很不耐烦,简直
恨不得冲到莫言家质问他到底在废话什么。司马亭小时候多有趣的一个角色,到了成年
就留下两点交代:有钱,会伺候女人。他靠什么发家,离开一年去做什么,为什么不继
续罩着金童了,上官鲁氏死的时候他是不是已经死了(竟然就那样死了?)沙枣花死得
就更奇了,她跟司马亭中间几十年的关系毫无交代突然就纠结得那样了,一代女盗就这
么没了?还有补写里,那个黑脸女人为什么要杀了巴比特和念弟?
除了这些不满和疑问外,我也怀疑不喜欢后半部是我个人的因素,或者仅仅是这个时代
的读者的口味。战争年代的磨难和文革的惨烈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作者写的也许只是
一种被认可的、今人眼中看过去的历史;其实有很多细微深刻的情绪是靠想象力无法完
成、即使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未必能够接受;而当作者以同样魔幻现实的手法来描
写眼下的社会时,我是不是太拘泥于现实,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
解释为什么我对拉美的魔幻作品能够欣赏,对于《刺猬歌》这样的本土魔幻现实作品则
觉得“别扭”。以前有些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内无人欣赏,除了国门却获得好评,人们
说是“墙里开花墙外红”,似乎是国人不懂得欣赏。其实有些花卉正是需要距离才能发
现美吧。对于太熟悉的生活,作者的解读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差异,这时候感觉“别扭”
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刚刚才改过的啊!)
这本书从我十多岁起就在我家端坐,本着“非礼勿视”的原则,我始终没有翻开过。长
大后才不断重新听到这个名字,终于昨天看完了。
小说一开头就震住我了。如此大的场面,丰富的、栩栩如生的细节,史诗般的结构,在
我的阅读范围内,中国当代长篇里无出其右者。莫言的语言,单看某一句并没有出奇之
处,但是看上一段之后,便被它的厚实、紧密、博大所折服,简直如渔网般结实、如蛛
网般紧密、又如海涛般汹涌澎拜、铺天盖地……
看到2/3处,我忍不住去豆瓣看了眼评论,没想到评论并不多,得分只有7.8。我当时颇
有些不解——群众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吗?这么好的书,怎么有人觉得有《百年孤独》珠
玉在前,就没有价值了呢?在我看来,所谓魔幻现实只是一种手法,具体的作品是要无
数的血肉去填充的,门派出身这种问题根本无关紧要。
我继续往下看。看到上官金童15年监狱蹲完,小说居然急转直下,越写越糟,乏善可陈
,尤其临近结尾,汪银枝出场的时候,简直不忍卒读。幸亏到了最后时空逆转,又回头
去说母亲被婆婆欺凌的日子,还可勉强一看。然后小说就这么结束了,不知最后的插叙
有何深意。再之后又有几个补写。单看内容尚可,但是在一部作品完结后接出若干翅膀
、尾巴的小说我还第一次看到。似乎是当年审查没通过的部分?虽然我也看不出补写的
地方比正文有更多性描写或不和谐内容。
我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会觉得下半部比上半部差很多。是作者的原因、读者的原因?还是
描写对象(时代)的原因?
很显然,莫言在上半部写了战争的苦难、文革的荒唐残酷后,要在最后写商业社会的浮
华、罪恶和虚假。后面这一部分的手法与余华《兄弟》,张炜《刺猬歌》的对应部分极
为相似:那个“东方鸟类中心”和“独角兽”乳罩如同《兄弟》中的美处女大赛一样荒
唐、喧嚣;而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在商业化社会中的异化(兽化)又与
《刺猬歌》如出一辙。恰好后两本书的现代文明部分也是我不喜欢的章节,所以更需要
讨论一下该如何描写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
上官金童从监狱回来才80年代,但作者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描写工业文明和商业社会的罪
恶了。所有夸张的,至少是过分用力的描写只会给我一个感觉:原来这本小说不是基于
历史呀?那么前半部分,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从土改到文革的种种磨难,也是基于同样
的夸张和渲染吗?前半部的人物有血有肉,性格各异,到了后半部就彻底脸谱化了,鲁
胜利、鹦鹉韩和他媳妇代表利益追逐者,上官金童代表被压迫的底层,可怜到差点被街
上的流浪狗吃掉……就像《兄弟》里林红去开妓院,确实是小说举起大锤子对金钱社会
做出的强烈批判,但是人物性格呢?过度追求象征意义的小说很苍白!作为一个成名作
家,你不必担心评论家无法对你的象征符号做出种种解释,更该考虑下许多普通读者会
问一个最基本也是最致命的问题——这可能吗?
上官金童嗜乳如命,他这一致命甚至变态的习性如何养成前面有了非常有说服力和翔实
的铺垫(虽然是超出普通生活经验外的,但是我可以接受),到了后面部分,只看他一
次次因此落魄无力自拔,却没有太多辅助描写,到了汪银枝出现我已经很不耐烦,简直
恨不得冲到莫言家质问他到底在废话什么。司马亭小时候多有趣的一个角色,到了成年
就留下两点交代:有钱,会伺候女人。他靠什么发家,离开一年去做什么,为什么不继
续罩着金童了,上官鲁氏死的时候他是不是已经死了(竟然就那样死了?)沙枣花死得
就更奇了,她跟司马亭中间几十年的关系毫无交代突然就纠结得那样了,一代女盗就这
么没了?还有补写里,那个黑脸女人为什么要杀了巴比特和念弟?
除了这些不满和疑问外,我也怀疑不喜欢后半部是我个人的因素,或者仅仅是这个时代
的读者的口味。战争年代的磨难和文革的惨烈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作者写的也许只是
一种被认可的、今人眼中看过去的历史;其实有很多细微深刻的情绪是靠想象力无法完
成、即使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未必能够接受;而当作者以同样魔幻现实的手法来描
写眼下的社会时,我是不是太拘泥于现实,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
解释为什么我对拉美的魔幻作品能够欣赏,对于《刺猬歌》这样的本土魔幻现实作品则
觉得“别扭”。以前有些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内无人欣赏,除了国门却获得好评,人们
说是“墙里开花墙外红”,似乎是国人不懂得欣赏。其实有些花卉正是需要距离才能发
现美吧。对于太熟悉的生活,作者的解读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差异,这时候感觉“别扭”
恐怕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