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Pad PDF reader太差了!有没有像goodreader一样的东西# PDA - 掌中宝
y*i
1 楼
恭敬录自《慧灯之光》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2-03-06/1207.shtml
很多佛教徒虽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论,甚至还学过五部大论——中观、因明、慧度
等深奥的佛法精华论著,但因为修行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无法处理好生活中出现的各
种矛盾,无法将学到的佛教理念落实、应用到生活当中,时常被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难题
弄得焦头烂额。
按理来说,修行人与普通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但因为我们的学佛
,往往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修行却没有跟上,所以只有听经闻法的福德,而不会有实
际的效果。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时,也与非佛教徒毫无两样。在这一点上,我们都需要
进步、需要成长。
如何面对痛苦
六道轮回处处皆是痛苦,不是苦苦就变苦,不是变苦就是行苦,尤其是末法时代
,更是离不开痛苦。尽管所有生命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但不管愿不愿意,所有的生命都
要面对痛苦,谁都无法逃避。
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包括动物也一样——都希
望不愉快的事情早点过去,幸福快快来临。在这样的期盼中,一生就这样蹉跎过去了。
修行人也会面临痛苦和幸福这两种境遇,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转变成修行
的助缘、顺缘,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会变成修行的障
碍,这样不但修行没有进步,连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影响。
在面对痛苦时,如果能以正知正见去对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没有
正知正见,痛苦就会让我们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绝路。
我曾经写过麦彭仁波切的一个《病苦转为道用》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但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病苦,而是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痛苦,该怎么样去面对呢?
此处我不是凭自己的经验,而是根据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丰富的修行经验、教言与
证悟,来为读者作简单的引导。
面对痛苦的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认定什么是痛苦;二、确定痛苦的来源
;三、战胜痛苦;四、解决痛苦的方法。
一、什么是痛苦
从佛教的观点简单地说,痛苦不是物质,也不是任何物质的运动,而是精神的一
种特殊感受。
感受是属于精神领域特有的东西,钢筋、水泥、砖头、玻璃等物质不会有感受—
—既不会感到痛苦,也不会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后,尸体也和石头、砖头一样,在接触
外界的任何东西——地、水、火、风时,都不会有反应。因为它没有意识,所以感觉不
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精神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别精神,也即“分别念”;另一种叫做无分别精神,也即
“无分别念”。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只有感受没有思维,所以叫无分别念。当我们生病
的时候,不管我们的意识怎么样想,身体却能分分明明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痛苦,这就
是无分别念。
当看到、听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以第六意识去思维、分析对境的好坏与否,就叫
做“分别念”,第六识所感觉到的痛苦,就叫做分别念的痛苦。
二、痛苦的来源
因为痛苦或者快乐产生时,能检测到大脑某个部位的脑波会有所变化,所以有些
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其实并非如此,大脑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意识
依靠大脑,可以辨别、感受外面的东西,但痛苦与快乐本身,却不是由大脑产生的。
佛学经典中多次探讨并论证过,痛苦来自于我执或执着,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的
;此处的结论是,痛苦和幸福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习气
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
无分别识的痛苦多半与我们的意识没有太大关系,但修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
候,也可以转变无分别识的痛苦。但目前我们要转变的,是第六意识的痛苦,也即分别
识的痛苦。
譬如,当我们开着一辆昂贵的名车时,也许会觉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当
中夹杂着轻飘飘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来自于第六意识。从无分别识的感觉而言,开名车
与开好一点的普通车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但第六识却觉得非常不一样。同样,当我们
穿名牌衣服时,也会有满足、快乐、洋洋得意的感觉,这也不是名牌衣服创造的,而是
我们的意识创造的。因为从无分别识的角度来看,质量好一点的衣服与名牌衣服的触觉
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辨别牌子的真假,另一个人拿一件普通衣服给他穿,并告
诉他那是世界顶级名牌,他也一样会产生满足、快乐的感觉。
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名车,穿不起名牌;或当我们发现邻居有更好的房子、车
子时,痛苦又开始萌生了。虽然我们仍然有衣服穿,不会挨冻受饿,无分别识已经满足
了,但分别识却会觉得丢人现眼、低人一等。可见,这些感觉都是第六意识创造的。
虽然佛陀不否定物质生活也可以带来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
来自于外界。幸福与痛苦,并不是与外界完全没有关系,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关系。幸福
本身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要想获得幸福,只有往内心去寻找;要真正解决痛
苦,也只有往内心寻找解决方法。所以,我们不能迷迷糊糊地做着金钱能带来所有幸福
的美梦,因为金钱不能带来所有的幸福。
启蒙运动时代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机械唯物主义者拉梅特利在内
的很多西方哲学家都认为,痛苦与快乐来自于外界,幸福不可能从内心产生,要寻找、
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寻找。因此,西方人长时以来,一直鼓励人们往外追求幸福
、寻找快乐。
一般人本来就误以为,幸福快乐来自于外界,再加上这些学者们的大肆鼓吹,所
以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几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众所周知,尽管近
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到了今天,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感觉到,这种追求是错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说已经走向失败了。
佛教的精神导师们一再告诉我们,内心不要太脆弱。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产生
痛苦。
什么叫做内心脆弱?什么样的人会内心脆弱呢?
坚强和脆弱也许与遗传也有一点关系,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坚强,有些人先天就比
较脆弱。但绝大多数与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从小生长在富裕家
庭当中,然后又在贵族学校读书出来的人,相对来说精神比较脆弱。因为精神脆弱,所
以在任何问题上都很计较、很挑剔。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
对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环境,都产生强烈反感,所有东西都看不顺眼,找不到真正的
满足感。最后的结果,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乐趣,最终可能会走上极端的路。
所以,我们要学得坚强一些,不要让痛苦轻而易举地就在心里生起。
总而言之,痛苦的主要来源,就是自己的执著。
三、战胜痛苦
此处所谓的战胜痛苦,并不是彻底断除痛苦的根源,从此以后再也不发生类似的
痛苦。只有最后解脱的时候,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就目前而言,用修行的方法把痛
苦转为道用,使痛苦不至于影响自己的修行与生活,就叫做“战胜痛苦”。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有可能来自于金钱、感情、婚姻等等,没有修行的普通
人,很难战胜这些痛苦。一般人会在外界中去寻找痛苦的根源,他们解决痛苦的方法,
也是改变外境。比如说,假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不满,若不解决这个心病,就会一直
窝在心里,让自己很痛苦。为了解决这个痛苦,他就可能会去打人、杀人,最终实际上
并没有战胜痛苦。只有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才不会受到痛苦的影响,才能真正地战胜痛
苦。
四、解决痛苦的方法
我也了解过一点儿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虽然那些方法对有些人有帮
助,可以让当事人暂时轻松一点,但终归是临时性的帮助,而不是行之有效且一劳永逸
的办法。
有一位心理医生说:有人因为婚姻问题而痛苦时,他会告诉当事人,想象把对方
装在一个箱子或口袋里,关严上锁以后,从十几层楼上的窗户扔出去,然后想象这个人
再也没有了,从这个世界、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心里也就比较容易离开对方、
放下对方。再出问题时,又故技重施。这个办法虽然看起来很好笑,但对有些人还是有
一点缓冲高压的作用,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凡夫总是这样,每当遇到痛苦时,第一个反应,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连根拔掉,但对
凡夫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推翻和断除其根源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卓有成
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对。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2-03-06/1207.shtml
很多佛教徒虽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论,甚至还学过五部大论——中观、因明、慧度
等深奥的佛法精华论著,但因为修行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无法处理好生活中出现的各
种矛盾,无法将学到的佛教理念落实、应用到生活当中,时常被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难题
弄得焦头烂额。
按理来说,修行人与普通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但因为我们的学佛
,往往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修行却没有跟上,所以只有听经闻法的福德,而不会有实
际的效果。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时,也与非佛教徒毫无两样。在这一点上,我们都需要
进步、需要成长。
如何面对痛苦
六道轮回处处皆是痛苦,不是苦苦就变苦,不是变苦就是行苦,尤其是末法时代
,更是离不开痛苦。尽管所有生命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但不管愿不愿意,所有的生命都
要面对痛苦,谁都无法逃避。
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包括动物也一样——都希
望不愉快的事情早点过去,幸福快快来临。在这样的期盼中,一生就这样蹉跎过去了。
修行人也会面临痛苦和幸福这两种境遇,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转变成修行
的助缘、顺缘,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会变成修行的障
碍,这样不但修行没有进步,连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影响。
在面对痛苦时,如果能以正知正见去对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没有
正知正见,痛苦就会让我们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绝路。
我曾经写过麦彭仁波切的一个《病苦转为道用》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但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病苦,而是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痛苦,该怎么样去面对呢?
此处我不是凭自己的经验,而是根据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丰富的修行经验、教言与
证悟,来为读者作简单的引导。
面对痛苦的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认定什么是痛苦;二、确定痛苦的来源
;三、战胜痛苦;四、解决痛苦的方法。
一、什么是痛苦
从佛教的观点简单地说,痛苦不是物质,也不是任何物质的运动,而是精神的一
种特殊感受。
感受是属于精神领域特有的东西,钢筋、水泥、砖头、玻璃等物质不会有感受—
—既不会感到痛苦,也不会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后,尸体也和石头、砖头一样,在接触
外界的任何东西——地、水、火、风时,都不会有反应。因为它没有意识,所以感觉不
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精神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别精神,也即“分别念”;另一种叫做无分别精神,也即
“无分别念”。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只有感受没有思维,所以叫无分别念。当我们生病
的时候,不管我们的意识怎么样想,身体却能分分明明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痛苦,这就
是无分别念。
当看到、听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以第六意识去思维、分析对境的好坏与否,就叫
做“分别念”,第六识所感觉到的痛苦,就叫做分别念的痛苦。
二、痛苦的来源
因为痛苦或者快乐产生时,能检测到大脑某个部位的脑波会有所变化,所以有些
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其实并非如此,大脑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意识
依靠大脑,可以辨别、感受外面的东西,但痛苦与快乐本身,却不是由大脑产生的。
佛学经典中多次探讨并论证过,痛苦来自于我执或执着,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的
;此处的结论是,痛苦和幸福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习气
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
无分别识的痛苦多半与我们的意识没有太大关系,但修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
候,也可以转变无分别识的痛苦。但目前我们要转变的,是第六意识的痛苦,也即分别
识的痛苦。
譬如,当我们开着一辆昂贵的名车时,也许会觉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当
中夹杂着轻飘飘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来自于第六意识。从无分别识的感觉而言,开名车
与开好一点的普通车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但第六识却觉得非常不一样。同样,当我们
穿名牌衣服时,也会有满足、快乐、洋洋得意的感觉,这也不是名牌衣服创造的,而是
我们的意识创造的。因为从无分别识的角度来看,质量好一点的衣服与名牌衣服的触觉
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辨别牌子的真假,另一个人拿一件普通衣服给他穿,并告
诉他那是世界顶级名牌,他也一样会产生满足、快乐的感觉。
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名车,穿不起名牌;或当我们发现邻居有更好的房子、车
子时,痛苦又开始萌生了。虽然我们仍然有衣服穿,不会挨冻受饿,无分别识已经满足
了,但分别识却会觉得丢人现眼、低人一等。可见,这些感觉都是第六意识创造的。
虽然佛陀不否定物质生活也可以带来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
来自于外界。幸福与痛苦,并不是与外界完全没有关系,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关系。幸福
本身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要想获得幸福,只有往内心去寻找;要真正解决痛
苦,也只有往内心寻找解决方法。所以,我们不能迷迷糊糊地做着金钱能带来所有幸福
的美梦,因为金钱不能带来所有的幸福。
启蒙运动时代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机械唯物主义者拉梅特利在内
的很多西方哲学家都认为,痛苦与快乐来自于外界,幸福不可能从内心产生,要寻找、
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寻找。因此,西方人长时以来,一直鼓励人们往外追求幸福
、寻找快乐。
一般人本来就误以为,幸福快乐来自于外界,再加上这些学者们的大肆鼓吹,所
以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几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众所周知,尽管近
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到了今天,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感觉到,这种追求是错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说已经走向失败了。
佛教的精神导师们一再告诉我们,内心不要太脆弱。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产生
痛苦。
什么叫做内心脆弱?什么样的人会内心脆弱呢?
坚强和脆弱也许与遗传也有一点关系,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坚强,有些人先天就比
较脆弱。但绝大多数与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从小生长在富裕家
庭当中,然后又在贵族学校读书出来的人,相对来说精神比较脆弱。因为精神脆弱,所
以在任何问题上都很计较、很挑剔。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
对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环境,都产生强烈反感,所有东西都看不顺眼,找不到真正的
满足感。最后的结果,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乐趣,最终可能会走上极端的路。
所以,我们要学得坚强一些,不要让痛苦轻而易举地就在心里生起。
总而言之,痛苦的主要来源,就是自己的执著。
三、战胜痛苦
此处所谓的战胜痛苦,并不是彻底断除痛苦的根源,从此以后再也不发生类似的
痛苦。只有最后解脱的时候,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就目前而言,用修行的方法把痛
苦转为道用,使痛苦不至于影响自己的修行与生活,就叫做“战胜痛苦”。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有可能来自于金钱、感情、婚姻等等,没有修行的普通
人,很难战胜这些痛苦。一般人会在外界中去寻找痛苦的根源,他们解决痛苦的方法,
也是改变外境。比如说,假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不满,若不解决这个心病,就会一直
窝在心里,让自己很痛苦。为了解决这个痛苦,他就可能会去打人、杀人,最终实际上
并没有战胜痛苦。只有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才不会受到痛苦的影响,才能真正地战胜痛
苦。
四、解决痛苦的方法
我也了解过一点儿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虽然那些方法对有些人有帮
助,可以让当事人暂时轻松一点,但终归是临时性的帮助,而不是行之有效且一劳永逸
的办法。
有一位心理医生说:有人因为婚姻问题而痛苦时,他会告诉当事人,想象把对方
装在一个箱子或口袋里,关严上锁以后,从十几层楼上的窗户扔出去,然后想象这个人
再也没有了,从这个世界、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心里也就比较容易离开对方、
放下对方。再出问题时,又故技重施。这个办法虽然看起来很好笑,但对有些人还是有
一点缓冲高压的作用,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凡夫总是这样,每当遇到痛苦时,第一个反应,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连根拔掉,但对
凡夫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推翻和断除其根源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卓有成
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