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评《中关村回忆》(转自豆瓣)
avatar
评《中关村回忆》(转自豆瓣)# Returnee - 海归
d*t
1
回国的时候去逛百万庄图书城,顺手买了这本书,同时还买了《西藏生死书》。回来后
放在书架上挺长时间没有翻,平时没有完整的时间读书,洗手间里的时间就成了闲暇。
慢慢看完了《地缘大战略1,2》之后,才想起还有这么一本书,于是开始翻看。
一看起来却发现欲罢不能。这本书基本上都是建国初那一批中科院科学家的后人写
的有关自己父亲的回忆录,因为当时多数都在中关村中科院宿舍住过,所以起名叫《中
关村回忆》。
读完后发现本书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早期海归科学家的个人生活,提
供了一些主流媒体的宣传没有涉及到或者为了科学家们的高大形象而没有去宣传的信息

不容否认,文章中对于科学家们的描述当然会有美化和夸张的成份,但是即使如此
,我们仍然可以窥豹一斑。
这些人(比如钱学森,钱三强,童第周,竺可桢等这些被官方媒体大树特树的典型
)都是欧美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其实回国后国家开始挺重视,物质条件相对较好,
也都委以重任。可惜后来的国家乱的一团糟,很多人其实肯定是有怨言的。他们当年为
什么回国?高尚的理由当然可以有,但是不是也有对于新中国的政府过于信任而草率成
行的因素?我想,很多人后来其实是后悔了的。
九十年前的他们与现在的很多留学生并无不同,申请奖学金,出国留学读博士,
然后一些继续做博士后,或者个别比较幸运的申请到了欧美大学的教授职位(比如钱学
森)。只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科学几乎一穷二白,跟欧美的差距实在太大,他们这些人才
历史性地成了各个学科的创始人。现在这一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所以回国的海外学子们
当然不再有那个年代的感受。
这些人当时的收入是不低的,一个人工作养全家,中科院也给分配的大房子(很多
是四室两厅)。凭良心说,他们的贡献是完全值这个待遇的。他们如果不回国,留在国
外,物质生活方面肯定是会更好。这其实与今天的现实也并无本质不同。现在的留学生
们很多仍然在纠结于回国后物质条件的下降而踟蹰不前。
有意思的是,整本书都是男性科学家,仅有一位女性科学家被提及,还是附带提及
(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惠院士),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现状,确实出国留学的几乎是清一色
的男人。
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这些科学家的后人们很多目前都是旅居海外。当然,出国的
原因千万种,他们为什么要重复父辈的老路呢?恐怕与他们父辈本身回国后的遭遇导致
对当权政党的失望有一定关系吧。而看看今天海外的留学生们吧,几乎都是在重复八九
十年前的老路,纠结于回国的待遇,子女的教育以及国内亲朋的情谊,所以才纠结。问
题是,这些回去的很大一部分,二十年后会让自己的子女继续走出国深造的老路。世事
轮回,一晃就是一百年。
avatar
o*d
2
一句话概括科学家们的心态:“宁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
那批老科学家回国,就是觉得自己宁愿在自行车上笑(回国干事业建设祖国),也不要
再在宝马里哭了(留下来做博后,做教授)。等回去了以后一部分人就后悔了,想回宝
马里哭去了,他们的后代自然还是回宝马。
现在的科学家们也是觉得宁愿在自行车上笑(回国内自己干),不愿在宝马上哭了(再
也不想再给老板们打工了)。
在欧美,科学家地位低下,工资尚可养家度日,在国内,科学家没有地位,工资温饱还
难。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