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满语课首次进入吉林一中学课堂 (转载)
avatar
满语课首次进入吉林一中学课堂 (转载)# Translation - 译林
b*7
1
擦去转身离去时候不争气的泪
灿烂笑容掺杂着汗水
真的累
你看不出我的伤悲
景色还是一样的美
忘记昨日一切其实还没有准备
新的明天如何去面对
我需要安慰
让悲伤的人不流泪
迎向太阳头也不回
告诉我
像个钢铁般的男子
我会藏起我所有的心事
像座坚强的山
能抵挡风和雨
浓雾若散去
抬起头遥望着天际
明天又是一片翠绿
告诉我
像个钢铁般的男子
我会藏起我所有的心事
将我热情的心
随季节而冷却
没有尽头
前方的路途还遥远
就算感动也无所谓
一切都将成回忆
无法磨灭的过去
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模糊的痕迹
就让他去
或许有一天会想起
生命之中曾经战胜----自己
还有没有五百党?
avatar
k*k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jx (LJX),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满语课首次进入吉林一中学课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 13:33:44 2012, 美东)
新浪转贴:满语课首次进入吉林一中学课堂
http://edu.sina.com.cn/zxx/2012-03-22/1435332134.shtml
2012年03月22日 14:35 城市晚报
城市晚报吉林市讯 从吉林市北部穿过一片广阔的农田,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乌拉
街古城。乌拉街至今仍保存着三道古城墙,中间的被称为紫金城。这里生活的多是满族
人,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劳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乌拉古城紫金城中,会说满
语的居民已经越来越少了。
3月21日上午,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中学首开满语课,满语文化第一次进入吉林省中
学课堂,为拯救濒危满语做了良好的铺垫。吉林东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刘厚生称,极度濒
危的满语,已然渐渐复苏。
传承文化>>
校园里开办满语课
上午10时,记者来到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中学,课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学生们正
在学习满语。“谢谢(满语音巴尼哈)、你好(满语音西萨 银)……”24岁的孔奕霖老师
是目前满语班唯一的一名授课老师,她将满语字贴在黑板上,详细拆解着每一个音节,
向学生们传授满文。“我也是刚刚接触满语, 一直在北华大学办的满语班里学习。”
孔奕霖笑着说,她对满语很感兴趣,也希望在拯救濒危满语中做一些贡献。
“第一次上满语课,我特别喜欢。”课堂上,满族同学薛明强正在认真做着笔记,
他告诉记者,他是满族人,14岁了,以前一句满语都不会讲,爷爷奶奶也不会说满语。
“等我学好满语,回家可以教他们了。”薛明强说。
“今天的试学课很成功,我们会继续在学生中普及满语。”校长王月英介绍说,满
族中学共有703名学生,其中满族学生456人,传承满族文化十分 必要。吉林市乌拉街
镇中学将“满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已经开设了3年。其中,音乐课内融入满族传统
音乐,体育课也加入了满族传统游戏项目,如狩猎、赛威 呼、马上交战等,在同学中
备受欢迎。
“我们专门组织老师编写校本课程,包括乌拉满族风情、满族史话、满族名人等六
本课程,详细介绍了满族礼俗、满语以及饮食等文化。”王月英介绍,此次将满语纳入
校本课程,主要还是弘扬满族文化。学校满语开课后,她们专门将刘厚生教授请来指导
学习。
极度濒危>>
全国会说满语的人不到20个
乌拉古城原始城址始建于公元8世纪,是渤海国的军事重镇。1613年努尔哈赤率部
灭乌拉国。据史料记载,清初,皇太极曾下特旨:“乌拉系发祥之胜地。”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朝统治者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门办理清朝皇室、宫
廷特需的东北地区特产物品,如东珠、鲟鳇鱼、松子、蜂蜜、人 参等,成为与当时江
宁(南京)、苏州、杭州齐名的四大朝贡基地之一,同整个清王朝的兴衰命运相始相终达
二百多年之久。当时的乌拉街十分兴盛,成为中国北方 一座著名的城池和重要的交通
枢纽。站在乌拉古城旧街上,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能感受到昔日驿道南来北往的车水马
龙……
“这里人们还会称呼未出嫁的姑娘为‘格格’”。当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汉告诉记
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的居民还保存着许多满族的民俗,但是,乌拉街人真正会说
满语的人已经没有了。
“现在全国会说满语的人不到20个,满语已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东北师大历史
系教授刘厚生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世界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调查,满语被标为“
极度濒危”。
拯救满语>>
继续将满语在校园普及
据刘厚生教授介绍,为了拯救濒危满语,现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大学
、小学,均已开设满语培训班或初级课程。目前,满语已经被列为吉林 省非物质文物
遗产,刘厚生教授被授予传承人。“此次乌拉街满族中学正式开设满语课,是非常有意
义的。”刘厚生说,他将帮助学校编写教材、培训教师。
让人欣喜的是,满族语言已然日渐“复苏”,现多个城市已经在满族学校进行语言
普及。“高中现在仍未对满语进行渗透,目前尚无法进行衔接。”刘厚生教授表示,拯
救满语的下一步,就是继续将满语在校园普及。
(梁震 阿永捷 记者 王静/ 报道)
avatar
k*k
3
真是很感歎。滿語原是東北最大的語言。但是,清政府把滿族人派入關內,分散到全國
各地,落後的少數民族滿族語言和文化處於多數民族先進的漢族語言和文化的汪洋大海
之中,當然很快就被漢族文化所同化。
愛爾蘭語也很相似。現在,在愛爾蘭,只有西海岸農村地區還有少數人講愛爾蘭語。其
他地方都講英語(前統治大國的語言)。愛爾蘭政府規定,所有兒童從小學一年級到高
中三年級總共十二年要強制修愛爾蘭語作為必修課。孩子們學了12年愛爾蘭語,可能能
聽說讀寫,但是畢了業,在社會上其實用不上。讀大學和出來工作,還是要講英語。老
祖宗的語言還是沒有用。
中國不少少數民族的語言也一樣。少數民族孩子逐漸改說漢語普通話了和漢語方言了。
很多不會說本民族話了。
很多漢族孩子也逐漸不說本地方言了,直說普通話了。
來美國打工的老墨,大多是美洲印第安人,不是西班牙血統。但是,還不是只講西班牙
語?有幾個人會講美洲印第安語言的?我還見過不會講西班牙語的拉丁裔孩子。
移民的孩子(包括華裔,韓裔,日裔),第二代第三代很多就只講英語了,不會講祖先
的語言了。
我以前有一位導師,夫婦都是捷克移民,在美國生了三個兒子,都不會講捷克語,三個
媳婦都不是捷克人(而是德裔,英裔,愛爾蘭裔),當然孫子輩就更加不會講捷克語了。
avatar
k*k
4
愛爾蘭現在只有西海岸農村地方還有一些人講愛爾蘭語。其他地方都講英語了,因為被
英國強行統治了幾百年,強行推行英語,強行打壓愛爾蘭語。
愛爾蘭獨立後,愛爾蘭政府規定所有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連續十二年必修愛
爾蘭語作為主科之一。很多孩子也學得能夠聽說讀寫。但是出了校門,在社會上還是通
行英語。畢了業,找工作還是要懂英語。出了國也是要用英語溝通。所以,學了愛爾蘭
語是好的,不忘祖宗的語言,但是幾乎少有實際用處。
認識一對來自愛爾蘭的愛爾蘭裔留學生夫婦,二十多歲,是中了移民樂透獎移民美國的
。他們口操愛爾蘭口音的英語。男的說,在愛爾蘭的確是在小學中學連續必修十二年愛
爾蘭語。但是,他說,“我恨愛爾蘭語!”("I hate Irish !").
中國大陸少數民族孩子不會講本民族語言,只講漢語普通話的,大有人在。在學校用的
是漢語,書本,廣播,電視,遊戲,上網,全是漢語。怎麼辦?
只有以色列復活希伯來語是成功的例子。
avatar
k*k
5
http://bluesbeijing.i.sohu.com/blog/view/46159393.htm
探访最后的满语村
转发 评论(4)
2007-05-15 15:55
一直对人文地理的题材感兴趣.上个月去了趟齐齐哈尔,在富裕县一个叫三家子的小村落
,找到了最后会讲满语的最后三个老人.全国1000万满族人口,只有18个老人会说满语,精
通的只有3个上80岁的老太太.回来后,文章很快就写完,但是因为版面有限,文章一直拖
到今天才发.以下是文章链接
http://www.fawan.com/articleview/2007-5-15/article_view_100130.
http://www.fawan.com/articleview/2007-5-15/article_view_100131.
.略有删改.后面的全文是我的原稿.
(1)1000万满族只有18个老人会说满语
4月12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村。
吊瓶挂在衣橱的高处,针头扎进老人的枯手。简陋的居室中,82岁的陶兰老太太蜷缩在
土炕上输液,神情倦怠地望着门外的天空发呆。天色晴朗,几丝云彩零零碎碎地飘着。
陶兰的大儿媳守侯在一旁。她默默地望着老人。钟表滴滴答答,时间飞逝。今年开春以
来,陶兰开始感到身体不适,最近甚至没有力气下床,只能靠打点滴维持体力。
“爱宁哥擦横拉坡。”陶兰轻声用满语嘀咕着。因为底气不足,嗓子眼发出“呼噜呼噜
”沉重的喘息。
“老太太跟你讲,今天的天气挺好。”老人的大儿媳在一旁大声翻译说。
陶兰是满族老太太,她依然可以说一口纯正地道的满语口语。而根据满语专家在全国范
围内的一个最新调查,作为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近1000万满族人口中,只剩下包括陶
兰在内的18个老人会说满语。
赵阿平是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对于三家子的满语传承跟踪调查了多年。
4月13日,她介绍,除了三家子这一个地方,国内其他地方的满族聚居区,生活中已经
全都不说满语了。
语言学者40多年来对三家子进行过数次大的调查。1961年夏,内蒙古大学调查发现村里
老年人的满语都说得很好,汉语说得反而笨,中年人则满汉两种语言都会;1986年夏,
黑大满语研究中心的前身黑龙江满语所,曾联合其他单位再次调查,发现会说满语的老
人减少,中年人绝大多数能听懂满语,会话就困难了;时光无情,现在只剩下这最后18
个老人了。
赵阿平介绍:“这些人的满语掌握程度又有不同。能听懂并说大部分满语的有15人,年
龄全部在70以上。能够非常流利地说满语的仅有3人,全部超过80岁。两者水平差异还
挺大。”
(2)三家子,中国最后一个满语村的变迁
满语“活化石”三家子村位于富裕县西南,距齐齐哈尔市40余公里。现有1054口人,其
中60%都是满族。村委书记卢宏强也是满族,但是他不会说满语。“除了这些7、80岁的
老人,我们这里大多数人都不会说满语了。”
偏僻的三家子村看起来和北方任何一个农村并没有多大区别。村民们说着流利的东北味
普通话,家家户户张贴的是汉字春联。只有特有的土屋和“耳烟囱”,透露出些许满族
风情。此地一大特点是家家养狗,但却把狗视为家庭一员,从不杀狗吃狗。因为根据古
老的传说,狗曾经救过满人先王努尔哈赤的性命。
现任齐齐哈尔市政协副秘书长的赵金纯,曾在富裕县当副县长。他也是出生在三家子的
满族人。对于三家子的历史了如指掌。砌上一杯茶,他开始追古抚今:三家子是一个古
老村,有300多年历史。康熙十三年(1674年),戍守北疆对抗沙俄的萨布素将军,将
齐齐哈尔水师的满族兵丁家属,全部转移到此定居。军中主要有计、孟、富三个大姓。
后来,老富家搬走,老陶家迁入,就成为计、孟、陶“三家子”。
勇猛的水师家属后裔却过起了低调的隐居生活,在这里一待就是300年。三家子三面被
嫩江包围,只有一条道路通向外部世界,交通不便阻碍了村里人和外界的交往。时至今
天,每天也只在中午有一班陈旧的乡村客车往返一趟县城,而且“过时不候”。不过这
里民风依然淳朴,村民们夜不闭户也不用担心会丢东西。
赵阿平分析,正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客观上强化了满语的沿袭和传承,使得三家子依然
可以保留原始纯正的满语口语

(3)被改变的语言习惯
“汗汗百,汗汗百,秀来,嘿呜来。”82岁的孟淑静老太太站在炕边,比画着教5岁的
小重孙子唱一首古老的满族歌谣,重孙子却一脸茫然。说起自己的坎坷经历,老人脸上
浮现出沧桑。
“我就是从三家子出生的。老一辈来这里300多年。我起小就说满语,我爷爷奶奶父亲
母亲都说满语,10几岁的时候,伪满洲国来了。开始让说日语。同时我也学说汉语。这
么着,开始不说满语了。现在我汉语和满语一样流利。”
陶兰、孟淑静和同为82岁的赵凤兰,是三家子村里公认满语说的最好的。赵凤兰的父亲
是一个私塾先生。虽然当时女孩子不让上学,但是耳濡目染,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其
他农村妇女要好很多。“俺们自小就生长在一个满语家庭中,满语就是母语,汉语都是
后天学的。” “现如今我儿子、姑娘、媳妇,都很少说满语了。我也基本都不说了,
只在遇到老亲少故的时候,要说点保密话儿,俺们才翻点满族话,平常都是说汉语了。”
邻居们说,过去三家子满语说得好的有很多,其中有一对计姓兄弟,能用满语说书,把
整部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抑扬顿挫背下来,大人小孩听得入迷,都忘记了吃饭和干活。
可惜时光无情,老人们都先后离去。
在孟淑静、赵凤兰等老人印象中,三家子的满语环境受到第一次外来冲击,是在伪满时
期,日军占领齐齐哈尔,烧毁满文书籍,在城乡强制推行日语教育。“都不敢说了。满
文书也没多少了。”日军侵占齐齐哈尔时,孟淑静看到日本人的饼干包装上写着汉字“
吃中国”,这让她至今记忆深刻。
老人还常常感叹“世风”不再,“过去我们这老礼可多了。四天不见就要行大礼。”孟
淑静起身屈膝做了一个满族“万福”的示范动作。“我13、4岁,妈妈就叫你作活,学
规矩,学针线活。小姑娘在一起,就是玩玩旮旯哈(满族游戏),唱唱‘汗汗百’(满
族歌谣)。哪象现在的小姑娘四处乱跑、这么风流啊!”
新中国成立初期,汉语对这个封闭的村子的影响仍是不瘟不火,满语和汉语在生活中的
使用是平分秋色。赵金纯介绍,三家子真正改变了封闭的状态是在60年代以后。 因为
自然灾害和国家建设需要等原因,大批移民迁来东北。
孟淑静老人回忆说:“60年代那些年,从山东泊民,来了不少关里人。过去俺们吃苞米
、红糜子,从不吃大饼子,后来也都跟着山东人吃大饼子了。”现在,风趣的老人还可
以绘声绘色模仿胶东方言说话。和外界交往的增加,外来人口的进入,不仅使得三家子
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过去封闭的语言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赵金纯介绍,到80年代,民族融合程度进一步加剧,人口结构进一步变化。满语也逐渐
被汉语取代。现在,三家子的新生代都是生活在汉语环境中。
(4)满语的继承者
为了保留民族文化,去年富裕县投入40多万,在原来的三家子小学的基础上,扩建翻新
了一所“三家子满语小学”。这所小学是村里最漂亮的一处建筑。
刘校长介绍,如今这个学校有5个年级,50多名孩子,每个年级每周开2节满语课,全校
一周总共有10节满语课。“这些小孩的学习兴趣都特别高。本民族语言能有机会传承,
毕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让他最担心的则是,满语课只是业余课程,并没有纳入国家教学计划。“现在初中和高
中并没有满语课程,满语教学没有衔接,家长很有可能觉得意义不大,甚至会影响其他
学科的学习,这样恐怕就没有让孩子学习满语的热情了。”
满语学校包括校长在内总共7个老师,其中有2个是专门教满语的。一个是孟淑静的孙子
石君广,一个是陶兰的孙女赵莹。两人都是当时担任富裕县副县长的赵金纯亲自挑选的
。他们从小生活在汉语环境,满语都是后天开始学,目前掌握的情况仍然很初级。
三家子的满语教材是赵金纯编写的,这是国内第一本小学满语教材,主要以教口语为主
。石君广翻开一本薄薄的课本,第一页是五星红旗。后面则是满语的“12字头歌”。“
这就跟汉语拼音一样,学会了字头的不同拼法,将来就可以通过字典自己阅读简单的满
文文章了。”
少言寡语的石君广1998年高中毕业之后,一边务农,一边开始跟奶奶自学满语。“当时
并没有想到将来能干满语老师,满语历史悠久,感情上,我认为作为满族人如果让本民
族语言失传很可惜。三家子这么好的条件,没有人学。对不起后世子孙。怀着这种心情
,我就想把这种语言传承下来。”
尽管和其他5个正式编制吃财政饭的老师不同,石君广仍然是聘用身份,但这并没有阻
挡他学习满语的热情。这些年,他买了很多录音磁带,先后记录下10几盒和奶奶之间的
满语日常对话。
让他感到不爽的是村子里和同龄人对待满语的态度。“年轻人对学习满语并没有兴趣,
很多人都愿意外出到大连和天津这些沿海地区打工去挣钱。他们不愿意在家里呆着。出
去一年能挣个一万多。其实,我要是干活也要比教学挣的多。”
最让石君广高兴的事,就是每天放学后,回家看到5岁的儿子跟着奶奶唱满歌“汗汗百
”。但是这一次儿子告诉他,自己更喜欢的唱的却是流行歌曲“大河向东流,该出手时
就出手。”
(5)人才匮乏 200万件清朝文档如同天书
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阿平介绍,三家子老人说的满语,是最接近书面语的
正宗满语。她无奈地说,“随着时间流失,可以预见,5到10年内,满语将彻底消失。”
身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赵金纯同样在各种场合呼吁,尽快抢救保护三家子这块
满语活化石。“如果不及时挖掘整理,出台相应的抢救政策,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即将
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赵阿平说,满语现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光会说满语的屈指可数。“国内能从事满
语书面语译成汉文的不到50人,而精通书面语的不足20人。”
她介绍,和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都在专门研究满语比较,目前国内的满语研究机
构还不多,处于起步阶段。黑龙江满语研究中心2000年才建立硕士点,招了了5届共10
个人。目前黑龙江大学又在2005年招收15个本科生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再招20个,以补
充后备力量。
满语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对于清朝历史资料的研究。作为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清朝
政府,留给后人200多万件堪称国宝的历史文档,全部用当时的“国语”满文书写。由
于缺少专门翻译人才,现在很多涉及清朝政治、外交、经济的大量原始档案仍然如同天
书,在北京、沈阳、黑龙江的档案馆里沉睡。
赵金纯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从黑龙江抢走大量满文文档。其中包括大量当时
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上下行文档。“1960年,黑龙江把这些返还的历史资料从苏联拉
回来,用高厢闷罐列车,整整运了60吨车皮。”
“中央有政策,哪个省的文档,由哪个省负责翻译。这些珍贵文档,只有我在1986年,
翻译了其中300多件,后来还有一个姓吴的研究人员翻译了一部分。现在大部分依然沉
睡在黑龙江档案馆。”
他介绍,这些档案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疆界、历史背景,具体到沙俄入驻黑龙江时带
了多少枪,抢了多少牛马,带了多少兵,每一笔都有涉及。“但是,凡是涉及到当时两
国边界的敏感文档全部被撕掉了。”
他认为,如果能对这些文档进行全面的整理,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解决,意
义十分重大。但是由于人才匮乏,一直没有人做这个工作。
(6)专家破解满语两大迷团
为什么消失的是满语?
记者:中国还有很多民族,很多还都保留着本民族语言,为什么作为第三大人口的满族
,满语现在却近乎消失了?
赵阿平:原因很多。我认为,这是满族在和其他民族融合到整个中华文明过程中的一种
主动选择。
从最早的渤海国、到金国,再到清朝,满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足迹达到顶峰。清朝统
制中国长达268年,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和贡献也达到最高峰。
最新的研究倾向认为,满族的性格和民族精神,包括语言文化模式,都是非常前卫开放
的,金朝阿骨打的后代进入中原,就成为汉族。历史上,满族的发展趋势是,从不故步
自封 ,民族心态开放进取,善于吸纳先进文化,敢于放弃落后的习俗文化。
和以往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满族不满足于保留一个大的封地和固定活动区域,而是不断
地开拓融合,积极融入以汉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文明之中。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
格局。在和中华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纳了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
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象大海,任何少数民族接近它,都会融入这个大海。中华文
化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形成的,这种整体文化持续了好几千年,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受到影
响。
另外,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少数人取代多数人不可能。为了政权需要,汉语和满语并行,
同时使用满大臣汉大臣,使用汉族的治国方略。所以清朝12个皇帝全部精通汉语,还提
倡子女学汉文化。通过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各民族融合,时至今日,逐渐被汉语环境
同化。
满语算不算已经消亡?
记者:说满语的现在只有18个人,满语究竟算不算一种濒危语言?
赵阿平:按照国际上对于濒危语言的定义,只有100人之内掌握的,就属于濒危语言。
满语作为口语应用,交际功能已经消失。虽然对于那些老人,满语还是母语,生活中确
实也还在表述。整体环境而说,肯定已经不利于恢复满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功能了。
只是一部分人在说,已不是社会语言,而是家庭语言,实际已经没有生命力。起不到社
会文化传播的意义。
人类6000多种语言,每天都有一种语言在消失。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消失了今天就不
可能再造。有人为此而悲哀。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大量方言也在慢慢被普通话
取代,其实这是社会融合交流和发展的需要。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我认为这不是悲哀
。语言丧失不等于文化丧失。作为独立的民族文化,才是真正的历史烙印。
• 分类:孤星旅行
2007-05-15 15:55 来自我的搜狐在博客中查看
avatar
k*k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jx (LJX),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满语课首次进入吉林一中学课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 13:33:44 2012, 美东)
新浪转贴:满语课首次进入吉林一中学课堂
http://edu.sina.com.cn/zxx/2012-03-22/1435332134.shtml
2012年03月22日 14:35 城市晚报
城市晚报吉林市讯 从吉林市北部穿过一片广阔的农田,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乌拉
街古城。乌拉街至今仍保存着三道古城墙,中间的被称为紫金城。这里生活的多是满族
人,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劳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乌拉古城紫金城中,会说满
语的居民已经越来越少了。
3月21日上午,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中学首开满语课,满语文化第一次进入吉林省中
学课堂,为拯救濒危满语做了良好的铺垫。吉林东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刘厚生称,极度濒
危的满语,已然渐渐复苏。
传承文化>>
校园里开办满语课
上午10时,记者来到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中学,课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学生们正
在学习满语。“谢谢(满语音巴尼哈)、你好(满语音西萨 银)……”24岁的孔奕霖老师
是目前满语班唯一的一名授课老师,她将满语字贴在黑板上,详细拆解着每一个音节,
向学生们传授满文。“我也是刚刚接触满语, 一直在北华大学办的满语班里学习。”
孔奕霖笑着说,她对满语很感兴趣,也希望在拯救濒危满语中做一些贡献。
“第一次上满语课,我特别喜欢。”课堂上,满族同学薛明强正在认真做着笔记,
他告诉记者,他是满族人,14岁了,以前一句满语都不会讲,爷爷奶奶也不会说满语。
“等我学好满语,回家可以教他们了。”薛明强说。
“今天的试学课很成功,我们会继续在学生中普及满语。”校长王月英介绍说,满
族中学共有703名学生,其中满族学生456人,传承满族文化十分 必要。吉林市乌拉街
镇中学将“满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已经开设了3年。其中,音乐课内融入满族传统
音乐,体育课也加入了满族传统游戏项目,如狩猎、赛威 呼、马上交战等,在同学中
备受欢迎。
“我们专门组织老师编写校本课程,包括乌拉满族风情、满族史话、满族名人等六
本课程,详细介绍了满族礼俗、满语以及饮食等文化。”王月英介绍,此次将满语纳入
校本课程,主要还是弘扬满族文化。学校满语开课后,她们专门将刘厚生教授请来指导
学习。
极度濒危>>
全国会说满语的人不到20个
乌拉古城原始城址始建于公元8世纪,是渤海国的军事重镇。1613年努尔哈赤率部
灭乌拉国。据史料记载,清初,皇太极曾下特旨:“乌拉系发祥之胜地。”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朝统治者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门办理清朝皇室、宫
廷特需的东北地区特产物品,如东珠、鲟鳇鱼、松子、蜂蜜、人 参等,成为与当时江
宁(南京)、苏州、杭州齐名的四大朝贡基地之一,同整个清王朝的兴衰命运相始相终达
二百多年之久。当时的乌拉街十分兴盛,成为中国北方 一座著名的城池和重要的交通
枢纽。站在乌拉古城旧街上,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能感受到昔日驿道南来北往的车水马
龙……
“这里人们还会称呼未出嫁的姑娘为‘格格’”。当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汉告诉记
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的居民还保存着许多满族的民俗,但是,乌拉街人真正会说
满语的人已经没有了。
“现在全国会说满语的人不到20个,满语已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东北师大历史
系教授刘厚生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世界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调查,满语被标为“
极度濒危”。
拯救满语>>
继续将满语在校园普及
据刘厚生教授介绍,为了拯救濒危满语,现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大学
、小学,均已开设满语培训班或初级课程。目前,满语已经被列为吉林 省非物质文物
遗产,刘厚生教授被授予传承人。“此次乌拉街满族中学正式开设满语课,是非常有意
义的。”刘厚生说,他将帮助学校编写教材、培训教师。
让人欣喜的是,满族语言已然日渐“复苏”,现多个城市已经在满族学校进行语言
普及。“高中现在仍未对满语进行渗透,目前尚无法进行衔接。”刘厚生教授表示,拯
救满语的下一步,就是继续将满语在校园普及。
(梁震 阿永捷 记者 王静/ 报道)
avatar
k*k
7
真是很感歎。滿語原是東北最大的語言。但是,清政府把滿族人派入關內,分散到全國
各地,落後的少數民族滿族語言和文化處於多數民族先進的漢族語言和文化的汪洋大海
之中,當然很快就被漢族文化所同化。
愛爾蘭語也很相似。現在,在愛爾蘭,只有西海岸農村地區還有少數人講愛爾蘭語。其
他地方都講英語(前統治大國的語言)。愛爾蘭政府規定,所有兒童從小學一年級到高
中三年級總共十二年要強制修愛爾蘭語作為必修課。孩子們學了12年愛爾蘭語,可能能
聽說讀寫,但是畢了業,在社會上其實用不上。讀大學和出來工作,還是要講英語。老
祖宗的語言還是沒有用。
中國不少少數民族的語言也一樣。少數民族孩子逐漸改說漢語普通話了和漢語方言了。
很多不會說本民族話了。
很多漢族孩子也逐漸不說本地方言了,直說普通話了。
來美國打工的老墨,大多是美洲印第安人,不是西班牙血統。但是,還不是只講西班牙
語?有幾個人會講美洲印第安語言的?我還見過不會講西班牙語的拉丁裔孩子。
移民的孩子(包括華裔,韓裔,日裔),第二代第三代很多就只講英語了,不會講祖先
的語言了。
我以前有一位導師,夫婦都是捷克移民,在美國生了三個兒子,都不會講捷克語,三個
媳婦都不是捷克人(而是德裔,英裔,愛爾蘭裔),當然孫子輩就更加不會講捷克語了。
avatar
k*k
8
愛爾蘭現在只有西海岸農村地方還有一些人講愛爾蘭語。其他地方都講英語了,因為被
英國強行統治了幾百年,強行推行英語,強行打壓愛爾蘭語。
愛爾蘭獨立後,愛爾蘭政府規定所有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連續十二年必修愛
爾蘭語作為主科之一。很多孩子也學得能夠聽說讀寫。但是出了校門,在社會上還是通
行英語。畢了業,找工作還是要懂英語。出了國也是要用英語溝通。所以,學了愛爾蘭
語是好的,不忘祖宗的語言,但是幾乎少有實際用處。
認識一對來自愛爾蘭的愛爾蘭裔留學生夫婦,二十多歲,是中了移民樂透獎移民美國的
。他們口操愛爾蘭口音的英語。男的說,在愛爾蘭的確是在小學中學連續必修十二年愛
爾蘭語。但是,他說,“我恨愛爾蘭語!”("I hate Irish !").
中國大陸少數民族孩子不會講本民族語言,只講漢語普通話的,大有人在。在學校用的
是漢語,書本,廣播,電視,遊戲,上網,全是漢語。怎麼辦?
只有以色列復活希伯來語是成功的例子。
avatar
k*k
9
http://bluesbeijing.i.sohu.com/blog/view/46159393.htm
探访最后的满语村
转发 评论(4)
2007-05-15 15:55
一直对人文地理的题材感兴趣.上个月去了趟齐齐哈尔,在富裕县一个叫三家子的小村落
,找到了最后会讲满语的最后三个老人.全国1000万满族人口,只有18个老人会说满语,精
通的只有3个上80岁的老太太.回来后,文章很快就写完,但是因为版面有限,文章一直拖
到今天才发.以下是文章链接
http://www.fawan.com/articleview/2007-5-15/article_view_100130.
http://www.fawan.com/articleview/2007-5-15/article_view_100131.
.略有删改.后面的全文是我的原稿.
(1)1000万满族只有18个老人会说满语
4月12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村。
吊瓶挂在衣橱的高处,针头扎进老人的枯手。简陋的居室中,82岁的陶兰老太太蜷缩在
土炕上输液,神情倦怠地望着门外的天空发呆。天色晴朗,几丝云彩零零碎碎地飘着。
陶兰的大儿媳守侯在一旁。她默默地望着老人。钟表滴滴答答,时间飞逝。今年开春以
来,陶兰开始感到身体不适,最近甚至没有力气下床,只能靠打点滴维持体力。
“爱宁哥擦横拉坡。”陶兰轻声用满语嘀咕着。因为底气不足,嗓子眼发出“呼噜呼噜
”沉重的喘息。
“老太太跟你讲,今天的天气挺好。”老人的大儿媳在一旁大声翻译说。
陶兰是满族老太太,她依然可以说一口纯正地道的满语口语。而根据满语专家在全国范
围内的一个最新调查,作为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近1000万满族人口中,只剩下包括陶
兰在内的18个老人会说满语。
赵阿平是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对于三家子的满语传承跟踪调查了多年。
4月13日,她介绍,除了三家子这一个地方,国内其他地方的满族聚居区,生活中已经
全都不说满语了。
语言学者40多年来对三家子进行过数次大的调查。1961年夏,内蒙古大学调查发现村里
老年人的满语都说得很好,汉语说得反而笨,中年人则满汉两种语言都会;1986年夏,
黑大满语研究中心的前身黑龙江满语所,曾联合其他单位再次调查,发现会说满语的老
人减少,中年人绝大多数能听懂满语,会话就困难了;时光无情,现在只剩下这最后18
个老人了。
赵阿平介绍:“这些人的满语掌握程度又有不同。能听懂并说大部分满语的有15人,年
龄全部在70以上。能够非常流利地说满语的仅有3人,全部超过80岁。两者水平差异还
挺大。”
(2)三家子,中国最后一个满语村的变迁
满语“活化石”三家子村位于富裕县西南,距齐齐哈尔市40余公里。现有1054口人,其
中60%都是满族。村委书记卢宏强也是满族,但是他不会说满语。“除了这些7、80岁的
老人,我们这里大多数人都不会说满语了。”
偏僻的三家子村看起来和北方任何一个农村并没有多大区别。村民们说着流利的东北味
普通话,家家户户张贴的是汉字春联。只有特有的土屋和“耳烟囱”,透露出些许满族
风情。此地一大特点是家家养狗,但却把狗视为家庭一员,从不杀狗吃狗。因为根据古
老的传说,狗曾经救过满人先王努尔哈赤的性命。
现任齐齐哈尔市政协副秘书长的赵金纯,曾在富裕县当副县长。他也是出生在三家子的
满族人。对于三家子的历史了如指掌。砌上一杯茶,他开始追古抚今:三家子是一个古
老村,有300多年历史。康熙十三年(1674年),戍守北疆对抗沙俄的萨布素将军,将
齐齐哈尔水师的满族兵丁家属,全部转移到此定居。军中主要有计、孟、富三个大姓。
后来,老富家搬走,老陶家迁入,就成为计、孟、陶“三家子”。
勇猛的水师家属后裔却过起了低调的隐居生活,在这里一待就是300年。三家子三面被
嫩江包围,只有一条道路通向外部世界,交通不便阻碍了村里人和外界的交往。时至今
天,每天也只在中午有一班陈旧的乡村客车往返一趟县城,而且“过时不候”。不过这
里民风依然淳朴,村民们夜不闭户也不用担心会丢东西。
赵阿平分析,正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客观上强化了满语的沿袭和传承,使得三家子依然
可以保留原始纯正的满语口语

(3)被改变的语言习惯
“汗汗百,汗汗百,秀来,嘿呜来。”82岁的孟淑静老太太站在炕边,比画着教5岁的
小重孙子唱一首古老的满族歌谣,重孙子却一脸茫然。说起自己的坎坷经历,老人脸上
浮现出沧桑。
“我就是从三家子出生的。老一辈来这里300多年。我起小就说满语,我爷爷奶奶父亲
母亲都说满语,10几岁的时候,伪满洲国来了。开始让说日语。同时我也学说汉语。这
么着,开始不说满语了。现在我汉语和满语一样流利。”
陶兰、孟淑静和同为82岁的赵凤兰,是三家子村里公认满语说的最好的。赵凤兰的父亲
是一个私塾先生。虽然当时女孩子不让上学,但是耳濡目染,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其
他农村妇女要好很多。“俺们自小就生长在一个满语家庭中,满语就是母语,汉语都是
后天学的。” “现如今我儿子、姑娘、媳妇,都很少说满语了。我也基本都不说了,
只在遇到老亲少故的时候,要说点保密话儿,俺们才翻点满族话,平常都是说汉语了。”
邻居们说,过去三家子满语说得好的有很多,其中有一对计姓兄弟,能用满语说书,把
整部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抑扬顿挫背下来,大人小孩听得入迷,都忘记了吃饭和干活。
可惜时光无情,老人们都先后离去。
在孟淑静、赵凤兰等老人印象中,三家子的满语环境受到第一次外来冲击,是在伪满时
期,日军占领齐齐哈尔,烧毁满文书籍,在城乡强制推行日语教育。“都不敢说了。满
文书也没多少了。”日军侵占齐齐哈尔时,孟淑静看到日本人的饼干包装上写着汉字“
吃中国”,这让她至今记忆深刻。
老人还常常感叹“世风”不再,“过去我们这老礼可多了。四天不见就要行大礼。”孟
淑静起身屈膝做了一个满族“万福”的示范动作。“我13、4岁,妈妈就叫你作活,学
规矩,学针线活。小姑娘在一起,就是玩玩旮旯哈(满族游戏),唱唱‘汗汗百’(满
族歌谣)。哪象现在的小姑娘四处乱跑、这么风流啊!”
新中国成立初期,汉语对这个封闭的村子的影响仍是不瘟不火,满语和汉语在生活中的
使用是平分秋色。赵金纯介绍,三家子真正改变了封闭的状态是在60年代以后。 因为
自然灾害和国家建设需要等原因,大批移民迁来东北。
孟淑静老人回忆说:“60年代那些年,从山东泊民,来了不少关里人。过去俺们吃苞米
、红糜子,从不吃大饼子,后来也都跟着山东人吃大饼子了。”现在,风趣的老人还可
以绘声绘色模仿胶东方言说话。和外界交往的增加,外来人口的进入,不仅使得三家子
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过去封闭的语言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赵金纯介绍,到80年代,民族融合程度进一步加剧,人口结构进一步变化。满语也逐渐
被汉语取代。现在,三家子的新生代都是生活在汉语环境中。
(4)满语的继承者
为了保留民族文化,去年富裕县投入40多万,在原来的三家子小学的基础上,扩建翻新
了一所“三家子满语小学”。这所小学是村里最漂亮的一处建筑。
刘校长介绍,如今这个学校有5个年级,50多名孩子,每个年级每周开2节满语课,全校
一周总共有10节满语课。“这些小孩的学习兴趣都特别高。本民族语言能有机会传承,
毕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让他最担心的则是,满语课只是业余课程,并没有纳入国家教学计划。“现在初中和高
中并没有满语课程,满语教学没有衔接,家长很有可能觉得意义不大,甚至会影响其他
学科的学习,这样恐怕就没有让孩子学习满语的热情了。”
满语学校包括校长在内总共7个老师,其中有2个是专门教满语的。一个是孟淑静的孙子
石君广,一个是陶兰的孙女赵莹。两人都是当时担任富裕县副县长的赵金纯亲自挑选的
。他们从小生活在汉语环境,满语都是后天开始学,目前掌握的情况仍然很初级。
三家子的满语教材是赵金纯编写的,这是国内第一本小学满语教材,主要以教口语为主
。石君广翻开一本薄薄的课本,第一页是五星红旗。后面则是满语的“12字头歌”。“
这就跟汉语拼音一样,学会了字头的不同拼法,将来就可以通过字典自己阅读简单的满
文文章了。”
少言寡语的石君广1998年高中毕业之后,一边务农,一边开始跟奶奶自学满语。“当时
并没有想到将来能干满语老师,满语历史悠久,感情上,我认为作为满族人如果让本民
族语言失传很可惜。三家子这么好的条件,没有人学。对不起后世子孙。怀着这种心情
,我就想把这种语言传承下来。”
尽管和其他5个正式编制吃财政饭的老师不同,石君广仍然是聘用身份,但这并没有阻
挡他学习满语的热情。这些年,他买了很多录音磁带,先后记录下10几盒和奶奶之间的
满语日常对话。
让他感到不爽的是村子里和同龄人对待满语的态度。“年轻人对学习满语并没有兴趣,
很多人都愿意外出到大连和天津这些沿海地区打工去挣钱。他们不愿意在家里呆着。出
去一年能挣个一万多。其实,我要是干活也要比教学挣的多。”
最让石君广高兴的事,就是每天放学后,回家看到5岁的儿子跟着奶奶唱满歌“汗汗百
”。但是这一次儿子告诉他,自己更喜欢的唱的却是流行歌曲“大河向东流,该出手时
就出手。”
(5)人才匮乏 200万件清朝文档如同天书
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阿平介绍,三家子老人说的满语,是最接近书面语的
正宗满语。她无奈地说,“随着时间流失,可以预见,5到10年内,满语将彻底消失。”
身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赵金纯同样在各种场合呼吁,尽快抢救保护三家子这块
满语活化石。“如果不及时挖掘整理,出台相应的抢救政策,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即将
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赵阿平说,满语现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光会说满语的屈指可数。“国内能从事满
语书面语译成汉文的不到50人,而精通书面语的不足20人。”
她介绍,和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都在专门研究满语比较,目前国内的满语研究机
构还不多,处于起步阶段。黑龙江满语研究中心2000年才建立硕士点,招了了5届共10
个人。目前黑龙江大学又在2005年招收15个本科生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再招20个,以补
充后备力量。
满语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对于清朝历史资料的研究。作为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清朝
政府,留给后人200多万件堪称国宝的历史文档,全部用当时的“国语”满文书写。由
于缺少专门翻译人才,现在很多涉及清朝政治、外交、经济的大量原始档案仍然如同天
书,在北京、沈阳、黑龙江的档案馆里沉睡。
赵金纯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从黑龙江抢走大量满文文档。其中包括大量当时
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上下行文档。“1960年,黑龙江把这些返还的历史资料从苏联拉
回来,用高厢闷罐列车,整整运了60吨车皮。”
“中央有政策,哪个省的文档,由哪个省负责翻译。这些珍贵文档,只有我在1986年,
翻译了其中300多件,后来还有一个姓吴的研究人员翻译了一部分。现在大部分依然沉
睡在黑龙江档案馆。”
他介绍,这些档案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疆界、历史背景,具体到沙俄入驻黑龙江时带
了多少枪,抢了多少牛马,带了多少兵,每一笔都有涉及。“但是,凡是涉及到当时两
国边界的敏感文档全部被撕掉了。”
他认为,如果能对这些文档进行全面的整理,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解决,意
义十分重大。但是由于人才匮乏,一直没有人做这个工作。
(6)专家破解满语两大迷团
为什么消失的是满语?
记者:中国还有很多民族,很多还都保留着本民族语言,为什么作为第三大人口的满族
,满语现在却近乎消失了?
赵阿平:原因很多。我认为,这是满族在和其他民族融合到整个中华文明过程中的一种
主动选择。
从最早的渤海国、到金国,再到清朝,满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足迹达到顶峰。清朝统
制中国长达268年,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和贡献也达到最高峰。
最新的研究倾向认为,满族的性格和民族精神,包括语言文化模式,都是非常前卫开放
的,金朝阿骨打的后代进入中原,就成为汉族。历史上,满族的发展趋势是,从不故步
自封 ,民族心态开放进取,善于吸纳先进文化,敢于放弃落后的习俗文化。
和以往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满族不满足于保留一个大的封地和固定活动区域,而是不断
地开拓融合,积极融入以汉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文明之中。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
格局。在和中华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纳了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
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象大海,任何少数民族接近它,都会融入这个大海。中华文
化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形成的,这种整体文化持续了好几千年,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受到影
响。
另外,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少数人取代多数人不可能。为了政权需要,汉语和满语并行,
同时使用满大臣汉大臣,使用汉族的治国方略。所以清朝12个皇帝全部精通汉语,还提
倡子女学汉文化。通过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各民族融合,时至今日,逐渐被汉语环境
同化。
满语算不算已经消亡?
记者:说满语的现在只有18个人,满语究竟算不算一种濒危语言?
赵阿平:按照国际上对于濒危语言的定义,只有100人之内掌握的,就属于濒危语言。
满语作为口语应用,交际功能已经消失。虽然对于那些老人,满语还是母语,生活中确
实也还在表述。整体环境而说,肯定已经不利于恢复满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功能了。
只是一部分人在说,已不是社会语言,而是家庭语言,实际已经没有生命力。起不到社
会文化传播的意义。
人类6000多种语言,每天都有一种语言在消失。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消失了今天就不
可能再造。有人为此而悲哀。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大量方言也在慢慢被普通话
取代,其实这是社会融合交流和发展的需要。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我认为这不是悲哀
。语言丧失不等于文化丧失。作为独立的民族文化,才是真正的历史烙印。
• 分类:孤星旅行
2007-05-15 15:55 来自我的搜狐在博客中查看
avatar
O*d
10
没有实际用途的语言,只能存在于博物馆和研究院里。
avatar
i*c
11
好几年前看到一个新闻说最后一个说满语的老人去世,这门语言已经死了,现在又活了
?搞这些有何意义?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