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朱镕基和他的族人#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s*n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utin (老将萨乌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朱镕基和他的族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16 17:29:01 2011, 美东)
出湖南省城长沙,沿107 国道东行32 公里,就到了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转上一条水
泥小路,蜿蜒入山,两旁时见青竹婀娜、杂花间树,再行二三公里,地名棠坡,朱氏祖
屋“恬园“就曾坐落在此,“以前好大一片屋咧,60 年代全拆光了。”和平村村委会
的小宋说。
朱镕基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
80 多岁的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小时玩伴,她拄着一根棍子,颤巍巍地领着来人,“你
看,那个平地上,我们小时候玩过跳绳的地方。”老人还记得,“细时这个伢子很灵凡
( 注:长沙方言,聪明之意),也很老实,别个打他,他就哭,说:我不打你、我不打
你。”算起来,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堂嫂,老人年事已高,“几十年前的事情都记不太清
楚了。”不过朱镕基并没忘记这位童年的玩伴。
据老人的家属介绍,1996 年朱镕基那次回长沙时,还特意请人将老人接到长沙小住。
翻过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背面就是朱氏祠堂,1961 年嫁到村里来的易翠兰,对这个
祠堂记忆犹新,她用树枝在地上画起来:“先是一个池塘,从一座小桥过去,接着是一
个大草坪,迎面是个大照壁……”按照几位村民的回忆,祠堂足有六七进,雕龙刻凤,
气势恢宏。这座祠堂给当年的孩子们带来很多欢乐,但在60 年代同样未能幸免。易翠
兰当年就曾参与
拆屋的行动,现在这片故地上,几幢民房杂乱相间,只有一株两人合抱的银杏树得以幸
存。
岷藩后裔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
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
藩十七世孙。
当年,朱元璋有24 房子孙。考虑到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朱元璋于是亲自
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 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 个字
,每个字为一世。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
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
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 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
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
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
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
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
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 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
年( 公元1848 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
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
乡筑室置房。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
、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
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乱世孤儿
朱镕基的父亲名宽澍,字希圣,他是个遗腹子,其父还没有见着他的面,就已去世。朱
希圣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数人,他排名老幺。据闻朱希圣绝顶聪明,年少即博览群书
,颇有抱负,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自号“清醒上人”。
朱希圣十多岁时,就染上了肺病,俗称“痨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病基本无
法医治。朱天池告诉记者,朱家长辈于是决定,给朱希圣娶亲“冲喜”。朱镕基的母亲
张氏( 注:海外媒体误为余氏,余氏实为朱天池之母) 就是这一情况下,匆匆嫁入朱家
,从后来情况推断,时间应该在1927 年末到1928 年初。朱天池回忆:张氏的个头比较
高,“长得很俊秀”。“冲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张氏怀孕后,朱希圣身体日
渐羸弱,没等到孩子出生
即英年早逝。1928 年10 月1日,当朱镕基出生时,母亲张氏也感染了肺病,无法给孩
子喂奶,其时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刚刚出生,伯父朱宽浚遂将镕基接到家中,让妻子给他
喂奶。伯父朱宽浚为朱镕基取字为“长庚”,含有长命和有文名的双重寄托,同时又按
族谱为其取名“镕基”。
从没尝过父爱的朱镕基,与母亲相依为命。朱天池回忆,当时朱家长辈对孤儿寡母格外
照顾,几位堂史弟音也相处亲昵,那时朱氏长辈都喜欢唱京戏,每到闲时,叔伯兄弟便
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锣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镕基等几兄弟也无师
自通,爱上了这一“国粹”,甚至后来当上总理,朱镕基仍乐于在一些场合展示自己的
京剧唱功。
性格之源
父母接连撒手西去,对于一个不满10 岁的孩童,无疑是人间惨事。后来抚养他的朱学
方老人回忆,家庭不幸,加上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悲惨身世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
、发奋努力,且养成了处世深沉稳重的性格。
朱天池对朱镕基的性格养成也作过分析:他幼年与寡母相依为命,虽然族人颇为照顾,
但遭受些白眼想来在所难免,而在少不更事时,孩童间的嬉戏,身材瘦弱的朱镕基也受
了不少欺负。朱天池记得,当时和朱氏子弟住在一起的还有任氏兄弟,他俩十分顽皮淘
气,常欺负朱家子弟,别的朱家子弟对他们都退避三舍,而朱镕基表现出倔强的个性,
即使被打倒在地也决不认输。
或许正是由于幼年的苦难经历、加上此后求学的颠沛流离,使朱镕基感同身受,同情弱
者贫者、反感仗势欺人、仇视为富不仁、痛恨贪官墨吏。后来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
,为农民的穷苦泪洒宁边,为长沙的溃堤九江掬泪……实有真情动,实有苦衷在。
而在被问及卸任之后时,朱镕基说:“全国人民如果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
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点实事’,哎呀,我就
谢天谢地了!” 朱镕基的为官理念,其实可以在他的几位先祖身上,找到一点影子:
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十五世乔生府君,就是一个颇有官声之人,他辅佐鹿传霖治理四
川时,冬季官府救济贫民,某官员私藏了几件衣物,贫民投诉。乔生闻之,正欲起身,
突然岩墙倒塌,打伤府君左足,民众争相拥出,乔生府君不顾足伤之病,厉色严斥该员
,数以改过,该员深感愧疚,将衣物一一退还。乔生后来“历署诸道、颇得民心”,在
他返乡时,民间每家“置明镜一方、清水一盏、白菜一叶,焚香跪道,爆竹声十里不绝
”。
这位乔生还是一个刚直不阿、从不逢迎之人。族谱中记载,在一次慈禧太后的接见中,
众官员皆吹捧慈禧有“宋宣仁太后”之德,乔生“独默然不语”,瞿鸿机感叹:“憨哉
,乔生不可及也。”在朱氏先祖中,金陵为官的十五世鞠尊府君,因为“修沙洲圩闸、
修惠民河,民勒石记之”。而到了朱镕基伯父朱介侯( 即朱宽浚) 这一代,则以“奉公
循理、不伐能不矜功”为宗旨,历任湖北黄安( 今红安)、江陵令,“才明识裕、为官
运亨通俱优”,这位介侯公因为看不惯“污吏横行、国事日衰”,在宣统年间黯然挂冠
而去,归隐棠坡田园。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