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婆媳关系为何常常不尽如人意的心理根源
avatar
婆媳关系为何常常不尽如人意的心理根源#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m*3
1
一般来说,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不仅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且还耳鬓厮磨,朝
夕相处,同时具有最切近的应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
,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
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当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
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
做到这一点。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
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
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呢?如果依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健康的母子关系要经历“二次
分离”。第一次分离是“孩子的分娩”。 孩子从生产到人间并逐步由生理的发育到心
理的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渐次的萌芽、增长,并出现两次“反叛期”。这是母
亲和孩子的“第一次分离”。
“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是孩子由纯然的对母亲的依赖到自己独立的探索世界,尽可
能的摆脱母亲的干预而独立自主。
“第一次分离”为孩子的“第二次分离”——结婚成家埋下了伏笔。第一次分离如果成
功的话,对母亲和孩子都是双赢的。如果说第一次的分离不成功,孩子结婚后(从恋爱
开始),母亲便有被孩子遗弃的感觉,孩子也会产生“新婚焦虑症””——不适应婚姻
生活,甚至在潜意识里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有“妈妈的感觉”。这是很危险的信号
!母亲想回到从前儿子只对她一人依恋的局面,而现实不许可,母亲的行为出现“退化
现象”——情绪多变、敏感、脆弱等。其实,母亲“行为退化”的心理需要是“儿子的
关注”!
因此,了解到这些心理方面的原因,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婆婆,体谅媳妇,从而从自我改
善婆媳关系。
在母亲节来临之时,祝福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心情美丽!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