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1 楼
看到一点,说一点。还是关于“登”的读书心得。
《汉书,礼乐志》里说到这样的话,“乾豆上,奏登歌”。又说“登歌再终”然后飨神
。说明这“登歌”显然是一章敬神的打击乐和颂歌。《史记,乐书》中,也写道,“
化不时而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史记》中所说的“登”,应该就是汉书中的“登
歌”。(这里的“乾豆上”,史书上的注解为,上果脯一类的食物,我则认为是,晒干
的粮豆类。 或者是盛着晒干的谷物的礼器。)本文主要想说明的是“登歌”,“乱登
”指的什么。
在《汉书》中,“登歌”是不用管弦伴奏演唱的:“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
者徧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 因为是“奏登歌”,因而也不是无伴奏的清唱,是由
打击乐伴奏的清唱。司马迁在《礼书》中,这样说到,汉朝建立以后,诸子百家中的乐
家,有姓“制”的一族人家,以雅乐声律,世代相传,任掌管大乐的官职,但是他们只
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还说“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从这些记录
中,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在汉代,掌管礼仪和雅乐的官员,已经只晓得乐谱,节奏
,配器,歌舞,也就是“铿鎗鼓舞”,但是对其意义,尤其关于夏代以前的那些音乐歌
舞的意义,已经不甚了解了。二,古代的礼仪雅乐,包括音乐和歌舞。
根据《汉书》的记载,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宗庙,皇天太一,和后土。也就是祖先
,天,地。祭祖在宗庙(太庙),祭天在圜丘(天坛),祭地,也就是后土,在泽中方
丘(地坛)。
所有的这些仪式里,都应该有“登歌”,或者“登舞”。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从夏
代以前就存在的仪式。我们根据他的演唱方式,“男女无别则乱登”,“乾豆上,奏登
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 犹古清庙之歌也”,等等描述来看,这种歌即使
在当时也是十分古老的。
司马迁的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
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隮,天气下
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
[物]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此天地之情
也。
这里可以比较一下《易经,系词》中的一段,许多句子几乎是一样的: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
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
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当然,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在孔子之后,那么难道是司马迁,节录的《易经,系词》吗。
正是因为其中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有理由认为,司马迁,孔子,都是取自更
古代的书籍,也就是《古乐书》。
假使这一猜测成立,那么这里所记载的,也许就是关于登舞,登歌,登礼的意义的阐述
。登礼,(名叫“登”的这种打击乐奏的歌舞仪式),是作为庆丰和祈丰之礼仪,它的
主要职能是感谢天地和祈祷风调雨顺。那么远古时代的人民以什么方式来告祈神明呢,
最明确的表示,无过于用陶制的礼器盛满“干豆”,也就是晒干的五谷,敬献神明,并
且用奏打击乐器和清歌,舞蹈,来模仿四季气候:“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
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
,这样,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
乱登,此天地之情也”,所描写的正是登歌中模仿和表现天地四时之情。
这样才能理解,“化不时则不生”的原来就是谷物,以及这句话和“登”,有什么关系
:天地之和也则登,四时不化则不登。礼仪中,以男女歌咏舞蹈的秩序,表现四时变化
,男女秩序如果错乱,会导致四时的错乱,风雨雷霆的不调,乃至影响五谷收获的不登
。这“登歌”原来就是百物化兴的一种歌舞乐奏啊。
这才是“登”的意义。“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再也没有更明白的说明了,这段
话,解释的,就是古代“登歌乐舞”的季节,内容和他象征意义。
关于登乐的解释,还可以参阅《易经》的豫卦,豫的卦象,下为坤(大地),上为震(
雷霆),象辞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这里所说的,先王所作的乐, 就是那种缶声如雷,雷出地奋,鼓之以雷霆的——登歌
鼓(缶)乐。
这场远古时代的歌舞乐曲,用雷鸣般的打击乐,和风雨和顺一样的歌舞,效法天地四时
,用祈祷的方法,将主观的力量注入天地风雷,时四序化,万物的生命之中,祀天地神
灵,获得谷物的丰收,他们并非仅仅是感激皇天太一和后土的恩赐,也是通过歌舞音乐
,疏导天地四时,这是多么感人的坚强的意志和信心!
《汉书,礼乐志》里说到这样的话,“乾豆上,奏登歌”。又说“登歌再终”然后飨神
。说明这“登歌”显然是一章敬神的打击乐和颂歌。《史记,乐书》中,也写道,“
化不时而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史记》中所说的“登”,应该就是汉书中的“登
歌”。(这里的“乾豆上”,史书上的注解为,上果脯一类的食物,我则认为是,晒干
的粮豆类。 或者是盛着晒干的谷物的礼器。)本文主要想说明的是“登歌”,“乱登
”指的什么。
在《汉书》中,“登歌”是不用管弦伴奏演唱的:“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
者徧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 因为是“奏登歌”,因而也不是无伴奏的清唱,是由
打击乐伴奏的清唱。司马迁在《礼书》中,这样说到,汉朝建立以后,诸子百家中的乐
家,有姓“制”的一族人家,以雅乐声律,世代相传,任掌管大乐的官职,但是他们只
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还说“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从这些记录
中,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在汉代,掌管礼仪和雅乐的官员,已经只晓得乐谱,节奏
,配器,歌舞,也就是“铿鎗鼓舞”,但是对其意义,尤其关于夏代以前的那些音乐歌
舞的意义,已经不甚了解了。二,古代的礼仪雅乐,包括音乐和歌舞。
根据《汉书》的记载,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宗庙,皇天太一,和后土。也就是祖先
,天,地。祭祖在宗庙(太庙),祭天在圜丘(天坛),祭地,也就是后土,在泽中方
丘(地坛)。
所有的这些仪式里,都应该有“登歌”,或者“登舞”。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从夏
代以前就存在的仪式。我们根据他的演唱方式,“男女无别则乱登”,“乾豆上,奏登
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 犹古清庙之歌也”,等等描述来看,这种歌即使
在当时也是十分古老的。
司马迁的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
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隮,天气下
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
[物]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此天地之情
也。
这里可以比较一下《易经,系词》中的一段,许多句子几乎是一样的: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
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
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当然,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在孔子之后,那么难道是司马迁,节录的《易经,系词》吗。
正是因为其中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有理由认为,司马迁,孔子,都是取自更
古代的书籍,也就是《古乐书》。
假使这一猜测成立,那么这里所记载的,也许就是关于登舞,登歌,登礼的意义的阐述
。登礼,(名叫“登”的这种打击乐奏的歌舞仪式),是作为庆丰和祈丰之礼仪,它的
主要职能是感谢天地和祈祷风调雨顺。那么远古时代的人民以什么方式来告祈神明呢,
最明确的表示,无过于用陶制的礼器盛满“干豆”,也就是晒干的五谷,敬献神明,并
且用奏打击乐器和清歌,舞蹈,来模仿四季气候:“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
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
,这样,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
乱登,此天地之情也”,所描写的正是登歌中模仿和表现天地四时之情。
这样才能理解,“化不时则不生”的原来就是谷物,以及这句话和“登”,有什么关系
:天地之和也则登,四时不化则不登。礼仪中,以男女歌咏舞蹈的秩序,表现四时变化
,男女秩序如果错乱,会导致四时的错乱,风雨雷霆的不调,乃至影响五谷收获的不登
。这“登歌”原来就是百物化兴的一种歌舞乐奏啊。
这才是“登”的意义。“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再也没有更明白的说明了,这段
话,解释的,就是古代“登歌乐舞”的季节,内容和他象征意义。
关于登乐的解释,还可以参阅《易经》的豫卦,豫的卦象,下为坤(大地),上为震(
雷霆),象辞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这里所说的,先王所作的乐, 就是那种缶声如雷,雷出地奋,鼓之以雷霆的——登歌
鼓(缶)乐。
这场远古时代的歌舞乐曲,用雷鸣般的打击乐,和风雨和顺一样的歌舞,效法天地四时
,用祈祷的方法,将主观的力量注入天地风雷,时四序化,万物的生命之中,祀天地神
灵,获得谷物的丰收,他们并非仅仅是感激皇天太一和后土的恩赐,也是通过歌舞音乐
,疏导天地四时,这是多么感人的坚强的意志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