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位美国少年眼中的中国》(转载)
avatar
《一位美国少年眼中的中国》(转载)#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f*y
1
作者简介:邹多多(b2000-),美国华裔,2014年荣获美国“总统优秀中学生奖”
。他这篇中国游记在他学校深受好评,特此翻译成中文在此转发。原题目是《我的中国
文明之旅》。
当我踏上祖国土地那刻起,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是如何思考的?也许这
对于和我一样在美国长大的人来讲不是个问题;难道人的思考方式不一样吗?我今年十
五岁了,爷爷告诉我这叫着“弱冠”的年岁,应当正式开始学习汉字了,于是我就有了
这次到祖国旅游和学习的机会,到一处中国汉语学校上短期课程,也许这段经历能给我
一个答案。
我来到了岭南大学附近的一所私塾学堂,离我留宿的亲戚家不远。五年前第一次来
时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觉得人们依然是如此忙碌着,只是更多人喜欢低着头看手机
了。五年前修的道路如今已经到处蹦破,周围都是后来修补的水泥斑迹,路边的店铺多
了,但依旧是在门外乱摆摊,让路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看着脚尖走路,货物款色基本没有
变化,只是价格贵了不少。当我看着脚尖迈开步子时,总是看到地上的烟头和纸屑,甚
至浓痰,心里不禁打起冷颤。这所私塾学堂只是一处租用一楼民宅改装的,老师却是爷
爷少年时代的朋友,一位和蔼的中文系退休教师,这让我心里稍微平静下来。
“我们今天要学如何书写汉字,大家要认真像我这样用描红本把字写好”,这位汉
字老师认真地对我们几个学生说。于是,我拙笨地拿起毛笔,像用铅笔那样在描红本上
填写着,只是脑子里觉得这是在画画,与学习汉字没有什么关系。“老师,这个词是什
么意思?它怎么读?”我开始失去了耐心,不断向老师提问,打断了其他人的凝听心境
。老师要我先如此练习几天,之后才会教字的读法和意思。这时我发现自己是唯一不认
识汉字的学生,其他学生都如此认真地描着,仿佛那些字都充满着某种魔力。后来,我
还是忍不住问:“老师,如果你看到一只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会想到什么?”老师和同
学们都楞住了,之后都笑了起来,却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我自问自答:“牛顿看到了
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理论,中国人医生却说,‘苹果味甘甜,性温和,可入药’”,其实
这是我在家里用来反抗学习汉字压力的一招。这位老师却一点也不介意,回答:“民以
食为天,没有吃的什么科学理论都没有用”,这让我深深无奈。
结果我第二天便死活不肯去学写汉字了,亲戚们也拿我没办法,只得带我去逛商场
。广州天河一带的商场非常热闹,但走进去后觉得有些华而不实;每样东西都有特色,
但却缺少一种美国同类商场的时代氛围,大概是这里的时尚潮流不同吧。也正因如此,
我才逛了一天就不再想去商场了。不过,我发现我喜欢广州的地铁的气氛,更贴切地说
,我喜欢那里搭车的人潮,这里的人一旦进入了地铁就真的进入了现代化时刻,彬彬有
礼,哪怕再拥挤也相互十分包容,这是美国人所不习惯的。我喜欢近距离观察这些同胞
,从他们脸上能看到我自己,甚至幻想自己是个在美国人堆中的那个唯一的华人,这种
感觉在美国生活中几乎没有过。我家长辈们担心以后我会和一个异族女子结婚,让我弱
冠之年来学汉字背后原因可能是要使我找到这种感觉吧,能学会喜欢自己同族同龄的女
性,虽然对此我非常不屑,但的确无法抗拒这种对同族自然形成的好感。
接下来的几天我总喜欢坐地铁乱走,从一个站到另个站,不知到过多少地方,反正
把广州有地铁站的地方都看了看。久而久之,我不知不觉中不再看到地上的烟头和浓痰
,而是其他青少年的衣着打扮,当然更喜欢看那些和我年纪相仿的女生。原来我最反感
那些伪娘式的韩国男星们,但广州满街的男性“小鲜肉”们似乎并不那么令我讨厌,更
多的是一种滑稽和差异感。更令我兴奋的是有些少年女性对我注目,并面带微笑,当然
我明白这是一种天性审美的驱动,我真的被同胞接受了,我真的是个中国人呢!之后,
我特意改变了自己那美国拉丁族裔特色发型,变成了韩国明星那种,同时换上了广州流
行的细瘦衬衫和短腿牛仔裤,模仿起韩国男星那种轻盈的走路姿态,如果在美国连我自
己也会大吃一惊的。
在美国我养成了爱吃汉堡包和披萨饼的习惯,几乎每天都是吃这样的东西,人人如
此,见怪不怪。每当我走在广州街上,总是看到人们边走边津津有味地吃各类小吃,于
是我终于下决心也尝试一番。来中国之前,家人叮嘱我不要在随便吃街上的东西,必须
饮用瓶装水,必须吃美国连锁快餐,否则会染上肝炎、肺结核等奇怪的地方性疾病。我
每天的零用钱只有62元,通常每次午饭花20元,晚饭花25元,省下来的足够买地铁票了
,那个小吃店有人排队我就去吃那个,本地人喜欢的一定是比较好的选择。
开始,每次吃广州小吃都给我一种挑战感,习惯吃汉堡和披萨的嘴巴总会觉得小吃
味道单薄,缺少饱足能量,但我连续坚持了几天,开始喜欢吃蒸肠粉和鱼片粥了,喝起
豆浆来也不再觉得有腥味了。我对这种口味变化感到喜悦,心中在想,美国快餐企业用
铺天盖地的广告培养了一代代的吃货,让人们成了它们的消费机器,而我竟然以此摆脱
了。我所受的美国教育总是强调个人的“自我神圣意识”,但实际上美国商业文化却对
每个人强化一致性,你要吃别人喜欢吃的汉堡,你要喝别人喜欢喝的可乐,你要谈别人
喜欢谈的美式足球话题,潜移默化中我们都成了典型的美国人,对于多元文化带有下意
识的憎恶。中国人在食物选择方面绝对比美国人更自由,这种自由来自品种的多样化,
也来自对单调快餐文化的反抗,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有一次,我来到岭南大学附近的一个菜市场,看到有的摊贩在卖活鱼和活鸡,他们
总是当着客户的面把活鸡宰杀、拨毛、清理内脏,把鱼清理好还切成薄片,一切都干净
利落,给人一种表演艺术感。在美国孩子们以为鸡鸭鱼都是超市里生产的,城里的孩子
们除了家里的宠物外别无所知,只会用现成的包装食品加热用餐,来来去去总是吃那几
个广告最多的品牌,却并不觉得单调无味,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麻木性吗?看着那些摊
贩们干活,我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与合作,从一只活鸡变成一碗鲜美的鸡肉粥,只
不过短短的半个小时,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劳动贡献,让我看到人手的灵巧,而不是机
器的冷漠。在中国没有铺天盖地的快餐广告,这意味着人们能够更自由地选择食品,我
开始明白那位中文老师所讲的“民以食为天”的含义了;食物选择自由才是中国人的自
由。
在菜市场到处都是污水和乱扔的垃圾,但人们对此熟视无睹,大家各自小心地走着
,没有人会摆出一个“地面有水,请小心”的警示牌子。美国人在同样情况下不但会亮
出这种牌子,而且会马上把这里隔离起来进行打扫,这样就不会发生顾客滑倒引发法律
起诉。在中国大家都自觉地小心走路,有高超的技巧让自己走在满是污水的路面上,谁
也不会希望自己跌倒而获得敲诈商场的机会,可见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潜规
则。哪怕你不小心踩踏了别人的脚,中国人不会太在意,甚至不必说声“对不起”,这
并不意味着任何恶意,只是一种约定成俗的结果。
这里的菜市场可以说杂乱无章,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分类,摊贩们随行就市,而那些
零散摊贩更是无法无天,把各类货品摆放到了人行道上。车子开得很慢,人们走的很慢
,只有叫卖吆喝声显得那么是无忌惮,不像美国超市总是那么井井有条,装潢气派,简
直就是天地之别。市场中也有保安员,喇叭中传出“禁止打架斗殴”这类宣传,这都与
市场美观无关,中国人似乎对于市场气派毫不在意,这种低俗和散乱反而给大家一种轻
松感。这里的人都买很少东西,足够煮一天的饭菜所用食材便够了,明天自然还会再来
买新鲜的,不像美国人那样一买一大堆,回家塞满冰箱,天天都吃大同小异的冰冻食物
。我有一种感觉,中国人的低效率生活另有一种人生哲理,那就是“时间支配的自由宽
松”。
我来到一处高档的超市,里面客人稀落,全然没有街边摊贩那种热闹。这里似乎给
我一种美国超市的形象,堂皇却缺少互动,让人感到被动地选择货品。我没有心思看下
去,还是喜欢到街边菜市场那里逛。我开始对某些人物注意了,那个生意火爆的贵州窝
窝头摊贩最能说会道,他总是让客人告诉他下次会购买多少,这成了一种口头广告噱头
,而另一个“2元店”每天都用录音叫卖清货,摊主却故意装出亏本心疼的样子,揶揄
客户贪便宜。在一处转弯拐角,我看到了一个冷清的摊子,一位戴着小白帽,长着一脸
连腮胡子的穆斯林就是摊主,他卖的是西北凉皮。我起初只认得那个“皮”字,看到他
挺寂寞,于是上前问那是什么“皮”。他翻了一下那双大圆眼睛,淡然地说“不是皮,
是冷面”。呵呵,他果真不是个哑巴。边上一个卖猪脚面的摊位前排着几个人,虽然苍
蝇不少,但炒锅响个不停,而这位大胡子却不为所动,依然呆呆地守护着自己的凉皮摊
子。和其他摊贩不同,这位穆斯林的冷面都放在一个小铜框玻璃柜子中,显得非常整齐
干净。出于一种同情,我要了他一碗凉皮,里面都是素菜和豆腐干伴在一起,又酸又辣
,只是没有肉的香气。后来大胡子告诉我他从宁夏来,家里人都到北京上海打工去了,
在家闲不住便来广州闯生意了。
虽然菜市场摊位很乱,但每天同个摊贩都占用固定的位置,从来没有争抢。我不清
楚他们之间是如何进行摊位分配的,至少没有看到有人收保护费,也没有看到像美国警
察那样开罚单。我开始以为大胡子生意差是因为大家不喜欢穆斯林,但不远处的马家清
真馆十分热闹,显然中国人并不在意信仰差别。我在猜想,如果一个穆斯林在美国穿着
白衣戴着白帽卖食物会怎样?当我再次来到大胡子摊位前时,我提议他卖些像附近马家
清真馆那样的肉食,而他却有些不屑,说“他们不像是真正的穆斯林”。他没有再说下
去,我也没有再问下去,这个问题显然太敏感了。在中国人世俗化社会的面具下面,我
隐约看到了某种底线,在古老文明社会中它隐蔽的很深,并不容易被西方人察觉。
在中国那些穆斯林女人们多数戴着各色头巾,西北来的大多有些西方人的面部特征
,而东南亚和中东来的也能一眼看出来,唯独中国穆斯林女性偏爱花色艳丽的头巾,穿
凉鞋。在美国穆斯林的穿着代表着对主流文化的屈服或抗争,而中国人的圆滑让穆斯林
也变得随和起来,并不刻意标榜自己的宗教信仰差异。爷爷曾告诉我中国人最大的特点
是“中庸”,这个词在英文中就是Compromising(妥协),而爸爸告诉我中国人最大的
特点是“攀比”,这个词在英文中就是Compete(竞争),到底谁说的准确呢?我在思
考,在美国那种由几个大型超市集团垄断的市场中,大胡子这样的摊贩永远没有立足之
地,他很可能成为一个依赖吃救济的人,而在中国这散乱的菜市场中,他却可以做小生
意糊口度日,这是一种市场机制的自然选择,也是美国强势文化垄断与中国多元文化自
由竞争的选择结果。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在美国的一个亲身经历,那次我和两个南美族裔同学走在一个白
人住宅区里,忽然一辆警车来到我们面前,走下一位肥胖的警官。他不怀好意地打量着
我们,最后从嘴里吐出一句话:“这里不欢迎你们,请赶快离开”。我们赶紧离开了,
否则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在一篇作文里写过这段经历,但老师显然有意回避这个话
题,那次我只得了一个“B”,并没有给任何评语。这种话题不会得“A”,但也不会得
“C”,只会是个让你输得有点面子的“B”,这就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一种潜规则。奥巴
马总统是黑人,但他必须遵守这种潜规则,否则会引发更激烈的种族叫骂。虽然几乎所
有黑人选民都把票投给了奥巴马,大家也为他当选感到兴奋,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美
国主流文化的垄断性,民主是一部分人的胜利,也是另一部分人的妥协和忍让,但如果
永远只是同一群人做出妥协和忍让,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多元文化。在中国我也看到有警
察在路上拦截衣装不整的人检查身份证,被查的人非常配合,显然他们是农村来的,并
没有感到这是一种歧视。中国文化多元性让人们失去了对歧视的反思能力,这也不是件
好事。
我的亲戚告诉我,他们家的这套公寓价格高达400万人民币,而且他们家还有另套
更高价格的公寓,都已经全部付清贷款,正打算出售一套大的再购入两套较小的。这套
公寓比我家在加利福尼亚的别墅价格还高,让我非常迷惑。我虽然也学过经济学入门课
程,但就是不理解为何中国人的低收入竟然可以买得起如此昂贵的房子,而大多数美国
人却总是过着“pay check to pay check”(月光族生活)。我想这与中国人勤俭的文
化传统有关,更与中国多元文化有关。中国一家人住在一起,大家共同节省就可以购买
房子,一旦有了起初的房子,房价高涨带来了购买第二套房子的能力,随着人民币增加
房子越来越值钱,大家也就富裕了。在美国恰恰相反,你到十八岁就不得不独立生活,
除了到汉堡店烤汉堡包基本上没有太多选择,很快就被信用卡拉入债务陷阱,开始美国
人那种典型的“欠债人生”。一个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国竟然到处是负资产的公民,一个
发展中的中国却是到处隐藏着百万富翁,的确让我深思。
我的中国之旅只有十多天,它让我不再觉得中国是另个“星球”,而是一个充满生
机的多元文化社会。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不得不反思美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它
显得多少有些歧视其他文明和族群,尽管我们一直不肯承认。我希望下次访问中国时依
然可以见到那些熟悉的面孔,祝他们活的幸福。
avatar
s*x
2
不错,ABC就怕丢了自己的根
avatar
n*n
3
abc有这么高的语文水平吗?
avatar
d*w
4
中庸不是妥协骑墙的意思。中庸的意思和这个差了十万八千里。
avatar
l*3
5
最开头说是翻译的。

【在 n*****n 的大作中提到】
: abc有这么高的语文水平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