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近20年来崇祯研究综述 牛纪荣 zt
avatar
近20年来崇祯研究综述 牛纪荣 zt#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b*n
1
近20年来崇祯研究综述 牛纪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明亡清兴历史关头的崇祯帝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学界
对其予以多方面的剖析,积极深入的探讨其功过得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研究的层面
上较前更趋于细化与深入。研究的内容大致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崇祯帝的性格、用人
政策、崇祯与明政权崩溃的关系以及对崇祯帝历史地位的评价等。下面就20世纪80年代
以来对崇祯的学术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总结和梳理。
一、崇祯的性格问题
学者一般认为,崇祯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表现出两面性。如王昊认为:一方面,“崇祯勤
心政治,生活简朴,不玩物、不丧志,更不沉溺于酒色。”另一方面, “崇祯帝的性格特
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急躁、多疑、自信及死爱面子等。”[1]董郁奎也认为:一方面,“
崇祯崇尚节俭、勤于政事,私生活上也比其先辈们节制的多。”另一方面,“崇祯虚荣、
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谏。”[2]此外,信之认为:“我们姑且不论崇祯这个悲剧人物的诸多
不幸,仅他的实事求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怕揭短露丑的精神,是很有现实借鉴意
义的。”[3]永增认为:“崇祯皇帝的性格弱点———多疑、寡恩、刚愎自用断送了明室
江山。”[4]聂作平指出:“崇祯和他的祖父万历一样,生性吝啬。”[5]管冠生又指出,
崇祯的性格主要表现为虚伪,认为:“崇祯是虚伪文化积淀的一个产物。”[6]
崇祯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张德信通过探察崇祯的生活环境、地位变化及其面临
的危难形势,指出:“崇祯帝朱由检生长在一个畸形的家庭和社会中,因而其性格也是畸
形的。”并且还注意到其性格的动态变化过程:“形势越危重,其性格缺陷暴露的就越充
分,而暴露的越充分,对事变的处置便更无章法。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导致他自缢煤山的
悲惨结局。”[7]可以说,崇祯的性格弱点是导致其历史悲剧的重要因素。
二、崇祯的用人问题
崇祯初政,何草认为:“崇祯以严厉的手段结束了明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宦官执政的时代。
然而就在他努力清除宦官专权的同时,又重蹈覆辙,崇信宦官。”[8]梁希哲、王昊二位
认为,崇祯的用人,以崇祯二年冬的己巳之变为限,分为两个阶段。己巳之变以前,打击阉
党,依靠东林;己巳之变以后,右武轻文,复用宦官 [9]。对于崇祯除阉党,危兆盖提出了
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崇祯只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与自己的皇权稳固,带有某
种政争的味道,根本上看不出要整饬吏治,解民于倒悬的政治功效,与大明政权的兴亡也
谈不上有根本的联系,所以评价不能太高,更无必要以政治家目之[10]。
崇祯的用人过程是怎样的呢?郑云波认为其用人特点有三:一是任人唯贤;二是摇摆性;三
是执政晚期的盲目性和滥用性[11]。王瑞平通过对朱元璋和朱由检在用人上的比较研究
,得出:“1、朱元璋求贤如渴、礼贤下士;朱由检用人不以德才为据,启用多为庸鄙小人
。2、朱元璋知人善任、量才授官;朱由检疑虑多变、滥杀滥罚。”[12]朱久昀、池建华
二位认为,崇祯的用人失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选人用人的标准失衡;2、选人用
人的度量失衡。”[13]王兴亚则总结为:“1、取士不以德才为据,所用多为庸鄙之辈;2
、朝中大臣更换频繁,不能形成稳定的领导集团;3、不相信臣下,言而无信,诿过于人,挫
伤了百官的积极性;4、以重典绳下,滥杀滥罚,致使臣下畏罪饰非,同他貌合神离。”[14
]从以上可以看出,崇祯的用人存在诸多失误。明清史一代宗师孟森认为:崇祯“丝毫无
知人之明,而视任事之臣如草芥,当彼时会,焉得不亡?”[15](P283)
三、崇祯与明朝的灭亡
明朝灭亡,末代皇帝崇祯与其有怎样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在论述崇祯帝的文章里数量
较多,分析也较全面。从论述的内容上可分为客观环境和崇祯帝的主观动作两方面观点。
客观环境方面。部分学者强调崇祯朝吏治极度腐败的因素。路建新认为:“明末崇祯年
间,吏治腐败,官场黑暗,封建统治机器的作用严重蜕化,不少甚至完全瘫痪。这是导致明
朝统治崩溃的关键因素。”[16]陈麟德与路建新的观点大致相类[17]。樊树志认为,崇
祯一朝党争几乎不曾间断,而朋党之争的结果是政治的愈发腐败[18](P162)。蔡明伦认
为:“崇祯朝,在明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下,言官严重腐化蜕变,对明朝
灭亡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恶劣影响。”[19]王克婴提到,明朝最终亡国,军队将领的腐败和
军队整体的衰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20]。
部分学者还注意到自然灾害的因素。李晶认为,明末崇祯一朝17年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持续性长,受灾范围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致社会矛盾激化[21]。陈晓翔论
述了明崇祯十三、十四年浙江大灾荒。杨绍溥又分析了崇祯十三年山东灾荒的情况。刘
厚生也认为,崇祯年间的自然灾害是亡国的原因之一 [22]。针对以上述评,晁中辰提出
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崇祯年间来看,连年的大饥荒主要来自人祸,而不是天灾,如果说
成‘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话, 那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天灾的作用。”[23]
主观动作方面。郭厚安认为明朝的“致亡之本”是:“首先在于完全丧失了人心,其次是
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崩离析,再次是朱由检的举措乖张。”[24]邱力生认为崇祯的政治思
想,“一是宦官监理军政事务,二是加强剥削来解决财政困难,三是对封建官吏制约,加强
个人集权,四是求治太急到丧失治理的信心。”[25] 王昊认为,崇祯帝的用人政策、军
事政策和财政政策有许多明显的失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很愚蠢的[1]。刘砚田总结
了崇祯亡国的教训,也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用人失误[26]。吴思认为:加征加征再
加征,是致命的U形弯,是“崇祯死弯”[27]。
部分学者还注意到崇祯关键时刻决策失误。陈生玺认为,明朝在与清的斗争中,犯了几次
严重的错误:“1、误杀袁崇焕;2、松锦之战后,明清议和的失败;3、崇祯十七年调吴三
桂入关之失误;4、关于南迁的失误。”[28]樊树志认为,明之亡实亡于内而非亡于外,最
显而易见的直接原因便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29]王昊认为:“在
公元1644年那个短暂的历史瞬间,崇祯一念之差,未能接受‘南迁’之议,一个偶然因素
所造成的历史后果,则影响或改变了中国今后数百年的历史。”[30]周启志进一步分析
了崇祯南迁不成的原因:“一是对大顺军战略意图缺乏有效应对之策,二是无胆无识,三
是为帝王心态所误。”[31]那么,崇祯与明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左书锷指出:“
崇祯亡国是诸多因素促成的,在这一些因素中,外因是次要的,内因即崇祯自己的失误当
是他亡国的重要原因。”[32]
四、对崇祯皇帝的评价
大明王朝270多年的统治,在崇祯做帝的第17个年头,一朝倾覆,令人扼腕痛惜;而考察其
历史背景,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在他出生前就已露出亡国的端倪,又无奈对他颇多同情。
对这样一位让人既恨又怜的复杂人物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各持毁誉。如苗体君对崇祯
帝颇多美誉和同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除崇祯外的亡国之君,都是荒淫无度的昏君,崇
祯皇帝是十分勤政、贤明的。但明王朝已日薄西山,他已无法恢复元气。人才的缺乏是
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亡国的是大臣,是人才的匮乏。”[33]而晁中辰则与苗体君的观
点完全相反,他认为:“崇祯帝是汲汲邀誉的专家,可谓是名副其实。在他当政17年间,千
千万万的百姓被天灾人祸逼得背井离乡,许多人饿死沟壑,这是更大的一幕催人泪下的悲
剧。但是,后人却被崇祯的几句好话所迷惑,总认为他是个好皇帝。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
过许多悲剧的话,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悲剧。”[34]
但大多数学者并不同意以上两种观点,他们认为,简单的以好或坏来评价崇祯是不全面、
不科学的,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及其作为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刘毅认为: “在历代亡
国之君中,明朝的崇祯皇帝可能是最值得人们同情的一位。他虽然难说是雄才大略的英
武之君,但却仍不失为‘中主’。无奈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终因国破家亡,与妻子儿女先
后罹难。”[35]王昊认为,首先“崇祯帝不是一个政治才能很强的皇帝,他缺乏沉稳、坚
毅的品格和高超的手段,并且他也不善于吸取有益的经验加以运用,一句话,他是一个志
大才疏式的人物。其次,明朝的灭亡及后金入主中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崇祯
帝对此不负有重大而直接的责任,个人是无力也不可能扭转历史的发展趋势。最后,评价
崇祯帝,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抛开成败之见,以道德论之,仍有某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他
勤心政治,生活简朴,不玩物,不丧志,更不沉溺于酒色,这些对于一个末代皇帝来说,毕竟
是难能可贵的。”[1]董郁奎也认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崇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很难简单的给予褒贬。他在明王朝已千疮百孔的形势下继位,以后能始终勤于政治、崇
尚节俭,直至明亡,这可与一些明君相提并论,值得肯定。他虽然始终在为挽救明王朝而
作努力,但他的所作所为反而加速了明的灭亡。他急于求治而又志大才疏,结果几乎是步
步走错,把国家越治越乱,这一点又与一些常被人贬斥的昏君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
,崇祯实实在在是一个悲剧人物,值得同情,但不应肯定。”[2]
五、结语
综上所述,前人20多年来对崇祯帝进行了多角度的集中探讨和研究,通过大量挖掘史料以
及不断吸取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具有启迪意义的观点不断出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这是其他任何时期所不具有的,值得肯定。但是,还应看到,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着
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所选题目过大,涉及的问题较多,面面俱到,难以深
入。二是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学术研究现状,重复选题或重复论述的现象较为严重。三
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如五十相问题、财政政策等缺乏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如果学界能够
正视这些问题,改进研究方式,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研究,那么对于崇祯的研究将会迈向一
个更高的台阶。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