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将近不惑,记录一些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
avatar

将近不惑,记录一些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

syjun2006
1楼
如题,将近不惑,记录过往,单纯记录自己过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圣人的话还是不太理解。生而为人,希望不辜负人的使命,平平安安过完人的一生。
生于西北,大学在西南就读,目前在华南工作,无房,无车。有两个女儿。之前工作很忙,一直想开贴,苦于无时间。最近工作突然没那么忙了,前几天逛天涯,才又想起这事,酝酿了几天后,终于行动了。目前迷茫中,不知道下来的路该如何走,希望能通过回忆过往,找到另一条路。先按时间顺序记录吧。
80年代初,生于西北一个小镇。对童年的记忆很多,回想起来那是自己为数不多能回忆起来的快乐时光。那时物质匮乏,吃穿住行,跟现在比差了不止一点。先说吃吧,记得那时,吃肉一年就春节的时候家里会买肉吃,后来好点了,有时候中秋节也会有吃。平时一日三餐,基本上早上是玉米粥、馒头、咸菜。不过那时玉米粥味道不错,特别是秋收后,新玉米粥,熬好的粥,揭开锅盖,上面会有一层厚厚的玉米油,很香。那时家里用的是大铁锅,吃完后地下有一层饭会粘到锅底,一般情况下,妈妈会在锅里放点辣椒油,颜,小火再烧下锅。做成玉米锅巴,现在想起那个味道还是会吞口水。没有小吃,这个算是自制小吃了。再说咸菜,一般都是自己家腌制的,那时每家都有一小块菜地,自己种的些小菜。多是一些常吃的菜有香菜、蒜苗、菠菜。面积最多的是白萝卜、芥疙瘩,这两样菜,一般等霜冻了后,起出来,洗净,盐腌。
avatar
syjun2006
2楼
咸菜一般腌2~3个月就可以吃了。那味道至今仍然回味无穷,现在也会时常网购一些来吃,不知是心境变了还是饮食习惯改变,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中午一般都是吃面食。记得上小学以前,基本上都是手擀面。后来渐渐有了压面机,不过还是觉得手工擀的面好吃。


avatar
syjun2006
3楼


avatar
syjun2006
4楼


2010年春节回家的时候,去临近镇办年货:锅盔。
avatar
syjun2006
5楼


avatar
syjun2006
6楼



avatar
syjun2006
7楼


avatar
syjun2006
8楼




avatar
syjun2006
9楼
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已经过去10年了。能看到的变化是家里老房子新农村建设拆了,整村搬到了楼房。耕地被统筹,租出去了,每年按市场价拿粮食补助款。父母辛苦了一辈子,盖的两层小楼房,换了一大一小两套房。没地的好处是父母不用再在地里忙活了,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内地村庄拆迁不像深圳,拆完老房子,赔偿款基本上刚够装修新房。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的人,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原来在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地。只要不是太懒,吃饱肚子不成问题。可是上楼以后,每天都得有支出,原来无水费,基本上每家都有井,生活 用水井水就好了。菜有菜地,主食更不用说了,全是自己地里产出就够了。可搬上楼后,土地被整体租出去了,菜地,粮食地都没有了,要生活必须买。做饭生火都要现钱来买了。不过这些是极少数家庭,大多数人还是能保证基本生活的。
说起住,印象中最早的时候,应该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村子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土坯房。那时候砖头都很少见,有也是院子里铺一圈青砖,没有红砖房子,不知道青砖是怎么做出来的?村子那时在急速扩大,父母那一辈人50~60年代,兄弟姐妹多,基本上到80~90年代,都已经结婚生子了。原来的老房子住不下越来越多的人了。大家分出不少小家出来。我们那地放,搬新家的话有个比较特殊的习俗,新主人搬家第一天除了常规的贴对联、放鞭炮外。中午还要邀请全村人去他家里吃饭。俗称“壤院饭”,这个饭其实就是简单的面片,我们那叫“片片面”,主人买的新锅,在老屋做一大锅面,做好后,请亲戚朋友把面跟锅一起抬到新家的厨房,安好锅。具体什么怎么个说法,真不知道。饭放到厨房后,主人会点响鞭炮,村民听到炮响后,就会带着自家的饭碗去主人家打饭。这个饭一般要抢的,因为一个村人比较多,每人一碗肯定不够。那时还小,很喜欢去抢饭,很多时候都是抢不到了。那时就是单纯的觉得好玩,娱乐活动很少,也算是一种娱乐活动吧。
avatar
syjun2006
10楼
@潜水努力 2020-11-14 05:53:12
文笔很好
-----------------------------
谢谢,只是单纯的记录自己的经历,自己能看明白就行
avatar
syjun2006
11楼
小时候物质匮乏,记得那时候小孩子基本没什么零食。有的话都是自家土地的产出:花生,瓜子,还有水果糖,其他真没有了,就这些零食还是过年才有的。玩具也是很少,女孩子跳皮筋,玩小石子。那孩子相对可玩的东西多一些。滚铁环、打陀螺、玉米枪、火柴枪、打三角、四角、弹弓。不过这些玩具,基本都自己制作。铁环基本上是家里之前用的木桶桶箍,圆形的扁铁条。那时木桶基本上都被新出的雪花铁皮桶、塑料桶淘汰掉了。桶不一样大,所以小伙伴们拿着铁环去玩的时候,什么规格的都有,大大小小各不相同。那时最羡慕有人能有用钢筋做的铁环,适应性强,什么路都能滚。桶箍做的就不行了,只有在比较平的路上才能滚起来。陀螺也是基本上自己做的,也是什么规格的都有,一般放学后在操场上玩,我们那时叫“猴”。用木头削成锥形,最定端打进钢珠。钢珠也不好找,一般找修自行车的师傅要。那时我们班有个同学,他爸修自行车,在班里的地位真不一样。因为火柴枪也要用的自行车上的零件。具体制作方法,后面有时间我会写出来。特比说下,打陀螺用的鞭子。那时一般用包扎带,就是那种白色半透明的包扎带,三股编起来,鞭稍大概6CM左右扎起来,找个树抽树,把鞭稍抽散。成一丝丝的。不过那时最好的鞭子是用目前纳鞋底的白绳子做的,这东西可是纯棉制品。用棉花做出来的,一根大概0.3CMM左右粗细。用6跟分成3股编起来。记得那时为了做鞭子,偷出来一大把绳子,最后做好后,那质量绝对是没的说,我的鞭子不像其他人用包装袋做的,打一段时间就起毛了,然后断掉。我的不会断,非常结实。不过后来因为这事被发现,挨了一顿打。
avatar
syjun2006
12楼





avatar
syjun2006
13楼
玉米枪没找到图片,其实就是用一根钢丝折的一个枪的形状,特别的地方是枪头,利用钢丝的弹力,把新鲜的玉米粒弹出。不过钢丝比较特别,是用切砖机上的切砖的。当时记得自己没有,专门跟几个玩伴等人家转厂歇工的时候,直接从机器上拆了几根。
avatar
syjun2006
14楼
@syjun2006 2020-11-13 15:30:09
咸菜一般腌2~3个月就可以吃了。那味道至今仍然回味无穷,现在也会时常网购一些来吃,不知是心境变了还是饮食习惯改变,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中午一般都是吃面食。记得上小学以前,基本上都是手擀面。后来渐渐有了压面机,不过还是觉得手工擀的面好吃。


-----------------------------
哈哈,借图。不过实际的跟这个差不多的
avatar
syjun2006
15楼
说到小时候玩具,基本都是自制的。那时家里有老一辈传下来的木工工具。话说家族在十里八方,算是传统的木工世家了,这个有机会后面再说。玩具基本都是小学时代自己做了。后面初中,高中逐渐懂事了,学习任务重,也渐渐能帮家里做家务了。基本上就没自己做过了,也没那个时间玩了。小学阶段玩性大,那时不知道是营养不良还是怎么的,小学一年还留级了。班主任给母亲的说法是,孩子个子矮,看起来比较柔弱,再蹲一级。那时据说每个班都有留级生指标,看起来比较柔弱的我就成了一名留级生。可这个话,母亲听了极不认可,说我柔弱。那时胆子比较大,好奇心强,经常带着村里同龄人出去玩。还尽量往远的跑。记得那时上小学还是5天半制,经常放学后同村的玩的好的就在小学门口集合,商量吃完饭在哪集合去玩。
avatar
syjun2006
16楼
@syjun2006 2020-11-13 16:06:01

-----------------------------
@吕游子吟 2020-11-16 14:13:37
甑糕吗?
-----------------------------
是的
avatar
syjun2006
17楼
@syjun2006 2020-11-15 18:35:40




-----------------------------
@千湖浪人 2020-11-16 14:52:58
哈哈,一看你这枪就没我们做的好
-----------------------------
都是借图,不是吹牛那时做的枪那时绝对漂亮。8毫丝的枪架,缠上废旧电线上拆出来的红铜丝,绝对拉风。
avatar
syjun2006
18楼
放学吃完饭,男孩经常性的活动是玩做迷藏。乡见一年四季,满野地的撒欢跑。记得有一阵子迷上了玩“打仗”游戏。应该是受到了电影的影响。那时村里人红白事,拆迁都会放电影,放的最多的就是战争片。那时片子不多: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等。最夸张的是,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到六一儿童节,学校都组织去镇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那时看的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背着爸爸上学。但记得有一年应该是3年级还是4年级,没去镇上,学校在大教室请人放的电影,竟然是女子别动队。现在想起来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放这个电影呢?很多电影看了无数遍。可是放的时候,还是一遍遍的看,那时并不觉得不好看。小孩深受影响,几个人下午集合后,大家分队,然后藏起来。手上那个树枝就当枪了,一般都在村子里的麦场玩。麦场的功能比较多。主要任务是收麦子,麦子快成熟的时候,翻地,用石墩子把土压平,割回的麦子堆起来,然后统一用打麦机脱粒。麦草就堆在场边,形成一个个麦草堆。这是冬天烧炕的好柴火。麦子收完后,场地就变成菜地了,一般种萝卜,芥疙瘩,香菜,白菜,蒜苗。基本上都是为冬天准备的菜。捉迷藏时,就在不同的麦草堆中间藏起来,有时整个人埋进去外面根本找不到。记得有一次,一个小伙伴藏起来后,竟然睡着了。结果那次玩的人多,大家看天黑了,都回家了。结果他妈妈过来找到我家,说找不到人了。带着家长,在场里找了半天愣是没找到。最后家长快崩溃的时候,自己出来了,说太困了,睡了一觉。
avatar
syjun2006
19楼
那时的小学感觉比现在的小学生幸福。作业虽然不少,但种类不多。一般老师布置作业就是:语文一般就是第几课到第几课生字一个写10遍,课文整篇背诵。数学课后练习题做完就好。其他课基本上没有课后作业,印象特别深的是,上1一年级的时候,曾经语文老师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唱了一天,据说第二天有教育局领导检查。最让人崩溃的是,原来最爱的体育课,一般一周只有2节课。结果还是因为教育局领导要来视察,结果上了一整天。有个项目记得是跳山羊,本人个子小,突击上了一天体育课,最终成功座到山羊背上了。练了一整天,放学的时候直接摊地上了。

avatar
syjun2006
20楼
那时候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快乐。冬天,除了常规的打雪仗外,我们还玩自制暖烤火工具,那时用铁皮盒子融化蜡烛油,用麻绳当灯芯。下课的时候用火柴点着暖手。那时记得未了蜡烛油,有几次跟几个胆大的伙伴,跑到邻村的坟地(那时也知道兔子不吃窝边草)拔掉别人祭奠先人用的大蜡烛。那种蜡烛粗大,蜡油很多。还有就是下球雪的时候,滚雪球。那时小学是在邻村上的,我们村人太少,上学还要走差不多半个小时,路上全是田地。冬天麦苗比较矮,下雪以后原来的路完全看不见了。那时如果早上起来的发现下雪了,上学会特别积极,抓紧时间吃完饭就出发。到了村口通往学校的路上,就脚下踢一个小学球,到学校门口,有事雪球都跟人差不多高了。很多人站在学校门口比赛,看谁滚的雪球大。北方冬天特别冷,很多时候小孩子放假聚到一起就是单纯的烤火。我应该是还没上小学就学会了划火柴,因为这个原因,同龄小伙伴们玩的时候,肯定会叫上我。玩火还发生过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前面说到每个村都有麦场,小麦秆到冬天就是烧炕的柴火,冬天的时候,自己跟几个伙伴去了麦场。从大麦草堆扯下麦草点燃烤火。结果小伙伴玩的太高兴,有人直接爬上大麦草堆,用脚从上面踹麦草下来,结果火苗引燃了大麦草堆。我看到大麦草堆快燃的时候,赶紧招呼小伙伴灭火,可已经晚了,风一吹大麦草堆也着了起来。最后发现烧了10几个麦草堆。幸亏跑的快,人都没事,不幸中的万幸,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熊孩子做事不,毛手毛脚的,没办法。有些悲剧在大人不经意间就已经发生了。
avatar
syjun2006
21楼
看很多涯友留言,关心两个女儿无房无车,怎么养活。简单说明下,目前收入一般,能满足一般生活所需,但要买房的话确实有困难,计划买车,苦于运气不好没有摇到号,想拍车牌又有点不舍,况且也不是紧要的事情,先摇着吧。此贴单纯的记录贴,就是最近工作比较清闲,抽时间写下过去,做一个记录,本来就一个底层人物,大家感兴趣,随便看看就好。如果时间允许,后面会一直写到目前生活的。
avatar
syjun2006
22楼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是个爱听故事的人。自从记事起就喜欢跟在老人身边缠着他们讲过去的事。奶奶是这些老人中最容易找到的人。奶奶一生清贫,命运多舛,膝下四个孩子,二儿儿女。很早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父亲还不记事的年纪。奶奶一个人,带着大伯,大姑一家五口艰难度日。那时还有地主,据说当时爷爷比较会做生意,家族是远近闻名的木匠世家,主打产品:木犁、织布机、纺车、棺材。平时会做一些小的常用家具,小凳子、锅盖、桌子等。爷爷不擅长做东西,但会把做出来的东西拉大集市上去卖。听奶奶说,那时有积攒了一点家业,也就是有几亩地,不用给地主当长工。爷爷走后,奶奶过的日子可想而知,很艰难。不过奶奶从不讲有多难,经常告诉我,那时人很善良,很多人帮助。奶奶是个很要强的人,几乎没怎么求过人。从她会的东西就知道生活不像她自己说的那么简单。典型的北方老太太,裹小脚,走路很慢,但很稳。奶奶的童年时代应该也是美好的。记得上还没上学时,家里收麦子,我去麦地玩,抓到了几只蚂蚱,好像也叫蝈蝈,其实就是蝗虫。那时没东西装,我放到罐头瓶子里玩。奶奶看见了,说我给你做个笼子吧。她用剪刀把麦穗剪掉,取第一节麦秆,放水里泡一晚。第二天拿出了一个金黄色的麦秆笼,简直太漂亮了。

avatar
syjun2006
23楼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奶奶会的东西不是一般的多:纺线、织布、做衣服、绣花、做布鞋,所有工序都会我记事时,纺线已经不常见了,但织布还经常有人织。基本都是自己买线,奶奶经常被叫去指导。织布前要把线分出来,做出花色。分出经线,纬线。线都是一根根的数,全人工干,很复杂。那时人也有耐心,能自己织布,不过也是被逼的。自己织比卖的便宜很多。织额布一般用来炕上铺的被单,被套,做鞋用的鞋面。这应该就是典型小农经济,所有东西,自己能生产的都自己生产了。 不过其中的艰辛只有奶奶自己能体会到。经常缠着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很多已经记不清了。记得奶奶说,之前我们那边有一群比较特殊的人,练一种功夫叫“硬道”音译的,不知道准不准确。这帮人比较神秘,说是有法力,能让鬼抬轿,刀枪不入。这些人都是男性,感觉像“神汉”他们能请动神仙办事,预知灾凶。鬼抬轿说的很悬,同村有家人小孩高烧很久治不好,有人介绍了十里八乡很有名的一个人。雇了驴车去请人过来看,到地方后,那人看了一眼来人,就直接说你的事我能处理,你先回去,我吃个饭就到。过去一句话没说,就说能处理,也太神了吧。那人说要不我等你吧,坐驴车一起回去,孩子烧很久了。对方说,不影响,要准备些东西,你先坐驴车回去,快点赶路,我应该在你前头到。求人办事,没办法,来人一肚子不相信,赶紧赶着驴车往回走。结果,到家门口了,竟让看见家人把师傅刚送出门,说孩子好了。实在忍不住了,过去拉着师傅说,怎么回事,回来的就一条路,我赶着驴车也没见你过来啊?怎么到我前面了?那师傅神秘一笑."你走后,我找了几个小鬼,抬我来的,不要多问,跟你说了也不懂,孩子好了就行了。”后来听那家人说,师傅来的时候,一个人,就过来用手摸了摸孩子头,烧就退了。说是有脏东西缠上孩子了。完了,烧了一张黄表纸,说送走了,没事了。没人能解释的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有一个,说是练“硬道”后来当土匪了,最后被抓住枪毙。只打一发子弹,后来家人收尸的时候发现活的,悄悄带回家了。最后送到远方亲戚家了。那应该是民国的事情了,不知真假。还有听奶奶讲,请神容易送神难,说有人学请神,把关公给青到了,关公问有什么事?那人没想到,急的满头大汗,支支吾吾半天,突然抬头看到家门外一颗大槐树,急智出来了,赶紧说“关老爷,门外那颗大树,档着风水了,长太大了,不好砍,知道关老爷有青龙偃月刀,就想试试看能不能帮忙?”关公当时就急了,直接就怒了“我的刀是砍树的?”那人吓不脸都白了,说“就是看那刀大,觉得应该能砍树”。“行吧,看在你能请神的份上,帮你办了这个事”说完关羽走了。那人差点吓死,结果过了3天,门口的树死了。有些事情,真不好说是真是假,算是传说吧,全当故事来听了。
avatar
syjun2006
24楼
小时候喜欢跟老人一起,喜欢听他们讲故事。刚上学那会,经常放学吃完饭,待在村子城门口,听一帮人谈天说地。说是城门口,可从没见过城,为这个事,专门问过奶奶,说我们村原来是有城的,四面围墙,四边各有一个门。好奇一个村子还搞个城墙干什么,奶奶说旧社会(晚清还是民国就不清楚了)我们那一带有土匪,经常抢地主,富户。城墙是地主富户出钱修的,穷人出力,为了抵御土匪,修的城。那时据说土匪还不少,陕西作家陈忠实在《白鹿原》也写过土匪,剧中黑娃就当过一段时间土匪。城门口故事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老头抬杠的故事。那时人讲究多子多孙,儿孙满堂就是有福气。有一个老头家里儿女很多,咬着烟锅取笑另一个只有一个儿子的老头。说我多子多孙,以后老了,一个儿子家呆一个月,一年就过完了,不像有的人可怜的,只有一个儿子,老了不能自理了,如果儿子不管可就惨了。说完长吸一口烟,喷出一口浓烟。另一个老头表现的很淡定,撇了一眼对方,捋了捋胡须。唱着说了句“猪生一窝,拱墙根;龙生一子,定乾坤。”拱墙根,定乾坤拉了好长声唱出来的。然后转身慢慢的走了,结果吸烟的老头听完,一口烟没上来,脸涨的通红,咳嗽了半天,周围人一场大笑。后来多儿多孙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辗转各个儿子家,心酸的不得了,最后走的比较凄惨。人没了后,儿子们还为遗产大打出手,人走的都不安生。一个儿子的老人,儿子确实孝顺,老人安享晚年,最后无疾而终。实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能在看上去顺境的时候,有危机感未雨绸缪,才能够长久。人还是低调点好,冷暖自知。不要用自己所谓的优越感去嘲笑别人。有时你自认的优点往往会带来不好结果。
avatar
syjun2006
25楼
奶奶说自己一生没有低声下气求人办过事,有难处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从我记事起,确实是这样的。裹脚的小脚奶奶活的很硬气,真没见过她求过人。奶奶传的衣裳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的,后来家人买成衣给她,她反而穿不习惯。还是喜欢自己做的蓝布衣服。鞋子更不用说了,早些时候还有卖的,后来那种小脚鞋都买不到了,奶奶的鞋全是自己做的。其他没什么印象,做鞋底我帮过忙做过,很费劲。鞋底都是用碎布头,旧衣裳做的。用玉米面熬的浆糊,把碎布头,旧衣服拆的布在木板上用浆糊一层层粘起来,大概0.3CM厚。放到太阳下暴晒,晒干以后用鞋样(鞋底模具把,一般用纸剪的鞋底外形)剪好,每层都用白布浆糊粘起来收毛边,用针线缝合。大概10几层对齐缝起来,然后用锥子跟大号针配合,纳鞋垫。这个最费工夫,真的是一针一线的做出来的。鞋底比较厚,得用锥子先穿个孔再用带线的针穿过去。用锥子的时候要用很大力,所以一般右手食指上要带个顶针,要不然使不上劲。




用具挺多的,这就是千层底,现在已经几乎见不到这种鞋子了,生产效率低,工序复杂,这样的鞋子已经进入历史了。我们碰上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几十年的时代变迁,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东西全部改变了。人类近百创造的东西,应该远远超过过去成百上千年的东西。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用日新日新月异来说很贴切。这种发展,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其实是很浮躁的,很少能静下心来专注的做一些事情。人已经成了人类大机器上的一个个小零件,无时无刻都在快速旋转向前。目前是人越来越像机器,机器是越来越像人。有感而发,说远了。
avatar
syjun2006
26楼
@舰船沧浪 2020-11-19 15:53:21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佛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avatar
syjun2006
27楼
@舰船沧浪 2020-11-19 15:53:21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佛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哈哈,境界达不到,底层小人物,考虑的是底层生存需求,还没得道,也没时间求道。
avatar
syjun2006
28楼
@ty_小鑫382 2020-11-19 22:03:10
楼主,咱们年纪应该差不多的,家庭条件也差不多啊,老家农村的,有时也想随便写点东西记录一下,又无从下笔,还是楼主文采好,写出了我们这一代的共鸣。
-----------------------------
最近工作不太忙,只是做个记录,我也是想到哪写哪。
avatar
syjun2006
29楼
@82的枫子 2020-11-20 11:19:43
同龄人,虽说40不惑,我感觉我都知天命,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哈哈
-----------------------------
知天命还早,变数很多,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avatar
syjun2006
30楼
@舰船沧浪 2020-11-18 16:42:48
70年代的小孩有些暴力,与楼主不同,陀螺钉的不是钢珠,而是铁钉,钉进去后剪去钉帽,再磨成刀刃,目的就是斗陀螺时能把对手的陀螺劈开。所以陀螺都选最硬的木头,如鸡屎果树枝。用小刀一刀刀削成。
-----------------------------
我们也是用杂木做的,那时榆木最好,其次是槐木,还有构木,有的用果树的木头也不错:苹果,梨等。最不好的是法桐,太轻台太软。我那时陀螺是用木工工具推子反过来放地上,反刮,弄的快还漂亮。
avatar
syjun2006
31楼
这两天深圳的天气有点反常,前段时间都感觉入秋了,出门要穿长袖了。结果这几天又是短裤,短袖出马,空调开起了。现在是乱穿衣服的季节,有人上身羽绒服,下身超短裙;有背心+长裤;有背心+短裤+人字拖;长袖+长裤;外套+短裤;看穿着真分不清什么季节。刚工作的时候开始觉得气候不错,最主要的是冬天不冷,出门不用穿棉衣、棉裤。冬天放眼过去,还是一片绿,看着很舒服,可是时间长了,产生审美疲劳了,有点怀念北方冬天光秃秃的树木了。北方是秋风扫落叶,这边是春风扫落叶。还有就是蟑螂,俗称小强,真是生命力顽强的不行。老家的时候真没见过蟑螂,只是在看《唐伯虎点秋香》的时候见过小强。直到来深圳后,才近距离的见到了小强。刚到深圳的时候,看到街上卖蟑螂药的小贩,招牌上写“蟑螂不死,我死”。就知道小强生命力厉害了。感觉老鼠跟小强比,差远了。另外还有个厉害的,这边文字活动季节,一般是冬天,春天,秋天最多,夏天最热的时候蚊子反而比较少。南方没有明确的季节区分,北方四季分明。冬天冷,春天暖,夏天热,秋天凉爽。记得冬天的时候都是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手上戴手套,耳朵上有耳套,头上有帽子,脖子上有围巾,特别是吹风的日子出门,更是全幅武装,人包的只剩2只眼睛。刚开始穿上这些装备,感觉很笨重,过一段时间后就慢慢习惯了。立春后,天气慢慢转暖,到了换季时间,身上的衣服越来越少。等脱掉棉衣,棉裤后,那感觉真是一身轻,感觉走路都能快很多。这种感觉在秋天也存在,记得秋收后(一般农历八月十五后)会下连阴雨,那时路都是泥路,上学路走就了全是泥。穿着雨鞋,鞋底粘不少泥,走起来很重。等过段时间天晴了,换上布鞋,那感觉,就像地球重力减少了,轻轻一跳都能跳很高。想起有个那时看了个电影,忘了叫什么名字了记得有个小孩子练轻功师傅给栽了一颗小树苗,腿上绑了沙袋,让天天从上面蹦过去,随着孩子年龄增到,沙袋还一直增加。结果10几年后,树长成大树了,小孩变成小伙。还是天天从树上跳过去。最后师傅让去掉沙袋,蹦的更高了。那时受电影影响,自己也曾经栽过一颗树,也想练轻功。开始还坚持天天练,栽的是法桐,春天挖根栽的,结果跳了2个星期就再也跳不过去了,长的太快了,那时真是天真。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了,路面全部硬化了,冬天也没原来冷了,有轻便的羽绒服,体会不到春天来时希望赶快换春衣的渴望了。
avatar
syjun2006
32楼
北方季节变化很明显,一般春节过后,真的是感受到春天来了。在北方,个人感觉更难感受的春天的气息。一个是南方冬春交替温差变化小。另一个是颜色的变化,南方四季常绿,北方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代表颜色。春节过后真的能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的。春节过后,有时雪还没化,扒开雪,都已经能看到植物的嫩芽了。一般刚冒出头的嫩芽都是尖尖的形状,嫩黄色的绿。个人特别喜欢春天的绿,我叫它芽黄绿,这种绿给我感觉充满了无尽的生命气息。一般都是尖尖的形状,朝天向上生长。只要露头,几天叶子就散开了。春天的植物生长起来感觉特别有力量。那时候的我们,在春天必做的几件事:养蚕、做柳笛、挖野菜。只要一过春节,男孩子之间就开始了人工孵化蚕的时间。那时还穿着棉衣,记得我的棉衣,我会特别跟母亲要求,一定要再棉衣每层缝一个口袋。那是专门用来孵化蚕的,孵几天已经忘了。反正装上蚕卵后,几乎每天看几次。等到蚕孵化出来的时候,黑黑的,刚出来的蚕很像蚂蚁,但比蚂蚁还要小,那时用雪花膏盒子养小蚕,刚孵化时就找桑树嫩芽放盒子里,蚕未出来之前,基本两天换一次叶子。那时,对村子桑树的分布很清楚,甚至邻村的桑树分布都清楚。那时时节,桑树基本上是秃的,刚长成嫩芽的叶子就被养蚕的小孩摘掉了。随着蚕的长大,桑叶需求是越来越多,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跟小伙伴相约去找桑叶喂蚕。我们那边桑树比较少,人们迷信,桑树与“丧”同音。很多人是不种桑树的。那时我们找的到桑树长的地方都比较偏僻。还经常为了桑叶,跟邻村小孩打架,争夺桑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跑到邻村摘桑叶,那是一户人家的后院。他们村地势比较矮,村子在一片土涯下面,那户人家后院有一颗大桑树,很少见。很多小孩站在涯上,把能够得着的叶子全摘走了。后来的人就摘不到。那时我应该是上三年级了,胆子表较大,让几个小伙伴拉着一个大树枝,我顺着树枝爬上了树。摘了一大堆桑叶,小伙伴们开心极了。
avatar
syjun2006
33楼
本来他们要一直拉着那个树枝的,可能拉的时间太长,那个树枝断了,结果就是他们在怎么想办法也拉不到树枝了,我没有返回的路了。被困到树上了,唯一的办法是下树从那家人家里出去。那人不是我们村的,不知道会不会给我过去。就座在树上想办法,先把摘到的桑叶,扔给小伙伴们,保管着。想着一会被主人发现,桑叶没收了,那就太不好了。最后实在没招了,慢慢的从桑树上溜了下去,敲人家后院的门,让人开门,结果出来一个老太太,见到我大吃一惊,问我怎么在她们家后院。我叫了声奶奶,跟老人家说我养了蚕,找不到桑叶,听说你们家后院有,从涯上上了树摘桑叶,结果回不去了。老人一听,说孩子,这太危险了,你那个村的,谁家的孩子?你们家大人叫什么名字?那个学校读书的?面对一堆问题,我都懵了,我说就邻村的,奶奶你赶紧让我回家吧,大人找不到我该着急了。结果老人说,等下我让我儿子过来认下,看看认识不?我当时就纳闷了,他儿子能认识我?结果没几分钟,见到她儿子的时候我直接懵了,来人是我一年级时的班主任。就是看我个子小让我留级的那个 班主任。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直接脱口而出,"刘老师好!"而且是很大声的叫。结果老师满脸笑容“你啊,胆子不小吗,看来我之前我错了啊。放学不赶紧回家,跑我家摘桑叶了?”“是的,我养的蚕今天再不给换桑叶,明天就得饿死了”。“这样太危险了,你等下,先别走”老手转身又去了前院,几分钟后回来了,手上拿着一个钩子(就是一根长竹竿,顶上有个铁丝做的子),二话不说,就开始钩桑叶了。钩了很多枝条下来,然后收拾了一下,简单捆了一下,直接递给我。我此时只能说谢谢了。老师给玩我桑叶说“赶紧拿上回家,不要再这样弄桑叶了,太危险了”。我说了声“是”撒腿就跑。 那次可以说是大收获了,我之前摘的桑叶,全让几个小伙伴分了,我拿走了老师给的。一下太多,桑叶蚕吃不完,那时家里没有冰箱,叶子没办法长久保存。结果自己跟别的小朋友学习,就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小坑,用砖头垒起来,防止周围的涂塌方。上面用木板盖住。把桑叶晾干,摘下来放到洗干净的洗衣粉袋子里保存了起来。那时记得保存的还挺久的。蚕吃完了桑叶就拿出来换。那时养蚕就是单纯的快乐,觉得好玩。奶奶看到我养蚕,跟我说了她们原来养蚕的一些规矩,不知是真是假。蚕不能见天,否则长不大。蚕粪收集起来做枕头,不臭。枕上去冬暖夏凉,提神醒脑。那时很好奇,蚕粪不臭?结果给蚕换桑叶的时候,真把蚕粪拿出来闻,果然不臭。好像还有一股清香味。从那以后,就把蚕粪收集起来,想做个枕头试试。结果那时养的太少,就30~50条吧,肯定不能做枕头了。现在还没明白,奶奶说的那个蚕粪枕头,真有这些功效吗?不过那时养蚕,真是用心了,记得蚕快要吐司时,整个身体会变的光亮,透明。肚子里的蚕粪看的很清楚,一颗颗的。那时发现,只要蚕把肚子里的粪,全部排出体外,就开始吐丝了。最后变成飞蛾产卵的时候,也特别有意思。有的娥比较会产卵,产出的卵都是一层,而且很平整。有的娥就不会产卵,产出的卵一团遭,很过卵在一起形成一个球状蚕卵。这种情况发现及时的话,我一般用直尺小心翼翼的,把卵帮忙拨平。像处理水泥底板,摸水泥一样。那时养蚕是主动养,观察也仔细,现在小孩子养蚕基本都是被动的养。很多家长找不到桑叶,在某宝上买,生鲜运输。
avatar
syjun2006
34楼
柳笛应该我们那个时代的小孩子都会玩。记得那时最先发芽的树是柳树。老家很多柳树。不过很多都是长在坟地的。那时小孩不懂事,胆子大。看到发芽的柳树就爬上树,折树枝,做柳笛。就是把树枝折下来后顶上还是嫩绿的一节拿掉,因为皮还没长好。然后两首抓住枝条,一般左手抓住枝条,右手握树皮,慢慢拧动。树皮就跟树枝脱离了。一节节都拧完了,就开始皮枝分离了,说着听残忍的。抓住粗的一头,慢慢旋转着抽出树枝。树枝会扔掉,脱下来的皮就是柳笛了。一般大头那边,用小刀刮一圈薄薄的外皮,放到嘴里就能吹响了。这是最简单的柳笛。一般会吹的人,还会在上面挖一些孔,就像笛子上的孔一样。不过挖多少,没有规定,只要能吹响,挖多少都行。那时小伙伴,会在一起比谁的柳笛挖的孔多还能吹响。如果孔挖多了,再怎么折腾都不会响的。还比谁的柳笛长,要想柳笛做长,必要要找到好的枝条才可以。那时找枝条,真的挺讲究的。枝条要够长,还没能有分拆,甚至大的芽也不能有。有时候一个比较大的芽会悔了一个好柳笛,芽太大的话,抽皮的话,可能会划破皮的。为了做柳笛,我学会了爬树,柳笛最好的材料是柳树,不过能做又大有长的柳笛,还要是杨树,白杨树的枝条了,不过白杨树做柳笛,有个坏处就是吹的时候嘴会比较苦,杨树的树枝是苦的。柳树树枝是青天的,口感不错。
avatar
syjun2006
35楼
春天挖野菜最多,其实冬天已经开始挖了。而且冬天的野菜比春天的要好吃。那时候麦田里野菜很多,草也很多。如今最常见的荠菜,那时候基本没人要,吃起来口感不好。那时主要挖的野菜叫“拣儿菜”音译,学名叫什么不知道。比荠菜吃起来嫩很多。那个菜叶子光滑,不像荠菜叶子比较涩。记得快过春节的时候,小伙伴们3~5成群的,在周末的时候,提着小篮子,拿着小铲子。呼朋唤友的全部冲向一望无际的麦地。寻找野菜。后来,有新型除草药了,只要打了药的地块,除了小麦,其他植物全部除掉。“拣儿菜”生命力不旺盛,药一打就死。前几年春节老家了,可已经在小麦地里,找不到挖野菜小孩的身影了。原因很多,自己猜就如下几个原因:小孩课后作业太多没时间;父母不允许跑远了;野菜已经被杀草药灭绝了。带着这样的想法,专门去麦地里找了好久,真没找到。真怀念那时用“拣儿菜”包的饺子,那味道是相当的鲜美。现在已经吃不出那个味道了。时间真的让人琢磨不透。
avatar
syjun2006
36楼
北方春天的标志很多。我们哪最明显的就是迎春花,黄黄小小的喇叭状花朵,一串串的特别漂亮。迎春花枝条很柔软,女孩子喜欢折下来做成花环带头上。不过那时我们那边的迎春花一般长在坟头上,女孩子想要基本都是找男孩子折下来给她们的。

那时候小孩子,没玩具自己做,想着办法找玩的东西。还有人养过蝎子,那时我也养过。蝎子是自己在土涯上找的。一般土涯有缝隙的地方都有,那时蝎子很多。周末的时候,经常几个小伙伴,拿上罐头瓶子,两跟从扫把上拆下来的小竹棍,用来夹蝎子的工具。到涯边看到有缝隙,几个人合力把土块搬看,然后地上找四处逃串的蝎子。看到后,用小竹棍,夹起来放到罐头瓶子里。捉蝎子也是有技术的,有的胆大的小伙伴,直接用手抓蝎子,两根手指看准蝎子尾巴,一般蝎子看到人的时候,带刺的尾巴都是翘起来的,只要看准了,用手捏住尾巴末梢的毒刺部分是没什么危险的。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个伙伴,有有一次,拿着自己的蝎子跟别人展示拿手绝技的时候被蝎子蛰了手,没多久整个手就肿起来了。家里人带到村医那边看了,又是吃药又是打针的,差不多一个星期才消肿。蝎子是个很能抗饿的动物,记得有一次,我养的蝎子差不多3个月没喂,也活的好好的。不过身体基本上都变成透明的了。养蝎子的时候,不知道蝎子吃什么,那时听村里的老人说,蝎子吃一种土里的虫子,好像叫土鳌虫,喂蝎子吃。不过这种虫子很难找,一般在土涯下面比较干燥的洞里,有细细的土沫,据说这种虫子毒性也很大,不过那时没人被咬过。抓的时候,像莫妮秋一样,要把手伸进细土里摸。养蝎子后才知道,蝎子生孩子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小蝎子长大后,母蝎子背上会裂开来,小蝎子都是从母体的背上爬出来的。不过蝎子很奇怪,母蝎子没有实物的时候是会吃小蝎子的。



找蝎子有时候是个很危险的事情,不小心就会被蛰。另外,还会发现冬眠的蛇,虽然我们那没有毒蛇,不过这种动物从小看到就怕的不行。那时老人说,冬眠的蛇,有时候被老鼠吃掉,没有任何攻击性的。有个伙伴比较特别,记得一次捉蝎子发现了一条冬眠的蛇,那家伙竟然捡起来,揣怀里拿回家了。过了几天,听奶奶说,他上学后,他母亲去他屋里帮忙收拾。结果揭开被子一看,一天蛇在炕上。吓的不清,那时人比较迷信,赶紧请村里的“神婆”有时烧纸,有时念经的,送走了蛇。中午放学回去,家里人问,结果他说“我放被窝里的,还在冬眠不怕,也不会咬人了,我把他牙齿拔掉了”,结果就是狠狠挨了顿打。后来我问,蛇牙怎么拔掉的,他说把蛇嘴掰开,然后让咬住自己衣服角,用手按住头,使劲扯,牙齿就掉了。还跟我说,牙齿很细很尖,像这一样。我就不敢动,一直不理解他为什么就不怕蛇。
avatar
syjun2006
37楼
除了抓蝎子,那时候还干一些特别的事情。鱼钩钓青蛙,鱼钩上挂上用蝇拍打死的苍蝇,在水塘边上晃,青蛙会自动跳起来咬钩。还有用套绳在坟地里套黄鼠,在黄鼠洞口下个活套,大小刚好跟洞口一样大。套绳绑到一根软竹条上,只要黄鼠出洞口,就会被套住,越挣扎套口就越紧。很好抓,不过一般只有胆大的人才能抓住。春夏交接时,在大树底下,到处找要出生的蝉,找到后做很残忍的事情:把蝉头拧下来,后脑勺有一团廋肉,弄个火堆烤熟了吃,味道还不错。
avatar
syjun2006
38楼
好几天不来了,贴子还在这。最近工作有点忙,有点累,昨晚累的没洗澡就睡了。刚醒,洗了澡,人却睡不着了。睡是是昨天,睡醒已是今天。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让人无法捉摸。睁眼不着,想起了帖子,想写点什么,却不只从何写起?此时很安静,家人依然熟睡。我睡不着,不知道为什么,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小时候,不知道小到什么时候,曾经有几次进入过很奇妙的状态。记得一个夏天的下午,应该是小学,家里很热,家人有事去亲戚家了,留下我一人看家。家中的狗在午睡,我突然想待在房间里静静,除了闷热就是闷热,我坐在书桌前,浑身是汗,想起经常抱怨“热死了”。那时条件限制没有空调,母亲总是在这时说“心静自然凉”。于是闭上眼睛,放空自己,想体验下是否真的心静自然凉。脑中一片黑暗,突然画面一变,周围有星星,但看不到月亮。满天繁星,很静很静,眼睛好像超越了限制,目光不断延伸,仿佛置身宇宙,但又不能确认自己身在何处,就是单纯觉得很静,很美。目光一直在延伸,不知道过了多久,好像突然醒了,睁开眼,感觉像做了个梦。很奇妙的感觉,尝试再次闭上眼睛,却已经看不到那些星空了。后来这个画面时不时会从脑海中蹦出,如现在一样,回想起来感觉很舒服,无法解释。还有一次,应该是小学3年级还是4年级,也是一个夏天,有那么一瞬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上小学,下午应该是14:00上课,但要求到校时间是13:00,上课前有一个小时的午睡时间。班长会监督,让同学们不要吵闹,趴在桌子上睡觉,谁要不听话就记名字报告给老师。那时几乎所有人都怕老师,不像现在的孩子,不怕老师了。那时候的老师,家长会跟老师说,不好好学习就收拾,现在不一样了。记得有一次午睡时,大家都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情况,我自己突然醒了,睁眼就看到窗外的杨树,叶子一片片的,突然每个叶片好像放到眼前一样清晰,叶子上的脉络清晰可见,非常漂亮。太阳照到叶片上,叶子透亮。微风过处,也是唰唰响,蝉叫的很长。好像练嗓子的戏曲人,知~~~~~~了~~~~~~声音拉的很长。平时听着很烦躁,此时却听着感觉安静,很奇妙的感觉。我就那么趴在桌上,睁着眼看着,听着感觉很好。这个画面也是时常不定期的会再眼前蹦出来,无法解释。有点困了,睡了。
avatar
syjun2006
39楼
现在回想,自己小时候算是幸福的。虽然比较淘,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经常会拿奖状回家。那时我也算是别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外公家,因为每次去都有好吃的,而且是不常见的好吃的。目前有兄弟姐妹5个。两个舅舅,2个阿姨。目前排行老三。大舅上了中专,小舅上的大学,那时在农村方圆几十里都算是好的。外公是名中医,我记事时已经快70岁了。两个舅舅都在外地工作,两个阿姨,嫁的都比较远。母亲是嫁的最近的,孙子都在外地。我就成了他们经常能见到的下一代人。先说外公吧,作为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家庭条件不错。记得那时二层楼房很少,但外公就自己建了一栋。可能儿孙都不在身边,我只要一到外公家,就赶紧找吃的给我。蜜枣、绿豆糕、芝麻糖。那时很多人找外公看病,当时觉得很神奇。外公看病的时候,总是跑到旁边一脸崇拜的看着。一般有人来看病的时候,外公会跟来人说,不要说病情,我先看,看完你听着。如果对,我再开药,错了那就没法开,你要另找人看。一般会让病人坐到一个藤椅上,伸出胳膊把脉。病人手腕底下会垫一个小枕头。然后外公告诉病人放松,手指搭到手腕,少则三五分钟,多则10寄分钟。有时候会让病人张开嘴,伸舌头看下。然后开始说病情。说对了,开药方,让病人去抓药。印象中基本每次说完病情,病人都一副很吃惊的表情。还有时不时过来,提着礼物(那时一般是点心、酒,还有拿挂面的)感谢的人。那时感觉外公太厉害了,一般病人走后,外公会先洗手,然后开始抽焊烟。外公有个银烟杆,很小巧,一般这时候我就坐旁边问开了。你怎么知道的? 摸下能知道什么?为什么要张嘴看舌头?
avatar
syjun2006
40楼
那时很想跟外公学中医,有时外公配药的时候简单的事情还让我帮忙弄过。那时候最爱他做蜜丸药。好像是一种治疗咳嗽的药,外公做的时候,像做馒头一样,不过用的材料全是药材,把药粘在一起,弄成一个个玻璃弹球大小的丸子。那时用的药引是蜂蜜,真正的纯蜂蜜,那 时不常见蜂蜜,打开蜂蜜罐子我口水就流下来了。一般外公会挖几勺出来给我调蜂蜜水喝。做要丸的时候,我会帮忙把药搓成条,然后分开一个个小段,团成药丸。帮忙多了,会自己找东西学着外公配药。曾经有段时间,在放学路上,挖了很多不知名的植物根茎。带到学校,在木头课桌上用铅笔刀挖小洞,用铅笔把哪些植物捣碎,做成了药。给同学说是秘方,能治百病。然后还让他们闻,可能里面有真的药吧,当时觉得味道还不错。后来很多同学学我,都在课桌上打洞,自制秘方。最后被班主任发现了,查到我头上,目前被老师叫到学校,看我的杰作。回家挨了一顿胖揍。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