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春来时,赏黔山如烟
avatar

春来时,赏黔山如烟

zzz0401
1楼
贵州的简称叫做“黔”。一提起这个“黔”,你就立即会想起黔驴技穷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黔之驴》,说是有“好事者”将驴用船载入无驴的黔地,此驴后被黔虎所害,从此黔地天下无驴。其实,柳宗元时代的黔地并不是特指贵州,彼时的黔地如今还属于贵州的就只有现在贵州东北部的铜仁一带。柳宗元笔下的黔虎有“益狎”的浪态,而对外地驴的描述有“蹄之”一说,即技寡。黔之驴的故事说明山中的大王老虎在不晓驴之技时,也有谄媚的一面。这个故事对现代世界保密原则启发颇大,因为柳宗元有“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因此,各国保密制度除了把自己的高级手段隐匿不宣之外,还要把自己的“技止此耳”藏于胯下概不示人。此为闲话,不可当真。
人说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就是说黔山甚足而黔田颇少。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而山雨来时,必如云烟飘渺,所以赏黔山常能观到如烟景色。贵州山多的另一个佐证是云贵高原一说,不过贵州最高的山峰也就是2900米,和那个青藏高原没法比。贵州的大山,我们最熟悉的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乌蒙山,在贵州西部到云南一带,那座贵州最高峰就是乌蒙山的主峰。乌蒙山还是珠江水系的发源地。另外一座我们非常熟悉的山是苗岭,横贯贵州中南部,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界。苗岭的主峰雷公山有2180米高。另外,湘鄂川黔结合部有武陵山,这座山脉不像前二座那样出现在现代诗词歌赋里,可是却早已出现在古诗词里。古时的一个词牌名就叫做“武陵春”,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咖都用过这个词牌。还是那个唐代的柳宗元也曾有一首七言《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其中一句“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提到湘,就是湖南。武陵山在湖南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张家界,而它在贵州最有名的就是主峰梵净山。

梵净山前些年一直不是旅游热门,主要是因为贵州交通不便。近年来,贵州公路网已经非常发达,有高速公路通往梵净山。再加上去年梵净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一下子让它名声大噪;其实1986年梵净山就已经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游梵净山一定要在阴雨时分,苏轼有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其实梵净山的烟雨也是一样的。梵净山最高处有2570米,在阴雨天可以从山下往上攀登穿过云层登上山顶,然后向下欣赏云海奔腾和如烟黔山。古人登梵净山不是基本、而是完全靠走,从山下爬上去要啪嗒啪嗒走八千级台阶。这个路上的台阶可能是北宋时期修建的,就是那个八千岁赵德昭修的。八千岁的爸爸赵匡胤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御弟赵光义。八千岁赵德昭因此心怀不忿,就在梵净山修了八千级台阶让世人在登山的辛苦中记住他这段委屈。这个是数学推导,没有被历史学家证明,算作是“梵净山八千阶猜想”留待数学家们证明吧。
贵州为了大力开发旅游,在修好高速公路之后,2015年就又在梵净山搭建了一条登山索道,为上山游客直接旁路了七千级台阶。冬去春来之时,山中余雪未消,登山台阶亦未开,此令喜攀者憾。然,我等擅缆车族却欣欣然。在灰灰的云下登上缆车,机器拉着我们就上了山。缆车逐渐进入正在酝酿山雨的云中,俄顷,缆车便向上破云而出。

身边之云变成了云海。

山梁受日照,峡谷被云淹。

下了缆车就见山顶有如烟之云飘荡。正是烟云冉冉,仙山渺渺,人在昆仑不自知呀。

原来这里是在高低二层云之间,既可以看见下面的云海翻腾,又可以看见上面的云烟飘荡。
缆车帮我们旁路了七千级台阶,还留下一千级让我们自己努力克服。这一千级里面有七百五十级是必要的,另外二百五十级是充分的。也就是说你要是不爬这必要的就什么都看不到;你要是把那些充分的也都爬了,那就什么都能看到。下了缆车除了有台阶等待我们,还有一批民工在恭候,他们的工作是用滑竿把腿力实在不逮之客给抬到山上,但也是仅限于必要的那七百五十级台阶。我看了一下报价表,体重50Kg者二百元;60Kg者三百元;70Kg者四百元。我抖擞起精神,把四百元钱揣进最隐秘的兜里,然后攥紧双拳喊了一句“虽台阶千百级,吾来也”便向上攀登而去。这登山路上每隔五、七十级台阶便有一个平台,我以为是给游客的休息处,结果那旁边有一块牌子上写着“滑竿休息处”,原来是民工的地盘。我本来想在这里休息一下,不想身后有一位看上去七十多岁的阿婆,她一直在走。我心想不能输给古稀阿婆,也就一直走。后来实在走不动了,我就和阿婆说“您不歇会儿呀”?没想到她却说“我在山上还炖着一锅肉呐,得赶快上去”。原来是山上饭馆的厨娘,那我如何拼得过她?快到山顶的时候,看见一位大爷,我问他为何不乘轿?他说以前被坑过,那些轿夫说一人二百,他上轿就要先给钱,人家说不着急,到山上再给。结果到了山上以后,轿夫说是每一段二百,上到山顶得万儿八千的。最后干了一架,好说歹说给了五千才算完。这一下子,他把我后脊梁骨都给说出冷汗了。
走完了七百五十级台阶,就到了观景台。这些台阶把我抬升了三百米,相当于登上六十层楼。我本想“独立层楼上,遥看众壑中”,其实这六十楼上观者极众。这个地方叫作蘑菇石,喏,就是这块石头。

贵州的山地多有喀斯特地貌出现,喀斯特需要有石灰岩和雨水共同作用,这两条贵州都不缺。中国最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当然是桂林山水,但是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因为是在高原上,就别有风味。蘑菇石的一边是红云金顶。

另一边是老金顶。

这老金顶下面也是兀自立着一块像蘑菇石一样的飞来石,而且金顶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有房子,应该是一座寺庙。再回头看红云金顶,上面也有一座寺庙。

这座梵净山既然得名于“梵天净土”,那它就一定会和佛教扯上关系。我们知道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就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和四川峨眉山。到了贵州以后,贵州人民都告诉我们中国有五大佛教名山,其中的梵净山就在我们贵州。在我站着的位置看老金顶上的寺庙根本就是不明就里,再看那红云金顶上的寺庙,是纯粹的徽派白墙灰瓦风火墙建筑,没有那四座山里的金碧辉煌。这个梵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的冠名,我看应该说梵净山是佛教名山的候补委员,而不是常任委员。像这样的候补委员一定还有好多座,比如北京的香山。
阿拉们观烟山到蘑菇石这儿便可,伊拉们若要拜山顶之佛即须继续攀登那剩余的二百五十级台阶。之后,就可以上到老金顶去拜古茶殿里的佛像。这座殿也叫燃灯殿,顾名思义,这里供的是燃灯佛。既然有燃灯佛,那就一定要有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才对,不错,释迦殿和弥勒殿在红云金顶上。你看那红云金顶,基本是直上直下,必须手脚并用才能攀到顶端。因此,如能上去两边的金顶拜到三世佛,那就非常圆满,回去买彩票都能中大奖。我这人不甚解佛意,就没有继续攀登。
我见老金顶半腰上有一座建筑,以为是寺庙,其实它不是。

再往蘑菇石下一窥,却有一座庙堂,而且建筑奇特。你看这屋顶,这是中规中矩的清代歇山顶,屋脊却有云南典型的孔雀翘角。既然那前面有了孔雀,仙人骑鸡带着众脊兽就只好跟在它的后面了,而且脊兽不是奇数却是偶数的。

这里真是一座佛寺,门牌上写着“承恩寺”。

这座大殿是天王殿,周围看了一圈,没有山门殿和钟鼓楼,估计是山上地皮紧张,只能盖要紧的殿。过了天王殿,一看后面的大雄宝殿,真是很壮观。

这段台阶虽然不能叫做踏跺,可是并不妨碍建筑商按照踏跺的式样在中间加了一面青石丹陛,上面刻了七条龙,还算低调,没刻十一条龙。大殿里面中间是一座巨大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两边是两座普贤和文殊菩萨小金像,背后是滴水观音木雕金像。据向本寺住持了解,这座寺是十年前刚刚修复,大雄宝殿里的三座佛像都是缅甸僧众捐赠的,小金像是纯金铸造。
从这山上的几座寺庙建筑看,都是汉传佛教风格。原来这些寺庙最早是明代皇家敕建,而不是由云南那边传过来的,所以不是小乘佛教风格。缅甸佛教行业对中国的大乘佛教也是恭敬非常的,我在洛阳白马寺就见过缅甸捐建的寺中寺。
欣赏了佛像和寺庙,我就又走到外面,一边向山下走,一边欣赏沿山的无边风光。
飞云欲断不断处,中有万瓠黔山烟。

雪云收尽晴风软,小山春浪晴波远。

春未到,枯枝云中不争俏。

avatar
zzz0401
2楼
上集提到人说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你别看只有一分水,这一分水上就有贵州历史最悠久的旅游景点,那就是我们上小学地理书上说的黄果树大瀑布。这个黄果树大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但是它只有七十多米高,不是最高的,唐人李白说庐山三叠泉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那就是有一千米高呗;另一个唐人张九龄说庐山瀑布是“万丈红泉落”,比三千尺还高。黄果树瀑布也不是最宽的,黄河壶口瀑布更宽。黄果树瀑布应该也不是流量最大的,黄河干流上的壶口瀑布流量肯定要比黄果树大。那为什么说黄果树瀑布是最大的呢?贵州人自己也不知道,我估计还是当年徐霞客在大明皇家旅游局先做了登记。徐霞客当时对大家说:“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因此算作天下第一。李白、张九龄之流虽然是徐霞客七百年前的大爷,但是没想到徐霞客的这一手,否则肯定他们当年就在大唐皇家旅游局把庐山三叠泉瀑布登记成全国第一了。
黄果树瀑布裁断的那条河叫做白水河,它的上游是发源于贵州西部六盘水的可布河;黄果树瀑布之下的白水河最后在安顺市的关岭县汇入北盘江,再往下流到黔西南望谟县的双江口和南盘江合流成红水河;红水河再往下流是黔江、浔江,然后在广西梧州广信塔下和桂江合流成为西江。广信塔即为广西广东的分界线,以东为广东,以西即为广西。西江是珠江水系最长的干流,它加上上游这些河流的长度就算作是珠江的长度,有二千多公里。你看,黄果树瀑布的这条河还是很牛的,你要是在黄果树瀑布这里往河里扔一个漂流瓶,没准儿最后就会有人在广州捞到,但是漂流瓶里的那块红烧肉肯定是已经过期了。
现在要去看黄果树瀑布可不用像当年徐霞客那样溜达着去,现在可以坐汽车走高速公路。如今的黄果树叫做一个景区,有一个管委会操持。在景区大门口就有管委会接手一切旅游事项,但是有一条没办妥的事情就是刘海粟题写的“黄果树”,这几个大字是在景区外部大门口,但是游客只能坐在车里惊鸿一瞥,既不能在那里下车欢呼雀跃,更不能在那里咧嘴自拍。刘海粟如果知道自己的字被景区如此轻视,一定会回来把管委会主任押走。
进了景区就要搭乘官方的摆渡车,车票都集成在门票里。你别说,那些景点之间的羊肠小路还真不是外面的司机对付得了的。摆渡车先让我们去看大瀑布周边的外围景点,算作是热身一下。
这第一个要看的是陡坡塘,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坡有多陡,也不知道那个塘有多深。我们就是跟着众人往前走,渐渐地,就听见了轰轰的水落声。突延,远处就真看见了无情的落水。

走近了看看,相当壮观。

我本以为这就是黄果树瀑布,可是听见旁边有以为导游对他们团里的游客说“快看呀,这就是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不过这个是小瀑布”。原来,我们是在追随徐霞客当年的步伐,他就是先赞的这个小瀑布,他是这么赞的:“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人家徐霞客是旅游大咖,描述尺寸就很准确,你看他说瀑布顶部“横白阔数丈”就很靠谱。他当年一定是站在瀑布上方视察,所以能够看见山洪下泄时“泻崖而下,捣入重渊”。我们在下面就只能看见落水流花、翻空涌雪。
看过黄果树大瀑布上游的小瀑布,我们再去看看下游的天星桥景区。

天星桥景区里到处都是河,里面有前人摸出来的石头,我们就踩着这些石头过河。

还有前人修好的桥,我们就顺桥而过。

在这里看到的是怪石,就是喀斯特地貌。

当地人把这里叫做盆景区,我看还真是有盆景的意思。其实应该说盆景就是按着这种意境搭的,再延伸一下,中国园林里的假山怪石也都是按照这个喀斯特地貌搭的。有怪石的地方一定要有中国大娘,否则就不是怪石了。

这棵古榕树叫做美人榕。

其实它不是说榕树是美人,而是说美人要在这棵榕树下拍照。你别看那几位拍照的都是大妈,这美人儿永远都不会过气。

这些外围的附属设施都看完了,景区司机这才拉着我们去看那大瀑布。上回看小瀑布是在瀑布之下,这次可是要走山路上去到上面去看瀑布。
山野枯枝败叶间,遥望白练挂山前,轰声如雷鸣不住,飞瀑!


站在瀑布对面的山坡上,既可以看见大瀑布,也可以看见下面的白水河。

看那瀑布顶部,也是有一级一级的台阶,引河水下泻。
白水河水天上来,奔流向南未见歇。虽有断崖途上埋,涅槃就在凤凰台。

在瀑布对面观之,见其携雷霆万钧之力,奋不顾身之英勇,旦跃入崖下峡谷便顿失滔滔而归于静怡。瀑布的五股水注被古人说为“五剑挂壁”,而徐霞客则说其是“万练飞空”。“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飞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

瀑布背后的山崖半腰有山洞穿过,有好事者曰其为水帘洞。立于洞内,可见山水自天间狂注而下挂在洞口,一定惊心动魄。但若趋彼,便须自河谷攀援而上,不但苟且,而且非如此不得见天日。思前想后,还是不要去了,就算是能感受一番水帘之奇妙,保不齐会有齐天大圣留下的猴溺,让人遭受口鼻之殃。
今观黄果树瀑布,壮哉,奇哉。
avatar
zzz0401
3楼
看了山,就是那座梵净山;又看了水,就是黄果树瀑布;接下来应该看看贵州的山和水,这个山和水要是攒在一起的话,一定会要生成美丽的风景。贵州最有名的山水组合当然就是那个荔波大小七孔。
黔南州荔波县有一座月亮山,不知道是不是每天晚上月亮都从这座山里升起,要不就是山的形状像月亮。这山里终年下雨,就生成一条河叫做水春河。水春河下了山就被人称作樟江,樟江流下去就汇入柳江,最后也流进西江。因此,这个樟江也是属于珠江水系。樟江的上游这一段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就被贵州旅游当局开发成为旅游景区,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2009年申报国家五A级景区,得逞。
荔波樟江风景区里最好看的就是那个大小七孔,因为有喀斯特地貌、终年的飞云如烟、再加上潺潺河水奔流,因此风景绝佳。这里山的形状要么像馒头、要么像窝头,上面还冒着烟儿,游客就像是在观赏伙房锅里蒸馒头。我们刚下车就看见公共汽车站旁边在蒸着一锅馒头。

这个春来时分,黔山中是春雨的天下。

望满山烟雨,叹几度春秋。突烟冒雨走黔山,水寒风暖遍前川。

山茫茫,水蓝蓝,坡上余有前秋红,陌上人影空。

谁说人影空?红影行匆匆。踏遍青山人未老,青烟领我向前跑。

山间小竹楼,青苔盖屋顶。若有三杯饮,世上无君侯。

一曲碧水伴小径,山中无老虎。

两山夹一谷,谷中水琤琮。坡上春绿油油,滩下乱石滚滚。

石在水中坐,水在石上流。青苔覆归路,粉衣香何处?

在大七孔沿着山上的栈道走到头,便见一块大青石,刻有“天生桥”字样。

惊仰首,帽离头。天生石,石生洞。山洞成桥人莫过。

谷中远眺有舟过,山上近窥见紫陌。

贵州矿产多,这里应该是有富含铜离子的矿物。冬季水流微弱,那些铜离子便聚于水中显示蓝色。到了雨季,山洪频发,水中的铜离子浓度下降,池水便又显示绿色。因此这里的池水在冬夏季有不同的颜色。
一池碧水碧如兰,漫山飞烟飞天南。

山上无翠竹,水中有白桦。水映树影树成影,偏不自怜。

旺株生石上,朽木卧水中。天道如此善轮回,人生易老是沧桑。

人不是景人似景,

却留倩影印水中。

此处有河湾,留客共婵娟。

政府蓄水招游客,游客消费赞政府。

翠谷瀑布顺山下,翠谷深潭聚客来。

陌上有青竹,溪水竹间流。

大路边,龙吐水,谁人敢与争辩。

溪水林中过,香雾林中升。若是雨后烟起时,让人看得蒙。

六十八级水跳崖,八十六神喜雀跃。

水流有急有缓,冰轮有圆有缺。工作团结紧张,生活严肃活泼。

山昏不见虎豹豺狼,水清亦无鲥鲑锦鲤。人间无圆满,世上无鬼神。

水流却有不流时,天明亦有不明季,阴阳之道也。

碧水过棕石,翻腾似白桃。青痕隐隐石上留,野枝默默溪边虬。


远望青山层层高,近观碧水级级低,无人汲。

这池这水如太极,

挥手舞红赛吴姬,

瀑水奏南薰。

山人过小桥,河水冒小泡,两岸薇薇是小树。

古桥在望,渔人泛舟,一丛凤尾遮斜阳。

断木七孔碧水流,古木古桥古气象。

七孔横水上,行人成对出。

桥上铺青石,桥边生茅草。一路向西莫言迟,日落还尚早。

山空灵,水翩跹,山水相间飘雨烟。

看看这座七孔桥,最早在清道光年间周边民众集资修建。七孔拱桥,封闭拱肩,青石筑砌,最初有桥栏。这个结构利于桥面承重,却不利于桥下泄洪。因此,建成不久便被一次大水冲毁一部分。光绪年间重修时,去掉了桥栏,再遇洪水时,大水便可漫过桥面下泄,不至于把桥冲毁。此后,平安无事。

河水到此,淤积形成一个静水湖。

其下游又有一座拆去桥栏的小石拱桥。

再下面就是一座现代吊桥,说明到了景区出口。

大小七孔之秀丽多姿早已名扬天下,今得一见,莫不惊叹。呜呼!秀色可餐。
avatar
zzz0401
4楼
贵州民族非常多,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差不多都有,汉族当然是第一大人口,有二千二百万;其次便是苗族,有四百三十万,比第三的布依族多了一百五十万。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世界四大人种中有二种发源于中国,就是蒙古人种和马来人种。现代苗族人属于马来人种,不同于中国北方汉族的蒙古人种。我们通常说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其实说的是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这个可能和北方最早的北京猿人有关,距今七十万年。但是,在中国西南还有云南的元谋猿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这个元谋猿人和七千年前华南的河姆渡文化有没有关系?不知道,但是我估计和发源于巴蜀的苗人肯定是有关系的。我们说华夏祖先是天皇氏,然后有盘古开天地;而在苗族神话里是说姜央开天地,苗人的祖先是姜央。苗人最早是在巴蜀一带,后来古羌人从甘肃南下,把苗人撵出了户口所在地,他们就只好向东迁徙,就到了江汉平原到洞庭湖一带。苗人在这里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九黎,他们就和华南的神农炎帝开始干仗,打得炎帝到处跑。这个九黎不依不饶地追着炎帝打,一直打到了黄河以北。那个时候的黄河下游河道并不在河南北部的开封一线,而是在河北南部的邯郸一线。九黎占据黄河下游和中原,也把这里的原住民接纳进来,就是九夷的先人,也是伏羲的后代。这时候,九黎部落出了一个新的首领叫蚩尤,面目狰狞,孔武有力,能征善战,他是当地人,也就是太昊的后代。炎帝在黄河以北和蚩尤带领的九黎继续打斗,屡战屡败。不得已,他就去搞联合,就和轩辕黄帝结成了同盟。炎黄联军和蚩尤在河北涿鹿举行会战,双方出动大批人马,互殴多日,最终黄帝获胜,蚩尤获斩。
九黎败后,余部便只好退回江汉到洞庭一带。这一代后来形成了三苗,现在考古线索说三苗是九黎的后代,也和浙江的良渚文化以及江西的樊城堆文化有关,很有可能是这些不同地方先人迁徙到这里形成的新部落。三苗后来被大禹所灭,从历史记载中消失。有人认为苗族是三苗的后人,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包括章太炎、吕思勉一伙。三苗被灭后,遗族就只好再次迁徙,向不同的方向,这是距今四千年前。其中的一支最后辗转四方落脚在湘西、黔东南一带,就是现在的苗族。苗人迁徙是向四面八方,特别是东南亚。
苗族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经济状况和社会形态比原始状态强不了多少。一直到明代,这里的社会形态还是类似于奴隶社会的酋长制,一个酋长带领一个部落。明代初期西征后,朝廷在西南外边政区设立指挥使司,还有一些元代延续下来的少数民族土司,主要是在云南和贵州,包括苗族。当时的土司有很大自治的成分,就是所谓的“以土官治土民”,但是也有引发割据和叛乱的隐患。到明代中后期,朝廷开始了“改土归流”,一旦有土司病故无嗣,或者叛乱被镇压,朝廷就废除这个土司,改从上面派流官来做地方官。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朝廷统一实行改土归流,对当任土司恩威并用,最终废除了土司制这个奴隶制形态,改造成封建地主制。这是西南落后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变革期。新中国之后,建立了和内地一样的政权体制,还实行了民族自治,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基础的完善,贵州山区很快改变了封闭状态,有了更大变化。
来看贵州山水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看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和特色,而贵州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对外展示项目就是苗岭中的西江千户苗寨。其实这是若干个苗寨扩充以后连成一片的,如今已经比从前的原始状态有了很大改观,成了现代化苗寨了。随着开发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当地的老百姓也逐渐改善生活,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这个西江千户苗寨是在黔东南州的雷山县,黔东南是叫做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叫做凯里。我们来的这一天晴空万里,然后我们就住进了一个“蓝花主题客栈”,客栈老板说我们的运气非常好,因为之前已经有一个月没见过太阳了。我只好纠正他说“应该是你运气好,因为我们来了你才能见到太阳”。
蓝花是什么花?老板的蓝花说的是蜡染。这个蜡染是苗族的特色,所有的纺织品都要染(鞋带除外),而且是世代传承的手艺。内地自从“青出于蓝”后,已经发展出五颜六色的染料,纺织品也是彩色的。而苗族属于比较保守的,重视保持传统,不重视科技创新。所以至今还是以蓝青染料为主。这个小客栈的装饰用到了很多蜡染织物,你看这个厅堂,是不是很有情调?

客房里也有各种蜡染织物,不仅是窗帘和挂毯,连歪歪扭扭的灯伞都是蜡染的,也很有情调吧?

我摸了一下窗帘和床旗,还真是纯棉的,很奢侈呀。这真是一家很有苗族特色和情调的小客栈,非常讨人喜欢。然后我走出房间站在迎宾处的敞厅里向外张望。

我就看见河对岸民宅、店铺门外站着一片老板和伙计,他们也在看我,肯定是在心里说我“你个杀千刀的,为什么不到我家店里来住”。

我给了他们一个“嗤之以鼻”,便扭头观望旁边的新苗楼。

我当然不能仅仅是坐在店里观苗寨,必须上街上去走走是吧?你看河边的这些苗楼,它那个屋顶是最古老的形式,有人说那是清代的“悬山顶”,其实它是汉代的“不厦两头”,最普通的民居。清代悬山顶的两坡有弧度,是曲面;而汉代的不厦两头的两坡则是直线和平面。清代悬山顶有五条屋脊,而汉代的不厦两头只有一条正脊,正脊两端没有脊吻,只有叫做“卷杀”的那个翘角。

再看看这座苗楼,居然是歇山顶,这是大户人家才能有的。也是汉代风格,没有脊吻和脊兽,只有卷杀。开放山花,有利通风。

你看上面这些建筑的屋顶都没有斗拱,而且都是最原始的板瓦,没有瓦当,说明苗族建筑还是一直保留秦汉风格。这些说明苗地和内地的文化发展差别很大。当年的秦汉建筑早都没有了,只能从墓葬和一些绘画中看到,在这里居然能看到传承的大致不离谱的秦汉风格建筑,实在是难得,开了眼了。
最新的建筑都在商业街上。

这里是本寨新建的、最大的银楼,不是银行,是银器店。

现在苗民富裕了,也没有土司和皇家规矩约束了,可以把他们最高级的建筑手段都使出来了。你看这个大门,极尽奢华。三间出厦,中间一间还是重檐庑殿顶,立柱上刻着飞龙和苗祖像,门罩上刻着金凤凰。最晃眼的是正中屋檐下的那个银牛头,这是苗族崇拜。苗族在很多地方都会悬挂牛头,有的是真正的带角牛头骨。这种崇拜是表示对战利品的炫耀还是对耕牛的祭奠?说不太清楚。

苗族的银饰非常重要,是中华艺术中最亮的分支之一,已经有超过一千年的传承。苗族妇女在节日期间从头到脚戴上那些银饰,绝对是非常耀眼的,一身银饰能有四、五十斤重。每个苗族人都要有私人银饰,特别是女子,所以银器店是苗族必须要有的。讲究的苗民家里的餐具都要是银的,中年油腻苗族男的保温杯都是至少银内胆,要二千多块钱一个;要是通体银的就得五千多块钱。苗族银饰花样里面除了牛头,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蝴蝶,这和苗族神话传说有关。中国少数民族银器最有名的就是藏银和苗银,但是,普通的藏银和苗银其实不是银,而是我们常说的白铜,就是铜镍合金;充其量有在表面镀银的。只有非常高级的藏银和苗银才会用纯银,银饰店里的纯银必须标S,有S925纯银,也有极少的S990。中国人民银行每年会有一定数量的银锭拨给西藏和云贵用来做银饰,就是所谓的国库银,S990的。汉族的S925银饰通常都不是很贵,但是在苗地却很贵,因为他们更喜欢银;他们的白铜价格都会比我们的S925银贵。鉴别纯银和白铜的方法我知道,但是不能说,因为会破坏你的首饰。其实很简单,把你的首饰切成片放锅里炒,做成糖醋的,变色的是银,不变的是白铜。
上面那些都是新盖的房子,下面这是本寨游览路线上最老的房子。右边高楼下面的是典型的三层吊脚楼,最下面一层虽然被杂物挡住了,但还可以看出吊脚的样子。中间一层是全家活动的中心,上面一层是库房,但是你可以看见三层有栏杆,小姐可以在那里观望外面街上行走的阿哥们,也顺便把自己打扮漂亮了秀在那里。左边那座房子上面有最正规的庑殿顶,非常气派,不是寻常人家。

突然传来一阵歌声,原来这里有一群苗族老人在有组织地唱歌。这是传说中的《苗族古歌》吗?

《苗族古歌》历史非常悠久,比西方的《格里高利圣咏》还要古老,应该是从夏商时期就有了。苗族文化曾经有过文字,后来灭失了,所以口传历史就是苗族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方式。《苗族古歌》不是宗教经歌,而是一组叙事古诗,据说是有五组二十首,这个西江苗寨就是它最典型的传承地。我们这次居然遇见了《苗族古歌》的表演,真是太幸运了。这个歌调也是古老的单声部主调,中国传统五声音阶。我听到的这几段都是曲调平缓,女声清雅、空灵,男声雄浑、悲怆。《苗族古歌》所叙之事从姜央开天地到蚩尤战黄帝这些历史神话都有,还包括苗族大迁徙。苗族没有记谱法,也就没有曲谱,这个《苗族古歌》就是靠口授相传世代延续下来的,它现在是国家非遗项目,不知道是不是在申报世界非遗项目。
看看苗婆婆身上的绣花。

这是属于便装,不是盛装。苗族刺绣图案相对比较固定,主要是花鸟鱼虫和龙凤麒麟。但是技法多种多样,最简单的就是平绣,最高级的是马尾绣和蚕丝绣。苗女身上的绣花一定要是自己亲力而为,不能找人包办或者店里买来,因此,苗女个个女红了得。
再看看对面的苗爹爹。说起苗爹爹就想起一件事,我们单位有很多德国年轻人,有时候我也要去德国出差。有一次在德国出差,德国年轻同事就管我叫“爹爹”,令我很是诧异。身边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德国同事告诉我说那是德国人对你最高级的尊称了,他说都没有人管他叫“爹爹”。下面这些苗爹爹看上去真是风华绝代呀!我问其中那位髯最长者高寿几何,有人告诉我说他都已经九十五岁了,看来苗族长寿者颇多。你要是注意,就可以发现这些苗婆婆和苗爹爹们戴着一样的项链,这个叫做“8字环形”项链。

游客们都对苗族银饰非常喜欢,可是买回去不知道到哪里去才能戴,于是就在银饰店里租来一套苗族服装和银饰,穿戴起来过把瘾。看看这位妈妈带着二个孩子穿上苗族服装多漂亮!

她们是在镇中心广场上。

广场旁有一座牌楼,原来这个广场的名字叫“嘎哒略”,苗语就是芦笙广场的意思。遇有节日,当地便有欢度活动,有阿哥们在这里结伙吹芦笙,还有阿妹们就着乐曲在这里跳舞。阿哥芦笙上的雉尾摇来晃去,阿妹们的舞步却很单调,她们拉着手左腿一踢右腿一踢就算一个小节。因为到了节日的时候,阿妹们都要盛装而出,她们那一套头饰就有二十斤,再加上身上的银饰就更沉,哪里还能翻跟头?连“常青指路”的动作都很难做,更别说我们广场上的大妈舞了。

芦笙广场旁边有一座西江苗族博物馆,里面展示的有苗族的历史和民俗。可以看见门外的图腾柱,柱子上端是苗族的图腾牛头,柱子上的图案应该是和蚩尤有关的符号。苗族的宗教崇拜非常原始,没有基督、没有菩萨、也没有真主,他们也不拜火,苗族的宗教就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祖先就是姜央和蚩尤,最重要的图腾就是那个柱子上的牛头。

博物馆里走出来几位苗嫂。苗族女子以胖为美,适度的胖代表健康,有力气干活,也有力气生育。你看她们的胸牌儿,你得原谅我不把它叫吊坠儿,因为它太大了。这个胸牌儿像“大王派我来巡山”那个小妖的腰牌儿吗?

这是二位阿婆,头上裹着白头巾,把头饰都掩盖在里面,表示本阿婆很低调。她们是姐妹?抑或是闺蜜?

这是一位苗阿妈,身后背着苗阿宝。

看看这位苗阿哥,刚从跑马溜溜的山上回来。他身后是“高山流水”铜像。

听见一曲芦笙,这是招呼我们去吃饭。吹芦笙的小哥正在餐厅门口演奏快来吃饭曲,他吹的是现代芦笙,银吹管,十二根管,还插着雉尾。

和小哥共事的还有一位阿妹,她端着一只牛角酒壶负责给客人灌酒。别害怕,灌的是米酒,没有多少度,而且不强迫。

餐厅旁边就是本镇最古老的街道,老房子居多。

最让我诧异的是这餐厅的墙上还挂着一幅此处不应有的画,这里为什么会挂颇有塞尚印象派晚期风格的画,跟苗族距离太远了。

苗族的画应该是另一面墙上挂的这样的,《日出耕地图》。

苗族饭馆里最有特点的肯定要数高山流水敬酒,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苗族最有特色的菜当然是酸汤鱼,全国各地都有的吃,连离苗寨最远的东北菜馆里都可以点酸汤鱼,小二不会说“这个真没有”。
吃完苗饭,天还大光,在街上继续观望。看看这个,错檐,在别处没见过,也没在资料上见过。

再看看这个柱子,二层看是撑檐柱,一层看是垂花悬柱,这个叫吊柱。

这个游廊是乡村俱乐部,阿爹阿婆们饭后在此做运动。

走在河边,见树缝中有亮光。

原来是南方流行的风雨桥,也就是中式廊桥,可比美国的那座漂亮多了。中间是一座二层楼,两边是两座亭。

看看桥头的亭子,上面写的“僦呦妃”是苗语情人桥的意思。全木结构,榫卯连接,重檐攒尖顶,灰瓦带瓦当,这个有明清风格了。

看看这座风雨桥,中间是一座三层楼,重檐歇山顶。

它桥头的亭子却是单檐歇山顶,开放山花。上面写的“嘎铥僦”是苗语螃蟹的意思,为什么是螃蟹?没弄懂。

掌灯时分登上山坡,下望,观千户苗寨灯火。


阅毕,回寨睡觉,就是那座兰化寨。回来的路上穿过小吃一条街,街上是各种当地特色小吃,有彩色糯米饭和各种牦牛肉。有一个摊子上露出来半条黑腿,上去一问,原来那是黑毛猪腿。你要是想吃,摊主就在那条腿上切一块带毛带皮肉,然后架在火上烤了给你吃。街上充满臭豆腐的气味,再加上那半条黑猪腿,我真是食欲难开。

苗岭之夜,怒寒。屋里由店家倾情安装了空调机关,启动之,不觉暖。一抓吹出来的风,比“大地微微暖气吹”暖不了多少。为何?仔细一看,这是上一代产品,没有“辅热”功能,因此驱寒性能欠佳。好在店家还给每床预备了一匹毯子,盖之。仍不甚暖,如何?把箱子里的羽绒服拽出来穿上,好像还差一点。没有可以增加的保暖器材了,想把桌椅板凳也盖在身上,估计用处不大,算了,希望热梦能抗寒。第二天早起,有其它房间的朋友说他那屋里热得不行,并说夜里还流了鼻血。
第二天一早,晨雾又来。如烟雾霭看苗寨,层层落落漫山坡。

我们离开的时候,遇见一群小学生在我们楼下扎堆儿,原来是有一对夫妻在那里给他们发早餐。小学生上学的路上路过这里,举着一张早餐卡可以领到一个鸡蛋、一袋牛奶和一个点心。当地政府财政改善了,没有忘记下一代,真是不错。希望这个小学生的早餐能保持下去,最好还能在有条件的时候逐步改善。
这个苗寨行虽然没有看到原始状态的苗族生活,但是看到了改善以后的苗族生活,当然要为他们生活的改善高兴。最主要的是看到苗族文化的传承,既有新盖的房,又有传统的样式,而且还听到了传说中的《苗族古歌》。网上说苗寨的旅游形势直追去年的东北雪乡和湖南凤凰古城,我们是跟着旅游团,批发了苗寨里的所有消费,所以没有体验到市场的价格。
avatar
zzz0401
5楼
黔东南州这个地方在战国时期是西南少数民族夜郎国的地盘,这个夜郎国地盘非常大,滇黔都是他的,还包括川南和湘西。因此有“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这是《史记》所述夜郎自大的由来。后来,这个夜郎国被大汉所灭。
到了元代,滇黔地区是梁王管辖的地盘,这个梁王当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后代。元末时,有红巾军起义,朱元璋随之暴起,建立大明。朱元璋早期主要是在内地作战,把元顺帝驱赶到漠北,这是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发动了收复西南的南征,要解决元朝最后一块飞地的问题,干掉那个梁王。黔东南一带正是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三十万明军征滇的东路军所过之路。洪武十五年,明军胜利,梁王把王妃赶入滇池后自己也找了条路去了。平定云南胜利后,傅友德率大军班师回朝,留下大将沐英率一部留守。其后,沐英平定了若干次土司叛乱,稳定了云南局势。为了保证西南稳定,朱元璋就把沐英一直留在云南驻军。到了洪武十九年,沐英认为平时无战,军人无以为食,且思乡不止。因此便向朝廷申请让军队屯田开耕,并接江南家眷及部分无地农民入滇黔。朝廷批准了沐英的申请,命令守军每六十里设一堡垒,开展屯田自给,并从江南迁入人口。这就是明初西南屯边移民。沐英后代一直驻守云南,直到明朝倒闭。
这些屯田堡垒大部分都是在更靠近云南那边,镇远县这个地方已经是在屯边范围的边界,而又在进入滇黔的入口要道,基本上看不到军事要塞的痕迹。镇远做为屯堡之外的邻近地区,也有一些移民进入,而且是在贵州大山里,古代的风貌还得以保存。
镇远现在是黔东南的一个县,过去的镇远有一座府城和一座卫城,府城修葺后现在开辟为古镇旅游区。新的县城和府城隔着一条河修建,新建了党政工团妇等机关。除了办公器材,当然还要有娱乐设施,看看这座镇远剧场,除了上演乌尔瓦拉和吱吱扭扭各色官民戏剧之外,肯定也是县级两会的会场。这座剧场建筑的正立面采用了徽式建筑的侧墙元素,就是那个仿马头墙。这有点让我莫名其妙,为什么把马头墙元素用到正立面上?

剧场前面就是本县核心街道,也就是镇远长安街。中国北方皇族颇多,城市规划也比较有一定之规,通常都是在城中心有一座楼,这座楼下东南西北四条大道通往城墙上的四座城门。这种城市布局在北方现存的古城中还可以看见,最典型的就是西安城。而在南方就不一样了,南方的城里通常只有一条大道,或东西、或南北。因此,到现在,南方县城里一般也是只有一条大街,其它都是旁门左道。镇远县城里的这条大街到了大剧场这里就到头了,马路就开始拐弯。拐过弯去就是通往古城的阳关路,路上要走过一座石桥。桥边可以看见正确使用古徽式建筑元素的新楼。

大路边这么一座炎帝宫,而不是少数民族图腾柱,说明这里是内地汉人的居住地。当年平定云南时,傅友德和沐英率领的三十万明军是朱元璋打下天下的主力部队。傅友德和沐英虽然和朱元璋不是同村乡亲,却也是徽人,当然驻扎下来屯田之后就会把老家的文化带过来。另外,安徽自古贫困,地少人多,十年九灾,常有灾民四处逃难。朱元璋借屯边移民就把大量的徽民迁移到滇黔,在这里开荒种地,脱离困难的徽地。因此,在黔地至今看见的大部分老宅和新建都可以看到丰富的徽式建筑元素和风格。而且这些移民也会把老家堂屋里的佛龛、神位等等一起带来这里,所以才会有这座炎帝宫。
站在大桥上看看两边,右岸、也就是南岸是新城,左岸是修葺后的老城,所以两岸新旧差不多。山上有黑云压顶。

再看看桥的另一边,这回两岸都是新房子了,因为桥头就是老城的边界。

这条河叫做舞阳河,它发源在贵州中部,下游进入阮江,然后流进洞庭湖。很清楚,这是属于长江水系的一条河。既然它可以通到洞庭湖,那基本上就是通往全国各地了,所以这里是进入贵州的水上要道。
在桥上也可以看见当地人早间的活动,包括老头上台阶和老太太洗拖把。

过了桥要先看一下古镇的大门,就是“石屏巨镇”石牌楼。“石屏”说的是舞阳河左岸的石屏山。

牌楼内柱上是一副老联,清光绪年间镇远知府汪炳璈所题,“秦汉古雄藩万里梯航分道去,唐虞新景运七旬千羽舞阶来”。这里面说的秦汉古雄藩说的是最早有秦昭王在此设县,秦昭王就是秦始皇的爸的爸的爸。汪炳璈舞阶来镇远上任知府的时候已经有六十八岁,所以后句有“七旬千羽”。外柱上的那副楹联是新的。
古镇上还是保留了过去的石板路。

古镇中有一座河边码头,叫做“禹门”码头,居然有一座非常夸张的石牌楼。

这座牌楼还是四柱,不过是冲天柱;上面当然就只能有三楼了。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牌楼,柱顶上坐着吼天兽,柱身上刻满了龙云,而且还有罕见的“下山狮”充当伪抱柱石。额枋上写着“禹门”,两边侧枋上是《神童诗》中的一句“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神童诗》相传是宋代神童汪洙所作,其实现在见到的是后人不断扩大化以后的样子,这是古时候小学生学诗的五言长诗,里面还有一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另有好事者把陈胜名句塞也进去了,“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四大得意时也在这首诗里:“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码头上弄这么一座劝进牌楼倒是挺应景的,真好象坐船的都是从皇城得意回来的登第者似的。
这座禹门码头后面有一座很老的房子,是一座楼,下面的楼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二层带檐廊的一座楼。可是那个屋顶可是很奇妙。上面是正规的徽式马头墙,下半部分却是清代单檐歇山顶,还有砖砌的假山花,山花上却弄出来一个圆窗。这是禹门码头的一部分,就因为这座楼,整个禹门码头荣幸地被县里当文物给保护了。

古镇上当然要有老胡同,在这里不叫“胡同”,也不叫“里弄”,而是叫“巷子”。下面这个就是古镇古巷之一,叫做“四方井巷”。北京老胡同里有一个“拐弯抹角”,而镇远的这个巷子叫做“歪门斜道”。

你可以看见这巷子的牌楼大门并不是正对着后面的巷子,而是歪着的。斜道是说这个巷子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曲里拐弯,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就悄悄地顺着斜道往巷子里面走,想看个究竟。这里有一座常规的随墙垂花门,可是上面却做了一个很大的翘角屋顶。垂花门哪里撑得起这么大的屋顶,没办法,建筑师只好在屋顶下面加了撑檐柱,弄得这个院门真够那个的。

你再看人家银楼的这座垂花门,这才是营造法式规定的样子呐,可是有在楼房造垂花门的吗?

往前走了几步,一扭头,嗨!这最隐秘的暗处藏着一家武馆。武馆的门口有一大摞青石板,不用说,这一定是演练“胸口碎大石”大法的道具。

这里有一座古宅,实木纯天然的。虽然屋檐下有电表和刀闸,但还是要挂上马灯,以防合闸的时候摸到电门直喊“艾玛”。

终于看见了巷子口牌楼上说的“四方井”。井台上的神龛里供着井神,香炉里有香没火。后面还有饮料,一边是半瓶过期的矿泉水,另一边是永不过期的山洞窖藏。井神是谁?据传说是《柳毅传书》故事里的柳毅。按照《白虎通·五祀》里所言,给井神的祭品应该是“井以豕”,那就是应该摆猪头呀。这里没有猪头,那也没关系;但无论如何不应该有酒,柳毅喝了酒还如何下得了洞庭龙宫?那是属于酒驾呀!

再往深处一看,还是曲里拐弯,不知道巷子深深、深几许?算了,我们走回头路吧。出来的时候惊见一家客栈,有客栈倒是不惊人,这个可以有。惊人的是架着卫星天线的那扇窗户,这是客房的窗户吗?有这样窗户的客房大概只能住老头儿,无走漏艳照之虞,可是老头儿就不艳吗?

突然看见路边有“礼门”、“义路”两座门,仔细一看,原来这里是文庙遗址。就剩这正面的门了,内部都被拆了盖房了,大门还被砌了一堵墙封上了。


本古镇的博物馆,很有风格。

进去一看,这不像是老宅,倒像是谁家的祠堂。这是民间祠堂的格局,檐下没有斗拱结构,而是封椽板都给封上防雨。我迈过门槛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个门槛很宽,门扇的轴是直接插在门槛的洞里的,既没有门枕木,也没有户枢。再抬头一看,上面不是连槛门簪结构,而是像下面一样宽大的上槛。这南方徽派的门结构可是和北方完全不同呀。

前院里面走一圈,看见一面放倒的石碑,这是民国间贺新县长上任的溜须拍马碑,应该是捡来的。

这里还有一座“邹公祠”文物保护碑。查了一下,镇远的邹公叫邹泗钟,是清光绪年间镇压贵州苗民暴动的清军将领,死于苗民之手。他死后,朝廷敕赐在这里给他建了祠堂,并封他为公。

看看它内院的天井。

这个是真的天井,中间真有一口井。

从里面往外看。

古镇街上当然要有小店,出卖本地和周边特产。看看这里也有苗族服装和银饰,很漂亮。

古街向东走到头,便见一桥,桥上有一亭。

桥上的亭子相当漂亮,三层重檐八角攒尖顶。门柱上的楹联还是那个汪炳璈所题,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横批是“河山柱石”。这里说的“缅人骑像过桥来”是指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缅甸遣使进贡路经此地。据记载,此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庄家是当时的镇远土司田大雅。后来由于改土归流把田大雅撤掉而建设下马,万历年间重启建设,至崇祯元年(1628年)完工。这座桥在河道里的基础是在很厚的淤泥上,因此桥基采用了和赵州桥一样的方式,就是在淤泥中铺设若干层青石板,所以这么多年沉降不大。但是它经常被洪水冲垮,然后又重修,直到清康熙年间一次重修后正好赶上康熙生日,这座桥就被称作了“祝圣桥”,和圣诞节没关系。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今仍完好。
站在桥上向河里望去。看见那座桥了吗?也是拱桥,但是有敞肩,因此不怕洪水。其实那是为了减轻桥的自重。


avatar
zzz0401
6楼
走过桥去我们就看见山坡上的一片寺庙建筑,大牌子上写着“中元禅院”,小碑上写着“青龙洞”,还是1988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张三丰曾在这里修炼多年,他是道教武当派的创始人,还设计了太极拳各种套路。既然这里叫作青龙洞,而且正在古镇的最东头,那是不是镇西头还有一座白虎洞呢?


可是,张三丰修炼的场地为什么叫禅院?而且一进去就是大雄宝殿?

观音洞里还供着千手观音像。

当年张三丰修炼的山洞里面,现在也是供着佛像。

观音洞出来,在山崖边上肯定要建一座望江亭。

这座望江亭的藻井可是很少见,这是一朵莲花,中间雕刻了凤凰,圆心的位置还有一个伪装得很好的火灾报警探头。这也是佛教元素呀,当然那个火灾报警器不算,菩萨不怕火,凤凰也不怕。

顺坡上的台阶爬上去,这里有一座文公祠,这肯定是纪念文天祥了。这座中元禅院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却有纪念宋代爱国英雄的祠堂,肯定是后人建的,但是借用的什么事由呢?

在这里可以观赏这些建筑,万寿宫高大的封火墙。

屋脊上的脊刹,砖雕神龛、花瓣和宝瓶,相当精美。

看看这座小殿,和恒山悬空寺殊途同归吧?

它也是佛殿?看看内部,徽派寺庙风格。这里供的不是佛,而是孔子像,这是文庙呗。

再走过去就是著名的紫阳书院,紫阳是朱熹的号,紫阳书院有点朱熹祠堂的意思,用以宣扬程朱理学。据说王阳明曾经在这里讲学,他下课走了以后,历代的学生们就还来这里背诵王阳明的理论。这是一座借着山势建起来的三层楼阁,是这一片建筑中最气派的。

林则徐去虎门上任曾经路过镇远,在这块山石上找人刻了俩字。

看看这座观音殿里的三座观音像,两边的观音是站在莲花座上,右手的观音右手持念珠;左手的观音左手持净瓶。注意看中间的观音像,右手持与愿印,左手持期克印,这是接引佛常见的手印,接引佛就是阿弥陀佛,通常阿弥陀佛身边一边是观音菩萨,另一边是大势至菩萨,他们称做西方三圣。像下面这样三尊观音像并列的很少见。还有一条,再细看,中间这尊观音像是男相。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观音的形象就是男身,后来逐渐演变成观音菩萨就成了女相了。现在中国的男观音像已经非常少见,像青龙洞这样三尊观音并列,而且其中一尊是男相的,绝无仅有。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西方三圣,在西方三圣中的观音应该是在阿弥陀佛的右手,这里持净瓶的菩萨肯定是观音,却是在佛的左手;而且,中间那尊如果是佛,无论如何不应该是这个形象。

这里还有一座殿,其实应该叫堂,里面讲的是当年的知府汪炳璈和镇远籍云贵总督之间一段有关捐资助学的故事。

看看这里的木雕、建筑,很漂亮。而且是刚刚油漆过的。

还有本镇儿童绘画。

神洞,凡人莫入,入者后果自负。

洞中最高处,老君殿,道家拜祖的地方。里面是三清像,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这些天尊“三号虽殊,本同为一”,代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在道教里,三清天尊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在宇宙诞生前便存在。所以说太上老君生年无始,为万物之先,无师无上,自然而然。有说老子李耳是太上老君,其实应该说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过去说洞里乾坤大,还真是,走一圈下来看见了释迦牟尼像,还有他的弟子观音像;也看见了孔子像,还有他的晚辈朱子的学院;还看见了三清天尊的像。张三丰在这里一修炼,把儒释道三家的法王都引来了。你别说,这些年见过一些儒释道三教兼修的场子,还真是没有这座青龙洞大。青龙洞依山傍水,仙气易聚不易散,三教弟子们肯定是趋之若鹜。数了一下,这里还缺了二个洋教,看来洋人还是不了中华仙山情啊。既然此山恁仙,三教弟子们就找洞挖洞,拆树盖楼。每个山崖和每个山洞都被搭上了楼台亭阁,美是美矣,玄亦玄乎,香客练家若不上蹿下跳便无法把手中的高香敬献出去。在这里行走就像在山西悬空寺,每时每刻要看好逃命的路,以便琼楼崩塌时奔之。
站在青龙洞最高处观望镇远之貌。环视,见舞阳河流来流去,楼宇层叠铺陈,游人行走如蚁。

有话说男儿当自强,如要依靠别人就会靠树树倒、靠人人跑。你看下面山崖上这座三角亭,它把靠着的那棵树倒是没有靠倒,却给靠秃了少年头。

顺着下面屋顶坡面看过去,

河对面好像是一个空场。那个地方过去也是来钱的地方,由水路入黔,必定沿舞阳河经过镇远,历代朝廷便在这里设了关口,收税抽头,其乐大焉。

贵州当地人说老天爷特别心疼贵州人,黔地虽雨多,却都是下在夜里。我们这次不仅昼游了镇远古镇,还领略了一把镇远夜雨。
夜初,并无雨,行商已杳,却是坐贾灯火市。

俄顷,雨来,贾也渐暗。

灯楼大发,行客稀影,雨中生意不好做。

寒江夜雨声潺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风徐徐,洗尽碧阶今夜雨。灯火阑珊处,不见断魂人。

古镇一日,未空游。
avatar
zzz0401
7楼
众看客:
我的游记描述的是观感,即所见和所得。图片拍了不少,发在这里的一定是有内涵的和能够说明所感的。如果我把所有随手一拍都发出来,必然糟粕频出、泥沙俱下,一来是对贵看客颇为不恭,二来景点官方看见就会投诉我糟蹋他们的最爱。
所以,希望我的游记能让众看客体会到景点的精华,真正做到开卷有益;而不仅仅是图片的罗列。
avatar
zzz0401
8楼
贵州省的省会是贵阳,既然叫贵阳,那它的城北肯定要有一座山或者一条河才对,是吧?果然,贵阳的北面有一座山,贵阳人管那座山叫贵山,而那座山北面的贵人却管它叫做贵人山。贵山南边叫贵阳,从贵阳市区再往南走,有个地方叫青岩。青岩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在由云南进入内地的茶马古道上,还在黔桂驿道上,而且还在从南面进入四川的蜀道上。因此,古代的时候,这里是交通要道。那上回说的明初屯田移民就会在这里建立一座堡垒吧?对,就是所谓的屯堡,当时叫做青岩堡。据考证,这座青岩堡最初建于洪武十年。上次我们说明代朝廷批准大将沐英屯田开耕是在洪武十九年,那这座青岩堡就是在这之前呗。朱元璋南征收复云南是在洪武十四年,这个青岩堡的历史说明朱元璋正式开征西南之前已经在这里做了铺垫。这座青岩堡肯定是当年修建了做为前进基地的,或者是攻击营地。为什么建在这里?一来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一旦封闭,则云南梁王的财路就被断了一条。二来是因为当时这里一定是在梁王和明王势力的交界线上,朱元璋建此要塞则进可攻退可守。既然是做为军事要塞的屯堡,那就会有坚固的城防,包括城墙和门楼。看看这座北门,连那段城墙都是明代的。城楼是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本城最大的一座城门。城墙都是青石筑就,所以叫青岩堡。

城门外面立着一座牌坊,这座牌坊很简洁,但是规格还挺高,是四柱的。仔细一看,居然是汉白玉的,这肯定是近年重竖的时候擅自提高了一个等级,原装的应该是青石才对,本地盛产青石嘛。

看那中楼脊刹上立着一个“寿”字,这样的祝寿牌坊可是太夸张了!再看额枋上的字,“吴张氏贞寿坊”,嗯,原来是贞洁牌坊带祝寿。侧枋上有“彤管流芳”、“皓首完贞”。彤管一词出自《诗经》“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是指女子喜欢的香茅草春季发芽的芽芯。完贞说的应该是订婚后还未完婚便丧夫,后在夫家守寡一生,这应该是过去最悲惨的女生了。进了北门就是城里最大的寺庙,叫做龙泉寺。说是最大的寺,这山门可是不大。拱券门,券里还有镂空木刻。进去就上台阶,

关键是这前山门还没有后门大,你看这后门,牌坊式大门。

这座龙泉寺的建筑布局和北方小镇上的老庙差不多,但是有不同的风格。北方山坡上的寺庙通常会先平地再盖殿,这里的大殿在上面,从台阶上去。而两边的配殿则是在大殿下面的平台上,并且是二层楼,看上去更像是民居。不过这里的正殿和配殿的规格都很高。

院子里摆了很多盆景,屋子里也都是怪石,这里已经没有佛光,而是展览馆了。廊下早春之花已开。

后花园的烧饼门内仍是暮冬的寂寥。

从无佛无僧无香火的龙泉寺出来,就可以看见本镇最佳位置的店铺。那店名显然是在蹭龙泉寺的热度。

这座青岩镇既然是屯堡,它肯定是没有经过城市规划,街道布局是按照地形因势利导,全无规矩可言。我们就让脚领着沿斜街下行而走,看看沿街的店铺,建筑都是南方木屋。

南方的木屋先有柱,然后有枋梁檩椽起屋顶,柱子之间填木墙,屋顶之上铺灰瓦。他们没有斗拱结构,也就不会有长大的飞檐,屋檐之下都有下面这样的十字雀替加强支撑,这是和北方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官房,屋檐下就会有封椽板遮盖,就看不见那些十字雀替了。

下面这座楼,承重的是砖墙,二楼露台上栏杆上不是立柱,却是冰裂纹,这是窗棂的样式。

这镇上最著名的恐怕要数赵家,这家里出了一个状元、二个进士,不仅有文化,还很有上进心。他家的故事在黔中广为传诵,宅子便就立为状元府。赵家后人流落四方,老宅现在是青岩的名人名居展览馆。状元家大门很低调。

看看这座前院正房,徽派建筑。这个地方原本应该是穿堂屋,但是后墙封上了,从两侧夹道去后院。

看看这偏房。前院偏房都是三间的,清代官房样式,正面下面是砖墙,上面是木窗。

后院正院正房,台基不止一尺高。堂屋大门缩进。

堂屋里面的结构也是华南特有,中间摆着八仙桌和太师椅,但没有条案。在后墙上是神龛摆放祖宗牌位,顶上没有天花。

卧室里的状元床,双层仿硬木刻花门罩,极为奢华。这床似乎不够长,我要是上去肯定躺不下,看来状元是短小精干。

状元家的院子还算宽阔,这座黑墙大屋很像洋人农家的粮仓吧?说明状元家里有余粮。

走到街上看见一座半扇屋。西洋拱门拱窗,屋顶只有一面坡。这一定是洋和尚庙。

青岩既然在通往云南、四川的要道上,连官家都设有驿站,那一定是滇川客商常走之路。既然有客商来往,那就一定会在这里开办招待所呗,你看下面这所四川会馆,就属于四川住青岩办事处的性质。四川往贵州而行,估计行商居多,进京赶考的学子和述职的官员应不走此路。

进了门,迎面的这座楼很有军事要塞的风格。

正房里现在展览的是青岩的交通运输历史,看来这里还真是古代黔地物流中心之一呀。来往运输的有很多都是战略物资,首先就是粮食,无粮则军心不稳。还有就是盐巴,黔地无盐,这里的盐都是来自四川。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给四川井盐降税,促使其生产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盐巴最大供给侧。估计这座四川会馆里当年常来常往的客商中,一定是盐商居多。

青岩古镇上大宅大部分还是遵从四合院的布局,无论坐哪儿朝哪儿,都有正房、厢房和倒座房。很特别的是这个倒座房常常被盖成楼,我们刚才进来看见的疑似军事要塞,其实是本会馆的倒座房。这些倒座房多数有相同的功用,我站在正房前面一回头,就看见这个倒座房的功用是戏楼。你别说,这台上唱着许仙和白娘子借伞还伞的调门,台下客商之间也在实践借钱还钱,包括买椟还珠。

刚才看见疑似洋和尚庙,在这里果然真地看见一所,看来这镇上除了儒释道以外,这洋教还真没有完全缺席。

这座天主堂可是还有一段故事的。清末天主教逐渐进入中国,咸丰六年(1856年),贵州主教胡缚理在青岩修建了这座天主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十一年(1861年)端午节,青岩发生了宗教冲突。前面那位赵状元的先人团总赵国澍带领团丁斩了青岩天主堂里的修士,此事后来上升到朝廷,最后以朝廷赔钱了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案,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此案中的赵国澍名垂青史,朝廷在同治年间给他建了祠堂。此案中的修士张文澜殉教捐身,基督教历史上有很多殉教者,这些殉教者被罗马教庭封为圣人,比如圣劳伦佐。但是张文澜没有被封为圣人,也没有他的雕像以示纪念。
看看赵国澍的祠堂,牌坊式大门,相当气派,侧枋上是“金汤”、“柱石”。

登堂的台阶有报鼓石立柱。

穿堂屋华丽的木刻门罩,可以看见后面的正房在办展览。

看看正房,重檐硬山顶。徽式砖雕屋脊,两边的鸱吻没有脊吻的功能,只是脊饰。檐廊下廊柱上的木雕门罩更加华丽。正面是木墙,而没有窗下的砖墙。这是经典的清代徽派殿堂建筑。

看看侧房,也是二层楼,却是单檐庑殿顶?三面有檐廊,二楼扶手栏杆上不是立柱,而是回字图案。这里的二楼栏杆处都没有其它地方徽派二楼常见的美人靠。

青岩大宅除了徽派特征以外,也有自己的特色。你看这个正房的柱础,既不是鼓形的,也不是盆形的,而是上下两截束腰的。中间的部分还刻有图案,这个上面刻的是“梅花鹿回首望松柏”,很吉祥,鹿象征禄;松柏象征长寿。这样的柱础极为罕见,在梁思成的著作中好像都没有提到。

洋人到了青岩,肯定不能就盖一座庙,还应该盖楼吧?看看这里,果然有一座洋楼,现在被一家银行赁入、要不就是买下。

OMG!这座牌坊式大门可是太“油大”了!简直让人惊掉下巴!

紧走两步上前张眼恭望,却是“万寿宫”。

上面那些砖雕很有意境,那是骑鹤老君率八仙在过海。在老君面前,过海的八仙无脸各显神通,只能乖乖地驾云。
看看这座大殿,清代徽派单檐歇山顶,下面有巨大的檐廊,素梁素枋,却有花哨的木雕门罩。两边的配殿也是二层楼。

大殿额枋上挂着“高明殿”,门匾上写着“玉隆万寿”。晋代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在江西抚州有一座观,后有宋徽宗题名为“玉隆万寿宫”,我估计这里门匾上的字即出于宋徽宗的玉隆万寿宫,说明此处是净明派道场。大殿里面供的是太上老君像。

回头一看,正殿对面的倒座房还是一座戏楼,这座戏楼可是相当奢华,你看那木雕门罩,是本镇最豪华的木雕门罩。

突然发现戏楼天棚上的藻井很特别,上去看一下。这是八方单层藻井,八个面上都有一幅画,有将军骑马杀敌,也有仕女拈花斗草。上面是木刻祥云中穿过一条青年苗条龙,中心是旋转的风火轮。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藻井,又惊掉一次下巴。

原来青岩这里大宅的配殿盖成楼是有道理的,主宾在正殿里听戏,陪客就可以在配殿二楼听戏,所以这些配殿的二层檐下不设美人靠。这个布局和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一样一样的哈?看来这万寿宫的道人还是很文艺的呀。其实,最前面那座慈云寺的倒座房也是这么一座戏楼,看来青岩的儒释道诸家都很文艺。
avatar
zzz0401
9楼
到后院看看,哇,这后院正殿的屋脊装饰才是徽派最经典的呐!

镇上既然出了状元,那肯定有文昌阁的功劳。

文昌阁供奉的通常是文昌帝。中国古代星辰信仰中的北斗即为文昌宫,最早见于《楚辞‧九歌》,指少司命是第四颗星。唐玄宗曾把梓潼封为“文昌帝君”,始有文昌一词。这里的文昌阁正殿门匾上写着“万世师表”,那就是把文昌阁和文庙合并了呗。

进了殿内抬头观看,没有文昌帝君之像,也无孔子持笏像。上面却挂着“菊林书院”之遍,看来此处虽无圣人像,但还是镇上文人相倾处。我没打错字,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文人相倾,互相倾慕、互吐衷肠。一有文人,这个地方就有“绉绉”之味了。你看这块匾上写着“晞风邹鲁”,“晞风”出自《宋书·蔡廓传》,“晞风者陶和而安怡”,比喻沐浴其风,受其教化。邹鲁:孔子为鲁国人,孟子为邹国人,邹鲁即为孔孟是也。就是说孔孟之风吹遍本镇,青岩诸民莫不喝之。

出来四下一看,果然如此,连镇上支部的组织活动都是在这里举办,共沐国学之风。

镇子里还有一些名人曾居地。抗战期间,云贵属于大后方。国民政府把重庆当作了陪都,沦陷区和即将沦陷区的一些公私学校就搬到了云贵,浙大当时就是把预科和一年级设在了青岩。而延安也把一些军属迁到云贵,周总理的父亲和邓颖超的母亲都曾在这里秘密避难。下面这是当年周总理的父亲借住的老乡家,属于镇上当时的富裕户。

为了方便周老先生进出,给他的居室单开了一扇门。

镇上人家在镇上政府的组织下纷纷开办旅游项目,各家各户腾出南房北房,门口挂上牌子就可以成为一家客栈,各方游侠可以在这些客栈里找到空铺。比如下面这家。

如果这家客满,你还可以去下一家。下家是夏家。

你看,这家客栈的主人就是受邹鲁之风熏陶过的文化人,在客栈门口摆放了很多落地匾。我这种没文化的就查不到那些匾上文字的出处。后来请教了一下栈主,说是网络语言和词汇。

这家是镇上最狠的,双门神把关,别说小鬼,连钟馗都不来。不知道他家的门是不是桃木的。

门神是谁?据说二位门神一位叫神荼,另一位叫郁垒;神荼在左门扇上。《山海经》里说海外有桃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阿哥神荼和阿弟郁垒每天早晨站在这棵桃树下检查小鬼,如果头天夜里出去的鬼干了坏事,他们兄弟俩就给捉了扔老虎洞里去。因此,他们俩站在那里的话,干坏事的鬼就会躲远远的。当然,如果有靓鬼来的时候,他们兄弟并不妨碍。
有门神罩着的客栈当然安生,且慢,这大屋的堂屋并不在正中间,右手多一间房,那间是单间吗?

古镇有一条背街,我理解就是正街的后背,属于暗道性质。背街因为背,所以常有人在这里走动,地上的青石板就磨得光可鉴人。可是为什么连墙根儿底下的青石板都磨得那么亮?难道是白天人走路当间儿,夜里鬼走墙根儿下?肯定不是,我断定那是有人用磨石机给磨成那样的,就像过去做水磨石地板那样。背街的墙肯定是街上人家的院墙,都是青石板磊的。

这背街上都是什么样的人家呢?看看这家。中规中矩的垂花门,省略了门槛和门扇,这就是夜不闭户吧?

再看看这家,“寻抢别苑”,这就是江湖上说的“找抽型”的吧?

看看这座全须全影的垂花门,按照徽派风格所有零碎儿一样不少,就是在避风板上缺了一幅《梅花鹿回首望松柏》,其实也不用唐寅版的,只要青岩版的就好。

见旁边有一座黄土高坡,便攀登上去,上面倒是没有大风吹过,却可以看见坡下河边宅房的背影。
闲来醉卧三间茅,忽闻瘦马嘶野壕。


去街上走走看看。兴办旅游,一个要紧的是开旅馆;另一个要紧的当然就是开铺子。当年屯堡时期这里的店铺数量已经无考,但肯定没有现在多。

看看这家,稀饭不稀奇,糕粑是特色。

下面这家的糕粑历史更久,有一百年了。看上去是很有来头,门前还码着两尊汉白玉麒麟。和城里的玉狮子一样的配置,不仅有须弥座基座,基座上还有锦铺。注意看那扇门的下端,这是我一路走来看见的唯一门枕木,徽派建筑的门枕木。

这个木雕如果店家告诉我产自非洲,我肯定不会惊奇。

牙舟古陶,产自此地向南一百公里的平塘县牙舟镇。这是一种釉面陶,造型古朴,技法原始。据信是屯田时期传入贵州的。

女铺主这是回家了吗?

可是还没上门板呐。

野生菌,这应该是附近山上树窠里的出产吧?杨梅汤是本镇的特色饮料。旁边还有一张“摸骨神算”的招贴,没见那麻衣术士的坐席。

青岩还有一种特色小吃,叫做青岩卤猪脚,就是我们常吃的红烧猪蹄,青岩的这个炖得非常烂,入口即化,也很入味,适合重口味的人吃。我们北方人吃的猪蹄是不分前后蹄的,广东人吃的猪手肯定是猪和你打招呼的那只手,那就是前蹄呗。这里的猪脚应该是向黔之驴学习“蹄之”的后蹄。
好家伙,这里有这么多好酒呀?

按说这贵州应该是茅台酒吃香,再不济也应该是茅台镇的酒,这里可全是糯米酒,还有各种口味,那肯定是本镇的特产呀。我让老板一样给来点尝尝,架不住这样数多,老话儿说“好虎架不住三匹狼”,我喝完之后就只能奔西门走了。

出了城就去厕所。这个厕所可是特殊,每个便池都编了号。看来到了旅游旺季的时候,这里的厕所都要买票领号才能去呀!不知道彼时的厕所左近有没有黄牛倒号?

黔地一圈走下来看了不少。先是看了山、看了水、看了山和水,然后是看了古镇。先按着历史纵向地看了有千年传承的苗寨和超过五百年的镇远,然后又按着历史横向看了和镇远同时期的青岩。你看,我们把贵州的风光和历史都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这一路走下来的感觉是贵州旅游办得相当不错,最关键的是道路畅通,然后各景点的接待都很正规到位。虽然我们是批发了各处门票和吃喝,但是景点门票似乎也不便宜。我们去青岩古镇的时候,恰遇门票打折季的最后一天,北京来的访客喜获半价优待,原价60元。
我们在荔波看山和水那天晚上,还去荔波城里吃了一顿当地特色豆花烤鱼。这是把漳江鱼先用油煎了,然后放在铺了生菜叶子的不锈钢托盘里,加上各种佐料和水,最上面铺上一层豆腐脑,再把托盘架在燃气炉上加热,他们说这是“烤”,我把它念作“煮”。味道还不错,特别是鱼汤咕嘟出来的豆腐脑,非常好吃。
贵州虽然这两年才开始开发旅游,但是依靠正规化把生意很快就做大了。据说去年贵州的旅游收入已经超过了邻居旅游大省云南,当然这里有云南导游系统自己黑自己的影响。希望云南能通过正规化把旅游办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毕竟云南有那么多迤逦的风光呐。
春来时看黔山如烟之行圆满结束。
avatar
zzz0401
10楼
连载完毕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