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要上天,10万人围观
贵州多山,山与山的交界就是路。从地图上看,县道连着国道,鲜有岔路。944县道与552国道将大塘镇和中国天眼连接起来,车程不足1小时。
中国天眼,实际上是一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犹如一口坐落于山坳间的“大锅”。它于2016年9月落成启用,对于年纪小一些的大塘镇孩子们来说,自打记事起,便知道离家不远处,有一个望向天空的庞然大物。也正是这只“天眼”,将他们的目光,从大山带到了天上。
2022年4月23日下午14点27分,“天眼”落成的第6个年头,大塘镇的孩子发射了5枚“火箭”,通过直播信号,10万人次见证这一刻。
“火箭”是用纸和泡沫板做的,虽然简单,但当打气筒将“火箭”发射出去,孩子们抬头望天,就像望见整片宇宙。
李静是最能明显感受到大塘镇孩子变化的人。
3年前,她刚来到益童乐园大塘站时,这里的孩子颇为腼腆,见到有人上前,他们就会躲起来,跟他们一说话他们就害羞,捂着脸躲到其他同学身后去了。偶尔有些调皮的举动,大多是为了博取关注。彼时,他们每天接触到的人只有老师、同学、爷爷、奶奶。因为陌生,他们对外面世界有很强的距离感。
李静是安徽人,因为结婚来到大塘镇。对她来说,刚开始面对这群孩子时,就像是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眼前总是雾蒙蒙的,试图让他们了解山下的世界,却不得其法。
她说:“我想带他们体验更多好玩的活动。但我们能力有限,有些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然而,随着一些陌生的声音在教室中响起,她的世界拨云见日,好像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一路向上,回头望见一条搁浅在“天眼”旁的蛟龙。
在几天前的字节跳动公益“青少年100问”第二季直播中,男孩张远与抖音知识创作者@科学火箭叔互动,讨论火箭的构造问题,也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想成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提问源于认知的变化。虽然距离“天眼”很近,但是亲眼见过“天眼”的大塘孩子并不多,张远是其中之一。李静说,从去年开始,张远就常常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起自己的航天梦。在他的描述中,航天是飞船、是太空、是成为杨利伟。
4月16日,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面,张远和大塘镇益童乐园的孩子们用画画的形式,迎接3位航天员回家。在孩子们看到航天员王亚平的经历后,两个女孩也燃起了与张远一样的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员。
益童乐园大塘站孩子 江丽
大山里长大的孩子,像森林里的幼苗那样精力旺盛,当他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问题也喷涌而出。在字节跳动公益“青少年100问”第二季直播中,孩子们问:
⽉球⾥有嫦娥和⼩兔⼦吗?
外星⼈是不是和奥特曼⼀样有超能⼒?
航天员在太空里是怎么洗澡的?
……
他们身处大山深处,但从不缺少求知欲和好奇心。字节跳动公益和抖音的工作人员用镜头将这一幕幕传递到直播间,像大多数到访的人一样,他们留下的评价也是:“这些孩子不像留守儿童。”
“但是为什么孩子们就必须有我们认为的‘留守儿童’的样子呢?”李静莞尔。
作为直播中“怎样成为一名航天员”的答题人之一,字节跳动员工小张同学曾经的处境,与大塘镇的孩子们有些相似。
因为父亲是修筑发射塔架的工程师,所以她人生的前6年时间,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度过的。
彼时,发射航天器对于小张同学而言,平淡无奇又意义不明。她常常在凌晨被父亲叫醒,从房间的小窗望出去,半梦半醒之间,看到一个小小的光点飘向天空。
荒芜的戈壁滩上,目之所及只有发射塔架和几棵胡杨,抬起头来,天空一览无余。年幼的小张同学常常会问父亲,那个小火星儿飘去哪里了?
父亲拍去工作服上的沙土,告诉她:“去了天上,比这里到北京还要更远的地方。有的变成了无线电话的信号,有的变成了指路的导航,有些给你拍了其他星星的照片,有些却越飞越远,去找人类的朋友了。”
很多年后,小张同学早已离开酒泉,但当她看到“青少年100问”第二季的员工志愿活动主题是“心怀好奇,可摘星辰”,就急吼吼地上线回答。
小张同学和父亲
为了给孩子们准备课程包,她翻出了许多小时候的照片,与父亲谈起当年往事。这个成长于酒泉的女孩,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自己的航天故事,她告诉大塘镇的孩子:航天事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可以是冲向宇宙的巨大能量,也可以是航天人弯腰捡起的小小石子。
而心怀航天梦的他们,也不一定要做那个去太空出差的人,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让自己离行星更近一步。她在课件里写道:就像宇宙是由很多星星组成,你只要当好自己的小星星,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你也能成为组成宇宙的一部分。
在直播中,小张的同事,字节跳动算法工程师汪美丽用一组代码,让屏幕上的“火箭”升空。在孩子们眼中,这群不是航天员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与航天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在这一刻,他们心中的航天梦开始变得清晰:不仅仅是不远处的庞然大物,也是未来的广阔天地。
在字节跳动公益和抖音“青少年100问”第二季直播中,抖音知识创作者@朱一明老师向大塘站的孩子们讲述,由于卫星绕地球转动只需要1.5小时,如果按照太阳东升西落为一天,那么就是地上1天,空间站16天。
讲解的过程中,朱一明用手指模拟卫星运动轨迹,宇宙在指尖变幻,孩子们也迎来春播时刻。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朱一明早早就意识到:教育不只是一个输入输出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他极为擅长用有趣的事物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在直播中,他以蹦床为例,让镜头那端的孩子们想象人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将家里的干发帽戴在脑袋上,模拟航天员在太空洗头的过程;而水杯则成为他模拟“太空马桶”使用原理的道具;打开方便面的蔬菜包,航天员食用的脱水蔬菜也好像并不遥远……
在他的三言两语间,航天是触手可及的,就像直播之初,他对孩子们说的:“未来咱们也上天,体验太空生活。”
在兴趣为王的教学逻辑里,@科学火箭叔与朱一明不谋而合。
这次直播开始之前,火箭叔先把自己的课程在家中“彩排”一遍,听课的学生是自己的儿子。这也是他确定视频创作选题的流程之一。“我会比较重视孩子们的爱好”,火箭叔说。
而直到大塘的孩子们将右手高高举起时,他都不确定这堂课会走向何方,“我希望按照他们的逻辑交流”。短暂的几十分钟里,火箭叔循循善诱,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熟悉的节奏,一步一步走出大山,进入无垠的太空。
直播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得知,下一步,中国人将要尝试在空间站种植植物。
失重状态下,土豆会长成何种形状?
宇宙辐射的力量,到底会怎样影响辣椒的口味?
……
航天人在太空播下的种子,也借由这场直播,落入孩子们心底。
直播,春播。播种之后,花开有时,中国人的航天故事还要讲很久很久。
直播结束后的第二天,4月24日,就是第7个中国航天日,一则短视频在抖音传播开来。视频中,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回应了大塘益童乐园女孩想成为航天员的梦想。
她说:“等到她长大,欢迎来报名。”这个回应在抖音上广为流传,也传入提问女孩的心中。
有人说,天文学家的眼睛是“天眼”,医生的眼睛是显微镜,海军战士的眼睛是潜望镜,而山村孩子们的眼睛,或许就是这一问一答。
“每份好奇,都有答案”,字节跳动公益和抖音共同发起“青少年100问”第二季就像是一条平滑的纽带,连接了宇宙和大山深处的个体,让知识传递更加便捷,也消弭了公益与大众之间的壁垒,让公益变成举手之劳。
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南仁东生前曾说:“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小时候,南仁东望着天上的星星,心想“要是能摘一颗下来就好了”,于是就有了“天眼”的故事。
益童乐园大塘站的孩子发射“火箭”
心怀好奇,可摘星辰。
如今,大塘镇旁的喀斯特洼坑中,巨大的射电望远镜昼夜不停地接收电磁波,探索宇宙的边缘,而那些成长在天眼一侧的人生,或许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