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10年来,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核电、生物育种、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累计培养了7700多万名高素质专业人才,有力支撑了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如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构筑大平台,产出大成果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京沪干线、“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到今年7月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信息领域成功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这些重大创新成果的取得,正是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下好量子科技‘先手棋’,推进有组织科研结出的硕果。”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说,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中国科大一直心怀“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统筹开展目标导向、有组织的科研与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瞄准国家急需,努力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说。 郭新立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提升基础研究自主布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产生重大原创成果,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集成攻关,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近年来,山东大学瞄准集成电路、基因与生物技术、新一代纤维材料等国家战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及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技术急需,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难题。 “云南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8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平台24个,高校已成为云南省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王云霏说。“近年来,我们着力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厚实等独特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变为先进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王云霏表示。培养一流人才,为国家输送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强不强,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说,近年来,学校对标强国战略需求绘制四类杰出人才目标画像,推出由6位院士担任班主任的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等特色班,成为学校人才培养“金字招牌”,杰出人才培养的哈工大之道日趋成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的二十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近年来,学校以“2011计划”、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等为契机,启动一流本科教育、卓越研究生教育改革,在人才选拔、课程体系设计、导师引领、国际视野、科教协同、交叉人才培养等方面主动变革,先后设立了唐文治书院、智工舍、巴斯德学院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系统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综合模式建设,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苏大经验”。 在党的二十大代表、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看来,要实战育才。“要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培养历练青年科研人才,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朱世强说,之江实验室在实践中敢于让年轻人在重大项目中“挑大梁”,承担的国家级科研任务中有不少“90后”已经成长为科研骨干甚至是项目负责人。 党的二十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介绍,依托“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学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集中优质师资力量,建立科研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全员育人机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院,我们通过将院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将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复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党的二十大代表,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迟楠介绍说,学院还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对人才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对人才培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新时代做好人才培育工作的根本指南。”党的二十大代表,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说。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一批国之利器、国之重器从高校诞生,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一流大学建设,必须扎实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说,近年来,学校扎实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构建了金专、金师、金课、金果、新工科的“四金一新”一流本科教育格局。同时,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提质工程”,深入实施强基计划,着力培养“国之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2年2月,河南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现代化河南和全国创新高地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发展路径。“河南大学将深入实施学科‘筑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一流人才会聚、国内合作深化、国际化驱动等九大工程,使河南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说。 此外,在迟楠看来,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国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紧缺人才欠缺等问题,我国高校在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上与世界顶尖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已经赋予了高校较高的自主权,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意在引导各高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迟楠说。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19日01版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董鲁皖龙 储召生 刘琴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