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香港马上有这些大变化!特首李家超第一份施政报告发布!附全文!

香港马上有这些大变化!特首李家超第一份施政报告发布!附全文!

公众号新闻

今天香港有件大事情,几乎全香港的小伙伴都在关注,那就是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上任后的首份政府施政报告!


其实这份施政报告封面早早就已经被媒体曝光过,是个绿色封面的册子……






特首说,绿色封面,代表希望、生命力以及和谐稳定!让公众相信香港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份重量级的报告从封面的寓意就像给足了香港定心丸,里面的内容会有多重要就更不用多说了。


整份施政报告内容包括房屋、经济、民生等等,信息量超大!而其中对于“抢人才”上更是集中了火力,让小伙伴们眼前一亮……



出六大招“抢人才”


今天一开始,特首就说:香港已经流失了14万劳动力!


所以政府除积极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外,对于吸纳外来人才会更进取,就有了下面这六大招“吸才措施”


第一招,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这是个什么计划?来划个重点,意思是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满足以下的任意一点……

  //  

1、过去一年的年薪250万(不设人数限额)


2、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五年内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


3、未符工作经验要求但最近五年内毕业的百强大学毕业生(每年上限10000人)



就可以获得“高端人才通行证”,直接来香港!而且签证时长为两年,前两项人数还不设限,最后一项人数每年上限10000人,果然是人才多多益善。





第二招,放宽“一般人才”入境


也就是放宽了“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政策。一般就业政策是针对海外人士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是针对内地人的。


若僱主引入人才的职位属“人才清单”表列的13项本地人才短缺的专业,或招聘的职位年薪达港币200万元或以上,无须证明本地招聘困难,可直接提出申请。


政府会尽快更新“人才清单”,以反映各专业的最新短缺情况,目标在明年第一季完成。





就是说只要你是政府给出的这份“人才清单”里的13种专业里的其中一种,或者职位年薪达到港币200万以上,就可以直接提出申请,不用再有证明本地请不到人,非请你不可等的一堆证明了,程序更简单人性化了。


第三招,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大家肯定不陌生了,这个计划就有点像内地的“积分入户”的高配版本,这个计划以前是每年都设有配额的,但是今年,配额限制直接取消,也就是不限制人数!


不过这个计划会先执行两年,两年之后再看情况要不要变。


第四招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


这是港漂小伙伴们最关注的问题,以前,来香港读书的小伙伴,毕业后可以无条件延长1年签证,只要在这1年内找到工作,就可以续签。很多小伙伴就是这样一直续签,直到拿永居。


而现在延长签证期直接延长一倍时间2年!而且这个政策还会拓展到港校在大湾区校园的学生,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分校等等,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可以享受这个政策!





第五招,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


科技人才和上面的人才类型有点不同,这类人才是香港科技事业的专业人才,从事研发工作。在2018年就已经推出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一直以来是有特殊要求,必须是请3个非本地科技人才,还要配着请1个香港本地人+2个实习生。





但是现在新的政策直接取消了这些要求。 


第六招,延长工作签证年期


这里就更容易理解了,在现有和新增的输入人才计划下的人才,到港获聘后可获发最长三年的工作签证。



“抢人才”就以上这些?当然不止,后面还有个“王炸”,买房退税!这才是港府下的最重本……


一定年期后置业可退买家税


香港住房有多紧缺,楼价有多高这个是人尽皆知,但是对于人才,还能做到买房退税,而且退税程度去到哪?先举个例子……


以一个楼价1,000万元的住宅单位计算,原本非本地人需支付新从价印花税(AVD),税率均划一为楼价的15%,同时亦需缴付买家印花税(BSD),税率同样为楼价的15%,这里要交的税就大概要300万了。





但是现在可以把这个税退回给你!


假设同样购买楼价1,000万元的住宅物业,即日起,居港七年并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海外人才可申请退回新从价印花税(AVD)及买家印花税(BSD),并改以首置税率水平缴税,即税率将由30%降低至3.75%,税款则由300万元大幅降低至37.5万元,将会省税262.5万元或87.5%。




买个1000万的房子,你起码能省下200多万!而且是从今天开始,非永久居民买房退税政策立刻生效,今天签合同买房,等到换永居后就能退!


就别说1000万的房子,就算按如今香港的楼价,随便买个六、七百万的房子,分分钟也可能省上百万的税费。


再举多个现实的例子,按现在香港楼价来算,假如你看中了这套房子……



如果按原有的制度,730万的房子大概要交30%的税率,算下来就要交大概218万的税,同样海外人才则可改以首置税率水平缴税,即税率将由30%降低至3.75%,也就是只需要22.5万的税,足足省下了195万。



能出这么多大招,也不难理解,香港这几年各种风波,疫情袭来,整个社会环境都有点飘摇不定,香港的未来只有依靠源源不断的人才,成为新增的力量来发展才能带来希望。


李家超发表首份施政报告 大湾区成热词





10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直接参与内地的庞大市场,同时与世界接轨,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点战略,更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

《报告》包括前言、七大范畴的施政措施及结语共九个部分,其中提及大湾区的有关内容共48次,大湾区成为热词。



对接国家战略 增强发展动能


《报告》强调,“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为香港注入源源不绝的发展动能。特别是大湾区建设促进了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同时表示政府会善用已提升的粤港、港深合作机制,以专班为平台,深化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对接,也会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和深港河套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的开发建设。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由行政长官担任组长,三位司长任副组长,从策略和宏观角度推进及督导跨局工作,加强与内地机构沟通,并定期举行国家政策解读活动。督导组的工作有四大领域:


就香港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大湾区建设制订策略方案,积极推进发展协作



制订进一步打通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工作计划和优次



强化与内地省市的区域性合作机制,督导合作项目的落实进度和成效



积极推展香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专业服务及人文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并制订措施



多措并举推进“八大中心”建设



在国际金融中心方面

《报告》提出包括提升融资平台国际化、强化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优势、加强互联互通、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强化资产和风险管理以及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等措施,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加强互联互通上,《报告》明确,全速落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早前宣布支持的一系列互联互通安排,包括今年内提交条例草案,宽免双币股票市场庄家交易的股票买卖印花税以优化人民币股票交易机制,并尽快完成两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北向通”的准备工作。同时研究优化债券通“南向通”,促进更多元化的点心债发行和交易,并继续与内地商讨更多互联互通扩容方案。此外,争取短期内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支援,也为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踏出重要一步。


同时,为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报告》要求推动香港成为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绿色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以及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并支持港交所继续推进与广州金融机构等在碳市场发展的合作。


在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方面

《报告》提出了4项具体措施。其中,特别提出以下措施:

◆ 扩展“创科实习计划”——为香港指定大学在大湾区设立的分校和海外修读STEM(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相关课程的大学生提供香港创科实习机会

◆ 开放数据——与内地探讨内地数据向港流通的安排,共同推动大湾区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 积极吸引海内外创科企业进驻港深创科园,成为构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方面

《报告》要求香港演艺学院重点研究为本地以至大湾区培育所需文化艺术人才,以及在“北部都会区”设立新校舍和增加非本地生比例。同时,政府会推动与内地的文艺交流合作,包括在2024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以及每年举办的“香港周”、“中国戏曲节”等


在国际贸易中心方面

《报告》提出多项具体措施。其中在进一步支持中小企方面,《报告》强调要把握内地机遇,包括香港驻粤经贸办将设立专责推广中心,支持港人港企在大湾区发展。香港贸发局也会增设“GoGBA港商服务站”,落地至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并会在不同省市举办商务考察及培训等


在国际航运中心方面

《报告》提出,政府会提升陆路口岸的基础建设,包括在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下,完善陆路口岸和清关安排,以及在规划重建沙头角口岸及发展“港深西部铁路”和北环线支线时,研究采用“一地两检”及“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安排。同时加强“多式联运”,结合空运、海运和陆路运输服务,促进香港在大湾区物流链的关键角色


在国际航空枢纽方面

《报告》指出,香港机管局正积极推展多个工程项目,透过“多式联运”模式加强机场与大湾区城市的连系,例如明年启用的“海天中转大楼”将为大湾区旅客提供直接转机设施,减省入境手续


在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方面

《报告》强调加强与大湾区的互动,包括律政司会成立专责小组,聚焦加强大湾区与香港司法协助,促进两地法律实务接轨,以及在明年内设立专为大湾区提供争议解决服务的在线调解平台,便利两地民商互动等具体措施

此外,《报告》还对建设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提出了强化知识产权保障、提升人力资源和对外推广三项措施。



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


《报告》指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的策略发展据点,也是驱动香港再创高峰的新引擎。本届政府会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区内已开展多项大型发展项目,香港特区政府会在不同环节提量、提速、提效、提质,将大型项目“生地”变“熟地”由过去需时十多年大幅压缩一半时间。


为强化建设“北部都会区”的“治理体系”,《报告》提出,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紧密对接,让“北部都会区”发挥超越地理界线的限制,与广东省、深圳市和大湾区产生协同效应。


据悉,建成后的“北部都会区”,将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集优质生活、新兴经济和文化休闲于一体,以创新城市设计推动职住平衡和绿色生活,发展和保育并存。香港特区政府会充分利用“北部都会区”的边境优势,促进口岸地区的综合发展。西边以洪水桥/厦村新发区为重心,借着毗邻前海的地利,成为核心商业区,辐射深圳以至大湾区;中部以新田科技城为核心,聚集创科企业,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创科产业集中地,产生协同效应,并成为多元创新试点。新界北新市镇的现代产业发展,也可与深圳互相配合;而东边则坐拥丰富自然和旅游资源,可供两地发展康乐和旅游。


此外,《报告》显示,未来数年,政府在基本工程开支每年超过1,000亿元。香港发展局将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专责统筹“组装合成”等高效建筑的发展及精简相关的审批,为业界拆墙松绑。委员会明年会制订加强组件供应链的措施,包括为业界在“北部都会区”提供生产和储存用地,促进与大湾区的协作,加快房屋供应之余,也加强香港建造业在区内采用“组装合成”的领导地位。



促进香港与内地医疗合作


《报告》提出,构建健康活力香港。其中,中医药产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会强化医务卫生局中医药处的职能,开设“中医药发展专员”职位,加强中医药发展及政策统筹工作,包括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落实200000个新增中医药门诊服务名额;常规化中西医协作治疗服务,并逐步扩展至更多医院和病种,包括积极探讨推展至癌症治疗;优化“中医药发展基金”的运作;推动中医师和中药专业人员的专业发展;以及深化香港与内地和大湾区中医药协作等。


另外,为促进香港与内地医疗合作,《报告》表示会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他合适的药物监管机构发出的注册证明,让已在内地及相关地区注册的药物,在符合安全、效能及质素标准等方面的严谨要求后获批在香港注册及销售,令药品供应更多元。香港特区政府也会与内地就“港澳药械通”保持联系,让更多香港注册药物和医疗仪器在大湾区使用。此外,香港特区政府会积极研究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长者医疗券缴付内地医疗保险费。


此外,《报告》还就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建设宜居香港以及青年发展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提出包括建设“港深西部铁路”、在香港兴建大湾区空气质素实验室及气象监测超级站以及恒常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等具体措施。



指定项目指标


《报告》最后部分是指定项目指标,其中涉及大湾区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经济方面

◆ 吸引企业及人才

于2022年内,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逗留期限,并以试行形式扩展安排至本港大学大湾区校园毕业生(教育局/保安局)


◆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于 2024 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文化体育及旅游局)


◆ 国际贸易中心

通过以下措施在 2023 年推广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 

1.进行各式推广活动及交流环节,出席者不少于8000人; 

2.与不少于1000位企业家和公司代表进行接洽;及 

3.于2024年就以上项目指针增加10%。(政制及内地事务局)


◆ 国际航空枢纽

于2023年上半年推出“大湾区青年航空业实习计划”,并于计划首年提供约300个名额。(运输及物流局)


◆ 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于2022年底前成立专责小组,加强大湾区与香港区际司法协助及法律实务对接,以及在2023年底前设立专为大湾区争议解决的在线调解平台。(律政司)



劳工事务方面

于2023年上半年推出恒常化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事业。



青年发展方面

◆ 推出社会业界实习计划,于2023年为纪律部队青少年制服团队提供约 200个不同行业(包括在大湾区)的实习机会。(保安局)


◆ 不少于70%的受访参加者认同他们参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后对创业的认识有所增加。(民政及青年事务局)


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发布,重磅举措要点全在这了…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9日)上午发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公布多项「抢企业」、「抢人才」措施,包括优化现有多项输入人才计划,加强吸引力。另外,合资格外来人才在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可申请退还在港置业已缴付额外的印花税。李家超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都有哪些要点?本文帮您整理好了20大要点,快来一文睇清!

1.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全新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未来基金中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等,归一收纳,主导投资策略产业。

2.成立「特首政策组」

成立「特首政策组」,政府策略研究及倡议,大局观及国际观,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发展及外国的形势,协助制定前瞻政策。

3.「以结果为目标」,订立110个不同指标(KPIs)

已就指定项目订立了约110个不同指标(包括绩效指标(KPIs)),以便监督进度和成效,适时改进,要求各政策局和部门进一步制订更多指标,在立法会汇报。

4.强化公务员管理方面

一是更新公务员守则,具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意识,履行「爱国者治港」;二是强化赏罚制度,定期表扬,识别表现出色的人员,表现欠佳的经过督导辅助后无改善,会终止合约。

5.引入人才方面

成立财政司司长带领的「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成立政务司司长带领的设立「招商引才专组」;未来基金拨出300亿元,成立「共同投资基金」;高端人才计划;优化现有多项输入人才计划。合资格外来人才,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可退还在港置业印花税,从今日签约起生效。

吸引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宽输入人才签证,13项短缺人才清单,毋须本地无法招聘才可招聘外地人;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计划,毕业后可逗留两年,涵盖本地大学大湾区分校毕业生。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为期两年;合资格人才包括过去一年年薪达港币250万元或以上的人士,以及毕业于全球100强大学,并在过去五年内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士。此两类人士可获发为期两年的通行证来港发展,不设人数限额。

6.对接国家战略 增强发展动能方面

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特首任组长,三司长任副组长,推进、督导跨局工作,加强与内地机构沟通。

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竞争力。港交所明年修改上市规则,便利未有盈利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

今年内提交豁免股票买卖印花税条例草案。

虚拟资产方面,提交条例草案,建议发牌制度。

7.发展创科方面

东铁线科学园白石角站,2033年前开通。2025年起,扩建科学园、数码港。

吸纳创科人才,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撤销聘用本地雇员要求、延长配额有效期至两年。

研究在科学园附近建造新一座「创新斗室」,以及在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

两年后政府服务全面电子化。明年修例,新建楼宇需预留空间建设5G网络。


8.文化艺术发展方面

持续提升文化基建,制定新十年发展蓝图,博物馆增至19间,增加座位数目一半,明年起分阶段建东九文化中心,鼓励私人发展项目加入。

成立文化艺术盛事基金,2024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推动香港流行文化走出香港,在电影、电视、串流平台扩容。创意香港推动与内地合拍内容。与业界设立流行文化节,探讨未来设立流行文化馆可行性。

9.支持中小企方面

继续支持中小企,延长「还息不还本」六个月,减少非住宅用户75%水费及排污费。

10.国际航运中心及国际航空枢纽方面

提升陆路口岸设施,北环线研究采用「一地两检」及合作查验一次放行。

继机场第三跑道于7月投入运作,三跑道系统预计将于2024年完成,大幅增加机场的整体容量和竞争力。同时,机管局正积极推展多个工程项目,透过「多式联运」模式加强机场与大湾区城市的连系,例如明年启用的「海天中转大楼」将为大湾区旅客提供直接转机设施,减省入境手续。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将与内地航空培训院校合作,于明年上半年开始互派青年到两地机场实习,首年提供约300个名额。院会继续与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合办航空运输管理高等硕士课程。

11.发展「北部都会区」方面

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生地变熟地需时从十多年压缩一半。成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明年成立专责部门,2023年制订具体计划和行动纲领。建议兴建贯穿「北部都会区」东西的「北都公路」,以及推展由洪水桥接驳至前海的跨境「港深西部铁路」(属「3+3」铁路及主要干道项目)。

落马洲河套区正兴建三楝大楼,河套区以外首批创科用地2024年动工。洪水桥和元朗一带,首批多层工业大厦用地2023年完成平整,商业用地2026年完成平整。

金钟道政府合署,近四成办公室楼面面积会迁往北部都会区,腾出办公室。

启动法律程序,2024年把红花岭一带约500公顷指定为郊野公园,与深圳梧桐山呼应。

2024年逐步开放沙头角(除中英街外),启动生态旅游。

12.增加房屋供应方面

打破房屋短缺长期困局,让市民看到希望。根据「香港2030+」报告,未来30年,2019-2048年,整体土地供应要达7000多公顷,未来需要30万1000个单位。

推出全新「简约公屋」,以标准简约设计和「组装合成」快速建成,未来五年建三万个单位。轮候传统公屋三年以上可申请入住,并保留轮候传统公屋的位置。「简约公屋」连「传统公屋」,供应大幅增加五成。

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封顶」,四年内由6年降至4.5年。

新建单位面积「封底」,每单位实用面积不少于26平方米。

落实「公屋提前上楼计划」,以分阶段建屋方式,助12,000户提早3至18个月上楼。善用市场力量,鼓励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出售房屋。


13.增加土地供应方面

着力发展棕地,新界有16000公顷棕地,超过一半可用作房屋或其他用途。

将军澳137区,5万个房屋单位,2030年入伙。

压缩造地时间,简化环评、收地程序,修改《城市规划条例》《收回土地条例》等,压缩造地程序,「生地」变可建屋「熟地」缩短约三分之一至一半时间,环评程序压缩至18至24个月。

加快业权统一,50年至70年楼龄强拍门坎,从80%降至70%;70年以上降至60%。精简地契续期安排:2025年起地契到期,明年提交条例早案,定期为到期契续期,减少续租时间。

14.交椅洲人工岛及六项重点运输基建项目

交椅洲人工岛有三大规划目标,创建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建立第四条过海铁路。明年开展环评程序,2025年上马填海工程。

六项重点运输基建项目:北都公路、沙田绕道、将军澳蓝田隧道、港深西部铁路、中铁线、将军澳线南延线。

「北都公路」 — 打通新界北的东西脉络,由西边的天水围途经新田连接东边的古洞北,提升「北部都会区」的运输容量;

「沙田绕道」 — 开通一条新南北干道连接大埔及西九龙,为新界东居民提供更快捷途径前往市区,并纾缓吐露港公路的交通压力;

「将军澳─油塘隧道」 — 兴建将军澳第三条公路隧道,配合将军澳第137区的未来发展,加强对外连接;

「港深西部铁路」 — 连接洪水桥和前海,便利港深往来,促进香港与大湾区融合发展、互联互通;

「中铁线」 — 兴建第12条铁路线,由元朗锦田途经葵涌连接九龙塘,纾缓屯马线的载运压力;及

「将军澳线南延线」 — 把将军澳线向南延伸至将军澳第137区,优化该区的交通配套。


15.基层医疗方面

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统筹公私营基层医疗服务。

医疗券由现时每年2000元增加至2500元,容许夫妻共同使用长者医疗券,扩展至营养师、听力治疗专家,购买助听器。

目标是在下一个年度(2023-24)把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减少20%。

增加医护人手供应,要求合资格医护在个公营系统服务一定年期,引入合资格非本地牙医。

制定中医药发展蓝图,落实20万个新增门诊名额。

2025年降低吸烟率至7.8%。

与内地合作,让药物在香港注册,医疗仪器过河。大湾区港人,可用长者医疗券缴付内地保险费。

16.体育发展方面

马鞍山白石兴建第二个体育园,北部都会区兴建大型体育设施。

港岛建造「活力环岛长廊」,明年研究设计并展开工程,五年内完成连接九成。

发展大屿山南部1000公顷绿化地带,作保育康乐用途。

十八区设立关爱队,订立KPI,探访有需要认识。明年第一季,率先在荃湾和南区成立。

现届区议会任期明年年底完结,责成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作地区行政检讨,确保未来安排符合爱国者治港原则。

17.安老方面

明年第三季,将长者照顾券恒常化,2025/26年增加适用人数至12000人。

低收入家庭照顾者,从2400元增至3000元,一万人受惠。

支持居家安老,恒常化「长者小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2025/26年度名额较目前增50%至12,000人;五年新增16间长者邻舍中心;扩大「离院长者综合支持计划」,名额增加35%至45,000人,其中家居照顾服务名额增至11,000人,支持更多出院长者居家康复;恒常化「关爱基金」照顾者津贴,低收入家庭照顾者每月金额增加25%至3,000元,惠及约10,000名照顾者。

提升安老院质和量,大力增加安老院舍资助宿位,目标五年增加6,200个宿位,相当于现时宿位数目约两成;鼓励私人项目兴建安老服务设施;适度容许输入安老院护理员,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额外资助超过1,700位学生修读护士课程,毕业后须服务福利界最少三年。

18.保护儿童及妇女发展方面

保护儿童方面,订立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机制,聚焦改善儿童住宿照顾服务。

妇女事务委员会年度拨款从400万增至1000万,成立妇女自强基金。增加聘用少数族裔人士,出任劳工处助理。

检视乱抛垃圾、阻街罚款,今年内提交立法会。

推动电动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车路线图。推出新一代电动的士,电动巴士及氢能巴士。

明年年初提交条例草案,管制即弃餐具。

全速建设石鼓洲现代焚化炉,并计划兴建第二座设施,北部都会区亦研究兴建同类设施。

公共交通补贴延长6个月。

19.青年发展方面

推动课堂内外国民教育,维护国家安全意识,优化学校发展和问责架构。

加强教师管理,扩展基本法测试要求,下学年起直资学校新聘常额教师通过基本法、国安法考试。要求晋升教师参加内地学习团。

所有公帑资助学校,每年为家长举办一项或以上国民教育活动。

务实应对学生人口下降,检视中小学学位的实际情况,软着陆为目标。公营小学实施小班教学。

高小加入编程教育,高中加入人工智能教育。纾缓本地学生贷款人压力,延长免息还款一年至2025年3月底。

明年起举办香港青年节,恒常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

推出青年首置,扩大青年宿舍,五年内提供额外3000个宿位,要参与地区或志愿服务;要求发展商预留一定单位支持青年宿舍计划。

20.抗疫及说好香港故事方面

抗疫不走回头路。正全力与内地商讨,不增加内地风险下,增加跨境往来。第一个目标是在香港做「逆向隔离」,在香港完成「7+3」检疫后,死循环送到内地。正与内地商讨,增加深圳人文关怀通道限额。

说好香港故事,与主要官员亲身率团出访海外。包括今年11月APEC会议,明年贸发局在泰国举行的活动,财政司司长会到访传统和新兴市场。香港电台强化跨媒体多语广播。

施政报告

目录

(一)前言:同开新篇

(二)筑牢安全根基 坚守一国之本 发挥两制之利

(三)着力提高治理水平

(四)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五)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六)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七)青年兴 则香港兴

(八)共同抗疫 说好香港故事 实现新飞跃

(九)结语

(一)前言:同开新篇

1.今天,是我就任行政长官后首份《施政报告》,深感任重道远。我反覆思考,大家最关注甚么?市民对香港有怎样的愿景?他们对《施政报告》有什么期望?我感谢市民和社会各界在过去三个月提供了大量意见,亦感谢我的团队的支持,齐心建设更美好的香港。

1.我们正身处世界百年未见的大变局。疫情肆虐,环球经济前景迅速转差,通胀高企,再加上「加息潮」和货币紧缩政策、贸易争端和地缘局势紧张,削弱环球经济增长动力,影响香港经济复苏的速度。

1.虽然挑战不少,但香港自身优势强,在「一国两制」下机遇处处。香港的企业经营环境全球第一,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亦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创新科技(创科)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香港拥有先进的基建硬件和软件、健全的法律制度,世界级顶尖人才汇聚,地理上位处亚洲心脏,是跨国企业于亚洲设立业务的首选地。香港亦是开放、多元的大都会,糅合新旧潮流,拥有中西文化荟萃的吸引力。

1.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直接参与内地的庞大市场,同时与世界接轨,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点战略,更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

1.今年最令市民深受鼓舞的,当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谈及「青年兴,则香港兴」,坚定了社会各界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我感谢习主席的重要讲话,这已成为我的施政蓝图。香港现处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期。未来五年,我会带领政府团队团结各界,凝聚力量,积极发挥包容共济、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为市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发展,让东方之珠更光更亮。

1.这是属于香港市民的《施政报告》。以下我将向广大市民阐述我的施政理念、愿景和措施,让我们同为香港开新篇。

(二)筑牢安全根基 坚守一国之本 发挥两制之利

1.「一国两制」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保障。习近平主席在7月1日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覆检验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支持。主席一锤定音,扫除了过往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议论,为香港打了一支强心针。

1.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香港回归祖国25年的历程说明,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共同构建的特区宪制基础和秩序,落实好「爱国者治港」原则、维护好国家安全的大道理,「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

1.过去25年,香港战胜了各种挑战,稳步向前发展。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变化、疫情的冲击,还是过去的社会动荡,都没有阻挡我们的步伐。然而,眼前的繁荣稳定并非必然,拨乱反正过后,我们仍须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底线思维,确保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工作持久进行,严防威胁再现。今天香港「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宪制秩序更牢固,「治理体系」更趋完善。发展是硬道理,凭着稳固的发展根基,再加上「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为香港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香港发展不能耽搁,前提是要稳定,排除干扰。我们要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呼应的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我们会继续坚定不移维护特区的宪制秩序,维护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进一步推展宪法、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香港国安法》)的宣传教育。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将改名为「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反映政府对推广宪法工作的重视和决心。

1.为进一步维护区旗及区徽作为特区象征和标志的尊严,政府将于本立法年度提交《区旗及区徽条例》的修订草案,与《国旗及国徽条例》和《国歌条例》适度地保持一致。

1.为准确落实《香港国安法》的立法原意,我们会进一步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包括推进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准备工作、立法规管线上线下众筹活动、立法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完成处理虚假讯息的顾问研究作政策考虑等。

1.为落实「爱国者治港」,政府会严格按照经完善的选举制度,依法组织各项选举,为有志参政议政的爱国者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参选机会。此外,政府会按德才兼备的标准,广泛吸纳爱国爱港、立场坚定、管治能力突出、热心服务公众的优秀人才加入政府、各委员会和公营机构。

1.我会巩固和落实行政主导体制,不断探索实现行政、立法机关良性互动的新台阶,完善立法会前厅交流会,加强与立法会议员的交流,增进政策制订过程的协作,共同提升管治能力,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

巩固法治核心价值

1.政府会维护独立的司法权,全力支持司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和支持法官、检控人员和法律从业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精神,增强市民和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的信心。

1.政府会成立「法治教育督导委员会」,由律政司司长主持,推展全新的「法治教育领袖培训计划」,在社区层面推广一致和正确的法治讯息。

(三)着力提高治理水平

完善「治理体系」

1.提高治理水平,要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着手。我会在不同领域完善「治理体系」,包括决策架构、系统目标、领导角色、权责分配和执行机制。我就任首月成立的四个工作组正是一次体系设置,以应对跨代贫穷、地区环境衞生、公营房屋供应和土地房屋统筹的问题。这些「治理体系」已做出一些成绩,其中,由政务司副司长领导的「地区事项统筹工作组」成功在短时间内打击多个清洁及阻街黑点,让一条在土瓜湾被非法霸占多年的公众后巷回复旧貌。我会在之后的章节介绍如何在各领域建立和完善「治理体系」。

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在政府投资的「治理体系」方面,我已指示财政司司长成立全新「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一步用好财政储备以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把近年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和「策略性创科基金」, 以及下文提到的「共同投资基金」归一收纳,汇聚有关资源,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港发展。

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成立「特首政策组」

1.我会于今年内成立「特首政策组」,提升政府对长远和策略性议题的研究和倡议能力。「特首政策组」要从大局观和国际观出发,掌握本地社情民情,更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内地政策和发展及国际形势,向我汇报,同时建立恒常内部研讨机制,协助政府制订前瞻的政策。

团队团结 众志成城

1.政府的「治理能力」取决于领导和团队的集体能力,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协同效应,达致「一加一大于二」,创造最大价值,让市民得到最大成果。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多大,总是有限,因此我重视团队精神,成员各司其职,各部门及人员优势互补,上层积极指导,并在问题酝酿初期主动介入。我非常欣慰团队团结一致,与我抱有共同理念,司长、副司长主动统筹跨局、跨部门工作,各局长亦积极出谋献策,团队同心勤政为民。

1.在日常决策方面,我引入红队概念(red team)。红队扮演批判、反对的角色,协助全面检视决策和执行计划的效果,堵塞漏洞, 优化政策。

「以结果为目标」

1.政府固然要积极推进政策措施,但更重要的是让市民有「获得感」,切实感受到施政成果为他们带来裨益。政府做事既要符合程序,更要「以结果为目标」。我已就指定项目订立了约110个不同指标(包括绩效指标(KPIs)),收录于附件,以便监督进度和成效,适时改进,我并要求各政策局和部门进一步制订更多指标,在立法会汇报。

优化公务员管理制度

1.要带领香港向前发展,需要「能做事、做成事」的政府,公务员作为政府的骨干更是关键。政府会强化公务员管理,措施包括:

i)更新《公务员守则》,阐明现今公务员应有的基本信念和操守准则。公务员要尽忠职守,以民为本,注重团队精神,敢于担当,具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意识,履行「爱国者治港」原则;

ii)强化赏罚制度,推出「行政长官表扬榜」奖励计划,由明年起定期公开表扬优秀并具示范作用的团队或人员,激励公务员不断求进。我们亦会识别具潜质、表现出色的人员,加以培训和提拔;如有表现欠佳的人员经督导和辅助后仍没有改善,应及时终止聘用。我们会优化公务员纪律机制,按公平、公正原则及早惩处违纪人员;

iii)强化公务员培训,建立「以结果为目标」的团队文化,加深公务员对「一国两制」和当代中国的了解,拓阔他们的国际视野;及

iv)优化现行动员机制,增设「全政府动员」级别,预先制定各部门指定人员名单,随时候命以应对需要大量人手的重大事故,并定期演练,强化应变能力。

(四)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1.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亦是内地对接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我们必须更积极和进取地「抢企业」、「抢人才」。

招商引资引才 强化竞争力

1.政府会构建新体系,推出一系列新措施,招商引资引才,强化竞争力:

i)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由财政司司长带领,专责向内地和海外的重点企业提供特别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务,以引进到港;

ii)成立「人才服务窗口」,由政务司司长领导,专责制订并统筹招揽内地和海外人才的策略和工作,以及向来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

iii)在各驻内地办事处和海外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办)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目标企业和人才,积极游说他们来港发展;

iv)从「未来基金」拨出300亿元,成立「共同投资基金」,以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

v)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罗致这些人才来港发展;

vi)优化现有多项输入人才计划,加强吸引力;及

vii)合资格外来人才在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可申请退还在港置业已缴付额外的印花税。

引进重点企业

1.于今年内成立的「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将针对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策略产业,专责引进世界各地高潜力、具代表性的重点企业。工作包括:

i)制订目标企业名单,指导各「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这些企业和进行磋商;

ii)制订具针对性及吸引力的特别配套措施,包括土地、税务和财政等方面,并提供度身订造的企业落户计划;及

iii)为这些企业的人员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例如申请签证、子女教育安排等。

1.新成立的「共同投资基金」会按企业个别项目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潜力,考虑参与共同投资。我们亦会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咨询委员会」,由相关业界和社会领袖组成,向财政司司长就整体策略提供意见。

招揽人才

1.过去两年,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政府除积极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外,会更进取吸纳外来人才,措施包括:

i)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为期两年。合资格人才包括过去一年年薪达港币250万元或以上的人士,以及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五年内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士。此两类人士可获发为期两年的通行证来港发展,不设人数限额。未符工作经验要求但最近五年内毕业的百强大学毕业生亦可获发通行证,每年上限10 000人。计划将于推出一年后检讨;

ii)放宽「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如僱主引入人才的职位属「人才清单」表列的13项本地人才短缺的专业,或招聘的职位年薪达港币200万元或以上,无须证明本地招聘困难,可直接提出申请。政府会尽快更新「人才清单」,以反映各专业的最新短缺情况,目标在明年第一季完成;

iii)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为期两年,同时优化审批程序,以吸引更多世界级优才来港;

iv)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将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方便他们留港╱来港工作。另以试行形式扩展该安排至本港大学大湾区校园的毕业生,为期两年,并于推出一年后检讨;

v)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撤销科技公司在计划下输入外来人才时必须增聘本地僱员的规定,以加快输入人才的步伐;

vi)延长工作签证年期,在现有和新增的输入人才计划下的人才,到港获聘后可获发最长三年的工作签证;及

vii)向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额外的印花税。合资格外来人才(注)如在今天或以后在港置业,可于居港七年并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就其已购入并仍然持有的首个住宅物业申请退还已缴付的买家印花税及新住宅印花税,但他们仍须缴交按「第二标准税率」计算的从价印花税。这将使其印花税负担与首次置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看齐。有关安排适用于任何在今天(2022年10月19日)或以后签署的「买卖协议」。

1.与此同时,我们会让更多来港参与短期活动的访客无须申请工作签证,研究在现行科技专才、专业运动员等指定界别外,涵盖更多类别。

1.即将成立的「人才服务窗口」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统筹入境事务处处理输入人才计划的申请,并提供支援服务,以及制订服务承诺以提升审批效率。此外,今年内会全面电子化签证申请服务。

成立「招商引才专组」加强内地和海外推广

1.政府会扩大内地办事处和海外经贸办的职能,17个办事处会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目标企业和人才,联系百强大学,推广各项计划。各专组亦会加强联系在内地和海外留学或工作的港人,鼓励他们回港发展。

推算人力需求 为经济增能

1.香港多个行业正面对人力短缺问题,相关政策局会听取业界意见,并因应不同行业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会在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前提下,在明年推出特别计划,适度容许输入安老院及残疾人士院舍护理员、放宽输入护理员的比例和精简申请审批程序,协助业界提升服务质素。发展局和运输及物流局则会分别检视建造业和运输业的劳工短缺情况,并考虑解决方案。

1.劳福局将展开新一轮人力资源推算,让政府就整体人力需求制订适切的策略。我们会优化推算方法,包括将推算周期由以往十年缩短至五年,更紧贴经济及劳动市场趋势。推算的主要分析将于2024年完成。

注:合资格外来人才包括通过指定输入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相关计划包括「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及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对接国家战略 增强发展动能

1.「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为香港注入源源不绝的发展动能。「十四五」规划确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我们首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推进创新科技和文化艺术两个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国际贸易中心的角色,并充分善用航运和航空发展,提升香港在区域供应链的功能。我们亦会继续强化法律服务方面的优势,同时有序推进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大湾区建设促进了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政府会善用已提升的粤港、港深合作机制,以专班为平台,深化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对接,亦会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和深港河套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的开发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更为香港服务业创造宽广机会,通过民心相通,建立更辽阔网络。

1.政府将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由行政长官担任组长,三位司长任副组长,从策略和宏观角度推进及督导跨局工作,加强与内地机构沟通,并定期举行国家政策解读活动。督导组的工作有四大领域:

i)就香港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大湾区建设制订策略方案,积极推进发展协作;

ii)制订进一步打通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工作计划和优次;

iii)强化与内地省市的区域性合作机制,督导合作项目的落实进度和成效;及

iv)积极推展香港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专业服务及人文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并制订措施。

国际金融中心

1.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也是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金融服务业亦是香港最大支柱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超过五分之一,我们会采取以下措施,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i)提升融资平台国际化──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于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同时构思活化GEM(前称创业板),为中小型及初创企业提供更有效融资平台;

ii)强化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优势──香港目前处理全球约75%的离岸人民币结算,我们会推动市场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以及稳妥高效的汇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等财资服务,并优化市场基建;

iii)加强互联互通──全速落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早前宣布支持的一系列互联互通安排,包括今年内提交条例草案,宽免双币股票市场庄家交易的股票买卖印花税以优化人民币股票交易机制,并尽快完成两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北向通」的准备工作。我们亦会研究优化债券通「南向通」,促进更多元化的点心债发行和交易,并继续与内地商讨更多互联互通扩容方案。此外,我们会争取短期内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支援,亦为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踏出重要一步;

iv)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推动香港成为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绿色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以及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并支持港交所继续推展与广州金融机构等在碳市场发展的合作;

v)强化资产和风险管理──家族办公室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的重要增长领域,于去年香港管理这方面及私人信托客户的资产规模超过17,000亿港元。政府会在今年内提交条例草案,为合资格家族办公室提供税务宽免,目标是在2025年年底前推动不少于20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另外,我们会在2024年推行保险业风险为本资本制度,紧贴国际标准,以及在今年内就设立保单持有人保障计划的建议展开公众咨询;及

vi)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目前香港有超过600间金融科技企业。我们会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包括鼓励更多金融科技服务及产品进行概念验证测试、推进跨境金融科技项目、培育金融科技人才等。「商业数据通」将于今年内出台,提供一站式平台给企业分享营运数据,让银行准确评估企业情况,提高中小企获批贷款的机会。虚拟资产方面,政府已提交条例草案建议引入有关服务提供者的法定发牌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正研究市场对监管稳定币的意见,会确保监管制度与国际监管建议相符并适合本地情况。此外,金管局已开展「数码港元」的准备工作,并正与内地机构合作扩大在港以「数字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工具的测试。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1.创新科技是激活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全速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政府会在今年内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就四大发展方向制订重点政策。

1.第一,完善创科生态圈,实现香港「再工业化」。措施包括:

i)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香港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我们会设立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由明年开始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分两期完成其项目:第一期是三年内成功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第二期是随后两年内把科研成果商品化。目标是激励产学研协作,进一步推动「从一到N」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ii)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积极向内地和海外推广香港的新机遇,包括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由2024年起提供的创科土地和空间,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目标是未来五年吸引不少于100间具潜力或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包括至少20间龙头创科企业,为香港带来过百亿元的投资,并创造以千计的本地就业职位;

iii)推进「再工业化」──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和督导「再工业化」的策略工作,协助制造业利用创新科技升级转型。我们会研究在大埔创新园兴建第二个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及通过「再工业化资助计划」资助更多智能生产线在港设立,目标是将智能生产线由目前约30条在五年间增加四倍至超过130条,亦会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支援企业转向智能生产;及

iv)加强基建设施──全力落实港深创科园的建造工程,同时加快「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发展。此外,由2025年起分阶段完成科学园和数码港的扩建工程,提供合共约100 000平方米的额外楼面面积。我们亦正规划东铁线科学园╱白石角站,目标是在2033年或之前开通。

1.第二,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我们将推出额外措施,重点吸纳创科人才:

i)引入国际创科领军人才──与「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合作,提供针对性的特别配套措施,吸引优秀创科人才带同其业务或科研成果落户香港;

ii)优化现有科技人才计划──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撤销聘用本地僱员的要求、延长配额有效期至两年,并涵盖更多新兴科技范畴。另外,我们会向「研究人才库」计划下聘用研发人才的科研机构和创科企业增加约10%资助,并额外为持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贴;

iii)增加住宿支援──兴建更多创科人才住宿,包括研究在科学园附近建造新一座「创新斗室」,以及在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另外会增加规划弹性,提供可容纳更多创科人才的住宿空间,配合新田科技城的发展;及

iv)扩展「创科实习计划」──为本地指定大学在大湾区设立的分校和海外修读STEM(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相关课程的大学生提供本地创科实习机会。

1.第三,建设智慧香港,提升市民生活质素。措施包括:

i)建设智慧政府──目标是两年后政府服务全面电子化,以及三年内全面采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数码服务,实现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并推出100个数字政府项目,运用科技提供更多便民服务;

ii)开放数据──继续积极开放政府数据和鼓励公私营机构开放更多数据,供业界创新应用。我们亦会与内地探讨内地数据向港流通的安排,共同推动大湾区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及

iii)扩展5G网络──明年修例,指明新建楼宇须预留空间装设流动通讯设施,进一步扩大5G网络。

1.第四,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巩固香港国际化优势。港深创科园是港深创科合作的桥头堡。我们会在「一区两园」的基础上,与深圳深度合作,以创新、专属、专项方式研究试行创科合作跨境政策,涵盖两地物资、资金、数据和人员等领域的流通。我们会积极吸引海内外创科企业进驻港深创科园,成为构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近日,国家宣布首次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科技界的高度重视。我们正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选拔工作,为国家推荐合适人选。我期望国家能继续支持香港更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任务。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1.香港中西文化荟萃,多年来建立了文化基建和国际网络,汇聚了海内外优秀人才,西九文化区已经成为国际瞩目的文化新地标,而香港近年更成为全球三大艺术贸易市场之一。本届政府锐意推动文化发展,使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将领导由业界翘楚组成的「文化委员会」,制订「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完善产业生态圈建设,措施包括:

i)培育多元人才──香港演艺学院是亚洲排名第一的表演艺术高等学府。我们已要求学院重点研究为本地以至大湾区培育所需文化艺术人才,以及在「北部都会区」设立新校舍和增加非本地生比例。此外,我们会开展不同文艺范畴的见习计划,资助演艺学院或大学修读文艺课程的学生在艺团和西九文化区实习,同时增加资源扶植及培育有潜质的年轻艺团及艺术家。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会继续与西九文化区合作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促进香港成为区内的艺术保育和修复中心。为建立百花齐放的文艺创意生态,我们亦会继续吸引和汇聚更多本地和海内外人才在港发展;

ii)持续提升文化基建──制订新的「十年文化艺术设施发展蓝图」,包括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馆数目至19间,增加表演场地座位数目约50%。明年起分阶段启用的东九文化中心将成为加速「艺术+科技」结合的基地。我们亦会推出措施鼓励私人发展项目加入文化艺术设施,例如剧院等,发挥市场力量以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iii)丰富文艺创意内容──成立「文化艺术盛事基金」,并参考由包括业内人士组成的「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的意见,吸引更多国际文艺活动在港举行。政府会推动与内地的文艺交流合作,包括在2024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以及每年举办的「香港周」、「中国戏曲节」等。为推动香港流行文化走出香港,我们会着力于电影、电视及串流平台三方面为市场扩容,创意香港会支持香港与内地╱亚洲团队合拍电影、联合制作综艺电视节目,以及跨影视创作团队开发串流平台内容。政府亦计划每年与业界合办「流行文化节」,并研究长远设立「流行文化馆」的可行性;及

iv)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平台──香港目前已有不少蜚声国际的平台推动文艺创意产业化,包括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香港国际影视展及「设计营商周」,首届香港演艺博览会亦将于2024年举行。我们会邀请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透过优化「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文艺产业化造就条件,并会研究措施支持业界进行更广泛的版权交易活动,促进文艺创意商品化和产业化。

国际贸易中心

1.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贸易中心。我们会积极寻求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涵盖15国共22亿人口,占全球近三成贸易量,加入RCEP有助企业减低经营成本并开拓海外市场,巩固及更好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1.为协助中小企增加海外订单,我们着力支持会展业,延长「会议展览业资助计划」至明年6月底,随后更会推出14亿元新计划,在三年内资助超过200场展览在港举行。为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大型会展的首选地,我们会推展亚洲国际博览馆第二期项目,连同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附近的湾仔北重建项目,大幅增加大型会展空间。

1.我们会有以下措施进一步支援中小企:

i)加大资助额──「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每间企业累计资助上限由600万元增至700万元;「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每间企业的累计资助上限由80万元增至100万元,协助中小企扩展境外市场,并延长扩大资助范围的特别措施至2026年6月底,涵盖以「本地市场」为目标的展览会和网上展览会,同时放宽只限中小企申请的要求;

ii)把握内地机遇──驻粤经贸办将设立专责推广中心,支援港人港企在大湾区发展。贸发局亦会增设「GoGBA港商服务站」,落地至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并会在不同省市举办商务考察及培训等;

iii)延长「还息不还本」安排──通过金管局「银行业中小企贷款协调机制」,再次延长「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六个月至明年7月底,并优化本金还款选项,为企业日后逐步回复正常还款作好准备。有关安排亦适用于「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的贷款;及

iv)延长政府费用宽减──由今年12月1日起,继续减收非住宅用户75%的水费及排污费,每户每月宽减上限分别为20,000元及12,500元,为期八个月至明年7月底。另由明年1月1日起,继续宽减现时适用于政府处所合资格租户、地政总署辖下合资格短期租约及豁免书的75%租金和费用,为期六个月至明年6月底。

国际航运中心

1.香港港口是全球十大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连接全球近600个目的地,于去年处理了近1 800万个标准货柜。为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我们会落实税务优惠,吸引更多高增值海运业机构来港落户,并于明年推出「海事人才培训资助计划」,为有志投身海事法律的青年提供见习培训。我们会积极推动「智慧港口」,通过建立港口社区系统,促进营运商及其他持份者信息互联互通,增强港口竞争力。

1.此外,政府会提升陆路口岸的基础建设,包括在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下,完善陆路口岸和清关安排,以及在规划重建沙头角口岸及发展「港深西部铁路」和北环线支线时,研究采用「一地两检」及「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安排。

1.我们会于今年内开展与香港物流发展局及业界携手制订推动高增值现代物流发展的行动纲领,三大方向包括:

i)加强「多式联运」,结合空运、海运和陆路运输服务,促进香港在大湾区物流链的关键角色;

ii)发挥香港在处理高价值货物的优势,推动高端、高增值物流服务的发展,例如冷链货物、鲜活食品、药品等;及

iii)鼓励物流业界更广泛使用智慧物流方案,透过科技提升竞争力。

国际航空枢纽

1.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航空枢纽。我们正与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全力落实「机场城市」的愿景,继机场第三跑道于7月投入运作,三跑道系统预计将于2024年完成,大幅增加机场的整体容量和竞争力。同时,机管局正积极推展多个工程项目,透过「多式联运」模式加强机场与大湾区城市的连系,例如明年启用的「海天中转大楼」将为大湾区旅客提供直接转机设施,减省入境手续。

1.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将与内地航空培训院校合作,于明年上半年开始互派青年到两地机场实习,首年提供约300个名额。学院会继续与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合办航空运输管理高等硕士课程,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就读,巩固香港作为区域航空培训中心的地位。政府亦会进一步完善飞机租赁税务优惠制度,打造香港成为区内租赁飞机的首选地。

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1.香港有稳健法律制度、深厚法治基础和优秀法律人才,造就香港成为国际法律中心,去年更获评为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的第三位。我们会发挥普通法制度优势,引进更多国际争议解决机构落户香港,并打造以「促成交易,解决争议」为本的国际化法律服务平台,同时推进法律科技应用,支持业界提高执业效率和竞争力。措施包括:

i)加强宣传──律政司会以11月举行的「香港法律周2022」为起点,并由明年起率领由本地法律专业组成的代表团展开外访,向国际社会加强宣传香港优越的法治制度,以及多元化的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特别是在普通法制度下香港与内地的民商事司法互助安排;

ii)支援新兴产业发展──律政司会为金融服务、创科、文艺创意等产业,制订简便实用的法律指南和工具,例如常用的合约范例条款,便利业内外人士使用法律服务;及

iii)加强与大湾区互动──律政司会成立专责小组,聚焦加强大湾区与香港司法协助,促进两地法律实务接轨,以及在明年内设立专为大湾区提供争议解决服务的在线调解平台,便利两地民商互动。

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1.政府会用好香港法律和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将香港发展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措施包括:

i)强化知识产权保障──目标是明年完成实施国际商标注册制度的筹备工作、通过《版权条例》的修订草案以加强数码环境的版权保护,以及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试点项目,让港人在内地合资格的发明专利申请可获优先审查。中期目标是在2024年启动注册外观设计制度的检视工作。我们亦会提升原授专利制度的审查人员能力,建立人才库,争取在2030年自主进行专利实质审查;

ii)提升人力资源──目标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向5 000名不同行业的从业员,提供知识产权培训;及

iii)对外推广──透过不同活动推广香港的知识产权贸易及专业服务,包括贸发局每年举办「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贸发局亦将于明年优化「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利便不同业界发掘更多知识产权的贸易商机。

发展「北部都会区」 启动新引擎

54. 「北部都会区」是未来的策略发展据点,亦是驱动香港再创高峰的新引擎。本届政府会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区内已开展多项大型发展项目,我们会在不同环节提量、提速、提效、提质,将大型项目「生地」变「熟地」由过去需时十多年大幅压缩一半时间。

55. 为强化建设「北部都会区」的「治理体系」,政府将分别成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前者由行政长官亲自带领作高层政策指导及监督,后者由财政司司长主持并由专家及社会人士组成,为推展「北部都会区」出谋献策。特区政府将与广东省政府紧密对接,让「北部都会区」发挥超越地理界线的限制,与广东省、深圳市和大湾区产生协同效应。明年会成立专责发展「北部都会区」的部门,主导和统筹各部门以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设,目标是在明年内制订「北部都会区」的具体计划和行动纲领。

56. 建成后的「北部都会区」,将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集优质生活、新兴经济和文化休闲于一体,以创新城市设计推动职住平衡和绿色生活,发展和保育并存。我们会充分利用「北部都会区」的边境优势,促进口岸地区的综合发展。西边以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为重心,藉着毗邻前海的地利,成为核心商业区,辐射深圳以至大湾区;中部以新田科技城为核心,聚集创科企业,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创科产业集中地,产生协同效应,并成为多元创新试点。新界北新市镇的现代产业发展,亦可与深圳互相配合;而东边则坐拥丰富自然和旅游资源,可供两地发展康乐和旅游。未来工作重点包括:

i)全速造地建屋──全力推进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及元朗南等已启动工程的大型项目。大部分其他发展项目已展开规划,包括新田科技城。目标是五年内为所有发展项目启动收地程序,十年内完成平整新发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单位各四成;

ii)提高发展密度──善用「北部都会区」土地资源,采用较高地积比率,住宅用地会以最高地积比率6.5倍为指引(较早期新市镇如沙田的5倍为高),而商业用地则为9.5倍;

iii)开发产业用地──未来五年,产业用地将陆续推出,支援发展创科和其他产业。新田科技城内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有三栋大楼正在兴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资;河套地区以外的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则于2024年动工;洪水桥和元朗一带的物流及新兴工业园首批工业大厦用地将于明年起推出;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定位为现代服务业枢纽,毗连洪水桥站的商业用地亦会在2026年完成平整;

iv)建造亮点发展群──规划多项亮点设施,带动发展,提升生活质素,包括文化设施群、专上教育院校、大型体育设施、医院网络、政府设施群等。位处核心商业区而没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办公室,例如金钟道政府合署近四成办公室楼面面积,将迁往「北部都会区」,带动该区发展并腾出核心商业区土地;

v)积极保育生态──待相关研究明年完成后,落实「新积极保育政策」,逐步收回私人拥有且具生态价值的湿地和鱼塘,建立湿地保育公园系统,为「北部都会区」建设提升环境容量。另启动法定程序,在2024年把红花岭约500公顷土地指定为郊野公园,与深圳梧桐山风景区互相呼应,打造贯穿深港两地的生态走廊。我们会在2024年逐步开放沙头角(中英街除外),推广文化生态旅游,并于明年初展开地区咨询;及

vi)跨境紧密互动──「北部都会区」拥有边境优势,在产业规划、土地使用、生态保育等,都可以与内地产生协同效应。香港与内地在粤港、港深合作架构下已成立专班,探讨融合方案,为「北部都会区」创造更大价值。

提升建造业生产力

57. 未来数年,政府在基本工程开支每年超过1,000亿元。发展局将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专责统筹「组装合成」等高效建筑的发展及精简相关的审批,为业界拆墙松绑。委员会明年会制订加强组件供应链的措施,包括为业界在「北部都会区」提供生产和储存用地,促进与大湾区的协作,加快房屋供应之余,亦加强香港建造业在区内采用「组装合成」的领导地位。

支援本地旅游

58. 我们会继续推广本地特色旅游,用六亿元推出为期三年的「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鼓励旅游业界开发具文化和古迹旅游元素的旅游产品。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亦会推出新一轮「赏你游香港」及「赏你住」以带动本地气氛和消费,并会增加名额。为重塑香港为区内首选会展旅游目的地,旅发局将因应疫情发展,加大力度支持会展旅游,争取更多高增值过夜旅客来港。

推动渔农业可持续发展

59. 环境及生态局会与渔农业界携手制订「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推动业界升级转型、迈向现代化和持续发展。该局会分阶段推出多项措施,涵盖财政、基础设施、土地和技术支援,以提升本地渔农产品的质量、产值和生产力。

(五)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土地房屋 重中之重

政策理念

60. 解决「住」的问题,是本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不适切居所,例如「劏房」问题,须突破性增加房屋供应,打破房屋短缺的长期困局。目标是在「住」的问题上让市民看到希望,上楼早一些,住房大一些。

现况及挑战

61. 根据《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最终报告,未来30年(2019至2048年)整体土地供应将达7 000多公顷,比需求的6 000多公顷,超出1 000多公顷。根据《长远房屋策略》推算,未来十年公营房屋需求是301 000个单位。我们已找到足够土地,可兴建达360 000个单位。然而,由于未来十年公营房屋落成量分布不均,只有约三分之一单位于第一个五年期(2023-24至2027-28年度)落成,另外三分之二单位要留待第二个五年期(2028-29至2032-33年度)落成,以致轮候公共租住房屋(公屋)时间很长。

62. 我们要突破掣肘,创造供应,解决短期内公营房屋供应短缺的问题,同时稳定私营房屋的供应,并从土地供应着手,在各环节提量、提速、提效、提质,走在问题前面,建立一套稳定、能持续增加供应的长远计划。

重点策略及目标

63. 由财政司司长和副司长领导的「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和「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已向我提交首份百日工作报告。经考虑两份报告的建议后,我决定采取以下重点策略和目标:

i)推出全新「简约公屋」,未来五年兴建约30 000个单位;

ii)结合「简约公屋」和传统公屋,令未来五年(2023-24至2027-28年度)公营房屋总建屋量较上一个五年期(2022-23至2026-27年度)大幅增加约五成;

iii)轮候公屋时间实时「封顶」,目标是结合「简约公屋」和传统公屋总供应量,将现时约六年的轮候时间「封顶」,在四年内(即2026-27年度)降至约四年半;

iv)新建单位面积「封底」,所有于2026-27年度起落成的资助出售房屋一般实用面积不少于26平方米,新落成公屋(一至二人单位除外)一般室内楼面面积不少于同等水平(注);

v)未来五年推出足够私营房屋土地,以满足《长远房屋策略》估算需求,稳定私楼供应;

vi)压缩造地程序,「生地」变可建屋「熟地」缩短约三分之一至一半时间;

vii)善用市场力量,提升公私营协作,推出先导计划鼓励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出售单位;及

viii)加速造地,长远建立土地储备,掌握土地供应主导权,让政府走在问题前面,不再追落后。

房屋:提量、提速、提效、提质

公营房屋供应

64. 我们会与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和香港房屋协会(房协)紧密合作,全力提量、提速、提效、提质,推高首五年供应量,缩短公屋轮候时间。措施包括:

i)推出全新「简约公屋」──政府会利用短期内未有发展计划的政府和私人土地,以标准简约设计和「组装合成」快速建成「简约公屋」。在五年内兴建约30 000个单位,增加约四分之一公营房屋供应。轮候传统公屋三年或以上人士可申请入住「简约公屋」提早上楼,以家庭为优先。入住人士可保留轮候传统公屋的位置,之后迁入传统公屋。「简约公屋」会配备传统公屋的基本设施,租金较同区传统公屋低。我们会向立法会申请专项拨款兴建和营运「简约公屋」。同时,我们会继续与民间协作,落实已规划约20 000个过渡性房屋单位。

计及约30 000个「简约公屋」单位,未来五年(2023-24至2027-28年度)整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将增至约158 000个单位,较上一个五年期(2022-23至2026-27年度)的约105 000个单位大幅提高约五成,当中包括「公屋提前上楼计划」的12 000个公屋单位(详情见下文(ii) 段)。

我们会推出「公屋综合轮候时间」指数,反映申请者综合轮候传统公屋和「简约公屋」的时间。以新增申请者和回收公屋单位数量维持现水平不变计算,目标是在四年内(即2026-27年度)把「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由六年降至约四年半;

ii)落实「公屋提前上楼计划」──政府会以分阶段建屋方式,加快落成部分公屋单位,预计未来五年有约12 000个单位可让市民提早约3至18个月上楼;

iii)使用「组装合成」提速──建议房委会规定所有在第一个五年期新落成的公营房屋项目采用「装配式设计」,并在合适项目采用「组装合成」;至第二个五年期,不少于一半项目采用「组装合成」。房协亦会在更多公营房屋项目采用「组装合成」;

iv)提升公私营协作──推出全新「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房屋先导计划」,在下个财政年度起分批推出三幅土地,让发展商投标兴建资助出售单位,以指定市价折扣率售予合资格人士。先导计划亦鼓励发展商申请改划其拥有的私人土地兴建资助出售单位;及

v)采用「设计及建造」模式加快建屋──建议房委会第二个五年期至少一半单位采用「设计及建造」合约模式兴建以提速、提效、提质。

65. 「提质」方面,我们会为公营房屋居民打造更舒适的公共空间、设施及屋邨环境。房屋局局长会主持专责小组,为新公营房屋项目制订「幸福设计」指引。我们亦建议房委会挑选五条现有公屋屋邨作为先导计划,在五年内分阶段研究和落实进一步改善措施,缔造更有「幸福感」的居住环境。

私营房屋供应

66. 根据《长远房屋策略》最新推算,未来十年私营房屋需求为129 000个单位。我们会以此为基本目标,在未来五年准备好可兴建不少于72 000个私营房屋单位的土地,通过卖地及铁路物业发展推出市场,再加上市区重建局及其他私人发展项目,整体供应将多于估算需求。

67. 构建置业阶梯方面,政府除了稳定私营房屋供应外,亦会透过提供「居者有其屋计划」、「绿表置居计划」和「港人首次置业」(「首置」)等资助出售房屋,实现市民置业愿望。

注:新落成公屋单位(一至二人单位除外)室内楼面面积不少于21平方米,大致相等于资助出售房屋实用面积不少于26平方米。

土地:增加储备,重夺供应主导权

多管齐下提量

68. 为主导土地供应,政府会物色更多土地以照顾需求并增加土地储备,包括通过新一轮「绿化地带」研究和《农业优先区顾问研究》释放的可发展土地。全港约有16 000公顷「绿化地带」,超过一半已知有明显发展限制,例如坡度较斜、具生态敏感性等。余下8 000公顷中,1 200公顷已被纳入发展计划。新一轮研究再识别约255公顷有发展房屋潜力的「绿化地带」,可提供70 000个单位,并会在2024年或之前改划第一批土地。规划署明年会完成检视余下所有「绿化地带」的发展潜力。

69. 我们同时着力发展棕地,新界现有1 600公顷棕地当中,超过一半会陆续转化成房屋和其他用途。以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为例,两年前开始清理的棕地,今年完成平整并交予房委会兴建公营房屋。在加快收回棕地进行发展的同时,政府会适切照顾包括寮屋住户、棕地作业者等受影响人士的需要,包括明年起在元朗和洪水桥推出土地兴建多层工厦,并于地契条款要求拨出若干楼面面积以低于市场租金租予受影响的棕地作业者。

70. 此外,我们会于今年提出将军澳第137区的发展计划,预计可提供50 000个房屋单位,最早2030年入伙。

多管齐下提速、提效

71. 我们会落实下列措施,大幅压缩造地所需时间:

i)精简法定程序──简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环评)、收地、基建各项程序,今年提交条例草案修订《城市规划条例》、《收回土地条例》、《前滨及海床(填海工程)条例》、《道路(工程、使用及补偿)条例》及《铁路条例》,以及修订《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的附表等。非大规模项目「生地」变可建屋「熟地」的时间将由最少6年减至4年,大规模项目由13年大幅减至7年,当中环评程序会压缩至18至24个月。明年将开放环境基线资料,提升环评效率;

ii)进一步精简行政程序──就重点课题展开研究,包括停车场楼面宽免安排、湿地缓冲区发展审批指引、自行核证和独立审查安排,以及树木移除和补种程序,明年年中陆续提出具体建议;

iii)加快审批建筑图则──屋宇署会成立「专责审批组」,以「促进者」思维加快审批大型私人住宅项目的一般建筑图则申请,目标是约八成图则可于首次或第二次呈交申请时获得批准;另会就业界应用「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IM)制作建筑图则并呈交部门审批订立路线图,于2024年第一季推出应用软件,以便业界将查核有关图则的楼面面积是否符合要求自动化;

iv)扩展标准化补地价安排──恒常化工厦重建的标准金额补地价安排,并由目前只适用于工厦重建和新发展区的原址换地申请,扩展至新发展区以外的新界农地,缩短流程,明年年中前提出具体方案;

v)加快业权统一以利老旧市区重建──建议放宽申请强拍门槛,楼龄达50年或以上但少于70年的私人楼宇门槛由八成业权降至七成,楼龄达70年或以上则降至六成。位于非工业地带的工厦,如楼龄达30年或以上,门槛降至七成业权;另放宽相连地段强拍申请要求、精简强拍法律程序,以及透过专责办事处为受影响小业主提供更多支援。今年内就方案咨询立法会和持份者;及

vi)精简地契续期安排──2025年起陆续有不少地契到期,政府明年会提交条例草案,以一致方式定期为到期地契续期,免却个别业权人逐一签立续期的繁复手续和缴付昂贵费用,大幅减少续契时间。

提高透明度

72. 为提高透明度,「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会制订和定期公布未来十年可供发展土地的供应预测,稍后将作首次公布。「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亦会定期公布未来十年的公营房屋供应预测。

交椅洲人工岛

73. 交椅洲人工岛将为香港发展扩容扩量,积极提升香港作为金融、商业和贸易中心的竞争力。人工岛邻近大屿山,将提供1 000公顷土地,联通国际机场和港珠澳大桥,迎接海外和大湾区经济机遇。全新铁路和道路网络将连接港岛西、大屿山及新界西北,并提供第四条过海隧道,优化香港整体的交通网络。

74. 交椅洲人工岛将有三大规划目标:

i)繁荣多元──创建第三个核心商业区,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核心商业区外亦会预留土地发展新兴产业,为青年人提供多元机会;

ii)绿色宜居──参考《香港2030+》的建议,增加公私营住宅单位平均面积一至两成作为土地规划指标,以及将休憩设施及社区设施土地与人口比例分别增至每人不少于3.5平方米,改善居住和生活空间;及

iii)前瞻创新──全面采用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城市策略,在城市设计、基建系统、市民出行三方面制订措施,减低日常能源需求,并利用绿色能源和先进厨余处理技术,减低碳排放量。

75. 我们会在今年内就人工岛填海范围、土地用途、交通基建网络及财务安排作出建议。目标是明年开展环评程序,填海工程在2025年上马。

运输基建驱动发展

76. 我会落实「基建先行,创造容量」的竞选政纲,推展《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建议兴建的三条主要干道及三条策略铁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和铁路系统,拉动未来发展。六项重点运输基建项目包括:

i)「北都公路」──打通新界北的东西脉络,由西边的天水围途经新田连接东边的古洞北,提升「北部都会区」的运输容量;

ii)「沙田绕道」──开通一条新南北干道连接大埔及西九龙,为新界东居民提供更快捷途径前往市区,并纾缓吐露港公路的交通压力;

iii)「将军澳─油塘隧道」──兴建将军澳第三条公路隧道,配合将军澳第137区的未来发展,加强对外连接;

iv)「港深西部铁路」──连接洪水桥和前海,便利港深往来,促进香港与大湾区融合发展、互联互通;

v)「中铁线」──兴建第12条铁路线,由元朗锦田途经葵涌连接九龙塘,纾缓屯马线的载运压力;及

vi)「将军澳线南延线」──把将军澳线向南延伸至将军澳第137区,优化该区的交通配套。

77. 我们会继续推动「北部都会区」其他铁路建设。北环线古洞站将于2027年启用,洪水桥站及北环线主线亦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动工。我们亦正积极推进北环线支线经落马洲河套港深创科园接入深圳新皇岗口岸的工作。其他地区的铁路项目亦进展顺利,东涌线延线、小蚝湾站和屯门南延线会在明年动工。

78. 同时,我们会加快推展多个规划中的道路基建项目,包括十一号干线、青衣至大屿山连接路、屯门绕道、狮子山隧道改善工程等。

(六)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79. 政府会切实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更和谐、更稳定的香港,提供更适切的公共服务,扶老助弱做得更到位,令生活环境变得更优质。香港是大家的家园,政府会团结各界,凝聚地区力量,共建香港。

健康活力香港

80. 现时医疗体制「重治疗、轻预防」,公营医院服务总开支比重超过八成,基层医疗则不足两成,资源和压力严重倾向公营医院。随着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普遍,公营医院将不胜负荷,专科服务轮候时间持续上升,加上新冠疫情,多年来过分倚重公营医院系统的后遗症越见明显,必须作出改革。

81. 政府会重整医疗体制,目标是由目前以治疗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格局,转向以预防为重、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制,投放更多资源推动基层医疗。

基层医疗

82. 我们会在今年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以地区康健中心作为枢纽,统筹为市民提供的基层医疗服务,与私营医疗界别共同推广「一人一家庭医生」理念,并协调不同医疗专业,在社区内提供全面、持续、以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措施包括:

i)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专责统筹管理公私营界别的基层医疗服务,制订标准和设立质素保证机制;

ii)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明年起转介经地区康健中心识别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高风险的市民至私营界别,作进一步检查。确诊市民将获安排家庭医生及专职医护团队的治疗服务,持续管理慢性病和预防并发症。政府会资助约一半检查和治疗费用。我们亦会成立策略采购统筹处,统筹透过私营医疗界别提供的基层医疗服务;

iii)优化长者医疗券计划,容许夫妻共享医疗券,并扩大适用范围至「认可医疗专业注册计划」的听力学家、营养师、临床心理学家和言语治疗师,以及经专业评定并提供的医疗设备,例如助听器等。另外,实施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把现时每年2,000元的医疗券增至2,500元,长者使用至少1,000元医疗券于预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层医疗用途后,增添的500元会自动发放至其户口作该等用途,以鼓励长者更有效使用基层医疗服务;

iv)增强中医药角色,政府资助中医药门诊服务的名额由每年600 000个增加三分之一至800 000个,同时加强地区康健中心的中医药服务;

v)善用跨专业医疗人员服务,包括修订《辅助医疗业条例》容许物理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可于指定情况下,免转介直接服务病人;

vi)检讨牙科服务,成立「牙科护理服务发展工作小组」检视现行服务,并就加强服务范畴和模式向政府提供意见;及

vii)重整地区医疗用地和设施,成立「医疗设施规划和发展督导委员会」,推动相关发展和重建项目。

公营医院服务

83. 公营医院服务是医疗体制的骨干,我们会从多方面提升服务:

i)缩短专科门诊轮候时间──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会多管齐下,包括(一)增拨资源处理新症;(二)理顺转介安排处理跨科个案;(三)设立综合诊所提供跨专业支援,减少病人须轮候不同专科的时间;以及(四)加强以基层医疗跟进情况稳定的病人。目标是在下一个年度(2023-24)把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减少20%;

ii)改善病人体验──医管局会更广泛采用视像会诊,以及推出新的药物送递服务模式,方便病人;

iii)提升医疗服务──医管局会成立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医疗中心,为需要跨专业支援的患者提供综合服务。另建立「不常见疾病数据库」,促进与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及香港基因组中心交流合作,以及成立中毒控制中心,优化中毒防控和救治工作;

iv)强化医院基建──全力推动第一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未来五年增加约4 600张病床和约80间手术室。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会包括「北部都会区」医院网络建设;及

v)推广「医健通」──研究立法规定上载更多种类的医疗纪录,进一步发展「医健通」成为贯通公私营医疗体系的骨干系统。

医护人手供应

84. 为确保公营医疗系统有足够医护人手,我们会探讨不同方案,包括要求合资格医护专业人员在公营医疗机构服务一定年期,以及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牙医及护士。

中医药发展

85.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发展,我们会强化医务衞生局中医药处的职能,开设「中医药发展专员」职位,加强中医药发展及政策统筹工作,包括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落实200 000个新增中医药门诊服务名额;常规化中西医协作治疗服务,并逐步扩展至更多医院和病种,包括积极探讨推展至癌症治疗;优化「中医药发展基金」的运作;推动中医师和中药专业人员的专业发展;以及深化香港与内地和大湾区中医药协作等。

精神健康

86. 精神健康是市民「幸福感」的关键之一。政府会针对不同群组需要,提升社会精神健康水平。我们会加强跨专业「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及早识别和安排有需要学生接受专业支援。医管局会增拨资源以加强社区精神科服务,并在精神科专科门诊试行公私营协作计划。社会福利署亦会加强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服务。除继续资助民间推行社区支援项目外,我们会设立精神健康支援热线,提供实时支援及转介服务。

控烟工作

87. 香港吸烟率去年已达9.5%的历史低位,但控烟工作不会停下来。我们会在明年初就进一步控烟工作咨询公众,目标在2025年降低吸烟率至7.8%。

与内地合作让药物在港注册、药物仪器「过河」

88. 为促进香港与内地医疗合作,我们会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他合适的药物监管机构发出的注册证明,让已在内地及相关地区注册的药物,在符合安全、效能及质素标准等方面的严谨要求后获批在香港注册及销售,令药品供应更多元。我们亦会与内地就「港澳药械通」保持联系,让更多香港注册药物和医疗仪器在大湾区使用。此外,我们会积极研究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长者医疗券缴付内地医疗保险费。

体育发展

89. 为进一步推广体育普及化,我们将与体育界、学校及商界携手合作,推广近年受青年人欢迎的「城市运动」项目,例如三人篮球、运动攀登、滑板等。我们亦会检讨全港运动会的竞赛项目,让更多不同年龄人士参与。

90.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会制订「体育及康乐设施十年发展蓝图」,分阶段提供约30项多元化康体设施,例如体育馆、游泳池、运动场、公园等,包括在马鞍山白石兴建香港第二个体育园,以及在「北部都会区」建造大型体育康乐设施。

91. 政府会继续推动体育专业化和产业化,包括加强支援合资格球会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安排,并支持本地球会参与内地及区域性的大型赛事。我们亦会推行为期五年的「残疾运动员就业及教育先导计划」,装备他们退役后的发展。此外,我们会优化香港「M」品牌计划,每年支持至少十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在港举行,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

休闲设施及项目

92. 我们会增设休闲设施及项目,为市民的活动加添不同元素:

i)环岛长廊──我决定在香港岛建造「活力环岛长廊」,全长约60公里,连接港岛北岸海滨长廊及南区多条现有海滨和郊野步行径。明年起进行研究及设计并展开工程,于五年内完成驳通九成长廊;

ii)大屿山南部生态旅游──我们正积极研究发展大屿山南部约1 000公顷「绿化地带」土地作生态旅游或康乐用途;及

iii)周末市集──民政事务总署会于今年第四季在全港五区与团体合办周末市集,催化多元本土经济。食物环境衞生署亦会参考经验,于明年举办周末市集。

关爱共融香港

十八区关爱队

1.我在选举政纲提出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关爱队」)。政府会设立「关爱队」,并为其订定管理架构和操作安排,提供部分资源及订立KPIs。全港十八区会划分成不同小区,广纳地区组织和团体成为小区的「关爱队」,凝聚各界建设社区,包括青年和少数族裔。「关爱队」会推展关爱活动,例如探访有需要人士。我们会于明年第一季率先在荃湾和南区成立「关爱队」,并逐步在其他十六区组成「关爱队」。

地区行政

1.现届区议会任期将于明年年底完结。我已要求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民青局)联同政制及内地事务局进行地方行政检讨并作出建议,确保未来安排符合基本法及「爱国者治港」原则,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精准扶贫

1.本届政府的策略是精准扶贫,把资源投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弱势社群学生摆脱跨代贫穷行动小组」通过政、商、民合作,在9月展开了「共创明『Teen』计划」,聚焦帮助2 000多名(尤其是住在「劏房」的)初中学生,获社会正面回应。计划内容包括师友配对、个人发展规划和财政支援。我们会总结计划成效,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考虑增加名额和扩大目标群组等。

1.此外,我已要求政务司司长重组扶贫委员会,研究和识别其他精准扶贫的目标群组。

劳工薪酬及职业安全

1.劳工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元素,应当分享经济成果。政府会推出改善劳工权益的措施,包括:

i)邀请「最低工资委员会」就如何优化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的检讨机制作出研究,包括检讨周期、如何提升效率,以及在最低工资水平和维持经济发展等元素取得平衡,向政府作出建议;

ii)政府以身作则,进一步检视政府外判服务合约中聘用非技术员工的安排,包括员工薪酬待遇及相关监察机制,明年第一季将完成检讨;及

iii)改善「破产欠薪保障基金」程序,包括由基金提供法律服务,协助僱员向无力偿债的僱主提出清盘或破产呈请,加快向受影响僱员发放特惠款项。

1.目前多个行业人手不足。为鼓励市民接受培训并投入职场,政府会邀请僱员再培训局研究提升每日再培训津贴额和为半天课程提供津贴,在明年第一季或之前落实。

1.致命工业意外不但夺去宝贵生命,更令相关家庭失去至亲。政府会全力调查每宗事故,追究责任并落实改善措施。我们会争取立法会尽快通过审议中的条例草案,提高职业安全违法行为的最高刑罚,增加阻吓力。

老有所养

1.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城市。大部分长者在家庭或政府支援下在社区生活和安老,约4%长者居于安老院。此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和公共福利金计划为约四分之三的长者(约110万人)提供财政支援。政府会质量并重,改善安老服务,贯彻「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的方针。

支援居家安老

1.政府会采取不同措施加强支援居家安老:

i)明年第三季把「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恒常化,分阶段将受惠人数增加50%,由现时8 000人于2025-26年度增至12 000人,服务券适用范围亦会扩展至租借辅助科技产品;

ii)未来五年新增16间长者邻舍中心,明年第四季把中心服务范围扩展至退休生活规划、乐龄科技推广等;及

iii)扩大医管局的「离院长者综合支援计划」,明年第三季将每年受惠人数由约33 000人增加三分之一至45 000人,其中可被转介至家居照顾服务的人数由约9 000人增至11 000人,支援更多出院长者居家康复。

加强照顾者支援

1.照顾者是长者和残疾人士在社区生活的重要支撑,应给予肯定和更大支持。自明年10月起,政府会把「关爱基金」下长者和残疾人士的照顾者津贴恒常化,并提高金额,例如低收入家庭照顾者每月生活津贴会由2,400元增加四分之一至3,000元,惠及约10 000名照顾者。此外,明年起落实多项措施,包括设立一站式照顾者信息网站和支援专线;增加暂托服务名额和优化服务查询系统;推动社区为本的照顾者朋辈支援;以及举办全港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对照顾者需要的认识。

提升安老院质与量

1.目前全港约有75 000个安老宿位,当中约35 000个是资助服务名额。政府正以最大力度增加资助服务名额,在2027年年底前增加20%,即6 200个宿位,当中2 600个将于明年投入服务。我们会在合适用地上兴建安老院、在公营房屋发展项目预留约5%总楼面面积作安老院等福利用途、向私营安老院买位等。我们亦会结合市场力量增加供应。我已要求发展局与劳福局于明年初提交建议,提供更多诱因,例如宽免总楼面面积,鼓励发展商在私人发展项目兴建安老服务设施。

1.我们亦会在未来五年额外资助超过1 700名学生修读护士训练课程,毕业后在福利界服务最少三年。此外,政府将全面检视院舍员工技能及资历要求,为他们建构专业标准和晋升阶梯。

保护儿童

1.近年发生的虐待儿童事件令人痛心。我们会全力推进订立强制举报虐待儿童个案机制,在明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并为相关从业员提供培训,协助他们及早发现和举报虐待儿童个案。此外,我们已锁定儿童住宿照顾服务需要聚焦改善的地方,将全方位提升服务质素、完善服务规划、加强巡查执法,并邀请独立人士进行突击巡查。

妇女发展

1.我们会将「妇女事务委员会」用作促进妇女发展活动的年度拨款,在未来三年由400万元大幅增加至1,000万元,成立「妇女自强基金」,资助民间项目支援妇女兼顾就业和家庭并释放潜能。

少数族裔

1.我们会进一步强化支援少数族裔居民,包括增加聘用少数族裔人士出任劳工处的就业助理和一般助理,以及试行设立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情绪支援及辅导的服务中心。

宜居香港

地区环境

1.由政务司副司长领导的「地区事项统筹工作组」自8月中起打击600多个衞生黑点,并在约4 000个地点加强日常清洁。未来工作包括:

i)建立有效处理不同环境衞生问题的「标准行动模式」,理顺部门分工和流程,在各区落实执行;

ii)全面检视现行环境衞生法例的权限和罚则。首阶段建议提高乱抛垃圾和店铺阻街等罪行目前1,500元的定额罚款,在今年内咨询立法会,其他法例修订建议将于明年年中提出;及

iii)美化公共空间、优化街道景观,包括种植花木、美化路牌、改善街道设施等。

1.为改善维港两岸的海水气味问题,我们会定期监测雨水渠出口的气味,纠正污水渠错驳问题,目标是针对个别地区有严重气味问题的排水口,在2024年年底前将污水量减少一半。

迈向碳中和

1.为争取在2035年前将碳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以迈向2050年前达致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必须加紧各项减碳行动,措施包括:

i)节约能源──超过六成的碳排放来自建筑物的用电设施。政府的目标是在2024-25年度将政府建筑物和设施的整体能源表现提升超过6%。我们会加快在新发展区(包括「北部都会区」)建设区域供冷系统,节约能源。我们正着手修例把更多家居器具纳入「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届时计划下的家用器具占住宅总能源使用量会由五成大幅上升至约八成;

ii)推动绿色运输──政府在2035年或之前会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未来三年,我们会在额外7 000个政府建筑物停车位提供充电设施。为加快运输业低碳转型,我们明年会试行新一代电动的士和氢燃料电池双层巴士及重型车辆,并在2025年或之前完成两项任务。第一,公布推动电动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车的路线图;第二,制订陆上运输使用氢能的长远策略。我们亦会在2027年年底前投入约700辆电动巴士和约3 000辆电动的士;及

iii)推动全民减废──为达致2035年「零废堆填」的目标,我们会全力推动全民减废和分类回收,并加快发展现代焚烧发电设施。除积极筹备最快明年实施的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外,推行多项新措施,包括(一)明年年初提交条例草案,管制即弃塑胶餐具及其他塑胶产品;(二)研究立法要求大型屋苑和屋邨及户数较多的单幢住宅楼宇,分类收集可回收物并交予回收商处理;(三)全速建设首座位于石鼓洲旁的现代焚烧发电设施和规划位于屯门曾咀的第二座设施,并研究在「北部都会区」兴建更多同类型先进设施;以及(四)今年内开展公共屋邨厨余收集试验计划。

1.我们会重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就减碳策略提供意见。

1.为加强粤港澳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湾区大气污染防控合作,政府正筹备在香港兴建大湾区空气质素实验室及气象监测超级站,提供区域性空气污染及气象的监测和预报服务。

便捷出行

1.我们会持续推进各项「智慧出行」措施,结合交通运输和先进科技,包括完善「交通数据分析系统」和探讨推展智慧公路的可行性。我们会在明年完成「交通运输策略性研究」下的全港性交通习惯调查,并在2024年推展包括测试自动驾驶车辆等先导计划,以期在2025年公布以构建可靠、安全、智能和环保高效运输系统为目标的「运输策略蓝图」。

1.「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一直深受市民欢迎。我宣布将该计划的临时特别措施再次延长六个月,即由今年11月1日至明年4月30日期间,政府会继续为市民每月超出200元的公共交通开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补贴,以500元为上限。

(七)青年兴 则香港兴

1.青年是香港的未来,「青年兴,则香港兴」。政府重视教育和青年发展工作,我们要为孩子成长成才创造机会,培育青年成为爱国爱港、具备世界视野的新一代,为国家和香港发展作出贡献。

助教育增能

1.香港有良好的教育基建,享誉国际的大学,优秀的科研人才,教学质量在多项国际比较研究中名列前茅。在这优厚的基础上,未来教育工作要在三方面增能──启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效能、贡献发展动能,主要有以下策略:

i)在中小学阶段大力推动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

ii)支援专上教育,建立强大人才库;

iii)以「职学联通、多元发展」的策略推广职业专才教育(职专教育),培育多元技能人才;

iv)进一步强化国民教育,培养爱国爱港爱家新一代;

v)加强教师管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vi)以学生利益和教育质素为优先考虑,务实理顺中小学学额供求情况;及

vii)支援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

STEAM教育

1.我们会在中小学以普及化、趣味化、多元化的方式,大力推动STEAM教育,为学生打好基础,配合香港未来发展创科的大方向。措施包括:

i)普及学习──在课程中加入更多创科学习元素,目标是在2024/25学年前,至少四分之三公帑资助学校于高小推行强化编程教育,以及在初中课程加入创科元素,例如人工智能;

ii)加强领导和统筹──本学年起所有公帑资助中小学须委派统筹人员,整体规划课堂内外的STEAM教育;下学年起,每年举办或安排学生参与具质素的STEAM活动;及

iii)提升专业培训──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四分之三公帑资助中小学需安排教师参与STEAM的专业培训。

专上教育

1.政府一直鼓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大学提升课程质素,以建立强大人才库。目标是未来五年内,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学生当中有35%修读STEAM学科,以及60%修读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下香港发展为「八大中心」相关的学科。

1.我们会增加约1 600个教资会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学额,由现时约5 600个逐步增至2024/25学年的7 200个,加上超额收生上限自去年起由70%逐步提升至100%,两项措施会将研究生学额增加超过50%。

1.为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杰出学生来港升学发展,我们会与院校合作进一步向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以外国家推广「一带一路」奖学金。「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亦会由本学年起增加资助额,例如新增旅费津贴等。

1.为纾缓本地专上学生贷款还款人的财政压力,政府会将现时免息延迟偿还贷款安排延长一年,直至2025年3月底。

职专教育

1.我们会以「职学联通、多元发展」的策略推广职专教育,与传统学术教育双轨并行,为青年人提供多元学习和就业机会。措施包括:

i)扩大「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针对有殷切人力需求的特定行业(例如护理和信息科技),下学年起分阶段每届增加1 000个自资高级文凭资助学额和2 000个自资学士学位课程资助学额,由原有合共5 000个增至8 000个学额。当中会首次涵盖衔接学位课程,以及优先考虑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课程;

ii)研究推出更多应用学位课程──「应用学位课程先导计划」今个学年推出首批课程,涵盖护理、检测和认证、园艺树艺及园境管理,以及老年学四个学科。我们正积极研究推出更多应用学位课程;

iii)加快发展「职业资历阶梯」──在未来五年,把资历架构下「职业资历阶梯」涵盖的行业由6个增至最少18个;

iv)推出应用教育文凭课程──下学年起恒常推出应用教育文凭课程,加入大量职专教育元素,为中六离校生和成年学员提供取得正式学历的途径;

v)加强中学生应用学习及职场体验──优化高中应用学习课程,提供更多课程选择和支援,并推出「商校合作计划2.0」,增加商业伙伴,涵盖更多行业;及

vi)进一步推广职专教育──举办多项活动,加强公众对职专教育的正面认识,提升其专业形象,包括支持香港职业训练局在12月举行「新世代 新技能」博览,使职专教育成为具吸引力的进阶路径。

国民教育

1.我们将强化以「多重进路、互相配合」方式,推动学校在课堂内外推行国民教育,加强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本学年起推行的措施包括:

i)支援教与学──推动学校持续检视小学及初中课程,增添国史、国家地理等学习元素;

ii)强化校本管理──推行「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提高公帑资助学校人员对教育质素的问责精神,落实以全校参与模式完善国民教育;

iii)推行联校国民教育活动──率先在官立学校以全校参与和联校协作模式,结合教育局公布的「国民教育──活动规划年历」,推出第一期「心系家国」联校活动系列,纪念国家重要事件的日子,例如国庆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并推动办学团体参与推行联校国民教育活动;及

iv)加强家校合作──所有公帑资助学校每年为家长举办一项或以上与国民教育有关的活动。

1.此外,我们会提供一笔过共6,000万元拨款,支持所有参加「幼儿园教育计划」的幼儿园举办校本活动,让学生从小认识中华文化。现时约有780所公帑资助中小学与内地学校缔结成超过2 100对姊妹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明年内把参与「姊妹学校计划」的本地学校数目增加10%。我们亦会加强支援专上院校学生到内地参与交流及体验活动。

教师专业

1.教师肩负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及国民身份认同的重任,须具备专业能力和秉持专业操守。教育局会从入职、操守及培训等多方面加强教师管理:

i)扩展《基本法》测试要求──本学年起公营学校新聘常额教师必须通过《基本法》测试,下学年起扩展至所有「直接资助计划」学校及参加「幼儿园教育计划」的幼儿园,测试内容涵盖《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

ii)推出专业操守指引──今年内推出指引,具体说明教师须具备的专业和个人操守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教育局在处理教师失德个案时,会参考指引作严肃跟进;及

iii)认识国家──要求公帑资助学校新入职教师及公营学校拟晋升教师参加内地学习团,并增加在职教师到内地考察的机会,亲身体验国家发展。

务实应对学生人口下降

1.因应香港学生人口结构性下降,政府会持续检视中小学学额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利益和教育质素为优先考虑,以「软着陆」为目标,务实理顺学额供求情况。我们会与办学团体紧密沟通,支援业界及早规划,采取适当措施,例如停办新校、重置、合并等,善用资源提升教育质素。政府会继续有序在公营小学落实小班教学,目标是在两个学年后超过九成公营小学实施小班教学。

其他支援措施

1.教育局会继续支援不同教育范畴:

i)幼儿园教育──提供一笔过共6,000万元拨款,协助所有参加「幼儿园教育计划」的幼儿园校政电子化和提升效率,发展成为「智慧幼儿园」,另提供共3,000万元拨款,资助所有参加计划的幼儿园改善校舍的通风状况,创造「健康校园」;及

ii)特殊教育──由本学年起增加医院学校资源,为住院的伤病学童提供更全面的高中课程,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协助他们康复后衔接主流学校。此外,扩展「全校参与分层支援有自闭症的学生」计划下的「强项为本小组」,协助有自闭症的高中生发挥潜能和强化生涯规划,约100所中学将受惠。

青年发展

「青年发展蓝图」

1.民青局会在今年内公布首个版本的「青年发展蓝图」,勾划政府对青年发展工作的理念、目标和行动,包括:

i)培育青年成为爱国爱港、具备世界视野、有抱负和具正向思维的新一代;

ii)关爱青年人,重视全人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让他们对未来抱有盼望,自强不息,在社会尽展所长,贡献香港、国家以至世界;及

iii)提出一系列措施,协助青年人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置业上面对的困难。

1.这是政府首份针对青年发展工作的重要文件,我们会落实蓝图提出的措施,定期检视和改良,确保切合社会环境和青年需要。

1.民青局正联同「青年发展委员会」广泛聆听青年人和持份者意见,至今已举办及参与了超过80场活动,并正陆续到访全港十八区,了解青年人的意见,将他们的心声纳入蓝图之中。

推出「青年参与倡议计划」

1.为吸纳更多青年人参与公共事务,加强与政府互动互信,我们会推出「青年参与倡议计划」,措施包括:

i)进一步扩大「青年委员自荐计划」──目标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将参与计划的咨询委员会数目,由现时60多个翻两倍至不少于180个,发挥作为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及

ii)鼓励青年参与地区建设──选定两个与地区事务相关的委员会并开放部分名额,让青年人自荐为委员,鼓励他们就地区工程、青年发展和公民教育等议题发表意见。

深化政府部门及职系参与青年工作

1.我会鼓励政府不同部门和专业职系组织青年小组,定期举办活动,加深青年对它们的了解,引导青年寻找职业路向并体验团队文化。多个部门和机构已积极筹备组织青年小组,例如民航处、香港天文台、渔农自然护理署、海事处、金管局等。此外,保安局会加强纪律部队青少年制服团队的生涯规划和实习机会,并在今年内成立「保安局青少年制服团队领袖论坛」,为跨纪律部队的青少年发展工作提供意见和筹办相关活动。

拓阔青年视野

1.政府会与各界合作,推展多元活动和拓阔青年视野,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培养正确的大局观。例如首届香港桂冠论坛将于明年11月举行,广邀历年获颁发邵逸夫奖的得奖者(当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全球知名的海内外杰出科学家出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科学人才交流。这项国际盛事有助提升本地青年对科学及科技的认识和兴趣。视乎疫情发展,政府亦会扩展青年内地和国际的实习交流计划的阔度和深度。

1.此外,政府由明年起每年举办「香港青年节」,邀请社会各界共同举行各式各样活动凝聚青年人,协助青年发展潜能、增进知识、交流经验等。

1.政府会恒常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推动参与企业聘请和派驻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工作,以及继续透过「青年发展基金」两个资助计划,为香港青年提供大湾区创业支援及孵化服务,协助他们解决创业初期的资本需要。

青年住屋

1.为协助青年发展,我们会推出以下措施支援青年的住屋需要:

i)推出更多「首置」土地──我们会在下个财政年度的卖地计划再度推出「首置」项目。过去申请购买「首置」单位超过八成半是40岁或以下青年,更多「首置」项目将有助青年置业;及

ii)扩大「青年宿舍计划」──政府会研究不同方式增加青年宿舍供应,包括资助非政府机构租用合适酒店和旅馆并将房间转作青年宿舍用途,目标是五年内提供额外约3 000个宿位。青年支付的租金约为市值租金的六成,并须承诺参与地区或志愿服务反馈社会。另外,政府会物色合适的卖地计划项目,以试验形式要求发展商预留一定数量的单位支援「青年宿舍计划」。

(八)共同抗疫 说好香港故事实现新飞跃

共同抗疫

1.新冠病毒肆虐将近三年,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受疫情的影响特别明显。政府的抗疫路线是清晰的,正循序渐进推进,目标是为民生和经济活动创造最大空间。

1.本届政府上任后,随即制定抗疫五项原则:

i)不躺平,控制确诊数字,确保医疗体系的负荷力;

ii)减重症,减死亡;

iii)保护高风险人士,包括「一老一幼」及长期病患者;

iv)以科学精准方法识别不同风险级别人士,分级管控;及

v)平衡疫情风险与经济需要。

1.我多次提及,希望「抗疫不走回头路」。我们的抗疫大原则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效。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政府的抗疫路线是不断向前,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和变化,调整和优化措施,确保一切有序稳妥,逐步向前推进。

1.本届政府上任三个多月,已经阶段性推出多项以风险管理为本的精准抗疫措施,逐步放宽管控。例如:取消航班熔断机制;实施「红、黄码」按风险分级管控;将抵港7日集中酒店检疫改为「3+4」,再改为「0+3」;分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措施等。我们在9月26日实行的「0+3」,正式取消已实施两年多的抵港强制检疫要求,是一项重大改变。在条件许可下,政府会按部就班优化各项措施,包括社交距离措施。政府亦会设计针对性方案,确保香港的盛事、经济和大型活动顺利稳妥进行。

1.联通内地和外地同样重要,必须同时努力推进。我们正全力与内地商讨,争取在不增加内地疫情风险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恢复跨境往来。第一个目标是在香港做「逆向隔离」,即「前置检疫」,做到符合内地「7+3」的防疫标准,在港检疫后闭环送到内地,确保疫情不会倒灌内地。「前置检疫」可减轻内地检疫酒店和人手压力,增加香港到内地的确定性。同时,我们正与内地商讨,在风险可控下,增加深圳人文通道限额,配合两地市民的联通需要。

1.抗疫之路要走多久,取决于很多因素,操之过急会出乱子,会带来难以逆转的风险,欲速反而不能达。我们要密切留意外地疫情变化、冬季流感可能带来的风险、病毒株变异的情况,以及本地医疗系统的承担能力等。市民亦必须遵守和配合防疫措施,避免因违反防疫规定而影响抗疫步伐,令前功尽废。只有大家各守其分,同心协力,抗疫之路会走得更顺,达到为民生和经济活动创造最大空间的目标。

说好香港故事

1.香港作为外向型经济,必须向外发展。我们要向世界「说好香港故事」,说出真实的香港好故事,让世界看到香港的光芒。国际政治环境错综复杂,外部势力不时刻意对国家抹黑造谣,歪曲香港的状况。我们要向世界宣扬香港的优势、成就和机遇,说出香港是让人实现梦想的一个好地方,说出香港的事实。

1.事实是,香港是自由、开放、与内地和世界接轨的国际大都会。香港极具竞争力,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有不少「世界第一」的成就:香港是全球第一自由经济体、全球企业营商环境排名第一、全球第一国际航空货运量城市、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等,亦是亚洲唯一拥有五间全球百强大学的城市,证明香港有很多值得引以为傲的独特优势。

1.香港更拥有在「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香港的税率低、税制简单、法治基础稳固、基建发达,与内地、东盟等庞大市场相连相通。作为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香港有交投活跃的股票市场,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基金管理枢纽,资金自由进出,流动性庞大。香港拥有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司法制度,亦是全国唯一实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辖区。

1.香港的社会充满活力,教育水平高,科研实力屡获国际肯定。香港劳动人口富有生产力,同时是全世界最长寿的地区,有高质素的医疗服务。政府公务员以廉洁、高效闻名。香港拥有独特的多元共融文化,多姿多彩的中外文化艺术汇聚,以及世界级艺术、文化与体育盛事。香港的郊野公园景色优美,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消闲生活增添色彩。香港罪案率低,是全球最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1.香港有说不完的真实好故事,政府会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将香港故事说好。我和主要官员将亲身率团出访海外,包括11月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明年由贸发局在泰国举办的「迈向全球 首选香港」活动。财政司司长将领导专责小组,联同商界翘楚、贸发局和旅发局等「香港队」成员,到访传统和新兴市场,主动透过多边联系,重塑香港的形象和品牌。专责小组亦会推出全新的访客计划,广邀约1 000名来自内地和海外不同界别、具影响力的政商、媒体领袖等,赞助他们访港并安排专属行程,让他们亲身了解香港的最新情况后,把真实的香港好故事带回家。此外,专责小组会进一步扩展多媒体宣传渠道和网络,更多面向、更立体地向世界展示香港在各方面的实力。

1.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会透过多元活动推广香港的优势,例如香港金融发展局和投资推广署会展开一系列环球推广活动,宣扬香港作为连通内地和世界桥梁的前景和机遇;香港电台会强化跨媒体多语广播,让居港外籍人士以至内地及海外人士更好掌握香港的最新发展和吸引力;驻内地办事处会鼓励和支持不同专业和界别代表访问内地。本港专业团体更可在「专业服务协进支援计划」下,获资助前往内地或海外推广香港专业服务,尤其是让年青一代的专业人员走向世界,展现香港的活力和新气象。

(九)结语

1.未来五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在世界百年变局下,香港有机遇、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关键是把握大势,做好自身,提升竞争力。我在竞选政纲中提出我的施政理念,这份《施政报告》进一步交代清晰的目标和具体措施。通过管治团队及各级公务员的齐心努力和社会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目标,落实这份属于市民的《施政报告》。

1.当前,香港市民最盼望住得更好、长者有更好照顾、青少年学有所成、社会有更多发展机会。本届政府以习主席7月1日的重要讲话作为施政蓝图,希望更好地为市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发展,让大家可分享成果。未来五年,我期望与大家共同建设一个安居乐业、更有希望、更团结的香港,共同开启香港「由治及兴」的崭新篇章!

来源:GBA湾区资讯站综合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香港特首发布新人才引进政策—只要世界排名前100!重大变化!这些行业下周起涨薪4.6%!260万澳人受益!一个人的徒步。900公里法国之路+世界尽头:D34~今晚住帐篷2022香港《施政报告》公布!新增高端人才计划、取消优才限额…求学就业多重利好!速看!纽约总领馆发布赴华检测新要求!从波士顿回国有这些变化!见证历史:美国颁布同性婚姻保护法案!(附全文)周末随笔Most Beautiful Duets Ever(四)怕上火,吃陈皮花生!特首吃完后,一口气买了10罐!!A股踩到底了吗?央行和香港李家超开始放大招……重磅全文!香港发布有关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施政报告 | 再议香港经济前景深夜刷屏!巴西爆冷,内马尔哭了,梅西率阿根廷晋级!北京发布疫情数据,有一大变化!最牛中概股涨超50%,这种菌已造成英国16人死亡我珍藏多年的约会宝典(多图)报告发布|新榜&DLG《2022奢侈品行业小红书营销生态报告》突发!2022香港《施政报告》公布!香港开始全球 “抢人”!中国驻加拿大多个总领馆发布最新检测要求!有这些变化!三部门《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发布!附全文及说明!中国首个城市官宣入境无需隔离!李家超:23年与内地通关有很现实的可能性!全文 | 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发布!附一图读懂!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发布!选对大学专业,秋季申请脱颖而出拿offer!香港特区政府2022年《施政报告》发布,人才入境政策各种利好!李家超宣布大消息!香港本地股立马飙升速看!总领馆发布赴华检测新要求!从DFW回国有这些变化!美国 6 个自己立遗嘱的网站服务SpringBoot 3.0正式发布,有这几个新变化!附全文 | 印度尼西亚通过个人数据保护法案重磅!港府放大招,香港马上有这些大变化!就在明天!李家超将公布首份施政报告2022香港《施政报告》公布!香港开始全球 “抢人”!最新!香港《施政报告》发布,哪些德国大学毕业生符合「高端人才」要求?俄乌战场,形势正发生重大变化!速看!总领馆发布赴华检测新要求!回国有这些变化!附全文 | 美国《2022年人脸识别法》(提案)发布速看!纽约总领馆发布赴华检测新要求!从NYC回国有这些变化!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