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 | 再议香港经济前景
再看香港。
10月19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发表了上任两个半月后的首份施政报告。这份大胆的超预期的施政报告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
亮点:抢人才,搞投资
报告涉及内容较多,经济方面关注两大亮点:
一、人才引进。
李家超指出,过去两年,香港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政府除积极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外,会更进取吸纳外来人才。
具体措施包括:
(一)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为期两年。满足条件的人才包括过去一年年薪达250港万元或以上的人士,以及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五年内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士。这两类人士可获发为期两年的通行证赴港发展,不设人数限额。不符合工作经验要求但最近五年内毕业的百强大学毕业生也可获发通行证,每年上限一万人。
(二)放宽“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如僱主引入人才的职位属“人才清单”表列的 13 项本地人才短缺的专业,或招聘的职位年薪达港币 200 万元或以上,无须证明本地招聘困难,可直接提出申请。
(三)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为期两年,同时优化审批程序。
(四)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或赴港就业安排”,将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方便他们留港或赴港工作。
(五)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撤销科技公司在计划下输入外来人才时必须增聘本地僱员的规定,以加快输入人才的步伐。
(六)延长工作签证年期,在现有和新增的输入人才计划下的人才,到港获聘后可获发最长三年的工作签证。
(七)向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额外的印花税。
二、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在政府投资的“治理体系”方面,财政司成立全新“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使用财政储备以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把近年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和“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共同投资基金”归一收纳,汇聚有关资源,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港发展。
评议:重建预期,重塑前景
这份施政报告让很多人重新关注香港,李家超的工作获得港人初步肯定。民研即时民调显示,受访者给施政报告评51.1分,2017年后首升破50分。
一、过去三年香港经历了冠病疫情等冲击,李家超这份施政报告试图将香港重新拉回到经济轨道上,建立并稳定新的预期,促进经济复苏,重塑香港前景。
二、通过KPI量化考核的方式,评估新政府的施政业绩与责任,以修复社会信任。
三、与新加坡暗中较劲,中国香港政府主动出击招商引资、招揽人才和投资产业。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是亚洲城市“双子星”,在金融、贸易、航运、旅游等几大产业相互竞争。近些年,新加坡在资本、人才和技术引进方面形成直接的压力,而在这份施政报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如何应对来自新加坡的挑战?
长期以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虽然都是开放经济体,但二者的风格还是有所不同。过去,中国香港是一个经济自由度更高的城市,它更多依托于国际金融资本与贸易发展起来。而新加坡藏着着家长式强势政府的“有为”身影。
不过,这次李家超领导的港府试图化身为“有为政府”,主动出击,在引进资本与人才、投资产业方面直接面向竞争。施政报告提出,在今年内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及“人才服务窗口”,政务司司长带队统筹招揽人才。扩大大陆办事处和海外经贸办的职能,17个办事处会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目标企业和人才,联系百强大学,推广各项计划。
港府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被认为是效仿新加坡淡马锡。淡马锡是一家非常成功的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当然,外界对这家公司的财务透明度的质疑一直没有消停过。“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未来可能在“香港增长组合”等基础上增加产业投资。
另外一个直面新加坡竞争的业务是家族办公室。近些年,新加坡家族办公室业务飞速增长。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新加坡家族办公室增加到800家,另外600家在排队申请,较2018年的50家大幅增长。施政报告设定了“在2025年落地至少200家家族办公室”的考核目标,并且派出团队在全球各地拉业务,试图借此吸纳更多国际资本。
前景:信任是金,人才是银
李家超希望借助新政重塑香港经济。香港前景如何?
一、建立新的稳定的预期与信任决定着香港经济的未来前景,也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保障。
李家超上任后逐步解除了新冠疫情的对外隔离政策,加速了香港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但是施政报告在香港在后疫情时代如何重回国际市场、稳定全球信任方面缺乏令市场振奋的措施,而此为关键之举。
二、人才决定香港未来。
施政报告说,过去两年,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港府统计处的《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按季统计报告》显示,在2020年第二季,金融业就业人数有21万4200人,到2022年第二季,人数下降至20万4500人。资讯及通讯行业2020年第二季就业人数为13万7800人,2022年第二季跌至12万7000人。
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人才与资本是香港最重要的两大资源。如何填补人才、吸引人才对香港来说至关重要,港府希望新政能够每年至少吸纳35000人才。
三、港府的“有为”能力有待检验。
李家超领导的港府实施了KPI量化管理,这无疑可以增加施政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不过,外界对港府“越界”进入市场投资的能力还是持谨慎态度。一直以来,港府更像是服务型政府,其施政传统接近“小政府主义”。而且,数码港项目失败后,港人对港府直接参与技术产业投资持负面态度。
四、技术产业的前景仍然未知。
与新加坡相比,中国香港在技术产业的缺失备受批评,而这种批评也影响到了港府的政策。过去,香港政府的人才政策侧重于吸引技术型人才,试图振兴技术产业。然而,技术人才引进和技术产业发展均不及预期。
这份施政报告仍然没有改变、甚至强化了技术型人才和技术产业引进的策略。这让人怀疑港府在这方面努力是否真有成效。甚至,港府一贯以来的政策和施政报告中的部分政策均对技术产业构成负面影响。
施政报告提出,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额外的印花税。此举表面为吸纳人才,但世人皆知,港府希望降低房价下跌的步伐。与去年高点相比,当前的香港房价下降了12%。这给长期依赖土地财政的港府带来压力。在不提供大规模土地供给的前提下,港府人才政策若有效落地将维持高房价。
实际上,高房价(低保障)是技术产业的天敌。很少人能够在为居住担忧的环境下搞技术创新或开拓技术创新产业。在香港高房价的社会中,本港人才和吸引的人才更多地选择最稳定的职业精英路线。
当然,施政报告也提出了新的公屋计划以满足住房需求。若能够效仿新加坡解决公共住房问题,即便维持大面积住宅价格居高不下,技术产业也能寻得落地的土壤。但是,公屋一直是港府悬而未能解的老大难问题。
最后,今年全球经济遭遇“双核”冲击,通货膨胀、债务风险、货币风险和地缘政治危机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因此香港的经济复苏还需要一些运气。
祝香港好运!
社长文章:清和社长关于宏观经济、历史人文、经济学等硬核文章;
宏观走势:每周跟进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及走势;
金融数据:每周跟进全球股票、外汇、债券等金融市场数据及波动;
货币政策:每周跟进美联储、欧洲、日本、英国、中国等央行政策;
经济事件:每周跟进影响全球宏观经济走势的风险事件、重大事件;
高频数据:每周跟进中国沥青、钢铁、交通、零售业等高频数据;
产业趋势:及时分析新能源、芯片、机电出口、房地产等产业动向。
期待社友们提供宝贵意见!
加入智本社终身会员
学习
100门音频课程 + 100本经典解读
苹果用户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