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关于二维码的前世今生

关于二维码的前世今生

其他

昨天留意到某位旅居日本的媒体人写的《二维码到底是怎么发明的?》,文章其实没什么信息增量,倒发现是有若干细节描述有误的地方。

中文主流媒体早就对这位原昌宏先生有过不少报道,而一些自媒体根据这些报道则剪裁出来不小的噱头:发明了二维码的人居然并没有发大财,到今天也还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公司职员。这样就比较容易吸引眼球。

关于二维码,不少人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一些来龙去脉,甚至还有一些误解。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我们日常所说的二维码 (Matrix Code)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而现在手机经常扫的这个码,严格来说叫 QR 码。二维码有很多种,QR 码(Quick Response Code)只是其中的一种。

日本人原昌宏是 QR 码的发明人。他就职于日本汽车零组件大厂电装公司的子公司,当时的工厂都是用传统的条码标记零部件,但条码有诸多限制,而且读取不便利,公司操作员经常抱怨,于是原昌宏开始琢磨研发一种新条码,后来从围棋盘得到了灵感,于 1994 年发明了 QR 码。

有二维码自然就有一维码,一维码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条码或条形码。条码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在超市随手拿起一个商品,包装上都有条码,拿起一本书看看封底,也会找到包含 ISBN 信息的条码。

上图就是一个条码(Barcode),由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组合表示信息。如果你能扫出来的话,识别出的信息会是 Wikipedia 这几个字符。条码不只可以表示数字信息,也可以记录字符。

有人说你这个图不也是二维的吗?其实要扫描出信息只需要横向即可,为什么弄了这样一个纵向高度,只是为了扫描方便而已。

条形码由两个美国人发明,时间是 1948 年。短短一段时间内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并获得了广泛应用,并且产生了若干格式的条形码,上面这则条形码是 Code128 格式。

条形码肯定有若干优势,才得以这么快就被广泛普及,但也肯定面对新的应用场景暴露出缺陷和不足,要不就不会有二维码的登场。

相比条形码而言,二维码不只是在横向(宽)可以记录数据,在纵向(高)也可以记录数据,所以叫「二维」,日文叫「二次元」。

二维码相比一维的条形码,最大的优势在于如下几点:

  • 可以记录更多数据

  • 有容错机制

记录更多数据意味着,可以用来记录网页地址这样的信息,容错机制意味着条码损失了一部分也可以扫描识别出来。

以上是一些基本背景信息的铺垫,大家通过网络可以自行查询到。然后我说一下常见的几个误解。

误解一:原昌宏和电装公司都没有发现二维码里蕴藏的商机

这种理解无疑是错误的。所谓二维码的商机,实际上遵循某种形式的科斯定理:谁用得好,价值归谁。原昌宏或电装公司有没有可能研发出微信这样的超级应用?没做出来,也不可能做出来。

那么,他们就不能获得二维码里的商业价值。微信和支付宝取得的成功是因为成功的对二维码进行了应用,而不是「只有他们才懂得、才有资格使用二维码」,二维码不是一种秘技。所以少说一点「你每天扫的二维码竟是日本人发明的,但赚大钱的却是中国人」这样的话。

误解二:二维码催生了支付宝和微信

那篇文章是这么说的:

阿里巴巴把二维码做成了「支付宝」,而腾讯则将二维码做成了「微信」识别码和支付码,这一举动,催生了中国最为重要的两家民营金融企业。

这当然是外行之语。阿里怎么可能用二维码做成支付宝?最多可以说阿里把二维码做进了支付宝。

如前所述,QR 码只是二维码的一种,还有很多二维码的格式,比如 PDF417 码,比如 Aztec Code。不用 QR 码,微信也好,支付宝也好,也还是会用其他方式,或是其他技术方案来实现今天的能力。

误解三:原昌宏没能发大财,是因为放弃了专利

去年还有一则乌龙新闻说,二维码发明人要从中国收专利费,令人哭笑不得。

如果原昌宏不放弃专利的话,那么 QR 码的早期普及可能会大受影响,我们今天也大概率用的就不是 QR 码,而是其他格式的二维码了。如果没什么人用,那么发明人也不会得到什么更大的财富。与之类似的,其他各种码的发明人也都没能「发大财」。没办法,有些网民就爱操心这种事儿。

误解四:中国企业最早用的二维码

QR 码的普及相当迅速。1997 年被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采纳为标准,1999 年在日本被采纳为标准二维码,2000 年成为 ISO 国际标准。QR 码最早普及是在日本,而不是在中国。早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在日本就有了用户使用基础。

更准确一点说,二维码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跟是不是中国企业最早商用二维码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 QR 码获得了成功?

既然二维码有那么多种,为什么是原昌宏研发的 QR 码能胜出呢?我的答案是,QR 码简单、易用,最重要的一点,QR 是一项开放的技术。然后我们也要看到,QR 码的发明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需求,而且立刻在日本找到了诸多使用场景。这一点也很重要。

在我看来,QR 码是一种数据交换格式,更是一种数据协议。在技术领域,开放协议才会有可能取得成功,比如作为互联网基础的 TCP/IP 协议就是这样。稍微了解一点互联网发展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协议的发明人没有获得商业回报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于「发明」这件事,有必要多说几句。我比较赞同吴军对「发明」的观点:世界把发明的荣誉总是给予最后一个发明家。这句话乍看不太好理解,吴军先生举的例子是电话的发明人贝尔,他是电话的最后一个发明人。在贝尔之后,其他人都只是改进而不是发明。

另一个例子是发明活字印刷的古登堡。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比古登堡足足早了四百多年。但现在西方在谈及活字印刷的时候,往往要说古登堡印刷是最伟大的发明,而不是说毕昇的活字印刷是最伟大的发明。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他们孤陋寡闻?这是因为,古登堡的发明是一项独立的发明,而且,他重要的贡献不是发明了一项单纯的技术,而是发明了一套有效的生产系统,可以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真正做到了应用和普及。而毕昇虽然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很遗憾,受限于一些历史条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有些人常常会过度夸大一些「发明」的作用,而忽略「应用」和「普及」的价值。二维码就是一例。再比如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价值并不在于所谓的「发明」,而在于做到了应用和普及。与之类似的是,苹果公司没有发明智能手机,特斯拉公司没有发明电动车。但并不妨碍苹果智能手机做得最好,特斯拉电动车取得了商业成功。理解了这其中的差别,就不会整天争吵成功产品是不是又抄袭了谁。

为什么 QR 码在中国的应用如此广泛?

说起一维码和二维码,我们到现在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读取设备。没有读取设备,码是没用的。一维码的读取设备只需要线性扫描器即可,一般是激光扫描器,俗称码枪,二维码的读取设备,是具备图像识别能力智能手机。

为什么二维码在中国如此普及?是因为我们的智能手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人人都有一个二维码扫描器。

为什么二维码在欧美不够普及?这问题见仁见智,我建议大家不妨也思考一下。

为什么微信、支付宝选择了 QR 码?

我们还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支付宝和微信最早选择了 QR 码作为解决方案?我的答案是,QR 码已经有了一定用户使用基础,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而且,视觉效果还过得去。

上图是一个 PDF147 码,也是二维码的一种,现在也有应用场景。试想,如果大家每天扫的都是这种码,是不是有点…太难看了?

如果最初没有 QR 码会怎样?

作个思想实验,我们还可以提出疑问:如果最初没有 QR 码,那么微信会怎样?

我相信微信会选用其他方案,或是自行设计一个二维码解决方案。实际上,微信现在就有自己的二维码方案:小程序码。


题图:一则条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这篇发表在Cell正刊上的66分重磅综述,详细为你讲述经典热门通路的前世今生这6种二维码千万别扫!见到立马举报!从爆火的 ChatGPT 讲起:它的前世今生和你想了解的一切视频编解码的新突破是什么让一段20行代码的性能提升了10倍凯恩斯主义的前世今生(中)新年将至,新加坡红包钱“新钞”换“旧钞”,还能二维码扫红包阿里十年总结:超大规模资源和成本管理的前世今生用1个月重构了同事写的烂代码,我总结出了15条重写烂代码的经验!小白入门必看!带你走进影像组学的前世今生最高108分的顶刊综述已翻译!2小时1篇了解最热科研方向的前世今生!司马南败北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架构,在基因调控中组蛋白代码的定量破译方面性能超群古今穿梭:一只瑞麒的前世今生福奇医生退休-美国科学的一代传奇落幕美国历史系列191:亚联董的前世今生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会标前世相欠,今生相见!(精辟)肠道菌群、m6A、铁死亡……这6个轻松发5分+SCI 的前沿热点,2小时了解前世今生!新刊上市|扫码的未来美国国务院的“前世今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分享加拿大的秋天,就有红包相送疫情防控,层层加码的背后,是层层减码!贴牌香水卖贵14倍!从野兽派起底品牌溢价的前世今生中美关系的前世今生“怪胎”ChatGPT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俄乌战争何时了?那年火车上的故事 (上集)(八)亡命支付宝已支持给微信 / QQ 好友转账:可扫描二维码领取从“压缩面包”到“鱼香肉丝”,趣谈航天食品的前世今生大众传媒应坚守最起码的工作道德与新闻底线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代码英雄》第五季(2):写代码的地方 | Linux 中国那些将电动车骑到60码的人元宇宙的前世今生,业内大佬带你一遍过!怎么发热点弯道超车?这33篇顶刊综述带你了解6大热点的前世今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