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校招聘青年教师要求35周岁以下
因为35岁不算青年人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到35,学校也自然而然到35了。35岁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定义的。另一方面,那些青年基金什么的都是卡到35的。关键原因,还是中国不缺人,再加上这属于选拔类的工作,毕竟学校也希望有能力的人过来,所以就有各种条条框框,卡一下很正常。
其实青年基金卡到35,也算是正常吧,毕竟也属于一种选拔。要知道,国内博士就不要想着做点啥新东西出来了,老板做啥,你做啥,啥热点,就做啥,哪个老板ql大,就跟他。水个一两篇文章,3年博士毕业,轻松的很。毕业之后,甚至可以做2-3轮博后,还有好多年申请青基的试错机会。那些高考复读,没有直博,跟的没有背景没有经费没有大大老版撑腰的导师,其实大概率会延期,这就导致了离35更进一步,试错的成本也就更高。
青基卡到35,其实也变相筛掉了没有背景、研究方向不“热门”或者不适合做科研的人。中国不缺人,某些研究方向也不是离了某个年轻人就转不动了。特别是高校,相比文章,看中更多的是青椒拿基金的能力,毕竟学校二类事业单位,还是需要项目管理费来养活一大帮子人,以及提高学校评分。申请这些基金,包括title,也是一环扣一环,一步错步步错,永远都会赶不上。
我自己本就不大喜欢自己专业,另一方面也是一直没思路,在博3的时候才弄出点东西来。之前心气儿高,非要做点新东西出来,现在看来还是naive了。跟了个单干的青年老师,导师放羊,让我自己想方向,然后我自己弄了些奇葩东西,倒是挺新,写了几篇文章,做的东西也自成体系,但是太新了没人关注过。毕竟太小众,也没大老板撑腰,后面申请基金估计也是风险太大。本人大龄青年,今年32,博士第五年末的时候文章才投出去,估计得满6年才会见刊了。看了些双非以及2本院校,进去的青椒都没啥硬文章,数量也少,但几乎都有青基,也基本是3年博士毕业。也正好赶上找工作了,现在心里也挺难受,还是希望做科研,这几年攒了一堆的idea,但是基金就是个问题,拿不到路也就断掉了。或者放弃科研,去个2、3本专门上课那种,平时没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个人建议,快到35了,没有十足把握拿到基金,还是不要去高校或者研究型的单位了,非升即走不说,做不出东西后面也会很憋屈,很可能会转岗。建议35之前去事业单位,或者去业界,有时间做点喜欢的东西,生活可能会比做学术滋润些。而且很多事业单位年龄都放到40了。
总以为能写个几篇文章的,就可以在学术圈混,我还是naive。之前也没人给我指点这些,自己完全是摸石头过河。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学术圈也一样,占了山头,就是所谓的研究热点,就能拿到项目;山头上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真理。创新?等大老板吧,年轻人创新只会导致基金不中,断送掉学术生涯。
我也是挺XXX带我的那个年轻副导师,他博士走过的所有坑,都让我再走一遍,从来也没说提醒我一下,还一直PUA我,以至于现在啥都给耽误了,否则也能去个科研院所。
来源:ResearchNew、PaperRSS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