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长江发生了什么?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长江的微笑
作者:真果少年糕
校稿:朝乾 / 制图:马林鱼 / 编辑:马林鱼
10月24日,长江江豚保护日,天猫开启双11预售。一次商业活动,却埋藏着一段猫与豚相遇的故事。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重点推介了3个公益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助力协巡员守护长江江豚”。预计在今年天猫“双11”期间,将有数亿笔阿里巴巴“公益宝贝”善款捐向包括“助力协巡员守护长江江豚”在内的公益项目。
聚光灯为何打到长江江豚身上?这背后,是一段中国人对“微笑天使”长达5年多时间的将功补过。
长江江豚(摄影:©居涛)▼
江湖上的“胖茄子”比熊猫还稀少
江豚是鼠海豚科江豚属的小型齿鲸类哺乳动物,包括东亚江豚、印太江豚和长江江豚三个种,长江江豚是其中唯一可以在淡水中生活的一种。
在距今大约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长江江豚从辽阔的海洋进入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在沧海桑田中繁衍至今。
江豚在长江的分布 ▼
长江江豚怀胎12个月,生产过程长达10来个小时,每次通常只能产下1胎。与人类不同,为了防止呛水,新生小江豚出生时先露出尾巴,江豚妈妈不停打转,直至把大头宝宝“甩”出身体,让它露出有呼吸孔的头部。
鲸豚类分娩都采取类似的方式(图:Flickr)▼
刚出生的小江豚呈浅灰色,随着年龄增长,肤色渐渐加深,成年后变成和妈妈一样的灰黑色。江豚妈妈极富母爱,产下宝宝后,把小江豚驮在背上,教它掌握游泳技能。母子露出水面时,远远看去,就像一大一小两个胖茄子。
很难不赞同这个说法(摄影:©杨河)▼
曾经,长江江豚家族兴旺,它们在江湖里翻腾,三五成群、尽情嬉闹,用120到130千赫兹的声频导航和捕食,唱着人类听不到的长江之歌。它们平时在水面以下1米以内活动,大风大雨来临前,会频繁跃出水面换气,如果江豚此起彼伏,意味着很可能快要变天了。
“若俯若仰,若跃若跪...若有若无”
(摄影:©杨河)▼
然而近几十年来,江豚家族的悲歌响起,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时还有2850头, 2017年锐减至1012头,成为比大熊猫还稀少的物种。2013年,长江江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物种名录,人们一度认为它们可能走上白鱀豚的老路。
江豚数量下降的趋势一度十分严峻 ▼
究其原因,水体污染、非法捕捞、无序采砂、水利工程建设、超速航运、极端气候等因素多重作用,长江江豚面临环境恶化、食物匮乏、体外受伤等生存危机。科研人员早年曾给一批江豚做体检,原本应该肥嘟嘟的它们,当时已经普遍消瘦,嘴角多有伤疤,那是渔网刮擦留下的。
船只引擎轰鸣带来的水下噪声
也对鲸豚类造成干扰和伤害
(图:图虫创意)▼
根源在人类活动,为了留住长江中这抹最迷人的微笑,各界开始反思并行动,下定决心将功补过。
护豚人:从索取到回报
保护策略主要有三个:人工繁殖、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中科院水生所位于湖北武汉,是我国人工繁育长江江豚的重要基地,那里诞生了第一头人工环境中出生的长江江豚,名叫“淘淘”。代号F7C的“福七”雄性小豚,以及还在征名的两岁江豚宝宝“YYc”,也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萌物。
中科院水生所为保护江豚做出了重要努力
(摄影:©边缘)▼
在研究人员和饲养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小家伙们吃营养餐、进行医疗训练、做无侵害式体检,茁壮成长,很是快活。人工繁育帮助研究人员拿到江豚遗传学、动物行为学上的一手资料,是延续物种的重要方式,但长江江豚毕竟是野生动物,它们属于大江大河。
江阔凭豚跃,天高任鸟飞
(摄影:©余会功)▼
目前在长江江豚活动的主要区域,国家已经建立了3个迁地保护区和8个就地保护区,给“微笑天使”们提供优良栖息地。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长江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个长江豚类迁地保护区,成立30年来,实现了江豚数量从个位数到百位数的飞跃,成为我国迁地保护的标杆。
保护区的建立,是种质资源维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
但从长远看,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都只是缓兵之计,就地保护更尊重江豚原本的生活习性,才是最终的理想常态,归根结底,要修复整个长江生态系统,水清鱼跃,让400多种鱼类和谐共生,这是个系统工程,绝非易事。
旗舰物种的保护,就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
(摄影:©余会功)▼
2016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发起“留住长江的微笑”项目,由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负责执行,引导、培训渔民转产转业,参照协警、护林员模式,把渔民转为协助巡护员(简称“协巡员”),协助渔政部门打击非法捕捞。
正在帮助江豚从渔网脱困的渔政部门工作人员
(摄影:©杨河)▼
2017年~2020年试点期间,该项目携手阿里巴巴“公益宝贝”等社会力量,投入超过3200万元资金,成功探索出一套协助巡护模式。2020年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文,在长江流域全面推行协助巡护制度,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支持。
长江上原本有20万渔民,他们水性好、会开船,对鱼群种类和江湖水情都颇为熟悉,是守护长江江豚的不二人选。截至2022年5月,长江流域15省市已成立522支协巡队,协巡员人数超过2万名。
动员社会力量,让渔民变成保护长江的人
(来源: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 / CCF)▼
今年60岁的何宝兵,是这2万多人中的一分子,他在长江上生活了大半辈子,此前一直靠打渔为生,2018年在长江禁渔的大势下,他的人生发生大转向,从打渔人转做“护豚人”,目前是湖北宜昌江豚协巡队队长。
何宝兵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现在非法捕捞已经基本消灭,非法垂钓成为主要打击目标。他先后3次参加“助力协巡员守护江豚”项目的培训,对江豚的专业知识和保护措施了然于胸。
每天一早,何宝兵跟队友们出船,在葛洲坝1号船闸到胭脂坝一带开展巡护工作。天黑以后,非法垂钓分子在夜色的掩护下出动,队员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接到举报后尽快赶到现场,起早贪黑很辛苦。
对这份干了4年的工作,何宝兵没有怨言,他说:“我原来从长江索取,1983年结婚,1984年孩子出生,长江养活了我一家人,现在是我回报长江的时候。我们祖祖辈辈打鱼,不能眼睁睁看着长江里的鱼灭绝。”
护豚人何宝兵 ▼
300多万人的隔空守护
从2017~2020年试点协助巡护模式,到如今2万多名协巡员驻守长江一线,长江江豚保护走的是一条社会化参与之路。据不完全统计,5年多来,全国共有250多家企业、300多万人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
互联网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400多万笔“公益宝贝”订单捐赠投入“助力协巡员守护江豚”,为协巡员提供培训、装备和保障支持。在天猫双11的重点推介下,有望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让江风码头再次闪动追风侯的倩影
(图:图虫创意)▼
江豚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可爱和濒危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人对母亲河的情怀、对绿水青山的向往。作为长江食物链顶端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过得怎么样,可以反映长江生态好不好,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整个长江生态系统。
白暨豚和儒艮,用生命提醒人们
保护长江生态刻不容缓 ▼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10年禁渔。同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正式拉开长江大保护的序幕。
今年9月19日,第四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启动,在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的组织下,中科院水生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支持,120多名考察队员兵分四路(宜昌到城陵矶、城陵矶到湖口、湖口到南京、南京到上海),对长江干流中下游6省市的长江江豚进行考察。
这是长江10年禁渔后的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目前全面考察阶段已经结束,科研人员正在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计算种群数量,建模分析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
在长江禁渔政策的支持下,保护工作迎来了曙光
(图:图虫创意)▼
从300多万普通民众,到热心的NGO组织,到2万多名协巡员,再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长江江豚保护既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也不是简单的自下而上,而是上下形成合力、社会形成共识,该立法就立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投入。
第四次科考的最终结果还没公布,但从科研人员和协巡员的反馈看,结果应该是喜人的。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负责人曾带领阿里巴巴“公益宝贝”爱心商户沿江而行,实地探访湖北武汉、安徽铜陵等地的长江江豚,一路上,捐赠者们多次见到“微笑天使”跳出水面和他们见面。就像见到了通信多年的笔友,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长江的微笑,归来!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 地球知识局
END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