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味精的有罪论充斥着国内外 / 截图
比如,味精加热,就会有毒。
比如,味精含有致癌物,吃多了会患癌。
再比如,味精会杀精,生不出小孩。
还比如,味精吃多了会秃头,会脱发,会变成油腻大叔大妈。
对味精的恶意,不止在国内,甚至背锅都背到了国外去:一旦老外就餐后发热头疼,一定是在中餐馆味精吃多了。
△替我们背锅无数的味精/ 图虫
在美国纪录片《1000种死法》里,就有一集是关于一个胖子去中餐馆吃味精死的。
这名胖子名叫迈克,他很喜欢吃中餐,所以一家接一家,一顿接一顿地吃,终于有一天,他感到左臂刺痛、瞳孔放大,接着就倒下了。
影片中给出的死因分析是:是中餐馆放味精太多,导致了迈克心脏吸收大量味精,从而心律失常,症状持续,引发死亡。
要知道,味精的半致死剂量是:LD50(味精)=19900mg/kg。也就是说,一个65kg的成年人,一次性摄入1393.5g(将近3斤)的味精,才有50%的几率重蹈迈克的覆辙。
纪录片《Ugly Delicious》也拍下过十分讽刺的一幕。一群人坐在那里讨伐味精:有的说吃完觉得自己的大脑在收缩;下巴麻木;有的是头痛、口干,反正各有各的症状......
结果,导演邀请他们吃了一些零食,大家都吃得很高兴,也没任何不适感,最后导演告诉他们,这里面含有大量味精耶,你是说手麻吗?其实,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味精没毒,甚至比盐健康。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在水溶液中,会分解为谷氨酸和钠。很多食物天然就存在着谷氨酸,比如西红柿、核桃等等......△谷氨酸存在在很多天然食物中/ 图虫
根据FDA的数据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应摄入的谷氨酸约13g,而味精可以为之贡献0.55g。味精在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FASEB)待了6年,最终美国人下的定论是“味精对人体无害。”1993年,有研究人员对71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味精测试,最后得出结论是“找不到将症候群与味精联系起来的严格而现实的科学证据。”在1999年和2000年均做过类似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当年发表过的学术报告之一/ NCBI官网截图
而就餐后,可能造成口干舌燥的物质,是钠。不过,盐里面的钠含量可比味精多得多,研究表明,味精里的钠含量是盐的三分之一。而吃了味精出现其他不适感的,可能只是单纯对“味精”过敏。澳洲和新西兰食品标准FSANZ——“味精对于普通人群是安全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味精归类为‘最安全’类别”。味精背上这口锅,是由一本严谨杂志发表了一篇不严谨文章造成的。1968年,一位美籍华人医生给《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投了一篇稿,称自己在中餐馆就餐20分钟后,就会出现奇怪的不适感。“后颈麻木,麻木感逐渐延伸到双臂和后背,身体无力,心悸不已”,这些症状会持续2小时。这本大名鼎鼎的医学杂志,居然在没有任何数据支撑和研究证明的情况下,就把这篇文章发表了出来。△医学杂志的影响力让“味精”盖棺定论/ 图虫
文章一刊出,就在北美引发轰动,读者纷纷来信,指自己吃完中餐后也出现类似的症状,一时间人心惶惶。《多伦多星报》采访过一些“患者”:有人吃过中餐后感到喉头发紧并伴有轻微的麻痹感;有人表示像喝了酒一样晕眩;有人脸颊发红,心跳加速......△文章发表后,很多人表示吃完中餐后也有类似不适/ 图虫
就这样,在没有严谨证据支撑的情况下,“味精”和“中餐馆”就这样被钉在一起,还被安上了一个叫「中国餐馆症候群」的名头。
这下子,味精冤,而中餐馆更冤。
在唐人街的中餐馆,只会烧菜,分辨不了是真是假,只好纷纷打上“NO-MSG(没有味精)”的标志,籍此来留住客人。△打上“NO-MSG”标语的中餐馆/ Richard Masoner
就这样,味精的污名化开始了漫长的数十年之路,还反倒影响了味精在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使用。
家里的黑白电视机还轮番播放着“莲花牌味精”的广告,而如今,类似莲花牌味精的数百家食品加工厂已然倒闭。其实,味精是在1908年,一位日本教授研发出来的。他发现海带汤里面有一种区别于“甜、咸、酸、苦”的第五种味道——鲜味,也称为“Umami(うま味)”。于是,就从海带中提取出这种鲜味物质,成了后来的味精。味精不是化学加工食品,而是提取自天然的海带当中的谷氨酸,前面提过,谷氨酸其中存在于各种天然食物中,成分也当然没毒。人们不关心真相,站在高地批判永远比追求真相容易得多,味精从此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可谁又知道,最早的味精谣传,可能只是来自对华人餐馆的偏见。在数十年间,味精坐实了「有害」罪名,居然还席卷了美洲和亚洲,和“中餐馆”、和“吃得不健康”之间划上了等号。恐怕毁掉中国菜的不是味精,而是对味精的偏见、无知和愚昧。虽然加热、秃头、癌变以及关于味精的各种谣言都不准确,但味精含钠,人体每天摄取的钠元素应该在1000-2500毫克,也就是说2.5-6g盐。尽管味精的钠含量只有盐的1/3,那也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加取。如果要煮一碟4人份的蔬菜,添加1/2小匙味精就足够,如果是水含量更少的根茎蔬菜,1/4小匙就够了。如果已经加过了盐,那么味精的量也要抖几下,再加进菜里。而且,你不能边烹调边加味精,要在快出锅的时候再撒上味精,才会带出“无上”的鲜味。很可笑的是,这个后来也成了“味精加热有毒”的谣传。其实,这仅仅是因为,味精太早加热会失去“鲜味”,所以放了也等于白放而已。人们对味精的抵制,更像是一种办健身卡式的心理安慰。无论放不放味精,可能你一天摄取的钠元素早已经超标了,哪管嘴上答不答应,胃口先是不答应了。从成分的角度来说,“鸡精”和“味精”并无二致,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钠,为了口感丰富,甚至鸡精还有淀粉、核苷酸、糖等。鸡精的钠含量,比盐少不了多少,每5克的鸡精里,就有1000毫克钠,完全足够了一天的摄入量。用鸡精取代味精,无疑是“杀敌三百,自损一千”的可笑做法,“味精”的嘴角简直要扯出一丝轻蔑的笑容了。所以,提到味精的替代品,永远不该是食盐、鸡精这些比味精含钠更多的调味品,天然存在的“姜葱蒜辣椒”则好得多。其实,想要鲜味,中餐有很多办法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
譬如将虾皮、干香菇、瑶柱磨成粉末,在炒菜的时候撒上一点,就可以起到“提鲜”的作用。
炒好菜后,少放点盐,徒手撒几粒味精,鲜味就随着香气四散溢出,真的没什么脱发、头晕目眩、致癌那么大不了。只要是正常吃法,不作死不过量,味精也可以是人类味蕾的好朋友。1.味精是如何在中国失宠的? 杨立赟,界面新闻
2.味精、种族主义和现代性:曾经席卷北美的“中餐馆综合征”是什么? 林子人,界面新闻
3.鸡精,想说爱你不容易 丁香医生
4.Is MSG Bad For Your Health? Chau Tu,Science Friday
5.Monosodium L-glutamate: A double-blind study and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