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不爱伯克利金色的悠闲时光
「北美城市漫游系列」文章来袭——对于留学生而言,大学所在的城市,可以称得上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今天的城市是伯克利,在作者Kathy看来,这所看起来忙碌疯狂的城市,却有着难得的悠闲,只有在伯克利生活过的人才能感受到细微如每一缕金色阳光的悠闲。
伯克利听起来是学生的城市,著名的Berkeley Bubble是期末考试周的集体裸奔项目和数学院旁常年停满的诺奖得主停车位。
与惯有印象中的疯狂与忙碌不同,只有在伯克利生活过的人才能感受到细微如每一缕金色阳光的悠闲,是忙里偷闲的悠闲,是流淌在吃穿住行里细微的悠闲。
关于生活:
刚到伯克利的两三日里,在我自己费力搬运家具到apartment的工作日下午,沿街看到在草坪上铺着小碎花布在上面野餐的白发奶奶们,带着一群孩子骑多人脚踏车的中年父母,在自家house前悠闲打理花草的男主人,当时我的内心:“见鬼,这帮人都不用工作的吗?”
后来,才发现悠闲和这里的空气一样都是这座小城市最自然的存在。Trader joey‘s手写的彩色花体price tag是原始而温馨的浪漫,伯克利学生下公交时和司机招手说“Thanks”的习惯让我觉得回到了九十年代还和左邻右舍都认识的时代,遛狗的中年人一边keep social distancing一边唠嗑的金色下午让人觉得生活不过就是漫无目的地享受阳光。
关于环境:
Berkeley有着四季宜人且干燥的气候,换上轻快的衣服,就有出去跑步的心情。我住的房间窗户对着一条步行的小路,从早到晚几乎每时每刻都可以看到跑步运动的人,包括但不限于情侣结伴跑步、遛狗跑步、推着婴儿车跑步。
Berkeley是一座西低东高的小hill,对于学习热情的最大体现就是每天吭哧吭哧的上山学习路。这样的地势让在伯克利看海变成一件容易且不经意的事,不用登上Sather Tower,随便挑一条向西走的下山路,随手拍张照就有山和海做景深,加州阳光就是最好的滤镜,可以原地出片秒发ins。
伯克利的好天气是从早到晚的,我最喜欢每天七点lab结束一边想着晚上做什么饭吃一边迎风走着下山路,此时粉紫色的天空有一点像La La Land的色调,颇有仪式感地为一天的学习生活点上了句号。
关于学术氛围:
Berkeley在UC大学系里一直以过于频繁的游行与抗议著称;如果有在Sather Gate吃午饭的习惯,那么阅读游行标语是比带上耳机看剧更好的消遣,“Racism”是这些标牌上的高频词。在这里,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和响彻校园的游行口号是家常便饭,最壮大的游行队伍还有拉响总图书馆火警迫使所有在图书馆内的同学都逃出的记录。
在伯克利的校园里,可以在各个犄角旮旯的充电口旁捕捉到席地而坐码代码的学生,可以看到卫生间一整面墙上用马克笔激辩“素食主义是否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的痕迹;也可以在piazza上和沙雕同学通过meme吐槽考试的地狱难度。
由于对留学生的包容及开放程度极高,伯克利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比例的亚裔学生。所以,很难在伯克利产生离家万里的孤独感,毕竟几乎每个教室外都可以找到中国朋友聊聊国内正火的八卦和综艺;也不用担心初来学校时与国际友人的疏离感,毕竟被请教问题和笔记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的自带buff。
学校周围也有无数惯着中国胃的餐馆:学校北门的plaza小巷里中餐占了半边天,周围的奶茶店开了一家又一家,西门的“眷湘”比国内的湖南菜做的还要正宗,还有吃日料bonus是偶遇吴彦祖的一风堂。
在Berkeley读书比我预想的要安心许多。在疫情初期,比第一例伯克利确诊病例先来的是学校频繁暖心的慰问Email,每一封结尾都带着一长串的线上心理咨询预约窗口;在前不久特朗普制裁留学生的政策攻势下,学校的官方邮件里写到“我们视留学生为一笔珍贵的宝藏,我们一定会通过legal or otherwise的手段来解决这件事情”,一篇简短的英文邮件让我读出了“霸道总裁护小娇妻”的味道。
关于时尚:
“伯村”的戏称多大半仰赖于这里以舒适为dress code的穿衣风格。Berkeley的生活打破了我初来美国对加州都市丽人精致生活的幻想,初来乍到的交换生行走在downtown Berkeley 总会有dress up之嫌;街头上,套头卫衣配leggings,手里拿一个2000ml的运动水壶才是这里的学生风穿搭。偶尔有时,迎面走来一身碎花裙的金发姑娘,一转身,却可以看到她背的比她身形还大一圈的North Face背包。
墨镜大概是这里唯一可以在一身穿搭上看到奢侈品logo的单品,墨镜腿上小小的方方正正的标志一如低调的伯村人。我一直怀疑加州是全世界墨镜使用率最高的地方,不管是正午时分顶头的烈日,还是下午五六点金灿灿的斜阳,不管是躺在大草坪上的小憩,还是在highway上开着七座的family car,墨镜都是以必需品而非配饰的意义而存在。
伯克利是一座悠闲友好的小城,它的真实和温暖冲刷了初入职场的人对于高栋写字楼的盲目崇拜,退却了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浮躁。因为它自由包容以及“no judge”的原则,这里有着出身各异目标各异的人,diversity是它的特点,“没有标签”是它最大的标签。
伯克利尊重每一份生活的本质,落寞的人可以在这里矮小稀疏的可爱小平房里找到久违的归属感,努力的人可以在凌晨的Moffit图书馆这里找到自己要的奋斗氛围,孤独的人也不难在蔚蓝大海旁来一次罗曼蒂克的邂逅。但每当“好像舒适而悠闲的在这里养老也不错”的念头出现,我总不会忘记校园周围狭小的一间卧室月租要2200刀的事实。
伯克利可以在人的心中种下种子,无论再去哪里漂泊,心里都会有一个声音:Let There Be Light.
本文系原创发布,作者:Kathy,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