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双肩包的他们,撑起了身后的万家灯火
“全票通过!”
在众人注目下,沈屹提出的5G无线帧结构方案,在3GPP会议这一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的舞台上获得全场支持,台下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日夜,中国5G方案终于写入国际标准。这一幕,出现在咪咕视频热播的时代报告剧《我们这十年》的《未来已来》单元中,让所有国人都为之振奋,为之热血沸腾。
剧中,从5G无线帧结构方案被外国代表质疑数据造假,到在国际会议上方案获全票通过,沈屹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挑战,执着地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那么,沈屹是谁?
他是《未来已来》里不服输的移动通信专家,是一个工作狂,更是不善表达的笨拙父亲;他是一个普通人,是纪录片《瞬息•十年》里中国移动研究院科研工作者的缩影。
01
他是拼尽全力赢得尊重的实力派
早上8点赶往国际信息港做实验、午饭后回到研究院参与讨论、回家收拾衣物坐火车去西安参加研讨会……
《瞬息•十年》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孙滔的一天。在此之前的14年,他都在这样的辗转、奔波中度过,把最好的青春和精力投入到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中。
2008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孙滔就来到中国移动研究院,准备大展拳脚。
机会很快降临,2009年,他作为一名新人第一次参加国际标准会议,这里聚集了各个国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佼佼者。尽管孙滔前期做了大量筹备,可到了现场,别人一两个问题就把他问住了。
从那之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标准领域做得出色!
多年来,我国移动通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走在追赶国际脚步的路上,能否在新一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研发上,赶超国际强国,至关重要。
经过几年努力,孙滔终于带领团队拿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5G网络架构方案。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国际标准会议上,几乎每个参会成员都会提出一套5G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孙滔提出的新架构,打破了传统的网络设计方式,在那种情况下,大家对它有好奇,但更多的是怀疑。
表面冷静的孙滔内心五味杂陈,却从未想过放弃。他和团队一次又一次地提案、一次又一次地找国际同行沟通,从最初只有极少数人支持,到各方代表态度一点点转变,经过半年多的小组讨论和国际会议,最终只剩下孙滔和另一位项目代表站在国际会议的终极对决台。
这一次孙滔占了上风,获得了相对多数的支持,这意味着他只要做最后一次的标准完善,就能以他的方案为准继续推进。当会议主席指定孙滔完善方案时,胜利就在眼前,但孙滔的选择却让人惊讶。
他对会议主席说:“另外一方的方案,他们应该也可以有方案进一步完善的机会。”这番话,让对手非常敬佩,对着孙滔竖起了大拇指。这也让外国同行们看到,中国人研发的标准能走上国际舞台,不仅因为自身技术过硬,更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大将之风。
中国5G方案写入国际标准的背后,还有胡南博士这样把行军床搬到工位的“铁人”。
凌晨4点,天空依旧被夜色笼罩着,中国移动研究院资深专家胡南早已端坐在办公桌前,对着电脑,与数十个不同国家的不同运营商代表开会。
这样的3GPP会议,胡南已经参加过几十场。
在纪录片《瞬息•十年》中,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会的情景:“当时我们资深的代表跟我说,九几年,中国刚加入3GPP时,人家就笑称‘中国代表是3S,见面就smile,会上就sleep,然后就是keep silent也不说话’。”
胡南明白,只有用实力才能打破质疑与嘲讽。
20多年来,中国移动研究院的那面墙,从最开始的一片空白到贴满密密麻麻的发明专利,一直默默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移动通信人的努力和成长。
当初被人嘲笑的3S,如今已经变成了“strong、strategy、spirit(强大、策略、亢奋)”。可胡南依然争分夺秒,未曾放慢脚步,甚至在工位上“安营扎寨”,累了就在行军床上休息片刻。这样的行军床并不只有一个,几乎在每个工位不起眼的角落都能找到。
02
他是用光点亮万家灯火的守望者
《未来已来》中,沈屹在爱人突然去世后不知该如何与女儿相处,他对着爱人的照片难掩哽咽:“你是我和女儿之间的一条电话线,现在这条电话线断了。”
因为忙于科研缺席了女儿的成长,沈屹与回国后的女儿樊星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父女俩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和沈屹一样,通信人在沟通世界的同时,往往对家庭有所亏欠。
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从小就是“孩子王”,天不怕地不怕。2007年,刘光毅和团队要飞到上海去参加3GPP的标准化会议。那时,超强台风“罗莎”正要登陆上海,但由于是重要会议,刘光毅和他的同事毅然决然地登上了从北京去上海的飞机。
台风过境的威力不容小觑,他们所乘坐的飞机异常颠簸,彷佛坐过山车一般体验了无数次“自由落体”。刘光毅说:“当时我两只手牢牢地抓着扶手,想着这次命估计都要搭上了。”幸运的是,最终飞机成功落地。
这个惊心动魄的经历成为了刘光毅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记忆。前一阵子,他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有一位65岁的前辈突发心梗离开人世。
生命的无常,让刘光毅对6G有了更多的热望:“哪里有光,哪里就有信号,6G是不是应该为我们人本身的这种生命健康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是,他带领团队研究用光来进行数据传输,还试图通过实现人的数字孪生,提前预测病变。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刘光毅,也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瞬息•十年》里,刘光毅在繁忙的工作中,总会抽时间送女儿上学,即使这样路上会多堵上半个小时、四十分钟,但他还是觉得值得。
车窗外阳光明朗,在车子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父女俩有说有笑,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在这里,刘光毅不再只是致力于万物互联的“超人”,只是一个与女儿保持紧密“联络”的普通父亲。
有人眼里有光,为所爱掌灯,也有人披荆斩棘,撑起身后万家灯火。
从别人嘴里的大鹏哥到大鹏叔,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大鹏,已经是中国移动通信的一名老兵了,亲历了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再到5G引领的全过程。
喜欢骑着小电动去上班的他,经常在研究院和信息港两个地方来回摆渡。
别人沿途是看风景,他是对路过的每一个基站都如数家珍,像对家人一样亲切而又熟悉。他说:“这是千百万科技工作者和产业同仁们夜以继日奋斗出来的,我作为其中的一颗螺丝钉,也努力倾注了自己的一份贡献,非常自豪!”
从事4G、5G、包括6G无线侧技术研究工作的王大鹏,在造型奇特的天馈实验室,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测试,出来后天已经黑了,又要步履匆忙地赶往楼顶进行基站信号干扰的排查。
夜幕降临,他和同事站在楼顶,身后万家灯火悄然亮起。
他们像守护者一样,静静守望着这人间闪烁的点点星光。
03
他们是一直在路上的平凡你我
在《瞬息•十年》纪录片里,注意到一个很微小的细节,那就是四位中国移动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都喜欢背着双肩包。
因为,随时出发,是他们的日常;一直在路上,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除了他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中国移动通信人在路上。
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为珠峰测“身高”,测量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回。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无数网友透过5G网络,在云端见证了登顶和高程测量的难忘时刻。
在此之前,在极寒、高海拔的地区建设5G基站,全球都没有成熟经验。作为中国移动“5G上珠峰”技术支援专家组组长,王科钻带领专家组支援西藏移动公司,在珠峰大本营奋战半个多月,全力保障本次登顶的5G通信。
冒着严寒和风雪,王科钻甚至徒步前往海拔5800米的珠峰过渡营地测试网络,对基站进行实地评估和优化。沿途检查线路、测试信号,这段直线距离8公里的路程,他们足足用了7个多小时才走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和生产节奏。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移动人第一时间奔赴一线,迅速完成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4G、5G网络全覆盖工作,以及全国各地临时医院的配套网络建设和全天候网络保障。
千万个移动一线网络保障人员坚守岗位,为疫情防控数据传输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温度的保驾护航之下,全国人民才能“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心在家办公、学习,静待暖春的到来。
回望十年征程,移动人铁肩担道义,在应急保障时挺身而出,在标准制定领域持续深耕,不断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力量。
在《中国移动通信·这十年》圆桌论坛上,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副总师王晓云表示,中国是首先提出TDD的,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运营商运营过TDD这样一个网络。中国对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让全世界对TDD的运营都有了信心,使其从一个边缘技术变成5G时代的主流技术。
从世界舞台到人间烟火,移动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而他们,也是我们。
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每个在路上的平凡你我,都在瞬息之间用力发光发热。如此,才汇聚成永恒流动、持久闪耀的灿烂星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