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杨叔子院士,巨星陨落!他的“奇怪”决定,我们终于懂了……
文|丰 詹
11月4日晚,中国又一位巨星陨落!
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
除了院士、科学家的头衔,他还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他是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在科学研究、机械工程领域,杨叔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在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我国首倡智能制造,将人工智能和机械制造紧密结合,让中国的传统机械工业焕发出生机。
杨院士是机械工程专家,研究的是工科。
但是,他对文科的重视,尤其是对汉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尤其值得称道。
杨叔子院士对自己培养的博士生,有一个硬性规定:
必须会背诵《道德经》和《论语》的前七章。
否则,不能毕业!
杨院士培养的博士生,也是工科博士。
为什么不会背《道德经》和《论语》,就不能毕业?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奇怪的规定。
因为,《道德经》和《论语》,是中国传统道家和儒家的代表性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不会背这两个经典,在杨院士那儿,就不达标!
在杨院士眼里,只会做工科研究,而没有中华人文素养,就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
最近这些年,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杨院士在几十年之前,就身体力行了!
杨叔子有一句名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不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就会不打自垮!
杨院士的这句名言,真的振聋发聩啊!
后来,这种文化传承的要求,就不仅仅局限在他培养的博士生了。
1993年,杨院士已经担任了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当时,他收到一封学生来信。
信中提出一个疑问:
“中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不及格,不能获得学位,我赞成,因为改革开放要用外语;但是学生在日常写作中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妥,造句不通,文章不顺,竟然也可以拿到学位。请问校长,这应作何解释?”
杨校长把这封普通的学生来信,带到了校长办公会上。
校长办公会,作出了一个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都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定:
不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不合格者不予颁发学位证书。
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仅仅从学校名字上,都能看出,它就是一个理工科为主的高校。
它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大都是理工科的。
理工科学生,中国语文水平不达标,不能颁发学位证。
这个决定,合理吗?
也许,在这个政策推行的当年,还有一些争议。
在很多人眼里,这又是一个奇怪的规定。
时间过去近30年了,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肯定地回答:
这个做法,真的太对了!
大学培养的不论什么学科的学生,首先都是一名中国大学生!
都是一名中国人。
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中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如果连中国语言文字都不能掌握,能称得上合格吗?
如果英语考试不合格,不发学位证,而中文考试不合格反倒不受影响,这是什么导向呢?!
难道作为中国人,反倒是鼓励不学中文、歧视中文?
如果长此以往,中国文化还怎么传承?!
另外,重视中文学习、传承的过程,也是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加深认识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会更加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相反,片面强调英语学习、英语考试,一些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眼里,只有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华优秀文化。
这样,容易培养出一些跪倒在英国、美国等西方文化脚下的“慕洋犬”、“跪西族”!
两相对比,我们可以肯定:
杨院士的“奇怪”决定,一点都不奇怪!
真的太有道理了!
向杨叔子院士,致敬!
为杨院士默哀!
敬爱的杨院士,一路走好!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