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
常有人问,身处越来越累的内卷下,还能有冲劲的优孩子都有什么共性?
借用人类学家项飚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里说过的一句话:大学的任务不是树立norms(规范),而是树立exceptions(例外)。这种不照搬成功公式的勇气,源自对自我身份的清晰认知,执著地让自己与身处的宏观世界和微观所在地产生或微妙或紧密的联系。
00后的过来人嘉宾,在芝加哥大学读大三的Carol,写下属于她的「例外」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示。在今年刚过去的暑假,我用学校发的5000奖学金,去了蒙古学蒙语。为什么不去金融机构实习,不去互联网大厂转码,而是做了这么一件事呢?我出生在内蒙古,但和自治区其他80%的人口一样是汉族,识汉字,说汉语。除了少数蒙族学校外,学校并不教授蒙语课程,哪怕我们身份证上写着蒙语。我从小到大会说的蒙语只有你好。跟其他城市唯一不同,可能就是我们满大街的路牌和公共交通的广播都是蒙汉双语。在中考前,我从未考虑过出国留学。机缘巧合,上海一所国际高中WLSA来到我所在的初中招生,并给予全额奖学金。我一直对看世界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报名后也幸运地通过了选拔。这三年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同时趁假期,我也经常去穷游,走过了许多国家。另一方面,我也在想,从内陆到城市,就是来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吗?明明城市里的大家看待世界也只有一重来自大城市的视角,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局限么?后来,在申请时候,我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的语言学和全球学双专业,也幸运地拿到了助学金。目前我在芝大读大三。在美国这几年里,这样的思考也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不想研究经济或者金融?芝加哥大学位列usnews美国大学排名第6位,是一所以学术严谨著称的研究型大学,出过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杨振宁、李政道的母校。
世界的文化本是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的,却被欧美或其他强大势力所遮盖,继而被轻视甚至鄙视。小民族和小语言,小地方和小文化,因相较政治经济实力悬殊,逐渐被遗弃。虽然我不可避免的处于高等学府的阳春白雪之中,我的学习领域是尽可能靠近普通大众的研究之一。我理解且大部分人爬金字塔的选择,同时,我也更想关注如我一般来自小地方的人所站的根。而语言能力决定了我们的社交和活动范围和对彼此的理解。于是,继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中国的藏语之后,当我听到芝大夏天会给学生发的一笔语言学习奖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蒙语。看着满大街的西里尔字母,听着熟悉的发音,却晦涩难懂的叽里呱啦,我的心中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从饮食到习俗,原本应是一个类似家乡的地方,却因为语言不通而感到相当陌生。有人疑问:”你是内蒙古人,小时候没学过说蒙语吗?” 我摇摇头。回忆中的小时候,即使从来不会读招牌上任何的蒙文,也没有任何关系:读旁边的汉字就好了。同学中有名字一听起来就知道是蒙族的孩子,也不用担心无法沟通,因为他们都会说汉语。虽然蒙语从未在我的生活中消失过,但我和芸芸大众汉族一样,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语种的存在。是啊,所有人向往的都是北上广的高楼大厦,是走出黄土地,谁会注意一个只代表牛羊,草原和穷乡僻壤的语言呢?方言的消失可能势在必行。
如果普通话寄托着对现代化的向往,英语则代表着对国际化的追求。英语,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语言。西装,红酒,金发,碧眼。享受,品质,高端,奢侈。啊,多么令人向往。但若英语是全球的通用语言,代表的是整个地球,我们的联想中应该浮现出所有国家,民族,人种等等才对。但我们首先也有可能唯一想到的,是西方,是欧美,是高鼻梁的白人,虽然印度,南非,尼日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母语也是英文,却从未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说直白一点,我们把英语联系起来的人群,是来自第一世界国家的有权有势的白人。他们背后代表的权力和优势,是我们所想追求的。想当年,靠战舰和大炮侵略了半个地球的日不落帝国,在血流成河之中单枪匹马奠定了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势力。
更不用说抹杀掉美洲本土原住民后,本身由于它移民的多样性集合了许多语言,却只讲富人语言也就是白人英语的美国,通过流行媒体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送了出去。英语就这样在全球现存的七千多语言中,成为了宠儿。它的背后,是鲜血,暴力,和非正义。每种语言在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都是平等的,但它们的社会影响力却取决于讲这个语言的人群的力量强弱。我不仅幻想,时间若倒流到我们的元代,成吉思汗大帝一家人能励精图治,延续其江山,当下的全球通用语言恐怕是蒙语了。现在的我们则会满腔热血地学蒙语,听蒙语歌,看蒙语电影,广告上宣传蒙语四六级出国直通车……但为什么我选择了用学校给的五千美元,千里迢迢地学蒙语呢?我想在内蒙古出生长大,却一点蒙语都不会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我的父母是汉族,无法上蒙校,家里学校里都没有学过。但吃着炖羊肉,喝着咸奶茶,玩着沙嘎在草原边上长大的我们,缺失掉了用蒙语,对这种生活而言最适合,最亲切的语言,去感受家乡元素的机会。少了一门语言,我们可能缺失了另外一种连接自我和宇宙的方式。每一种语言的柔美和力量,永永远远无法用另外一种语言而代替。那么多的同音谐音,连接押韵,那么多的独特语句,习惯表达,那么多的古今诗词,情感气概,决定了我们说什么,怎么说。语言是我们构想世界的原料,决定了我们怎么思考,怎么描述,怎么把我们每一个抽象的想法用语言翻译出来,再传递给他人。比如在亚马逊雨林里的Amondawa语言里没有月,年或者任何直接表达时间本身的词汇,时间的概念只通过具体事情发生前后体现。再比如,说汉语的孩子比英语母语的孩子更早数数,因为“十二”比twelve更规则,更易掌握。俄语有十二种基本颜色的词,而Dani,新几内亚的一种语言,只有mili 冷色 和 mola 暖色之分。我们会说的语言决定了我们如何建立想法与想法之间的桥梁,更关注现实的哪些方面,以及对哪些概念更敏感,划分得更细致。藏语里信佛教的人叫做nang ba, 直译是一家人,家里人的意思。阿拉伯语的你好Salamo Alaykom 意思是和平与你同在,因阿语的宗教力量,这句问好在整个穆斯林世界都适用。在脑神经,嘴部肌肉和听者的耳朵之间,语言是介质,却高于介质。因为它是历史的杰作,是文化的沉淀,承载着时间和过去。这也是为什么,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源所在。即使这里,丝毫不夸张地说,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人群,但一代人的时间,语言多样性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承载着他们父母辈的价值观念,智慧传统的语言,一起和他们移民前的照片一样,从此成为了历史。这也是为什么在校园里ABC和国内来的留学生,很难在同一个圈子里打成一片。我们对母语的不同熟悉程度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圈子。词句的背后,是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是对不同地方的归属感,是对不同人群的亲切。非常推荐的一本书《天生有罪》,出生自南非的知名脱口秀主持人崔娃的童年故事,在南非光官方语言就有十几种,语言如何塑造着自己、家庭和国家?令人遗憾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的语言在比以往都更快的速度消失。发达的交通和快速的网络使各个地区都趋于一致,向现代化看齐。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都学英语,中国各地都学普通话,蒙族学汉语,而我,一个英语很好,汉语母语的人来蒙古学蒙语,却是一个「例外」。蒙语里,边界(hil)和语言(hel)几乎是同音词。我很喜欢这个双关语。我只不过是想尝试跨过这道隔阂,走进一群人的世界里罢了。这个地方不在金山银山的聚光灯下,却也生机勃勃,多姿多彩。#普娃+艺术,如何利用艺术让”爬藤“从理想照进现实?- 如何进行反套路长期规划,挖掘独特人设,冲出美本内卷?
- 藤校+TOP30综合大U艺术主申案例分享:康奈尔跨学科、纽约大学交互、卡耐基梅隆、UCLA、南加大、UCB等
- 早申大数据发布:英美热门院校偏好解读,综合大U申请趋势分析
- 爬藤路径梳理:艺术爬藤核心要素系统拆解、艺术升学规划与方案定制
11月15日(周二) 20:00
美国初中留学,你准备好了吗?美高挤爆头,美初已成新蓝海?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