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网都在围观石家庄,原因和当地的防控政策调整有关。先是@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网 发布了《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在这份信中,石家庄政府表示,他们将根据中央发布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进行整改,坚决防止“一刀切”“层层加码”和“一封了之”,把防控责任压实到最小单元,全力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优化调整不是放开和躺平,大家要自觉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和良好卫生习惯,发现疫情要主动报告、主动就诊。这封信是13号(周日)中午发的,起先并没有在互联网上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昨天早上,石家庄的朋友们在网上爆料,说路边的核酸岗亭都没人了,学校的小朋友们因为“胳膊疼”“腿疼”集体请假了,很多公共场所也不需要扫码测温了。刚看到的时候我还有怀疑,在获得多方证实之后,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石家庄是在给全国人民探路了。如果调整后石家庄的疫情防控形势能够平稳度过,大概率就会成为全国的样板而得到推广。10月31号,郑州卫健委以《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可怕,可防可治》为标题,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称,新冠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大家不用过于惊慌,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新冠肺炎可防可治。自限性疾病是个专业术语,指那些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机体自身的调节就能控制住症状并逐渐恢复痊愈的疾病,比较常见的如水痘、流感、手足口病,都属于自限性疾病。但自限性疾病也是可轻可重的,像甲肝和猴痘也属于自限性疾病(另外,80年代就已经被消灭的天花,也被一些人认为是自限性疾病,这个致死率就高达30%了。但因为现在全世界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保留了天花病毒样本,所以关于天花病毒的公开研究相当有限,到底是不是自限性疾病,我看网上还有争议,这里也欢迎专业人士站出来指正)。所以我倒是认为,并不说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就可以放松警惕了。但郑州卫健委这篇文章更大的意义在于,我认为它是舆论风向转变的一个标志。而舆论导向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给政策的施行做好铺垫。11月11号,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列举了20条具体措施,也被简称为《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调整之后,密接的隔离从7+3缩短到了5+3,次密接则不再需要进行隔离;入境人员的隔离也从7+3缩短成5+3,对入境人员阳性的判定标准下调到CT值<35,并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简言之,就是对国内、国外的人员流动都进行一定程度的优(放)化(松)。风险区从“高、中、低”三挡简化成为“高、低”两档,“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此之外,《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还明确提出,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停诊、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长时间不解封等“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行为,等等。为了确保优化政策能顺利落地,国家还准备一系列的措施。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还向社会公开了一系列的数据,其中就包括:次密接感染率只有十万分之3.1(所以次密接不再需要集中隔离了);中风险地区阳性检出率只有十万分之3(所以不再划分中风险地区了);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所以隔离时间改成5+3了);闭环管理作业的高风险人员阳性感染率为十万分之1.6,比次密接还低(所以这些人员不再需要集中隔离,改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而国家疾控局向全社会公开这些数据,显然就是希望能够借此打消老百姓的怀疑和顾虑,以便于政策落地。当然,“动态清零”这个总方针在名义上肯定还是不会变的,在事实的过程中它可能会慢慢淡化,但不会被否定。接下来就是13号,石家庄政府《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了。但你再想一想,这真的是市政府或者省政府能够决定的吗?疫情防控作为写入大会报告的一项重点工作和重大成绩,在做出重大调整之前,难道不需要经过更高层的拍板吗?所以石家庄这次的调整,我认为其实是在“奉命行事”,是在获得了授权之后,在为全国打样板、做试点。既然是要给全国打样,那试点的选择就要有一定代表性。在诸多因素中,人口总数和密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医疗系统所将承受的极限压力,而石家庄是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截至2021年末,石家庄市常住人口1120.47万人),具备这一条件。石家庄目前每天4、5百的阳性病例恰恰出于起步阶段,到高峰时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多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从数据上看,石家庄昨天检出的阳性病例数出现了下降,但我认为这个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因为取消免费核酸后,很多人就不去做检测了,那测出来的阳性数量自然就少了,关键还是看后续医疗系统能不能撑得住)毕竟防控措施优化之后,会出现什么局面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在北上广深做试点,一旦出现预料外的突发状况,试错的成本会非常之高,影响会非常之大。网上还有一种声音是,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为什么不在明年春天后再进行,毕竟冬天本来就是病毒活跃的时期啊。如果打算在明年春天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那试点工作就要提前几个月进行。高强度的防控措施,是会不断地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上半年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上海,反而是亏空最少的,其他省市的压力可想而知。就在前几天,河南许昌的一家核酸检测机构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因为从2021年1月起,他们一直承担着当地政府安排的核酸检测任务,结果各区、县政府一直都没打过钱,导致该公司运转压力太大,于是他们决定要等到资金到位后,再恢复核酸检测工作。虽然这件事在媒体曝光之后,回款问题很快就得到了“有效解决”。这是我看到下面这条曲线后,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上面提到的那两点原因其实还是可以通过人为因素来克服和调整的,但病毒自身的传播规律就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了。哪怕全国各地已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阳性的检出数量还是在10月份的后半月起,出现了“一飞冲天”的趋势。到了这两天,全国每天的新增都达到了上万例,并且还在继续增长。从原始毒株,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R0值)就一直在上升。此前的一些研究认为,奥密克戎的R0值大约在10-15之间。到今年6月份的时候,一项来自南非的研究认为,奥密克戎BA.5分支的R0值已提高到了18.6。而随着病毒的持续进化,传播能力有可能已经再一次获得了提升,导致原有的防控措施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不仅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变得更加低效,各地的“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还会导致了各种“次生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也只能秉持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对防控措施进行优化、调整了。此前国内互联网舆论总是为了“清零”和“放开”争论不休。但其实最近的舆论风向,强调的是“科学精准”,是“稳中求进”,而不是放松防控和躺平。在官方的语境中,防控政策的优化并非是一种从0到1的转变,而是一种“走小步、不停步”的中间态。除此之外,名义上我们也会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变(无论实际政策怎么调整,这一点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变,原因么,上文已经暗示过了)。只是,落到现实之中,防控措施就是在变得越来越“精准”(本来想在括号里写“宽松”的,后来又想了下,觉得“边际放松”更加准确一点)。换一个角度来看,国家已经调动了大量的资源,死死抵挡了病毒三年之久。尤其是,我们已经躲过了病毒最危险的时期,保护了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免于遭受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的肆虐。而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胡必杰教授给出的数据,奥密克戎感染者95%以上是无症状和轻型,普通型也只有3-5%,重型和危重型比例极低。而对于“放开”派来讲,虽然现在政策出现了“边际放松”,但我觉得也不要高兴得太早。虽然奥密克戎相对温和,但对于老人和有基础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和心脏病)的人,依然有着不小的风险。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并且老人正好也有上面提到的那些基础性疾病,就要格外注意了。根据今年上半年香港的那波疫情数据,死亡人员里96%是60岁以上老人,这其中,又有71%的死亡人员是80岁以上老人。但哪怕是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只要接种过三针疫苗,无论是复必泰的进口疫苗,还是国产的科兴疫苗,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率都高达98%左右。而在近期发布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中,也专门提到了要加强疫苗接种覆盖率,尤其是老年人群。所以家里有老人的,尤其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还是应该尽快协助他们完成加强针的接种(当然,后续的一些研究表明,疫苗的保护效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但打了总比不打要安全)。从石家庄开始探路,到后续全国的大部队跟进,这中间会有个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差里,我相信大家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储备。再次,是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准备一些防护用品和检测仪器。口罩和体温计就不用说了,血氧仪价格不贵,我觉得也可以准备一台(我昨天刚下单了一台,价格100出头)。至于制氧机,昨天我专门在购物网站上搜了下,达到医用级的主流产品大概在2000块左右(容量大的更贵),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这东西买了如果用不上就完全是浪费了,但如果正好赶上有需要的话,又有可能能救人一命(真到了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时候,家人出事了未必能第一时间送得进医院)。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和老人的健康状况酌情考虑要不要买。最后,还是想特别感谢一下大量的基层防疫工作者,这三年下来,大家真的辛苦了。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所有人能摒弃观点之争,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