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翩然若惊飞的鸿雁,蜿蜒如游动的蛟龙。这是曹植《洛神赋》里形容洛神的句子。
▲ 清同治 青花云龙纹赏瓶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东方人用想象与憧憬创造出的图腾——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浅渊。”其形态多变,蜿蜒盘旋。
而位于故宫皇极门前的九龙壁,也是龙蜿蜒之姿的一种体现。
▲ 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的九龙壁
九龙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
壁上饰有九条巨龙,各戏一颗宝珠,背景皆为山、石、云、海。
巨龙或升腾或潜游,或踏浪或摆尾,或伸展或环曲......腾挪跳跃,张驰有度,极富动感。
九条龙不但姿态各异,连神态都各不相同。
与很多西方民族的图腾不同,我们的“东方龙”看起来并不具像于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它“角似鹿、头似骆驼、颈似蛇、腹似蜃、眼似虾、鳞似鲤、掌似虎、耳似牛、爪似鹰”。
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之尊,龙也恰好集齐了九种动物的特点。
▲《霖雨图》 宋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
对于龙的起源,近代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
于是,这个氏族把其他氏族图腾的某一部分吸收进自己的图腾,最终创造出了龙图腾。所以“蜿蜒”成为龙的形象特点之一,似乎一点也不奇怪。
▲ 新石器时代龙纹陶盘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 商代玉龙 妇好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自龙的形象诞生以来,龙纹便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经久不衰。
龙纹的样式有简有繁,龙的姿态也很是多变。常见有:戏珠龙、海水龙、云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 青玉龙纹璧 西周 故宫博物院藏
▲ 元 磁州窑白地龙凤纹四系扁壶 首都博物馆藏
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龙也都有它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
比如,唐代的龙基本都是三爪,龙的身体和四肢较为强壮,尚未脱离“猛兽”的特点。
▲ 唐 青龙纹砖 湖北武昌唐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以后,龙开始慢慢定型,龙身弯曲处增多,龙爪开始变得锋利,并且在龙纹的使用上也渐渐有了皇家与民间的等级规定。
▲ 宋 玉云龙纹炉 故宫博物院藏
龙被古人大量使用在建筑、玉器、青铜、陶器、家具、绘画上,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传统文化中地位非比寻常的瑞兽。
❖
观复博物馆有一件五代时期的龙纹碗。碗中有三条龙。其中两条龙首尾相接,一条龙追逐着另一条龙。
▲ 五代 越窑青釉刻花海浪龙纹碗 观复博物馆藏
碗正中的龙,则盘成圆弧状。龙的三爪弯曲如刀,细颈长鬣,上吻翘而长,身形极富弹性。
马未都先生曾在一档节目中展示过这件馆藏:“这件龙纹碗上的龙纹,保留了唐代的一些特征,却比唐代的龙身体修长。但跟宋代的龙比起来,它又更接近于唐代。”
观复以这件五代时期的越窑龙纹碗为纹饰灵感,推出了商品——「越窑龙纹盏/盘」。
越窑龙纹盏/盘的纹饰中,三条游龙,跃动于春水绿云之间。
二龙首尾相接,呈行走状;正中之龙,团身如圆,反身向尾,恍若即将从釉中腾云而出。
龙吻张开,吸风吐露,龙角后的鬣毛神采飞扬。
龙身翻转拧动,腾云驾雾,律动感十足。
龙爪细长弯曲,如刀锋般御风穿梭。
三只游龙,动感十足,张驰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划生动,活灵活现。
11月29-30日,此款「越窑龙纹盘/盏」,限时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另外,「秘色越窑八棱瓶」同样也在限时优惠中。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微店即可查看更多。
点击蓝字 即可惠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