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顶级公立教育,烧钱百万上国际校,帝都家长的择校经值得深挖
上周,我们重磅推出了“2022届北京国际高中升学榜30强”(可点击查看),发现了几个关于北京国际化学校的洞察:
公立国际部
虽拿下全国最多的顶尖offer,包括18枚哈耶普斯麻,141枚藤校&TOP10,但整体在“内卷”,顶尖offer数在下行;
民办国际化学校
面对很大的生存压力,但仍在加速超越,头部学校正在拿下越来越多牛剑藤校offer;
老牌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保持一贯的平稳。
在北京,这三类学校构成了北京国际教育的生态,也衍生出了很多关于“顺义妈妈”“海淀爸爸”的传说。
为何给孩子选择国际化教育和现在的路径? 在资源充沛的北京,怎么选择优质的老师和教育资源? 面对“内卷”困局,他们如何破局?
家有三个男孩,大儿子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录取,二儿子就读北京英国学校,小儿子一岁半
家有两儿一女,均在北京鼎石学校就读
十一学校国际部毕业生家长,儿子目前在常青藤布朗大学就读教育学专业
Stella:
“因材施教,找对大方向后,去找最好的资源”
我的大儿子四年级就去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高中时去了英国最古老的专业音乐寄宿学校普赛尔音乐学校(天才音乐学院),今年拿到了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回首他的音乐之路,要从三岁多启蒙钢琴开始。
当时我给她做了天赋测评,他的音乐优势特别明显。即使当时我本人认为专业路线并不容易,太苦又没有回头路。但经过全家综合分析后,觉得儿子的音乐优势会比他在学术上的优势更明显,于是果断让儿子从安徽老家来到了北京学音乐。
为了能够让他可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我们休学了一年,集中练琴。想来,也有些一意孤行,不过当时觉得实在不行我们就回去,反正还有机会。
△2019年8月,Stella16岁的大儿子在波兰音乐节演奏钢琴
很多人对“天赋测评”特别感兴趣,也有人觉得这是一门“玄学”。测评对于我来说,除了看孩子的天赋在哪里以便今后可着重培养之外,还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类型,从而找到更适合他的学习方法。举个例子来说--
不爱看书,学习主要靠听,后来我们就发现他在阅读上并不占优势,之后语言考试的时候也是阅读较弱,我们后来就营造大量听的环境去让他学习。
每天晚上必须看书。我本人的阅读习惯其实并不好,但他却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东西可能真是与生俱来的。
在培养路线上,如果让大儿子去搞学术,而他的优势又不在这,花了那么多的精力、财力,最后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而老二,相比其他发展路线,他的学术优势更明显。但我觉得他可能会容易偏科,所以最后选择了国际课程体系,选择他擅长的领域就可以。
而当时国际学校中,北京英国学校是一个优质教育的代表,所以我选择了当时我认为最好的学校。
Hannah:
“孩子的感受,是最好的择校测量仪”
当时选择学校的时候,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个性特点。
我的老大之前在国际化幼儿园上学,他非常适应,也特别有自己的想法。我还发现他并不是跟从型的孩子,如果太多的约束和规范,他会不舒服,也不享受。
在对学校做了一番研究之后,老大进入鼎石。入学之后孩子平日里表现出的融入感、对学校的爱和执着,证明了当时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我一直认为,在选学校这件事上,家长永远是一个旁观者,孩子才是当事人。
孩子是否对学校了解,是否愿意与你分享学校的大事小情,是否力挺学校,这些都是家长可以明显感受得到的。而这些就是我选择学校的一个判断因素。之后,弟弟妹妹也顺利地入读鼎石,我们也很开心这个结果。
没有一所学校是完美的,择校也不存在什么最优解。
为什么在公立资源这么发达的北京选择民办双语学校?因为国际化教育更适合我孩子的个性,此外我们更希望他们在高中之后走国际化教育路线。
所以对于我家而言,这是一个选择,而不是出于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比较。
水爸:
“藤校只是结果,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儿子去上十一学校国际部,是因为当时考试的时候与本部失之交臂。
之前惧怕英语的他其实并不想走国际化路线,这对于我们全家可以算是个“意外”。
其实我先前已经有所感知,儿子并不太适合未来走高考路线,所以虽然是意外,可能也是冥冥之中。
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奉行的是“挫折教育”,分数并不重要,我更看重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遇到挫折、困难时的“逆商”,就好比他之前惧怕英语,但是后来经过努力,最后雅思考了8.5分。
而在申请大学的问题上,我也是选择放手,儿子理科很好,但后来大学申请的时候他毅然决然选择了教育学,我们也完全尊重了他的决定。
或许咱们家长会觉得教育学出来无非就是从事教育工作,当老师之类。但儿子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
可见孩子有他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些确实已经超出了家长的认知范围。
包括最后选择进入布朗大学,也并不是因为它是藤校,而是儿子经过大量的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
所以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自主的去选他想选的专业、学校。而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分析,过程研究等能力,则是日后走上社会最需要的。
考上藤校,验证了孩子的能力,这只是一个结果。我们清楚孩子身上的能力拿不走,有没有名校的光环真的无所谓。
Stella:
“曾经穿梭于海淀黄庄的我,后来放弃了”
我本身理科不行,所以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补课的时候,我也曾绕半个京城带他去海淀黄庄寻求“名师辅导”。
那个老师特别牛,属于挑孩子的那种。家长不能只是把孩子送到那里,还需要在旁边记笔记。记得老师对我说:
三节课过后,我跟我儿子说,妈妈真的吃不消。第一我听不懂,回家没法给你讲,第二我也觉得咱们真的不是打竞赛的料。虽然我们有一些偏理工科,但称不上一个天才。
我开始“劝”儿子放弃。我跟他说,我发现你数学的优势可能不够竞赛级别,咱就别折腾这个时间了。
另外,我觉得超前学意义不大,有这三个小时我们去户外不好吗?我们把这时间省下来,画画、踢球怎么都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
Hannah:
“‘焦虑税’能少交就少交”
关于要不要给孩子学习加码这件事,我们有一个底线:
一旦这件事情让他厌恶、反感,那一定不是孩子错了,而是我们的出发点错了,或是没有找到更智慧的方法。
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在不停的机构间穿梭,到底解决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还是仅为缓解父母自己的焦虑?
其实如果大人们花时间学习就会发现,你坐在电脑前专心也是一小时,脑子想别的也是一小时。你如何确定,如何要求孩子的每一分一秒都在聚精会神,完全吸收学习内容呢?
我们花了钱,花了时间,严重点讲,孩子也在占用他们的生命,这些事情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一些“焦虑税”能少交就少交。
水爸:
孩子对一件事反感,即使已经小有成就,也果断放弃
在找“外援”这件事上,我也只给儿子找过一个升学机构方便他来择校。英语也短暂上过一阵子新东方,其余就没有任何的补习了。
刚才Stella说到和孩子去海淀黄庄学奥数,我儿子当年在奥数特长班,也打进过北京市集训队,海淀黄庄我们很熟悉。但是他在集训队里只待了三个月,就告诉我“爸,这个地方太残酷了,我扛不住了。”
我很果断地说那我们就走。即使他当时奥数的最好成绩是全市第四,放弃就放弃,无所谓。
包括后来弃理从文,想去搞教育,我们都表示支持。在培养的选择上,我跟Hannah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当孩子烦的时候,我要思考,是不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他?
我们提供的一切的根本,是孩子想要,要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Stella:
“孩子状态比老师教学更重要”
无论选择培养什么,我觉得不可能一个老师用到头。早期一定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老师一定要会鼓励孩子,或者特别会夸孩子,这样早期启蒙最好。之后随着能力的提升,再去换老师。
另外,一定要找合适的老师,而不是最顶尖最贵的大师。举例来说,我一个不会做菜的人肯定要从洗菜开始教起,上来就请大厨来授课是很困难的。
现在网课很普遍,孩子上网课的时候我会在一旁观察。其实不是在看孩子上没上课,而是在看老师上课的状态--
TA能不能积极的感知到我儿子的精神状态?
走神的时候能不能给他拉回来?
或是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一直保持注意力?
三堂课下来如果孩子状态还不在,我就要重新去考虑新老师了。
Hannah:
“妈妈圈是找老师的关键”
我特别赞同stella刚才的观点,早期教育不见得请多大的咖来教,老师要能在专业过关的基础上与孩子互动,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能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启蒙老师的摇篮里。
当然,找到与自己孩子相匹配的资源同样也非常重要。平日里我参考妈妈之间的分享比较多,毕竟都是亲身体验,更客观一些。
除了可以知道老师们专业素养怎么样,有的时候个人品德等一些个人的看法也挺有参考价值的。
至于觉得不适合之后换老师这件事,我通常的做法是,如果孩子表明要放弃,我会先在内心接受,然后会让他再坚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当中我会去观察--
他不舒服的地方在哪里?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要了解他不ok的原因是什么,也为下一次避开雷区长经验。
除此以外,我会与孩子谈,让他给出清晰的理由,能够清楚地表达为什么不愿意学,或是为什么不愿意跟某个老师学。
如果这样下来还经历了几次的替换,我会知道不是老师的原因,而在于我们选的这个兴趣或是内容本身他根本不感兴趣。
水爸:
“老师是谁,主要看孩子选谁”
我们找老师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孩子认哪个老师,我们就跟着哪个老师学,孩子自己非常清楚他要什么,我们就为他提供什么。不会额外再加别的。
很多人一定会好奇如何培养孩子的“要性”,这就需要从小来培养。
小的时候去超市或是选玩具,我经常会让孩子做选择题,玩具和巧克力,只能选其中一样,不能既要又要。
要学会取舍。如果你给的东西太多,孩子反而没有需求。所谓男孩子“穷”养,“穷”的是他的所求,不可以什么都给他。
包括从小锻炼他去表达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比如周末全家出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想爸爸妈妈跟他去公园玩,就要说服我们。
有一次他给出的理由是“公园里有负氧离子”,我们很惊喜。其实这正是他为了想要去公园而去做的功课。你激发孩子针对他想要的东西去索取知识,去想方法,这就是“要性”。
等年纪大一些,我们会让他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一件事情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站在不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
这其实就是思辨能力,在今后他自己做选择的时候,也可以经过自我思考,衡量而得出结论。
所以现在我们基本上都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我们有这个自信。
在访谈的过程中,三位家长经常会抛出一些教育的“黄金观点”,值得记在小本本上定期翻出来看一看!!
👉孩子学习效率低,难自控?让他玩!
水爸:在我们家,“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儿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跟我和他妈讲,说他厌学。我就跟他说没问题,有三条路:
一留级;
二学校作业可以不做,只要你分数可以考过;
三是在学校完成功课,回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他选了第三种,回到家里就是玩,什么别的也不干。三个月之后他告诉我,他不厌学了。
后来这就变成了我家一个传统,直到高中我们在家都会有一个规矩,每天回家必须玩半小时。
有的时候他因为功课紧张会跟我吵,但是这半小时娱乐时间还是不能少。为什么?就是要用“玩”来倒逼你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这也是对自制力的一个锻炼。玩到规定时间,你需要学会收手,克制自己。
所以我们要在孩子高中后走出家门之前,必须学会对自己的控制力。否则家长越是对孩子控制,一旦上了大学就会完全失控,走向相反的另一极。
👉养育路上的4个底层逻辑:相信、陪伴、悦纳、激发
Hannah: 其实大家看我们三个表面貌似都很“佛系”,但都是基于几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的。
首先是相信
我们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否相信孩子本身就是资源丰富的,具有足够创造力的?如果你真正相信孩子,孩子是知道的。所以我们才可以不那么焦虑。
第二是陪伴
这里指的的高效的陪伴:懂孩子,与孩子有着很好的沟通。这样的陪伴不是缠着他,不是让他烦。这个特别重要。
第三是悦纳
我们也都是从孩提时代成长起来的。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叛逆、或是使我们双方情绪对立的情况出现,这是正常的成长过程。如果父母给孩子一个非常安全、包容、接纳的的空间,孩子是会愿意把他自身的能量全部发挥出来的。由心而发的悦纳,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尊重,足够的允许和足够的自信和力量。
第四是激发。
我们最终希望的,是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他想成为的,真正找到适合他的,并热爱的事情。而不是“我很牛,我很棒。”孩子其实是很有智慧的,清楚自己要什么。即使家长给他再多的理由,再丰富的资源,孩子依然会有他坚定的选择。
整个访谈中,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三位家长对孩子的大事小情如数家珍。
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了解,以及从心底对于孩子的相信,是成就这些“牛娃”的根本原因。
其实教育体系的选择,教育资源的挖掘,都需要基于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以及孩子的意愿,所作出的努力。
最后,送上三位家长给大家的三句话,我们一起共勉:
“找对天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闪闪发光。”
“无论你想怎么培养你的孩子,请先做好自己。”
“用心陪伴孩子,发现他的特质,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给他。”
本期福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