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看病花了这么多钱,医院依旧不挣钱?
前段时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布去年共收入218.78个亿,算下来一天营收近6000万。于是,各类平台上有一些这样的声音:“有什么好晒的,光荣吗?”“什么时候开始医院的成绩单是营收而不是治愈率了?”“都是黑心钱。”
这样的质疑有道理吗?因为对刚才的问题充满好奇, 我找了下国内各地不同时期的三甲医院财务报表,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进一次医院,咻一下,钱就没了,医院赚得多吗?医院内外,金钱是如何流动的?你知道在20多年前,我国的公立医院一度走在危险边缘吗?
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对我国围绕医院运行的卫生医疗系统,应该会有个大致的了解。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首先看一下郑大一附院被骂的事情。第一,它公布自己去年日赚6000万,是不是在炫耀?
实际上,公布单位决算数据,这是国家对非营利医院的要求,每年协和、华西、301、瑞金等等医院都会公布,并没有刺激别人的意思。
第二,如果仔细看一下郑大一附院完整的决算数据,你会发现这也没什么可炫耀的。
去年总收入218亿元,总支出208.34亿,结余10.56亿,更别说,其中9.8亿来自财政拨款,只能说明刚好收支平衡。
郑大一附院已经算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医院了,每天门诊量1万多人。这才勉强收支平衡的话,那其他医院还有的赚吗?
2020年,全国将近一半(43.5%)的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都是负的,2019年,这个数字还不到1/5(17.61%)。
从国考前5的医院里来看,收入支出数据是这样的——
基本情况都是收支平衡,5家医院里,有4家的支出比收入还多些。除了三甲医院,那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医院基本也都是这个情况,绝大部分公立医院都是自负盈亏,没多少余粮。
那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医院一年赚多少合适,多少算多,多少算少?“黑不黑心”的界限在哪里?
医院的钱都去哪了?
首先,钱从哪里来,比较好理解。2021年,全国公立医院只有12%的收入来自财政拨款,而这个数字,也是经过漫长的过程争取到的。
另外有83%来自门急诊、住院收入。这里还能更细分,比如29.4%来自药品收入,12.2%来自卫生材料,11.5%来自检查费用。
光看收入,你可能觉得医院卖药真挣了不少钱,但如果和支出结合着一起看,就会发现,卖药可能是最不挣钱的。2021年,公立医院平均药品收入7770万,但同时药品支出7555.2万,钱只在医院短暂地停留了一下。其实,现在无论是药品还是器材,医院多少钱买的,就得多少钱卖。
所以,虽然患者最多的钱花在药品和耗材上,但这部分钱,医院现在根本挣不到。
这和之前有很大区别。差不多在10年前,医院盈利大部分都来自卖药。现在,支撑起医院盈利的是化验费和拍片费,这不是因为单次收费高,而是走量走出来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医院里影像科是真的忙,CT机器和核磁共振机器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11点,据说医生们的年终奖都靠抱着检验科和影像科的大腿才能发出来,他们是医院绝对的收入支柱。
这些钱流进了医院,流向哪里,可以简单看一下——
公立医院的支出中,38.8%左右给员工发工资和绩效,28.3%左右给国家以及药企付药品采购的费用,20.4%左右给耗材器械公司,支付材料成本,4%以上的折旧成本,其他占8.2%左右。
如果再细看各项,其实能看出一家医院的运营成本相对公司高很多。
举一个例子,公司的垃圾处理没人要求按什么规范流程做吧?医院有,而且非常严格。
北京的标准里,1吨医疗垃圾处理费最高3000元(2873元/吨),而处理一吨生活垃圾的费用约为200-300元,相差十倍左右。
还有影像科的放射设备都相当贵,核磁共振的机器大部分在1000万以上(一台1.5T磁共振大约1600万,一台64排CT1300-1400万)。以及,每个月医院都会有医药费拖欠,最后实在要不到,就从医生奖金、科室收入里扣。
这样种种成本加在一起,医院真的是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窘迫。有人可能会说,医院窘迫,但医生的工资应该高啊?
我们看一下这份报告。丁香人才《2021年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医院平均年度薪酬为19.7万元,看上去是城镇职工平均收入的2倍多(97379元)。
但因为不同医生的薪酬天差地别,所以并不能一概而论。在不谈灰色收入的情况下,位于金字塔尖的三甲医院里,少部分医生收入可观,主治医师的收入能达到当地平均收入的3倍左右,但同时有大量刚刚入职的规培医生,3-5年内的工资往往只有不到3000块。
一个正在规培时期的检验科博士朋友告诉我,至少从医10年,才能拿到和其他行业的同龄人差不多的收入。如果有读医的或者在医院任职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讲一下你知道的情况。
所以,医院手头是挺紧的。
其实,我们也能隐约感觉到,近些年公立医院的日子真的过得不太好。有发不出工资的(辽宁丹东振安区医院连续5个月没有发工资);有倒闭的(四川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从去年年7月关闭至今);也有负债上亿被收编的(河南省省立医院负债3.4亿,被郑大一附院收编)……
医改三十年
其实往前数30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1)没医院,没药吃
早在1990年之前,我们的医院最主要的问题是医院少,1980年,我国的医院不到1万家,能选的药也很少。
从1992年开始,医改提上日程。那几年,医院的口号是“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为了吃得起饭,公立医院开始想办法创收,一些医院找人合作办专科,另一些医生专家到处走穴,也是这时候,医药代表开始发迹。
在医疗器械厂和医院之间,能有7、8个中间商,最后一个医药代表则能靠给医生和医院提成,再赚上一笔,中间这一串人都能受益。
有钱了,医疗机构的数量和种类都多起来,到2000年时已有32万家。
钱的争夺和分配告一段落,看病贵的问题还是存在。
4)以药养医
这是因为在这期间,药价一直很高。
医生的收入主要靠药品的差价,这跟药从药厂进入医院的流程有关系,打个比方,一盒药要想进入医院,得先竞标,那价格怎么算呢?
药本身成本价10元,接着计算在分给销售公司多少个点、医院多少个点、大夫多少点的回扣之后,中标价就提到了100元。药从医院卖出,再加价格15%卖作为利润,到患者手里就是115元。
在这期视频的采访和调研过程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很多业内人保持最初的使命感,在各种力量的交织中尽力保持生命的希望之火不熄,他们值得我们尊敬。
36氪旗下官方公众号
真诚推荐你关注
我们看病花了这么多钱,为什么医院依旧不挣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