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里的中国服装品牌
众所周知,美国以科技为代表的高级制造业很强,很多人也愿意对这种看上去更加高大上的产业投注目光。但事实是,高端制造业从来都不是美国经济最大的支柱。
当我们谈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常用的一个词叫做:国民经济。
顾名思义,由全体国民支撑起来的一国经济。
在过去几年中美竞争的过程中,人们更容易把目光投向高精度制程芯片这样的尖端科技领域,但事实是,美国GDP的70%都是靠居民消费撑起来的,三亿美国民众的消费规模就已经约等于整个中国的GDP。
所以如果有人要和你谈中国经济的崛起,那他必然要谈的就是中国的消费产业。
而要谈中国消费,首先无法绕过的,就是中国的服装制造业。
我念大学时参加校际交流活动第一次被要求穿正装,那时候有名气的国产正装牌子还很少,国际大牌又不是学生能负担起的消费,最终大家就统一了两个去处:学校附近能够定做西装的店面,以及海澜之家。
这个传统后来延续到了毕业。从年少时篮球场上的科比球衣,到后来跑校招跑面试时的西装革履,这是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如果你穿着某个品牌的衣服,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份心仪的工作,你是很难不对这个品牌产生滤镜的。
我某大学同学就对海澜之家有种奇妙的“迷信”,他不知道穿什么的时候就去海澜之家的店里逛,换季添衣服要去,出差遇到降温没带够衣服也要去,用他的话说,海澜之家之于他,就如同南京大牌档之于所有人——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你就走进去,它总会给你一个合适的答案。
让人安心,很难出错。
明朝有个人叫沈自晋,写过一个著名的昆曲剧本,叫《望湖亭》,讲的是书生钱万选替表兄去相亲、迎亲,结果弄假成真的事。里面极出名的一句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打扮也是很要紧的。”
可见不光找工作和见老同学,穿什么还影响人找对象。以至于我总有种预感,他结婚的时候西装也得继续海澜之家。
中国的现代服装产业,是从一个物资异常短缺的时代起步的。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人口净增了3.5亿,所有人的衣、食二字,全要靠土地“种出来”,而为了优先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曾经有过一个“棉不与粮争地”的著名口号。
直到1983年12月1日,中国才正式取消布票、线票、棉絮票。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本节开头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二十年,应该被划作中国服装品牌的孕育和初生阶段。
2000年前后,是国产服装品牌扎堆创立的时间段,上文提到的海澜之家也诞生于这个时期,于2002年在南京中山北路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门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家公司的口号都是“男人的衣柜”,但随着消费者和消费市场的成长,品牌同样也在探索和思考自己未来的品牌价值到底是什么。
而在中国社会二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之后,又是在服装业,一批品牌逐渐在陪伴中国普通消费者成长起来的过程中,找到了一套属于中国本土企业的设计理念和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西方很多时尚品牌在设计上喜欢追求先锋,追求前卫,但中国本土品牌,无论衣食住行,首要的往往是追求实用舒适,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优化,从而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通过产品成就自我。
这种更加踏实的设计取向,既跟整个产业都起于物资匮乏年代的历史有关,也是中国文化里始终存在的务实分不开关系。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说,中华民族是个十分注重实际的民族。中华美学则理应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生发出来。
同时,这些尺码不仅可以让你穿上舒适,还能够兼顾对体型的修饰。比如一套西装,就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及体感需求,实现多种穿着款式。经过上千次的版型调整,让无论是肩宽腰细的Y型身材,还是有一点肚子的B型身材,都能达成更好的穿着效果,优化修饰穿着者的体态。
同时,根据不同细分场景的需要,品牌还会采用不同的设计以实现最佳的功能性,比如针对差旅出行场景,海澜之家就在特定夹克领部设计了隐藏式充气U型枕。比如户外款的夹克可以实现内胆和帽子的可拆卸等。
而“达人意”则更多是中华文化的实用美学层面的内容了,这一点我感慨颇多。
今年上半年,有个在游戏圈内很火的法国游戏叫《师父》,讲了一个年轻的功夫学徒踏上复仇之路、追查谋杀他家人凶手的故事。作为独立游戏其本身质量还算不错,但在国内火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坊间出现了一种吹捧,说这个游戏是“外国人教中国人做文化输出的教科书”。
我慕名前去玩了一下这个游戏之后,一度产生了一些很难平复的愤怒:因为我发现所谓的“更懂中国文化”,完全是一个噱头。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恐怕都能看出来这个游戏里所谓的“中国文化”,其实算得上漏洞百出。
比如有些场景门上贴的对联一看就是谷歌机翻;比如中国人用来守正门用的石狮子被制作方放在地下室的书柜两边,头顶还放了个钟(风水师们气得要掀棺材板了);再比如游戏用来复活的道具上刻了一个“万岁千秋”,这个词出自《战国策》,是古代人对君主死亡的一种“高情商说法”。
十年前我在魔兽世界里玩熊猫人武僧,看《功夫熊猫》的电影。熊猫人的种族信仰叫做“道法自然”,功夫熊猫里阿宝追求的武学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我那时候也想过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做出这样的游戏和电影,直到后来自己开始做内容,才越来越发现,这些表面上有着十足中国风的元素化用背后的内核,依然是很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种对中国元素的美国解释。
海澜之家前两个月也出了一个系列叫做“道法自然山水人间”系列,是和90后独立插画师叶露盈做的联名卫衣系列,卫衣上的图案大多来自叶露盈的画作《望山》,而叶露盈创作的《望山》灵感则来自于李白的诗《望天门山》。
这种看上去似乎并不算复杂的理念的化用,其实是中国品牌才能做到的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设计,谈理念,谈文化,但最终,其实一切都离不开产品。而为了保证产品和品牌的不断进步,产业升级也是必由之路。
服装业一直都是中国制造的先行者,而服装产业走向数字化,走向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走向对面料、智能制造、服装设计的技术研发,当然也是必然的。海澜之家也为此制定了三大未来发展战略。
海澜之家创造有生命力的服饰,不缺席穿着者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很多人印象中消费品行业往往是没有研发的,但事实是,在新型材料、面料、服装设计与开发等等方面的综合研发能力,往往是一个消费品牌转型提升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服装产业更是如此。
所谓“适人体”,“优人态”,“合人需”,“达人意”的四大设计理念,最终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研发,最终要靠优秀的产品力来实现。
海澜之家的未来三大战略,其实就是对服装行业研发、生产、电商、门店整合应用的一种新的尝试。
结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