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洲际导弹核弹头数量超美国”!!??
美国《防务新闻》8日发表了一个“大发现”:“在洲际导弹计划的某些方面,美国可能不再享有对中国的数量优势”。换成人话,就是“中国洲际导弹配备的核弹头数量可能已经超过美国了!”
在美国搞出的一系列“中国核威胁论”里,这大概是老司机见过的最离谱说法了。《防务新闻》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报道说,美国战略司令部近日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机密报告。关于报告的具体内容,外界不得而知,但关键在于该报告提交的原因——根据2022财年美国国防授权法案,“如果中国在(陆基)洲际导弹库存的三个组成部分——洲际导弹数量、发射装置数量以及核弹头数量领域,至少其中之一超过了美国,五角大楼就必须通知国会。”
《防务新闻》于是展开了联想,五角大楼刚发布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和美国国会研究局的文件表明,美国部署的洲际导弹和洲际导弹发射装置方面仍然保持着相对于中国的数量优势。排除了这两个领域后,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中国洲际导弹的核弹头数量超过了美国。
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发射井
美国核专家杰弗里·刘易斯接受《防务新闻》采访时表示,“美国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估计中国核弹头储备已超过400枚。”报道称,中国现在拥有300枚洲际导弹和发射装置,而美国拥有400枚洲际导弹和450部发射装置。刘易斯认为,中国“东风-41”洲际导弹可以携带分导式多弹头,所以中国洲际导弹可以携带略多于400枚核弹头。而所有400枚美国“民兵-3”导弹当前均配备单弹头。
在具体反驳美媒的这个离谱结论之前,老司机先简单科普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民兵3”导弹可以携带3枚W78核弹头
首先,该报道提及的洲际导弹特指陆基洲际弹道导弹(ICBM),不包括战略核潜艇携带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SLBM)。美国陆基核力量当前包括400枚“民兵-3”洲际导弹和450座固定式导弹发射井。理论上每枚“民兵-3”洲际导弹可以携带3个分导式核弹头,但因为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限制,该导弹携带的核弹头数量削减为1个W78或W87型核弹头。
让美国耿耿于怀的中国陆基洲际导弹,包括固定发射井和公路机动发射车模式。2022年版的“中国军力报告”宣称,中国拥有300枚洲际导弹和300座(辆)发射井/发射车。姑且不说五角大楼炮制的这个数字水分有多大,但至少就连美军自己也认为中国在洲际导弹数量和发射装置方面与美国还有相当差距。
其次,核弹头的统计数字很有迷惑性。因为核弹头包括待发的高戒备状态、储存状态和待拆除状态(仍然保存有作战能力),在统计核弹头数量时,西方往往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说法。例如五角大楼在哭穷时,就说现在美军一共只有665枚(架)洲际导弹、潜射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拥有1389枚核弹头——这个数字是指那些处于高戒备状态的现役核弹头。
可按照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2年6月的报告,美国拥有的核弹头数量为5428枚——这就是把储存状态的核弹头也算上了。美国还有大批根据《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而“退役”的核弹头等待销毁——当然在实际销毁之前,它们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恢复作战能力。
顺路说一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这份报告称,按照同一标准,俄罗斯和中国分别拥有5977枚和350枚核弹头。
俄罗斯的核弹头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根据美国《原子能科学家公报》发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初,俄罗斯拥有6370枚战略和战术核弹头,其中1570枚战略核弹头处于现役部署状态,另有870枚战略核弹头及1870枚非战略核弹头处于封存状态。除用于作战部队的军事储备外,还有约2060枚已经退役的核弹头处于待拆除状态(依然具有作战能力)。
因此《防务新闻》的这篇报道,荒唐扯淡之处就非常明显了。
至于美国海军能携带一大堆分弹头的重型潜射导弹,《防务新闻》避而不谈
美媒引用的这些自相矛盾的核弹头数据,首先就是各种不靠谱。而且在美国“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美媒抛开美国海军携带着数量惊人核弹头的战略核潜艇,以及美国空军机动灵活的空基核力量不谈,专门挑出老化最严重的“民兵3”洲际导弹跟中国比较,显然是通过文字游戏在“制造大新闻”。
想必老司机解释了这么半天,大家应该都注意到,美媒说的不是“中国核弹头数量超过美国”,而是“中国洲际导弹装备的核弹头数量超过美国”。
事实上,就连刘易斯自己也表示,虽然当前“民兵-3”洲际导弹只携带一个核弹头,但美军可以轻易地为它们重新配备多个核弹头。另外在统计核弹头数字时,应该将潜射弹道导弹统计在内,“一旦这样做,我们的核弹头数字就比他们(中国)多得多。这不过是一个数字游戏。”
因此老司机认为,《防务新闻》的这篇不靠谱报道,显然是在迎合美国当前流行的“中国威胁论”。近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称,“中国到2035年可能会拥有约1500枚核弹头”。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都与五角大楼为耗资上万亿美元的核武器更新项目而争取国会拨款有关——说白了,不过是“一切向钱看”。
热文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