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华、苏童、西川这些文坛大咖聚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综艺《我在岛屿读书》给出了答案。节目没有任务挑战,也没有戏剧冲突,大篇幅都是文人的闲聊。他们在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面朝大海,相谈甚欢。目前,综艺已经更新到第4集,豆瓣评分8.9,可惜只有不到2000人评价。和热闹的娱乐节目相比,这类文化综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却是一剂治愈人们精神内耗的良药。从节目中,能窥见作家严肃外表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能让人在文坛往事中会心一笑。它缓慢的节奏,自行过滤掉了浮躁和焦虑,很治愈,也很解压。62岁的余华,大家都不陌生,一部《活着》不断再版,在国内销量超过2000万册,他自嘲是靠着这本书“活着”的。苏童比余华小2岁,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根据他的《妻妾成群》改编的,那是他26岁写的作品。至于西川,写过《大河拐大弯》,在北大时与海子、骆一禾被称为“北大三大诗人”。还有旅行博主房琪,以主持人的身份在谈话间穿针引线。他们在节目中吹着咸湿的海风,互相“扎起刀来”毫不手软。苏童刚说完“你们的短篇我都会看”,余华马上神补刀:“我已经20年没写短篇了。”节目组为他们准备了自助烧烤,余华自告奋勇当起厨师,说自己什么菜都会做,朋友们却纷纷拆起台来,问他“埃塞俄比亚菜会不会做”,还玩起了谐音梗,说“我们只求活着”。年轻时,他们在一起谈的都是文学,现在画风一变,聊起得了什么病,吃了什么药。作家马原本来也要来现场的,但因为身体抱恙,只能搁置出行计划。在视频中聊天时,余华看到对方面色红润,马上调侃说:“你是不是为了我们两个化妆了啊。”马原连忙否认,说自己是“天生丽质”。可能正是因为彼此足够熟悉,不用端着装着,所以他们才能这么不设防,观众也在不经意间,收获了一堆文坛八卦。余华早年和沈阳文学院的学生一起踢球时,让坐着轮椅的史铁生当守门员,对方不敢踢了,他们轻而易举赢了比赛。没想到,苏童和史铁生也是故交。有一次,史铁生要去海南参加笔会,苏童就一路背着他,从北京坐飞机到湛江,再换乘轮船,堪称“人体搬运工”。他们相识于微时,见证彼此一路走过来,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这也是节目中的一大惊喜,几十年前的往事徐徐浮现,写作者特有的那份质朴和细腻,听起来尤为动人。02
很多作家习惯躲藏在文字背后,不喜欢抛头露面,这部综艺最难得的地方,是让他们从作品中走出来,袒露真实的自我。
余华堪称搞笑担当,穿着花裤衩在海边晃悠,一出场就很吸睛。
他其实挺“臭美”的,看着当年的照片,欣赏一番后得出结论:“我还是比苏童帅一点。”小表情很得瑟。
比完帅他还不忘吐槽苏童,说苏童在《钟山》当编辑时,写信找他约稿,信是圆珠笔写的,下手特别重,还能看到上一封的印迹,称呼写的“铁凝姐”,下面的话一模一样。
这可不就是上世纪的群发短信嘛。苏童听完有些不好意思,解释说反正你也没交稿,人家铁凝姐确实是写了的。
余华还聊起出版《许三观卖血记》的糗事,当时编辑不看好这本书,说要等苏童、叶兆言他们出小说了带一带销量。
结果,苏童明明没有写,还跟人家说他在写,导致余华那几个月等得很焦虑,自称“熬白了头”。苏童说起自己出版第一本小说的经历,同样狼狈。他自觉写得不错,可惜没人出,干脆自费出版。西川一如既往保持沉默,不过他在海风中击鼓吟诗的画面,自带浪漫气质,让人印象深刻。
房琪则一边听一边感叹道:“我发现原来你们是这么有意思的人,原来不是那么远,那么难以企及。”
西川问房琪喜欢读什么,她说自己爱看桐华、匪我思存等网络作家的作品,也看过郭敬明、韩寒的青春文学。她试图读《许三观卖血记》,但会下意识躲避其中讲述苦难的、沉重的部分。不过,她也直言喜欢读这些作品并不觉得羞耻。
苏童听了后类比说,不同的阅读给予人不同的养分,猪肉吃多了,偶尔来点经典文学当“鱼肉”,也是很好的。
就拿余华来说,35岁前一直不喜欢鲁迅,直到帮朋友策划电影,才第一次通读鲁迅的书,结果被《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征服。只要能跟书相遇,晚点也没关系。年少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等人生阅历增加后,就能品读出不一样的滋味。阅读是一种精神漫步,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变得更加从容。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就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如余华所说:“阅读让我知道自己是谁,让我知道我的内心还是很宽广的,因为我可以接纳各种各样的我所没有经历过的经历,我所没有产生过的情感。”
文/Silence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