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巨大贡献:光明的前途是张华和李萍绝对比不上的
很多人初一看这个句子,肯定会疑惑不解:张华和李萍的北京大学与中专怎么相提并论?而一个百货公司的售货员,怎么可能和北大相提并论?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件事——这句话的本质不是在汇报,是在炫耀。
这个人说这句话,提前交代张华如何如何,李萍如何如何,是给最后一句做铺垫的,就好像过年吃饭,如果你家亲戚突然开始夸你如何如何,又夸了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那么,你要放心,他只是在铺垫而已,他一会会说到他的孩子,而且,他的孩子一定比之前被夸了的那些,还牛。
在那个年代,初中生往往是学习好的去中专,因为中专毕业是可以直接成为国家干部的——而考大学的往往是学习比较差的,虽然最终也是做国家干部,但是比中专生晚入职4年,而且中专生是被重点提拔的,所以,作者列举的张华到李萍,实际上是在步步上升的。
至于作者本人呢?李萍的前途比张华高明,同样,作者的前途比李萍还要光明,比他俩加起来都光明。
他们和作者是没法比的。
为啥这么说呢?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在以前的时候,供销社和百货公司的作用和地位。
说起供销社,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供销社的运作模式。供销社如何进行采购?如何进行商品定价?如何进行售货员的考评?对于好卖和不好卖的商品,会如何分别予以补货和退货?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理解“供销社”体系的关键。
首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供销社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末端,是整个“统购统销”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末端,不理解“统购统销”这几个大字,不可能了解啥叫供销社。
那时候,经济建设还不是国家的中心任务,所以,存在一个非常重要、地位很高的部门,叫做“计委”,也就是“计划经济生产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责任非常重大,对于国家的影响非常大。
因为这个委员会就是制定计划的,就是大到飞机、轮船,当然,也没有飞机,轮船那时候造的少,也包括火炮,重机枪,坦克,这一类军工物资,也包括民生物资,比如织多少布,生产多少火柴,卷多少香烟,蒸多少馒头,再比如,你家里的桌椅板凳生产多少,总之,就是你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一切,乃至于你以你的想象力能够想到的一切生产生活必需品,基本都归这个部门负责。
至于各个工厂,是不可以自己决定生产多少或者生产什么种类的产品的,要听计委的安排,那么计划排完以后,工厂就只是执行者。
比如说上海纺织厂,或者有一个袜织七厂,这个厂子就是做袜子的,它不能决定今年生产多少袜子,生产什么类型什么花色的袜子,它要根据今年全国整体的生产安排来进行。
计委要根据今年尼龙的生产多少,涤纶的生产多少,来确定今年的生产任务,根据生产任务,再划拨给你,根据生产任务再划拨给你原料,这些原材料是根据厂子的生产任务来的,不如让你生产一万双袜子,那么就会划拨够生产一万双袜子的晴纶和棉纱,不会多给,也不会少给。袜子厂就按这些原料来生产,生产完以后,销售的任务是不在厂家这里的,花色好不好看、穿着舒不舒服也不是厂长的考核内容,只要按时生产完就好了。
厂家是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的,厂家给谁?厂家就给那些叫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后来叫批发公司,当时叫站一级站,二级站以及更高的中央站,比如说上海有一个著名的中央站,就是上海交家电有限公司,那就是中央站,当时还没有什么电视冰箱之类的东西,还有五金站,那后来上海的五金公司,上海自行车批发公司,这些都是中央站。
中央站负责什么?就是统购,就是各大厂子生产出来的相应类目的物品,一律由中央站收购,全部汇集到中央站手里,再由中央站批给下属的一级站。
比如说,上海交家电是中央站,虽然他在上海,那全国的这些厂子里生产出来的,当时103厂,785厂,就生产电视机的,还有那个所有的半导体收音机,各种各样全部汇聚在中央站,后就开始批给一级站,也就是省站,比如说山东、河南,这些是一级站再批给二级站,二级站就是地级市,再往下,二级站批给三级站,三级站是哪儿?三级站就是各个县。
这时候,到了三级站的时候,就要区别城市和农村的问题了。
通常,一个地方有一个第一商业局和第二商业局。第二商业局管菜市场,副食餐饮,那么这个流通主要在第一商业局,
在城市内,第一商业局主要管零售,管理一些批发公司、百货公司的,是供应城市体系的,当然,当时的城市也有供销社参与。而供销社供销社历来是延伸到乡镇和农村,也就是市区(包括县城)之外的地方,主要靠供销社进行销售,以满足农民生活的必需。
那个年代由于物资极端贫乏,所以就要凭票供应,而且即使凭票供应,往往也是不充足的,比如说上海生产的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假设是一个新款收音机,是非常紧俏的商品,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比如说,这款收音机生产了一千台,那么,山东、河南、江苏等等各个地方的二级站都希望要,那么,给谁多给谁少,这个事情就需要交电家电进行斟酌考虑,比如说,比如说哈,这一次上海交电家电的老总喜欢吃驴火,不喜欢吃煎饼卷大葱,那就有可能河北的二级站被批准了200台,而山东的二级站只被批了10台。
在这个统购统销的体系下,不止是收音机之类的娱乐产品,层层递进,米面粮油这些东西也一样,国家进行统购统销,比如说农民今年种粮食,要统购一千斤,那么无论农民自己口粮有多少,你种的是国家的地,今年要交,就必须交足1200斤,1200斤我收走,收走以后,到城市里,这个体系还是这个体系,123级站,直到最终的粮食店。
这个过程中是不允许体系外的交易的,所有的作为消费者的话,比如说买米,你得有购粮本儿,全家人名字写在这上头,每个人都有力定量的,比如说大人一个月30斤米,小孩子一个月15斤米,你家多少口人就是这么本,本本上写着你一个月就这么多额度,买米的时候,把本子呈交给尊敬的售货员同志,尊敬的售货员同志称好以后,在购粮本上记录下来,如果你超过了,你把你家里的定量都吃完了,那就必须等,等下一个月。如果你非得闹,那么,尊敬的售货员同志是尽量不会无故打骂顾客的。
统购统销制度下的下面,一切皆计划,哪怕有一些东西不需要票的小商品比如说头油、雪花膏之类的东西,那时候极端贫乏,大家都穿蓝灰布的衣服,那弄弄头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也是很俏的货,虽然这个东西不要凭票,但是也算俏货。所以,偶尔过来的时候,这种不凭票的俏货,通常在被摆到供销社柜台上之前,就已经分销完毕。
供销社的营业员,尤其边远乡村的供销社的营业员,就成为了非常尊贵的人士。
比如说,你家的配额,这个月的配额是二斤肉,这时候,你就要等,等到供销社有肉的时候,把票据呈交给营业员,然后,营业员给你割,由于不允许挑肥拣瘦,反正都是肉,他可以给你肋排,给你肥膘,也可以给二斤“二刀肉”,反正都是肉,这个事情尊敬的营业员同志会进行考量,你必须服从安排。
如果说,比如说啊,你在私底下进行交易,比如,别人家的肉吃不了,你家的肉不够吃,你去买一点别人家吃不了的肉,或者说,你去农民那里直接购买粮食,那不好意思,这种事情一旦被发现,“投机倒把”是什么罪名,你可以去百度,最轻的处罚,你三代以内当兵入党都成问题,确切地说,你还有没有可能留下后代都成问题。
实际上供销和计划经济调整时代,这只是这只是整个国民经济特征在那时候的一个具体反应,一个内循环的反应。那时候,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经济进行了围堵和封锁,我们成为了一个孤岛,要存活,要尽可能少饿死人,就必须以计划经济作为基本的形式,以供销社为神经末梢。
所以,为什么供销社营业员一般不会无故打骂顾客呢?因为他们不是啥营业员,他们是国家意志的神经末梢,有些顾客挑肥拣瘦,表面上看是个人诉求,实际上,在在为本来就维持着很低水平的内循环增加负担,所以必要的情况下,以必要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在那个时代,咋说呢,有一定的原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