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供销社的作用
有一个明显的误区在于:“供销社是计划经济的代名词,供销社的推广意味着我们要重回60年代。”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也搞过供销社,而且还是在最推崇自由市场竞争的英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谁都没有想到萨拉热窝的枪响最终能引发世界大战。因为在此之前欧洲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和平,经济空前繁荣,科技飞速进步,各国充分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红利。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战争还是爆发了。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一打就是4年。在此之前,随着铁路和电报的普及,欧洲战争更多是以月为单位,普法战争也就打了7个星期。按照当时各国朝野的设想,一战应该是场高科技战争,速战速决,最多3个月就能见分晓。然而,壕沟和机枪的应用使一战沦为拉锯战,交战国双方陷入痛苦的拉锯之中。
由于没有预料到是持久战,战前欧洲各国都没有储备充足的战略物资,到了1915年,也就是战争第二年,各国都出现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其中最要命的是粮食的紧缺,这使欧洲陷入大面积饥荒之中。
对德国来说,由于海外贸易被封锁,德国的海外农业进口渠道完全中断。更重要的是,在物资短缺的背景下,本该用于生产化肥的合成氨被拿去制造炮弹,我们知道,化肥供应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德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老百姓连面包都吃不上,只能去啃食芜菁,这是一种给牲畜吃的食物。上百万妇女和儿童饿死,这也成为德国走向战败的重要原因。
英国也好不到哪去,虽然英国能从殖民地源源不断进口粮食,但在战争时期,粮食消耗远大于粮食供应,英国也出现食物短缺问题,鲜肉、鸡蛋、牛奶、糖、咖啡、水果等食物逐渐从餐桌上消失,一些买不起食物的穷人则被饿得头晕眼花。到了战争后期,英国被迫推行食物配给制,每个人每天分到的食物仅够维持生存。
一战的俄国,拥有欧洲最多的耕地,乌克兰这片黑土地不用浇化肥也能大量生长食物,按理来说不缺粮食。但战争爆发后,俄国大部分火车运力都被用于运送军队,落后的管理造成交通系统混乱,以至于俄国根本没有办法把农村的粮食完好无损地运到城市,很多粮食只能堆在田地里面任由腐烂。俄国也爆发大面积饥荒,商店里根本买不到面包,很多工人被饿得奄奄一息,冬天的时候遍地都是饿死或冻死的人。饥荒最终为俄国带来了革命,使其成为一战中最早崩溃的大国。
一战后,各国对饥荒进行反思,总结出的最大教训就是战争时期没有建立全国范围内粮食统销统购制度,这才导致大量人民被饿死。从那时开始,无论是英国、法国、德国,都积极筹备供销体系建设。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对德国宣战。二战前,英国每年从海外进口2000多万吨粮食,比如从印度和埃及进口谷物,从美洲进口肉类,从澳洲进口奶制品,农业对外依赖度非常高。为了迫使英国投降,德国出动潜艇袭击英国贸易商船,很多载有食物的商船被击沉,这就使得英国面临严重物资短缺问题。
但早在战前,英国就建立了战时食品供应部,这个部门不仅搭建了覆盖全国的物流供应网,也修建了大量粮食销售渠道点。战争爆发后,英国食品供应部听从专家建议,根据国民总需求和英国粮食供应情况制定了人均口粮标准,以满足最低营养摄入。
二战期间英国有很多穷人,如果光靠市场手段的话,这些穷人是买不起食物的,这些人要么饿死、要么暴动。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英国破天荒地推行粮票制度,确保普通人都能领到粮票,以领取维持生存所必须的食物。
光有粮票还不够,英国还修建了很多公众食堂。这些食堂通常建在人口稠密的穷人区,食物售价非常低,以解决低收入人群饮食问题。越是物资紧缺的时期,公共食堂的作用就越大,虽然里面吃得不咋地,但至少能保证人民不饿死。
就这样,凭借着食品供应部、粮票制度、公共食堂,英国成功挺过了二战食物短缺的时期,避免像很多国家一样大量饿死人,这套制度还有效改善了贫富差距问题,使穷人也能有饭吃。
作为对比,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就失败得多。抗日战争后,出于打内战的需求,国民政府将大量资源投向军事领域,这就严重限制了民用品供应,各地出现物资紧缺问题。
特别是当时的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上海有很多喜欢投机倒把的奸商,利用物资短缺的机会,大肆囤积居奇。这些商人在上海修建了一座座仓库,用于储存大米、布料、煤炭、食盐等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尽管上海有很多饥肠辘辘的流民,每天都有人饿死,但这些奸商宁可食物腐败也不愿意低价出售给穷人。为满足一己私欲,他们更愿意把物价炒上去。
如果当时的国民政府,能学习英国搞统销统购,或者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食品供销社,那绝对能从根源上打击奸商囤积居奇的行为,也能降低平民被饿死的概率。但国民政府根本就没有这个执行和动员能力,也没有提前做过部署,内部腐败还很严重。蒋经国曾亲自跑到上海“打虎”,结果打到四大家族这一关的时候就黯然止步。最终“打虎”失败,上海乃至全国粮价继续暴涨,越来越多的百姓吃不上饭,这成为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经济也好供销社也罢,都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供销社也不必然意味着要回到计划经济。在和平年代,市场的效率当然要比供销社高;但在在战争时期或者其它非常时期,供销社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因为市场经济说白了,是以价格为导向,依靠价格来调节社会供求。但在物资短缺时期,如果只靠价格来调节供求的话,必然会导致大量穷人面临吃不上饭的问题。哪怕是2022年的上海,在疫情期间一样有很多穷人,以及不擅长使用手机的老人,面临过食物短缺的难题。试想,如果能早点在上海普及供销社,并在人口稠密的社区修建公众食堂,那上海疫情期间食物短缺的问题或能明显缓解。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国际环境有加速恶化的趋势,12月美国大概率要通过《台湾政策法案》,中美走向全面冲突的可能性并不低,对此应该时刻保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参考一战的情况,一旦中美开战,美国很可能会在马六甲海峡以西拦截中国商船,对中国发动贸易禁运,限制中国粮食和能源外部获取能力。这种时候我国必然会面临物资短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推广供销社,建立公众食堂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中美冲突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以年为单位,对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是天文数字。如果我们能像二战时期英国那样,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销统购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粮食和石油等战略进行合理分配的话,是可以避免资源消耗殆尽风险的,这有助于与美国长期对抗。
事实上,现阶段的供销社,主要涉及粮食、棉花、化肥、种子、农具等战略物资领域,更多考虑的是安全需求而非经济需求。供销社的推广并非是要回到计划经济,而是在中美对抗大背景下所做出的超前部署,这是一种战略眼光的体现。否则一旦等战争来临再搞供销体系建设就来不及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过,在战争时期靠市场手段来调节物资分配,必然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未来5年,安全问题比经济问题更加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安全应该是粮食安全。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一旦粮食供应短缺,就容易引起社会秩序混乱。要想解决粮食安全,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杜绝非法占用耕地问题;
二、保障育种安全,提高粮种自主可控能力;
三、围绕粮食领域建立全国范围供销体系,并在人口稠密区建立公众食堂;
四、确保化肥供应能力,战时应保证化肥生产能有效满足农业需求;
五、进一步培育高产水稻,并在新疆、内蒙等地区探索种植抗旱作物的可能;
六、丰富陆路粮食进口渠道,降低粮食海运占比,增强“反封锁”能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