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新时代的新内涵
最近供销社成了大家讨论的一个热词。
根据媒体报道,近两年规划中,全国有数万个供销社启动。以湖北为例,该省已经恢复重建供销社超1300多个。
大家关心供销社的背后,无非是想弄清一个问题:
已经被淡忘的供销社,高调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是否意味着计划经济又回来了?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官媒相关报道,都予以否认。
事实情况也是,供销社的讨论可能近期有"回归"的趋势。但这个组织实体,一直都并未消失。
说起来,供销社的历史和新中国基本相同。成立于1950年,受国务院领导。
在早年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用来供应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并组织收购和销售相关的农副产品等。
历史上的各种"票",就是与供销社紧密相连的经济和生活概念。
那个年代,由于物资短缺,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缺乏各种丰富的经济主体,供销社就成了连接供需关键的中间实体。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新的主导经济形式。物资开始丰富,价格形成机制也逐渐从计划过渡到市场。这样,供销社以往的组织供销的功能就弱化。
尽管如此,供销社并未消失。而是经过一些市场化的改革,依然在农业农村这个大的平台上发展,甚至还可以说发展得不错。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数据,2021年,全国供销系统实现全年销售额6.26万亿(相较于中石油的2.6万亿)。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里,也不是最近才提及供销社。
2015年开始,中央文件就提到供销社,提出加快供销社改革。之后的多次中央文件都提到供销社。比如2021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从不同侧面提出了供销社改革的思路。
介绍完相关的背景资料之后,回到最核心的问题:
高调重谈供销社,有什么信号传递给市场?
首先,从逻辑上和发展历史上,的确可以说,重谈供销社绝不等于要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如今的供销社无论是从经营思路还是定价逻辑,都与计划经济时代迥异。
第二,理解当下的供销社的"复兴",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新思路进行。
新时代强调的几个关键词各位可以和我一起回忆一下:
"人民"
"发展"
"安全"
1)人民。
"人民"的内涵是什么?可以有几个不同的理解层次。
最广义的当然是全体中国人民。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来分解一下结构。
哪个部分的人民占比最大,最关乎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
之前总理说全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超千元,中国2021年农村人口超过5亿。
习惯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在互联网金融娱乐广告等等行业赚取收入,在星巴克山姆购物消费,在股市期市数字货币挥金如土,这样的人,能占"人民"总数当中的多少?
理解了这个问题,就理解了什么叫做"基本盘"。
2)发展。
发展最直观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解释,是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GDP没有个两位数,百分之五六七八那也必须保证吧。
然而,进入新时代以后,增量获取越来越难。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体量,都必须面临这个问题。
总量的增长变得更加困难之后,结构的优化,分配的合理,就变得更加重要。
过去的思路是以发展促分配,现在可能要某种意义上倒过来"以分配促发展"。
更加注重某一个内部部门的提升,缩小部门之间的差距。提升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人民"部门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这可能是新时代发展内涵极为重要的思路。
3)安全。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安全的含义至少有两层:
一是对外,地缘政治格局的安全。二是对内,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第一个层面的安全,除了与国际局势息息相关,也必须建立在第二个层面之上。
而对内的安全,一定要建立在"人民"不断享受"发展"成果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新时代,最广大的人民,是否能感受到发展,是事关安全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行文至此,各位应该能理解,为何在新时代,如此强调人民与发展,与安全了吧。
这几个关键词背后,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且这些内涵之间相互连接,逻辑自洽,是一整套思想体系的有机部分。谓之新时代的新思想。
而这些与我们今天讲的供销社,有什么关系呢?
在新时代的新思路下面,请问有什么组织和实体能比供销社这一成熟和经验丰富的形式,更好地实现连接最广大的"人民",促进与之相关的"发展",以及保障相关的"安全"吗?
我认为没有。
不是供销社"重出江湖",更不是计划经济"复辟",只是新时代的新发展,再一次将具有全新内涵的已经存在数十年的组织推到了公众面前,如此而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