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公众号:安潇(ID: sukiandsula)
朋友们,最近在追世界杯吗?热血沸腾了吗?家庭还和睦吗?反正,我家因为爸爸妈妈支持不同的球队,孩子分裂了……立场变化好几回,站爸爸还是站妈妈?要小心抉择,哈哈。不管怎样,看比赛的期待、激情、荣耀、讶异、痛心、惋惜,各种情感都在90分钟内集中爆发,真是过瘾的体验!英国人都在为世界杯上头,小姐妹当然最支持英格兰。开场比赛时,学校干脆下半场停课,全体学生看球!Suki说:“大家呐喊得窗户都在震动,全班都是球迷!”国内好友和我细数着世界杯强国,按FIFA积分前五名是巴西、比利时、阿根廷、法国和英格兰,讨论着他们为什么这么强?别的国家我不熟悉,但身在英国,我一个非球迷都照样感受强烈:这里的人实在太爱足球了!足球是英国社会中最接地气的体育运动,全英足球产业一年的产值能接近100亿英镑。足球在英国,是生活方式、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尤其是看看身边的英国孩子,就会明白:强国的“秘密武器”不在赛场上,而是赛场之外的足球生活与足球教育,我耳濡目染地体会了英国足球是如何“从娃娃抓起”。说实话,我和娃爹老R都是“伪球迷”,平时不踢球也不看球,一到欧洲杯、世界杯就喊得很大声,属于被“真球迷”鄙视的那种,哈哈。但对很多英国家庭来说,足球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周末踢球、看联赛,是每个星期都要参与的事情。足球有着很强的家庭属性,孩子跟着家长去现场看比赛是家常便饭,恨不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孩子,一家三代都支持同一个球队。老R的继父Rob就是“英格兰狼队足球俱乐部”40年的死忠粉丝,家里摆满了狼队的纪念物,他的两个女儿和几个孙子都是狼队球迷,最常见的家庭活动之一就是一起去看比赛,两个小孙子还是当地业余俱乐部球员。以前每次我去看他们,祖孙三代经常聊球聊得停不下来,用的都是我听不懂的代号。Rob70大寿那天,孩子们特意请来了他最崇拜的狼队足球明星亲临生日现场给他祝寿!他激动得老泪纵横!那可是他人生里的高光时刻,和球星的合影一直挂在他的客厅里,以至于我每次去婆婆家,他都会重复给我讲一遍生日的故事……英国球迷在世界上有着“狂野”的口碑,他们兴奋起来确实有点“扰民”。联赛之夜的地铁里,穿着同色球衣的球迷们会把车厢挤得水泄不通,一起大声合唱队歌,震耳欲聋。我家离足球馆有一站地,到了比赛日,隔着运河都能听到对面的呐喊。但在英国,足球不是球迷的专利,而是可以家庭共享的娱乐,足球的性质有点像是戏剧,用不着是“内行”才去看,它是一种大众的娱乐活动选择。老R和我约会的时候,就请我去看过现场比赛,哪个球星都不认识也照样嗨。去年Suki的好朋友Phoebe过生日,生日礼物就是女足决赛的门票,不是球迷,她也照样兴奋异常。家庭属性还包括共同踢球、出游看球、亲友聚会、观看表演、逛足球集市、蹲签名、酒吧唠嗑等等,上至七十岁下至七岁,都有着相同的记忆。就是这样无处不在的足球活动和全家长期的熏陶,促使孩子保持了足球热情,积累了大量的观众群体!英国每百万人就有6个足球场,远超德法日等国。但这里说的是大型比赛的球场,事实上,能够让孩子踢球的绿地和室内外球场,填满了小区里的每个缝隙。英国足球的特征是与社区文化紧密相连,基本上,在离家5分钟的距离内,一定可以找到社区的免费场地,小公园、街心花园或健身中心,只要有绿地就有球门,有球门就一定会有孩子们放学后在这里踢球。据Statista统计,全英5-16年龄段有37.4%的儿童每周都会踢足球;11-15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中有44.7%会每月定期参与足球运动;有210万成年英国男性每月至少参与2次足球运动。它这么受欢迎,也是因为触手可及的场地使得踢球非常方便和廉价,不需昂贵设备,一个足球、一些朋友,就可以开踢了,因此大量普通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参与,踢球的孩子特别多。可惜我家姐俩没有什么足球兴趣,她们很少去社区小公园踢球。但是她们知道很多熟识的邻居小朋友都经常在那里出现,男孩女孩都有,想要聚朋友,走到公园球场肯定能遇到几个。Suki2岁的时候,我很想给她找个兴趣班,可小龄娃娃的选择很少,乐器要4、5岁才能开始,很多体育运动都是3、4岁以后,但让我出乎意料的是,身边的足球俱乐部很多,而且2岁宝宝就可以参与,所以Suki的第一个兴趣班就是足球!小龄宝宝的课程很友好,教练带着孩子们做脚控球的游戏、绕障碍物带球跑、点球互射、团队合作等等,强身健体、激发兴趣、启蒙足球知识,我身边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参加过这类足球兴趣班。后来我发现,伦敦每个社区都有业余足球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有着强大的培养计划,从2岁开始,针对年龄层层分级,很多英国年轻人都是幼儿就开始踢球,一级级踢上去!2岁的Suki参加足球兴趣班俱乐部有4岁以下的“幼儿班”,通常在室内进行足球游戏;有5-8岁、8-10岁的“少年班”,依附于各大露天公园、草坪,训练更为专业,会不断组织比赛。别看它们是业余俱乐部,但大都与附近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挂钩,比如海报上写着“与英足、阿森纳俱乐部有联系”,指的是该俱乐部在英足总登记注册,且与职业球队有对接关系,可以把孩子中的佼佼者送到那里深造。我身边就有一个很有天分的英国小男生,入选了职业俱乐部的少年组。职业俱乐部的足球学院堪称“足球最高学府”,在那里,有天分的孩子能获得一流的场地、教练,接受最先进的足球教育,职业俱乐部可以说是国家“足球血液”流动的“血管”。简而言之就是,从社区到俱乐部、从业余到职业、从全民参与到精英选拔,一个完备的培养网络挖掘了一大批天才球员,再加上可以期待的前途,吸引很多男生女生加入了足球这一项职业运动。英国有着发达的校园足球体系,如果一个孩子很少在社区绿地踢球,也不参加业余足球俱乐部,那么上学期间也肯定会学习足球,小学、中学、大学都有足球教育。比如在姐俩的学校,体育课会接触到多种球类,其中足球的课时是最长的,每年都会有足球必修课和比赛。姐俩在校外不怎么踢球,但在学校上足球课时一样可以体会打比赛的激动人心。除了足球必修课,学校还有校内足球俱乐部,4岁学前班就可以开始参加了。足球还有特殊的社交属性。Suki班有24个孩子,其中有4个女生、6个男生,每周参加俱乐部踢球,很多年一直踢到现在,因此那几个孩子会特别熟、很有凝聚力,成了班里的核心小团体。我小的时候,班里最有荣誉的孩子是班长、课代表等学习好的孩子。但英国学校不一样,体育为王,尤其是最主流的足球,踢得好的孩子会特别受欢迎,特别是当有了胜利的战绩。Suki说他们班的女生Olive因为是足球队队长,多次代表学校出战,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作为玩乐器的娃,Suki可能就很难进入那个核心小圈子,多少会有一点边缘化。在英国,主流社交往往围绕着体育。从家长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这个观察可能有点简单粗暴:在英国,印度人推学术、华人推乐器、英国人推体育,而体育里最推的就是足球!Suki班里几个踢足球的孩子,家长之付出也让我叹为观止,一点不亚于陪着孩子死磕乐器的华人家长!踢得最好的两个女孩子,都是从2、3岁就开始参加社区俱乐部了,她们每周六都踢球,一直坚持到现在4年级了,这么多年不曾停过,打过的比赛难以计数。怪不得家长们都默认:乐器和体育只能选一个,除非是泛泛地学,想要精深的话,无论体育和乐器都要花大量时间练习,而且上课时间都争夺周六,两个都兼顾则太难。这两个足球小将,到了3、4年级打比赛,投入的时间就更多了,平时放学有2次训练,周六再有1次训练和1次打比赛,也就是每周至少8小时。以后如果进入高年级校队,或者参加社区俱乐部球队,打比赛就更多了,周末经常要乘校车去不同场地。家长们训练时要接送,比赛通常会全陪、在场外观看鼓劲。那个进入了职业俱乐部的有天分的孩子,家长每个周末要开车跨越大半个伦敦送孩子去训练,一待就是一天。付出这么多时间,但英国家长们在所不惜。和他们聊,我发现他们很多人以前就是校队的,现在也经常踢球,因此孩子参加球队,对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些家长认为在足球比赛中长大,是不可或缺的成长体验,不为以后专业踢球,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培养性格、和塑造社交圈。在这样的家庭里,足球是人生的一部分。尤其是爱球、踢球的话,这辈子就可以“无缝隙社交”了,因为走到哪里都会遇到聊得来的球迷,很多一起战斗过的队友也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提到“足球社交”这一点,我家爸爸老R不太像个典型的英国人,他不踢足球也不看球。我还记得孩子们小的时候,他带娃去游乐场,我看到爸爸们自然分成两群:一群球迷都在热切聊球,另一群非球迷有一搭没一搭地在聊别的,他自然加入了后者。还有每周五晚上的“酒吧社交”,很多人都会直奔足球酒吧,看球、喝酒、狂嗨;而他则会去没有直播的非足球酒吧,和几个非球迷谈天说地。于是我明白了,英国男人就这两类:球迷和非球迷!前者天然社交自来熟,后者就要努努力破冰、想办法寻找共同话题了。扯远了哈。因为不是球迷,老R还曾在我怀孕时开玩笑说:希望生个女孩,因为在英国,生个男孩意味着十有八九周末都要在足球场上待着,他不想大冷天站在寒风里!后来如他所愿,不用每周去球场,但不在于生了女孩,而在于咱家没有足球基因。Suki那两个有足球天赋的女同学,家长们仍旧是每周末都要站在绿地边上观看的!和我们乐器娃不一样,都是温室花朵;但足球娃的家长们,每周末都要风雨无阻地带着孩子去训练、打比赛,冬天下着雪,家长就在冰天雪地里冻着,观看呐喊,这就是他们的陪娃人生啊。
总之,英国的家庭贡献了足球的情感传递,社区、俱乐部、学校提供了人才培养的足球网,长期的本土化的足球熏陶使得大量的青少年踢足球、看足球,因此产生了最多的运动员蓄水池,也形成了最庞大的观众群体,这样从上到下的热爱与支持,才塑造了世界杯赛场上闪耀的团队和明星吧。好了,不多说了,我去看球了~来自公众号:安潇。作者安潇,来自北京,曾是建筑学生和摄影记者,伦敦艺术大学美术硕士,后成为英国获奖动画导演,现在居住于伦敦,是两个可爱混血娃的妈妈。她的公众号“安潇”专注于游戏式早教和项目式学习,讨论孩子的心理、性格和情商的养成,也十分关注父母自身的成长,分享感动人心的真实故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安潇。“英国养娃那些事儿”(微信号:ukkids)综合编辑,喜欢就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