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旅行啦!| 直播预告
旅行是一种对主流的抵抗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读书会
“在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疫情肆虐,总是闭居家中的你,是否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时空被压缩至极限,愈是如此,愈凸显行走的意义。
在《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一书中,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元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的了解自己所研究的这个中国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刺客聂隐娘》
历史学家罗新用艰苦的徒步行走,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12月17日(本周六)20:00,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袁一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鸣飞,一起围绕《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以历史和旅行文学为线索,带你领略旅行的意义。
💡 今晚的直播里,你可能会听到:
📌专研北魏的罗新,为什么选择了元朝的行走路线?
📌旅行文学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写作的旅行文学与男性的有何不同?
📌迷途、歧路、神游、回忆在旅行及旅行写作中的重要性。
📌书本的智慧与旅途中收获的“道旁的智慧”。
📌如果还有一次重走经典路的机会,你会选择什么路线?
🎙️ 对谈嘉宾:
罗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
袁一丹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近代思想史研究。
李鸣飞
2011—2013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任博士后。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专长为元史、中外关系史。
⏰
或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预约直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