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新冠抗体何时产生?抗体形成前有重复感染风险吗?
作者:Y博的科普园
转载: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1. 重复感染的谣言
最近国内感染新冠的人很多,像我的朋友圈正在向阴性清零迈进。而一些新的新冠谣言也不断出现。像这几天很多人在问抗体形成和重复感染的事情。
抗体相关的谣言大概是这样: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形成抗体要15天,抗体形成前是人体虚弱期,容易造成重复感染。
稍微变化一点的还有什么要等一个月抗体才能“长好”,抗体没长好很容易二次感染。而重复感染的其它谣言包括一个月内重复感染风险高,会导致免疫系统削弱等等。
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我们也有充足的证据来证伪。
2. 抗体形成的规律
抗体是由人体的B淋巴细胞分泌的,能特异地识别抗原(一般为某种蛋白质),新冠抗体也就是能特异识别新冠病毒上的蛋白质(新冠抗原)的抗体。
新冠抗体的形成和所有抗体的形成一样,都遵循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规律。对于初次遇到某个抗原的情况,如没有接种过疫苗发生第一次感染,或者打了第一针疫苗,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先要“捕获”抗原(一般由先天免疫系统里的树突状细胞负责),再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之后B细胞才会受刺激,形成特异的免疫反应,即能分泌专门识别这一抗原的抗体。
从遇到抗原再到能从人体内检测出抗体,如果用很精密的检测手段,一般5-7天后就可以检测到。注意,什么时候检测到不仅取决于抗体什么时候形成,也取决于检测的下限。如果检测灵敏度不是那么高,那就要更久、抗体滴度更高时才测得出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之前就真的没有抗体。
然后一开始形成的主要会是IgM抗体,它们和抗原结合能力较弱,但长得像千手观音似的,每个IgM有10个能和抗原结合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每个位点结合能力弱的缺陷。很快B细胞能转为分泌IgG抗体,这种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少了,每个分子只有两个结合位点,但结合能力强,是更高效的抗体:
附图. IgG与IgM抗体比较
新冠感染也遵循以上规律。还要注意一点,上述说的抗体形成时间是指人体暴露于抗原的时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能确定的时间往往是第一次检测阳性或者最早出现症状,晚于免疫系统与抗原最早接触的时间,类似下图:
附图. 新冠疾病进程与抗体形成过程示意图
假设潜伏期5天,出症状后两天时离抗原接触实际过去一周了,IgM抗体开始出现,再过几天IgG抗体也会出来。其实早在2020年科学家就分析过现实世界里新冠感染者的抗体形成,比如这是一项中国科学家做的研究:
附图. 新冠感染者中抗体转阳时间
在症状出现后2-4天,30%的人已经IgG或IgM转阳,到11-13天,转阳率超过90%。
说抗体形成要15天甚至更久的并不准确。更为关键的是,上述抗体形成时间是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绝大多数国人都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此时感染,作为突破性感染,不是第一次暴露于抗原之下,免疫系统会调动疫苗接种时打下的免疫记忆,反应更为迅速。
可以参考打增强针后的免疫反应,像mRNA疫苗第三针,打完一周中和抗体(主要为IgG)就增加到很高的水平:
附图. 第三针抗体中和抗体变化
根本不需要15天来形成抗体。与之对应的是第三针的有效性也是在一周后就能体现出来。同一个疫苗的第三针临床试验里增强针组与安慰剂组(打过基础免疫两针,没有打第三针)的感染率变化:
附图. 第三针后一周疫苗展现有效性
明显接种第三针一周后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增强针组的累计感染率开始与安慰剂组有差异。
考虑到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接种过两针疫苗,不少甚至打过三针,说什么感染后形成抗体要15天甚至更久是非常荒唐的。准确地说应该是感染后15天除非严重免疫抑制的人,肯定都有抗体,大部分人因打过疫苗一个礼拜就会有不错的抗体滴度。
3. 重复感染的空窗期?
不仅说抗体形成要15天不准确,把人体形成抗体所需的时间段称为容易重复感染的免疫空窗期更是荒唐。
对于疫苗接种来说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确实要到一周后才比较明显,像疫苗临床试验特别是增强针试验,保护作用都是一周后出现。可是疫苗起效前这一周人体面对新冠病毒没有更为脆弱,只不过和没打过疫苗或没打过增强针的人一样。
而重复感染又与疫苗接种不同,讨论的是自然感染后的人体保护反应何时起效,有没有二次感染的薄弱阶段。
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有不小的区别。从发生位置来看,新冠感染是在呼吸道黏膜,疫苗接种以肌注型为例都离呼吸道黏膜较远。从免疫反应来看,自然感染由于是活病毒会感染多个细胞,病毒还有复制扩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会引起组织伤害,扩大影响,导致更显著的炎症反应。
因此我们要考虑到,自然感染后不到一周,即便体内抗体形成还不够多,此时病毒感染的位置——呼吸道黏膜,正处在显著的炎症反应之中,可能有大量的能广谱杀伤病原体的先天免疫细胞进入,还有各种炎症因子释放(也是发烧的原因)。这种时候,感染者的呼吸道还适合新冠病毒进入吗?你怕短时间重复感染,病毒还怕一不小心走到正在炎症反应高峰的感染者体内呢。
实际上感染也不是一个病毒颗粒感染一个人,而是大量的病毒颗粒进入到呼吸道,一些得以侵入人体细胞。如果较短时间内多次暴露于病毒下,特别是不同病毒株下,那么同时感染上不同的病毒株都有可能,早在2021年就有相关报道。不过这只是一次感染,而非重复感染,人体免疫系统也是和一样应对,不存在更薄弱一说。
4. 区分重复感染与复阳
不知为何重复感染或者说二次感染的谣言满天飞。对于绝大部分国人来说,如今是第一次遇到新冠病毒感染,担心重复感染未免过早了。
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都会诱导人体形成中和抗体,而中和抗体是阻断新冠感染的主要力量。因此当中和抗体下降后,二次感染的风险才会增加。能导致中和抗体下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时间,感染过去久了,抗体会下降;二是突变株,出现免疫逃逸更强的突变株意味着过往感染带来的抗体里,针对新突变株的中和抗体会变少。
一般来说,如果不考虑新突变株出现,普通健康人三个月内二次感染的风险是比较低的。注意如果是严重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后都激发不了有效的免疫防护,那另当别论。
此外,普通人接触到的病毒株也只能是当地流行的病毒株。病毒株更替是要时间的。像中国如今流行的都是BA.5下面的各支系或进一步衍生出来的亚株。网上传什么20天重复感染,或者一个月内重复感染风险高根本就不符合二次感染的基本科学事实。
流传什么短时间内重复感染,很可能是没分清二次感染和复阳(或者说反弹)。几个月前国内媒体大谈奥密克戎如何危险时炒作过使用辉瑞口服药的复阳现象。其实在一般的新冠感染者中也有载毒量下降后又上升,症状反复的现象,比如这是一项跟踪没有药物治疗的感染者28天的研究:
附图. 感染者中“反弹”的比例
27%的感染者在最初症状改善后发生过反复,12%的人在载毒量下降后发生过反复,4%二者均有反复。一个症状复阳的案例还是第21天发生的反复:
附图. 某位感染者症状反弹的时间线
因此,说短时间内重复感染如何如何,大概率是把反弹或复阳当作了二次感染。大家也没必要对反弹恐慌,只不过提醒我们这样一个现实:新冠的疾病过程未必是一条直线,不同个体存在不小差异,也可能有很不同的表现。
面对突如其来的防疫方式变化以及感染激增,国内不少百姓处于毫无准备的状态。此时,我们更需要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而非传递一些荒唐的谣言。而任何人想要在疫情中保护好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接种疫苗以及做好防护。
记住,接种第三针或第四针疫苗时,只要7天就会有很好的免疫反应。如果到现在还一针疫苗未打的,那么即便是第一针,也能在7-14天后大幅降低重症死亡风险。不过值得自我反省一下,新冠疫苗上市几乎满两年了,之前两年在干嘛。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有很多人特别是高危人群是一针没接种或没接种满三针,这种反省也应该是必要的。
直播预告:美本早申录取案例分享
翠鹿升学榜仅收录中国学生(包括国内高中所有国籍学生,以及海高中国籍学生)offer,且按人进行统计。所收录offer100%有年份和高中信息,90%T30美本offer有轮次信息,70%T30美本offer有性别信息。我们也收录学生的教育经历、考试成绩、活动奖项以及文书资料,详细勾勒学生的成长经历与升学路径,为留学家庭提供有价值、可参考的升学信息。
为了答谢各位读者的支持,我们为直播观众准备了双重好礼!
第一重福利:2022年美国顶尖大学录取数据详解
在翠鹿升学榜发布权威数据基础上,我们联合编制一份详尽的大数据报告作为讲座福利赠送给大家。这份报告一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介绍2022年录取概况,分析美国顶尖院校录取大趋势,其次介绍哈耶普斯麻、藤校+T10、综合T30及文理T10高校录取情况,内容翔实,来源准确,值得有目标校的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五部分介绍中国学生录取情况,并披露地域、性别、标化等重点数据统计,最后一部分则分析北上广深宁汉六地的录取情况。希望这份报告能助各位读者一臂之力。
第二重福利:《2023美本及多国留学申请工具书》
美本申请千头万绪,第一次接触美本申请的家长很容易被标化、文书、推荐信、课外活动这些弄得晕头转向,甚至被直接“劝退”。本书由十余家业内顶级顾问公司和本号倾力打造,十万字干货内容,一百七十页精美图文。有助大家了解美本申请的底层逻辑、掌握申请的核心要义,解决你留学路上99%的困惑(详细内容介绍请点击以上工具书封面图片)!
欢迎大家扫码预约👇
相关阅读:
大西洋月刊:新冠病毒“阴魂不散”,以后每人每三年就会感染一次
作者:Y博的科普园,转载: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