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2:一部“精准打击”父母的育儿科教片公众号新闻2022-12-26 01:12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阅读第一(ID:Readfirst)作者:静思在阿凡达2:水之道上映的第二天,我去看了。买了工作日早上11点的票,整个影院十来个人,只有我全程戴着口罩、冒着可能成为“发烧友”的危险、憋尿3个半小时(算上正片前的广告),刷完了卡大爷拍摄长达五年之久的呕心沥血之作。在一千个观众眼里,能看出了一千个关于阿凡达2的意义。比如,奔着卡梅隆导演本身去的。十三年前,阿凡达1上映时,我们被震撼的感觉还在心底留着余波;十三年后,续集来了,怎么能不去追忆青春?再比如,虽然已经知道剧情一言难尽,但还是忍不住被卡大爷的酷炫技术套现。看完后,发现值回票价了。而在我这个当妈的眼里,阿凡达2却是一部实打实的育儿科教片。我看到了一堆育儿难题以及难题背后所带来的启示。(注意:为了少剧透,我尽量模糊描述剧情,为了成文少量剧情泄漏,还请各位见谅)二胎/多胎孩子的爹妈:即便基因相似,你也不能复制一个完美的老大主角老蓝和她妻子有四个孩子:长子、次子、长女(收养)、小女儿,他们是幸福的一家、吉祥四宝。长子和次子虽为亲兄弟、年龄相仿,但迥然不同。老大是父母眼里完美的长子:有责任、听父母话、会照顾弟妹;身肩长子责任的他,不仅被父亲老蓝认可,在族中也有声望,是个服从上级安排的勇猛的斗士。老二则天生“反骨”,是个叛逆小青年。族人出去剿匪,他不服从上级的军事管理,总是自作主张,害得亲人差点丧命;全家为了躲难离开家园、寄人篱下,老爸让他少惹麻烦,他却为了保护妹妹“被迫”动打架挑事儿;不让他接触海洋里的危险生物,他非要和危险生物做朋友、还让危险生物带着他四处在海里浪;不让儿子参与大人之间、种族之间的战争,他却屡次触了逆鳞,非要冲锋上阵。你要是亲爹妈,估计也会偏爱老大更多一些吧。论如何能把“小号”练好?如何复制老大的成功?估计是不少二胎/多胎家庭父母想要攻坚的难题。但更多二胎父母,实际上要面对的难题恐怕是:老二也被练歪了,怎么救?、家长如何正视:老大、老二都是普通人的“惨剧”?前几天我看到一篇调研报告:《5-6岁头胎幼儿视角下对二胎接纳态度的调查研究》:报告从两胎的性别、年龄差距、抚养模式等角度来分析了老大对老二的接纳度。我被调研报告整笑了。老大真的需要接纳老二么?你老二都生出来了,老大不接受还能怎么办?退货么?真正要接纳老二,学会用新的视角打量老大的是我们家长啊!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些论调:二胎家庭里“老大自私,老二聪明”、“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老大霸道、老二会看眼色”。且不论这些论调是否具有科学根据,但足以证明孩子之间会因为自身天性、出生先后、家庭环境等不同被塑造成截然不同的人,这其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态度尤为关键。在《少年说》的一期节目里,大妹妹六岁的姐姐向爸爸哭诉,为什么每次妹妹告状你都会教训我,即便不是我的错?爸爸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你是老大啊、孔融让梨啊、小的不懂事啊那一套。这些理由背后反映的一个事实是:家长的敷衍、自以为是和自以为是权力中心的独断专行。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去倾听、不愿意花时间去还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只想赶紧息事宁人。就像老蓝烦躁时对次子吼出那句“Why can't you be like your brother?”(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样呢?)但也正是因为老二与老大的不同,在老蓝身处危险即将死去时,是次子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将他从海里解救出来、成功与家人团聚。作为一个当妈六年、养了俩娃的人,这些年我愈加能体验到为人父母,我们的职责不是培养完美小孩、优秀人才——即便你的老大很优秀,也不代表老二就要和老大一样。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尊重不同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尽量成为更好的那个自己。《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说:对老大,要好好教导、对老二,要好好关心、对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其实每个孩子——无论他是老大还是老小,何尝不需要家长这样的教育与呵护?当老蓝被二儿子救出时,他终于说出了那句儿子期盼已久的“I see you!”作为父母,无论你的孩子是否“称心合意”,他们都需要被父母“看见”。青春期孩子之间的友谊,一不小心就会要命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在《熊镇》里写过一句话:“你15岁时交过的朋友,以后再也不会有了”。青春期的友情会让我们惦念、受用一辈子,前提是:好的友情。众所周知,青春期的孩子大脑不受控的程度堪比脱轨的过山车,一不小心就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媒体报道过层出不穷的发生在青春期孩子身上的悲剧。我问一位家有13岁儿子的朋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她最担心什么?朋友说,学习成绩倒是其次的,但暴力事件、嗑药、性、甚至孩子不自知身陷“黑社会”都是让她晚上容易失眠的原因。就像阿凡达2里的老蓝,怎么也想不到,他只是嘱咐二儿子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们现在寄人篱下,你少惹麻烦、友善一点。结果,新家园主人的儿子和同伴们把老二骗去偏僻的海域,让他身陷被海洋凶猛生物袭击的危险,差点丢了性命。米歇尔.伊卡德在她的著作《青春期关键对话》里提及:研究表明,14岁是男性青年阶段最危险的年龄。一项以9到35岁的男性为对象的研究表明,14岁男性采取冒险行为的几率最高,达到14.38%。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女性的同类研究,但我们都知道,女孩比男孩更早进入青春期,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导致冲动和冒险行为的大脑活动影响女孩的时间比男孩还要早。所以,与“三年级现象”一样,“14岁现象”也是孩子成长阶段中让父母头疼的一个阶段。14岁的孩子,正当青春期,易冲动、不听劝;但同时,14岁又是一个可塑性最强的“造型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积极向外探索,希望通过外界的回弹来确定自我、获得社会属性,同辈、同窗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尤为重要。正如米歇尔.伊卡德说的“12—15岁的孩子为了能加入同龄人的社交圈,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教青春期的孩子收获一份终身难忘的友谊,而不是一份“致命关系”呢?米歇尔.伊卡德对父母给出了一些建议,关于友谊,家长应该让青春期的孩子明白:1. 让孩子不要把友谊理想化。太多影视剧作品里都会塑造完美的友谊——有趣、互相鼓劲、特立独行、永远忠诚于对方,但现实现实中初中生的友情跟网飞电影中所呈现的可不一样,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友情是有起有伏、有不足的,现实中的友谊不是书中或电影中所刻画的那样。2. 让孩子意识到他不需要跟任何人都做朋友(或者对任何人都友好),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有尊严的对待。尊严和尊重是有区别的,教养专家Rosalind Wiseman告诉青少年,尊重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尊严是人与生俱来的。3. 让孩子学着跟不同的人交朋友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最好的朋友并不一定只有高踞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一个。只要是通过长时间相处能互相信任,并走进友谊核心圈的人,都是最好的朋友。4. 让孩子知道朋友之间的情谊的确美妙,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给双方留有余地,一刀两断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毕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友情也一样。家有青春期孩子,爹妈如何“续命”?在众多粉丝的观影感悟里,有一条颇得我心:作为一名老母亲,观影全程我真是为影片里的孩子们操碎了心:老二打架、长女被抓、老二长女和小女儿一起被抓、老大救兄妹、长女又被抓、老大老二一起救妹妹、大家好不容易然后老大被杀……恍惚中,我觉得老蓝和老婆像极了打地鼠的的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摁下去一个、又一个冒头出来。难怪有网友能总结出如此实诚的观影体悟: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确,老蓝和老婆这对中年夫妻的日子不好过,四个孩子,两儿两女,前三个彼此相差不过一两岁,虽然最小的女儿还处于幼童天使阶段,但无奈撞大运有了三个青春期的孩子,天天给爹妈出难题:大女儿苦于寻找自我、二儿子在新家园后找不到归属感、长子备受喜爱但无奈“征服”不了弟弟……老蓝夫妻把中年生活过成了大型修罗场。但老蓝夫妻比我们地球人的父母要幸运一些,因为他们的孩子不用上学,他们不需要为孩子的功课、考试、成绩、排名、升学“消得人憔悴”。作家方方在小说《万箭穿心》里有过一个桥段:李宝莉低声下气地问孩子复习得如何,后来追进屋子问:“作业做完了没?”孩子很不耐烦地说:“从小到大就知道问作业做完了没,你会不会说点别的呀!你看,这才是我们地球人的父母多数都会经历的生活:对孩子操不完的心换来孩子一张(暂时)嫌弃的脸。有很多文章、育儿书籍都会给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支招儿,如何与孩子们相处,万变不离其宗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倾听、理解、共情、沟通。我非常认可。至于能不能做到,爹妈们各凭本事吧。心理治疗师李子勋曾说过,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这八个字可谓是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原则了:孩子在走出家庭的边界、探索自我的路上时,爹妈多闭嘴、少插手;孩子遭受挫折、困惑,需要返回港湾“疗伤”时,爹妈随叫随到、不离不弃。当我们尽到爹妈的本能和责任后,也要接受一个事实:父母和子女的情分,就同爱情、友情一样,也是讲求缘分的。也许是育儿方法不当、也许是八字不合、也许是做人的理念出入太大,我们要承认,有的父母和子女怎么说都不对盘,即便你竭尽全力了,也无法成为走进彼此内心深处的那个人。但这不意味着身为父母我们就要消极怠工。因为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培养是长期过程,如果我能从孩子年幼时多与他们有些身体上的接触、多陪孩子玩耍、多和他们有一些高质量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多一些的bonding,这些bonding在孩子们到了青春期时就不会那么容易塌陷、垮台。父母这项工作,就是过程要用力、结果随它去。老蓝夫妻和地球上的大多数父母一样:为了孩子我们可以逃出家园、为了孩子我们甘愿“寄人篱下”、为了孩子我们不介意认怂、为了孩子我们更会奋起反抗。在有孩子的观众看来,卡梅隆用三个小时,告诉大家“在玩特效方面,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在有孩子的观众看来,卡梅隆用三个小时就为了拍这一句话:“孩子是我们的软肋、也是我们的铠甲”。“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你“在看”我吗↓↓↓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